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和下西洋为啥不带年轻女子,却带一船老妪和接生婆?背后是古人的大智慧

 长风文史 2024-09-09 发布于广东

BEGINNING OF SPRING



中国人有着自己的“大航海”时代——郑和下西洋。

只不过中国一直都是礼仪之邦,所以和西方各国的大航海时代不同,郑和七次下西洋,给沿途各国带去的不是死亡和掠夺,而是文明和礼仪。

例如郑和后面几次下西洋时,船上都会带上老妪和接生婆,而不是少女,就能很好的证明这一点。

郑和这一做法在如今很多人看来感觉很奇怪,可这背后蕴含着他的智慧和考虑。

郑和的传奇经历

郑和,原名马和,小名三宝,早年经历在史书上并没有过多记载。

不过结合后面各种史料推测,应该是出生于云南昆明,在明朝傅友德、蓝玉平云南之战中成为了明军的俘虏。

郑和被俘虏后经历了残酷的阉割,成为了一名太监,先到了南京,后又来到了燕王朱棣的身边,成为他的近侍。


郑和非常聪明,而且还具有出色的军事能力和良好精神品质,很快就赢得了朱棣的赏识和信任。

朱允炆削藩时,朱棣举兵靖难,成功登上皇位。在靖难战役中,郑和因突出贡献而被朱棣赐为:郑。

郑和下西洋

朱棣上位之后,为了增强自己的国际威望,于是加强了和周边其他国家的交流。当时路上丝绸之路并不好走,于是决定组织船队走水路出海。
也有一种说法,朱棣认为自己侄子朱允炆没有死,而是在人掩护下出海了,为了弄清真相,所以才组织下西洋的活动

下西洋这件事举足轻重,当然要自己信任以及能力才干出色之人担任领导,这个责任就落到了郑和肩上。

1405年7月11日,郑和船队从苏州刘家河扬帆起航,正式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远航行动。

一直到1431年,26年时间里,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新的航海路线,推动中外贸易繁荣,传播了中华文化、增进中外友好关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巅峰时刻,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永远的丰碑。

郑和的智慧

郑和每次下西洋,都浩浩荡荡,船只最多的一次,竟然多达240多艘。最大的一艘航海船,高61.6米,长151.18米,简直就是当时的航空母舰。

当然船这么多,那相应船员人数自然也少不到哪去。

史料上有明确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人数有4次,分别是27800人,27000人,27670人,27550人。

这成千上万人当中,不仅有水手、官兵,而且还有各式各样后勤辅助人员。

例如老妇人和接生婆,却没有少女,这也是郑和从实际需求的决策之一。

郑和航行的主要任务是外交和海外贸易,那是代表着国家形象的,所以必须保持严肃、专业的形象,这样才能给其他国家留下好印象。

如果带上少女,船上生活条件有限,先不说少女能不能吃这个苦,而且男女混居的情况下,狼多肉少,那是肯定会导致管理秩序发生混乱,这样一来就得不偿失了。

而相比于少女而言,而老妪、接生婆则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在经年累月的航海旅程中,船员们的衣物需要经常清洗和缝补,她们能够熟练地完成衣物的洗涤、缝补等烹饪、照顾伤员等后勤工作,为船队的顺利航行提供坚实的保障。
并且老妪们往往掌握着各种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如纺织、刺绣、编织等。在与海外各国的交流中,她们可以将这些技艺传授给当地人民,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不仅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还能够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虽然接生婆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接生,但她们通常也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


郑和的船队携带接生婆,她们可以为船员们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保障船员们的身体健康。

而到了海外一些落后的地区以及国家,妇女的生育条件极为艰苦,缺乏专业的接生人员。

接生婆可以为当地的妇女提供接生服务,帮助她们降低生育风险,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

这对于当地的人口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传播我国先进的医学技术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郑和带上老妪和接生婆,是基于实际需求和长远考虑的明智之举。

总结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壮丽史诗,它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气、智慧和开放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后来的外交交流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帮助我们更好的开拓未来。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