分享

林志刚|绽放在绿野上的诗意——为《绿野心声》作序

 家乡文汇 2024-09-08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作家简介:

林志刚:青年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第十一次全国影代会代表。有中短篇小说刊发于《北方文学》《鸭绿江》《当代小说》等刊;创作播出广播剧《黄桷树下》等十余部;创作上映电影《生死狙杀》《把家虎》等14部。曾获第一届黑龙江省文学艺术英华奖,第九届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届中国广播剧专家奖金奖,第十五届电影百合奖优秀故事片奖。曾担任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委。

绽放在绿野上的诗意

——为《绿野心声》作序

--————————--

  【黑龙江】林志刚



    5月时候,接到绿野文学社王天雷老师的电话,电话中,他嘱我为将出版的《绿野心声》第十一集作序。说实话,这多少让我有些惶恐,自问让一个以剧本创作为主的人,去品评一部诗词散文集,是否有些能力不及,但浓浓盛情不好推辞。王天雷是绿野文学社社长,于我而言,见面不多,神交已久。社长是北方汉子,直爽且干脆,接触深了,方知绿野文学社由来已久,自2007年初创至今,已经十几载。十几年的光阴,静心做一件事,这本身就是一个让人震惊且敬畏的事。可喜的是,这最初的一抹新绿,在岁月中逐渐崭露头角,发展壮大,产生影响,成为活跃在肇东文坛上的一支生力军。文学社迄今已出版会员作品集十集,网刊400余期,社内多人加入了上级乃至国家级文艺家协会,出版了个人作品集。

    我初听“绿野”一词,便觉这个名字起得好。它让我想到我生活的黑土地,想到初春的绿草,乃至静谧连展的原野,头上的白云,自由的清风,让人神清气爽,心脾皆安。我知道,这一片绿,是活跃在文学社的新老作者们根植下的。他们有的已经年至耄耋,有的刚过而立,或退休,或正值当打之年,相同的是,在他们的生活里,一颗诗心不可或缺,低吟浅唱,吟咏不绝,不论春秋朝暮,总会忙里觅闲,以一种不为外人道之的劲头,开辟出了一片诗词文学的百草园。

    弗洛伊德有句话,大意是,我们每个人在内心里,都是诗人。实际上,我也有这种体会。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不到二十岁的我,写下的第一段文学性的文字,就是一首小诗。然后才是散文,小说,再到文学剧本。诗歌,是我文学的启蒙人,带少年的我领略了文字之美,然后功成身退,像一位长者亲人,默默守望你远去的路。

    当再次接触到诗词,已经是在我调入文联工作之后。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常与文学社打交道,这之中也当然包括绿野文学社。诸位师友中,有的我认识熟知,但更多的是在读他们的作品(诗词居多)上有的最初印象。我深深惊讶于他们多年如一日地,对于诗词的热爱与坚持,如古人般推敲字句,探校格律,语不惊人死不休。我在想,在如此纷繁、快节奏的生活中,身边竟还有这么多人不为名利,恪守诗心,这不能不说就是一种境界。因此,这种精神我是羡慕的,也是敬佩的。

    时隔4个月之后,我终于接到了第十一集的样书。捧在手里,我知道,诸位师友种下的文字,已吐缨结穗,到了收获的时刻。作为第一读者,我也有些迫不及待。

    书的第一部分,叫“古韵新声”,集结了十几位诗人的古诗词作品。我知道,文学社最初是以古诗词创作为主,所以,这部分比例较重,是该书的重点。

    古诗词于我而言,可追溯到上小学时,唐诗中的“床前明月光”之类,而后有了一本《唐诗三百首》,也曾梦想着读熟后,不会作诗也会吟。可当接触了新诗后,又果断做了“新青年”。

    现在想来,任何文学形式也仅是形式而已,就如小说,唐朝既有,千年后这种形式仍在,作家们仍在创作不衰。所以说,仅就形式而言,很难界定孰优孰劣,重要的永远是内容本身。

    回到本书上来。看得出,十几位诗家多为诗词高手,选题精致,字句考究,格律规范,可以说,每一首都是用心之作。通读下来,只觉诗人眼中的情、景、人、物,乃至读书观影,坐卧出行,都可入诗。这和其他体裁有所不同,比如小说、剧本,字数动辄千计万计,一个布局谋篇就要挂碍许多,因此也成了一种理性写作。

