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高明的领导都是搓圆仔汤,你有我有大家有!

 谋略那些事 2024-09-09 发布于江苏
《资治通鉴》第七十六卷 魏纪八

曹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癸酉,公元253年)

【原文】

吴群臣共议上奏,推孙峻为太尉,滕胤为司徒。有媚峻者言曰:“万机宜在公族,若承嗣为亚公,声名素重,众心所附,不可量也。”乃表峻为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又不置御史大夫;由是士人失望。

【译文】

吴国的群臣共同建议上奏,推举孙峻为太尉,滕胤为司徒。有个向孙峻献媚的人说:“政务的权柄应由皇族掌握,如果滕胤当了司徒,地位仅次于太尉,而且他声名卓著,众人之心都归附他,那么他日后的势力则不可估量。”于是又上表请任命孙峻为丞相、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却不设置协助丞相管理政务的御史大夫,因此士人都大失所望。

【解析】

诸葛恪被孙峻诛杀,孙吴进入孙峻时代。

孙峻是孙吴宗室大臣,论关系他和孙綝都是孙坚弟弟孙静的后代,他们要叫孙权叫爷爷。

孙峻也是因为这一层关系被孙权安排进入辅政大臣班子。

在诸葛恪辅政初期,孙峻算是比较低调,对诸葛恪的工作挺支持的,也没啥反对意见。

但经过诸葛恪讨伐曹魏失败后,孙吴朝野上下对诸葛恪的态度从推崇转变为愤恨,这让孙峻看到了自己上位掌权的希望。

于是,孙峻和孙吴皇帝孙亮联合,在酒席之上诛杀了诸葛恪。

之前文章几次提到孙吴内部的政治格局。

孙家上位掌权的过程,与江东地方世家士族发生比较激烈的矛盾,孙策早期更是用了狠手段,后来孙权上位为了缓和与江东地方世家士族关系,采取了相对柔和的态度。

但江东地方对孙家依然是不冷不热的态度。

孙家在江东地方想要稳定政权,既要用当地世家家族的力量,更要用别的势力来平衡。

孙策尤其是孙权,重点用了江北逃难的士人群体。

包括在孙权死后辅政班子的配置上,主要以江北士人、孙家宗室为主,本地士人几乎被边缘化。

按照孙权设想,江北士人、孙家宗室联合平衡江东本地士人,足以确保孙吴皇帝权力平衡。

但伴随诸葛恪被孙峻诛杀,江北士人群体在江东群体中迅速边缘化,导致平衡两边只有孙家宗室和江东本地士人。

有句至理名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之一可以理解为权力结构。

而在一个组织内,当某个个体的经济地位开始上升后,必然会要求有同等政治地位诉求。

孙家在江东的地盘,压制江东士族又用他们的资源,可江东士族的政治地位却得不到相应的体现。

现在诸葛恪一死,起留下的政治遗产对于孙家宗室和江东士族而言都是巨大蛋糕,都想分一杯羹。

所以看到这一点,你才能明白为什么上面材料中会有这一段话:

由是士人失望。

因为有期望,所以才会有失望,而江东士人的失望就在于,他们本以为孙峻会为团结统战江东士族而分润利益给他们。

可没想到,孙峻是来吃独食的。

乃表峻为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又不置御史大夫;

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可以理解,但这个御史大夫相当于是亚相,怎么滴也应该拿出来给江东士族,表示一下态度嘛。

可孙峻连样子都不做一下,干脆没有,这让江东士族的人怎么想、什么感觉?

可不就是失望嘛。

不过,失望的只有江东本地士族?那些江北士族群体没有意见?

诸葛恪是江北士族全体的代表,他虽然死了,但并不代表江北士族群体的在孙吴朝堂中彻底失势,他们依然有一定影响力,且因为人在异乡,难免会有所抱团。

加上诸葛恪之死,此时这些人恰恰是最需要、最值得统战的。

如果孙峻能够拉一拉这些江北士族,未尝不能够重新获得江北士族群体支持以平衡江东士族的影响。

所以,这个失望,除了江东本地士族,那些江北士族群体恐怕也在其中。

【闲扯】

曾国藩有句哈这样说的“利不可独”,顾名思义,一个人不能把好处都给占了。

尤其是越往上的人,越需要团结、统战其他人,那就更需要把利益拿出来分润给大家。

一方面表示跟着你有好处,另一方面表示你愿意和大家分好处。

人都是趋利的,所谓争斗有的时候说到底就是利益上的分歧。

既然能够得到好处,那干嘛还你死我活呢。

只要你愿意给,那就有得谈,你不愿意给,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