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其书(1) 作者:陈赤 《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的书,结集成书于春秋时期。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的对话;其余的,有孔子和别人的对话,有孔门弟子和别人的对话,有孔门弟子之间以及和再传弟子之间的对话;此外,还有少数描写孔子行为的章节。所以,《论语》是一本记写孔子的书,而不是孔子写的书。 这一本写孔子的书,是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拿出大家平日所记的笔记,集合编纂而成。当时弟子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比如: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卫灵公第十五) 子张同学问老师如何才能使自己行得通,孔子如此这般地教诲了一番,于是子张同学把老师说的话书写在腰间的大带上,以便经常温习。后来在编《论语》时,同学们就拿出各自的笔记,相互印证,去掉误记的,补充漏记的。由于成书时,哲人已逝,没法得到孔子本人审阅,故未见得书中字字句句都记得准确无误。但尽管如此,其所记之事大体应是准确可信的。孔子的言论,最集中地记载于《论语》之中。但可想而知,薄薄的一本《论语》不可能把孔子的言论和思想记全,它所记的只是一部分,甚至可能只是一小部分。 论语是什么意思?“语”,指的是应答对话,这一点上大家的看法一致。而“论”呢?有人读作lún,取的是编纂的意思;有人念作lùn,认为是议论、讨论的意思。究竟是哪一种意思,我们普通读者似乎可以采取孔夫子“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把《论语》看作是一部孔子对话录,就大致不错了。 《论语》共分为二十篇,每一篇又有若干章,共计五百余章。各篇取首章的头一两句中某两个字(多是采用头两个字)作为篇名。例如,第一篇第一章的开头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于是这一篇就叫做“学而篇第一”或“学而第一”;第七篇第一章的开头是:“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一篇就叫做“述而篇第七”或“述而第七”。《论语》各章短小精干,语言简洁。《论语》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字,从篇幅上看,怕还赶不上今天的一篇硕士论文,但却既有极高的思想价值,也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论语》把孔子当时的口头语言用文字记录下来,过了两千五百多年,许多章节我们仍然一看即懂,仿佛中间没有任何隔阂,读来十分亲切,这是《论语》易学好懂的一面。但是,从另一面看,《论语》又不太好懂。一来《论语》的多数篇章中,只记下了孔子说过的话,而对当时的情景或背景疏于描述,现代人若不借助前人的注释,就难以准确理解。二来古人在竹简上写字十分不易,文辞简约,加之常常以字为词,在当时或许其意思比较确定,大家的理解一致,但多年之后时过境迁,这些字的含义变得丰富起来,使后人的理解容易产生歧义。即使是离孔子比较近的汉代,注释《论语》的经师对其中部分文字已经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后世则更加众说纷纭。比如《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说到“学而时习之”,其中的“习”,既有复习、温习的意思,又有练习的意思,还有实习、习用的意思,似乎都讲得通,但孔子真正的意思到底是哪一个?三来《论语》的编纂人员多、辗转流传多,对于其中怎么想也想不明白的文字,后人认为可能是有文字的脱落,也可能是文句的错裁,甚至还可能是把别的书中的文字加诸《论语》所产生的舛误,从这个角度看,即使是《论语》,也不能说是字字珠玑。 |
|
来自: liuhuirong >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