    诗词不然,尤其在我读了书中多篇作品之后,更加可以理解为,诗词是从心出发,是最无挂碍的书写。自然,这也是诗词这种形式,给予写作者的回报。不挂碍,取材就自如,情感就真挚。如马晓勇笔下的江水村郭,鸟唱晨歌,滩头渔火,读来如沐一股恬淡之风,相比之下,我偏爱那首《立雪寻梅》:冻笔轻沾今夜雪,霜蹄乱踏满天星。欲寻几树红花吐,马走銮音韵可听。洁白,清澈,诗心无染。再如王长有笔下的乡村风景,晓日春光,王目清笔下的萋萋草原,云天鸿雁……我相信,这些都是如上诗家,日常情感所系的景与物,方才做得如此真情的表达。

    当然,这之外,我还看到了诗人吟咏家乡、礼赞时代的作品。他们以诗词的方式,解构当下,将个人情感融入到时代的情绪之中。王天雷《浣溪沙·贺神州十七号发射成功》,“廿载寻幽情缱绻,三人揽密步从容。”看得出,诗人下笔宏阔,描摹时代掷地有声。刘魁山老先生是诗词圣手,往昔读其作品,时常感叹他格律之准,博古通今。此次收录书中的作品,不论农村新貌,还是二十大盛会遣怀,都不难看出他以殷殷之情,对时代的回应。谢延龙的赞法官,贺建国七十五周年等作,也都以诗词的形式,和生活同轨,与当下相和。

    书的第二部分,叫做“岁月如歌”,收录的是现代诗。如果做个比喻,古诗词是铿锵的洪钟大吕,那现代诗就是清澈的笛音。她不在乎形式,无拘无束,个性十足,却会在某一刻忽然感动你。江山笔下的老屋,“靠近那黄泥斑驳的土墙,依稀可以闻到淡淡的麦香”,让人体味到深深的一抹乡愁。王玉环笔下的初春,“多像你初来时害羞的样子”,充满女性的想像,意象的跳跃与灵动,让人意外和欣喜。邢昌伟的春讯里,“被一冬捂暖了的三月风,随手就在熟睡的枝头裁出花红柳绿”,归燕,杏蕊,到“被翻动的泥土诉说着家乡的方言”,不知不觉,阅读者已在这幅带着声色画面的春讯之中了。

    书的第三、四部分是楹联与散文作品。楹联于我而言,是记忆里,过年时门旁的春联,衬着底红,字句喜气。作为一门学问,想要做好也不容易,不仅要对得上,对得工,还得对得妙,上下互文,义趣相通。通读此章节,见是由几位师友出对,其余人应对,如果让我找出哪一联对得更好,印象更为深刻,实在让人有些为难,因为每一联都各具特色,工整且成熟。

    散文一节里,我读到了许春波的作品,许老师是我熟识的师友,他以散文为长,正如此次收录的三篇作品一样,往昔记忆,当下生活,远行走笔,是他文章的三个主题。我比较偏爱的是他对往昔岁月的描摹,干净,质朴,又浸满情感,是用文字的方式,对旧时光的整合留存。读盛国的《香炉山游记》,有种陌生的熟悉感。熟悉的是现实中的山,以及和他一样的游山经历,不同的是他对行程的记录,妥帖而耐读,细致又自然,是对游记恰到好处的把握。无为笔下的花草,简约而有灵性,跳动的字节中泛着哲思之光。我相信,作者在写花草,也是在写自己。

    我不敢说,此书中的作品都是名篇佳作,但这一次集中的阅读,却让我在这片充满诗意的绿野上,欣赏到了四种风景,因此是值得的,也是愉悦的。因为篇幅所限,还有很多师友的好作品,没有提及,那就待有机会读到此书的朋友,自己去品评体会吧。

——— / END / ———

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