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斋志异二十九《鬼哭》:厉鬼不哭

 蔡毛1893 2024-09-08 发布于广东
民族起义是聊斋之中一个重要题材,这些故事有的描述了叛乱之中的恐怖场景,如前面已经读过的《野狗》,有的则反映了叛乱过程之中的复杂人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故事中多含有虚构、想象或者隐喻的成分,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事实。本篇要读的《鬼哭》亦是其中之一。先来看看故事讲了什么。
谢迁发动兵变的时候,所有官老爷的府邸都成为反贼的窝。有一个叫王七襄的学使家中,聚集的反贼尤其多。后面当官兵破城而入的时候,扫荡群贼。死尸堆满了台阶,血沿着门槛而流。叛乱过后,王学使回家,找人将尸体扛走,将血迹刷洗干净,继续住在里面。但在那以后他经常能在白天看见鬼魂,到了晚上则在床底有鬼火飘动,在墙角有鬼哭之声。
书生王皞迪来王学使家中借住,听到床底有声音接连叫自己的名字,而且声音渐渐变大,说自己死得很苦,接着整个院子哭起来。王学使听了,执剑而入,大声说道:“你们不认识我王七襄吗?”只听到众鬼嗤之以鼻的笑声。于是王学使设置水陆道场,请了和尚、道士超度这些鬼魂,晚上做了鬼饭抛在院子里给鬼吃,院子里到处飘着营营的鬼火。
先前有一个给王学使看门的人,病得很厉害,已经昏迷了几天不省人事。这天晚上,突然伸了伸身体,像是醒来一样。他的媳妇喂他食物,他却说刚刚主人不知道为什么在院子里施饭,他也跟着大伙一起吃。吃饱了才回来,肚子已经不饿了。从此之后鬼怪绝迹了。
蒲松龄在这一篇里依旧稳定发挥,篇幅短小,随之而来的就是惜字如金的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几乎贯穿全篇的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一个个蒙太奇式的场景变化。例如城破兵入,扫荡群丑,尸填墀,血至盈门而流,场景由远至近,由大到小。往往白昼见鬼;夜则床下燐飞,墙角鬼哭。画面更进一步推近,直至特写。我们不仅可以从每一个字中感受到场景的变化,也能感知人物和鬼怪的的情绪、动作甚至声音,如临其境。如闻床底小声连呼:'皞迪!皞迪!’已而声渐大,曰:'我死得苦!’因哭,满庭皆哭。”鬼怪的可怜、凄惨如在眼前。此等高超的文字能力,我愿称蒲松龄蒲松龄为“电影播放机”。

鬼哭

蒲松龄讲故事只讲有用的部分,很少有旁白或者与情节无直接关系的环境描写,因此特别是对于其短篇来说,节奏快,突出集中。体现在此篇之中的就是开头一句背景,紧随着一句前提,再着就直接跳到冲突的高潮部分。王生借宿,听到鬼叫,王公持剑恐吓,群鬼嗤之以鼻,王公超度群鬼,群鬼感化而撤。情节的变化快速且自然,没有旁枝末节,有种一条直路到走到底的感觉。在其结尾之处,更是设置了病重昏迷的阍人在此时苏醒,说自己随众吃了施饭的情节。这段情节有点人鬼交叉,虚虚实实的味道,将整个故事世界由自然过渡到,自然又丝滑,堪称一绝。
这篇小说借的是清初谢迁反清起义的史实,所以其中的人物如王七襄和王皞迪都是历史上真真实实存在过的人。对于历史人物,自有批评家、史学家等对其进行评判,我再多说就是浪费口舌。我反而是对其中敢于对王公百声嗤嗤,笑之以鼻的厉鬼多少怀有点敬意。作为起义军领袖的谢迁,收复莱芜、临沂,攻克宿迁,威震江淮,被俘后虽经百端拷打,千般诱惑,始终不为所动,就算是多尔衮亲自劝降,谢迁慷慨陈词,掷地有声:子民惟自求其生,江山易主,与之无涉,然终不雍缚异族。今逼民弃祖,吾人何为不反,岂可驱驰清廷!”打动了多尔衮,后者不忍将其斩立决,拖到第二年的秋天。谢迁这样的豪杰,跟着谢迁这样的豪杰打仗的人,纵然为鬼也是厉鬼,厉鬼是不会哭的,面对王公这种易主的人仗势威胁,他们自然是嗤之以鼻了。
作者这么大费周章写这么一篇故事是有寓意的,他已在故事的结尾说了:一切鬼怪,只有凭借崇高的德行才能使之消除。当攻城时,王学使威风凛凛,别人都怕他。可是,鬼却嘲弄侮辱他。想必这些鬼早已预料到他不会有好下场么?作者是要强调一种德行,特别是对于那些王公大人们,当他们遇到真正吃软不吃硬的人,做出一副“鬼样“是吓唬不了他们的,王公大人们真正该做的,是用对待“人”的态度出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