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体行书、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木子LiX 2024-09-10 发布于上海
      

水畔先生书法

图片

《鹧鸪天·博山寺作》

辛弃疾  宋代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图片
图片

图片

水畔先生书法

图片    

      译文:             

      不在往临安的路上奔波,却多次往来于山寺以致它都厌于逢迎我了。在有味与无味之间追求生活乐趣,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一生。

      我宁可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也不趋炎附势猎取功名。走遍人间,过了大半生还是走上了归耕一途。松竹是我的真朋友,花鸟是我的好弟兄。

      赏析

      辛弃疾的《鹧鸪天·博山寺作》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词人在人生道路上的抉择与感悟,抒发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本真的情怀。

      词的上阕开篇“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词人表明自己无意追逐功名利禄,不再踏上通往京城长安的道路,反而在山寺间游走,连山寺都似乎对他的频繁到来感到厌倦。这里的“长安路”象征着仕途,词人的拒绝显示出他对世俗功名的超脱。“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他在平淡无味之中寻求真正的快乐,在有用无用之间度过一生。这种对生活真谛的探索,体现了词人对世俗价值观念的重新审视和对内心真正需求的追寻。
      下阕“宁作我,岂其卿”,强调了词人宁愿保持自我的本真,也不愿迎合他人、随波逐流。“人间走遍却归耕”,诉说着词人在历经人间沧桑后,最终选择回归田园,从事农耕。这里反映出他对尘世繁华的厌倦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将松竹视为真正的朋友,把山鸟山花当作好弟兄,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渴望。

      从结构上看,整首词上下阕呼应紧密,逻辑连贯。上阕侧重于表达词人对世俗功名的摒弃和对内心快乐的追求,下阕则进一步强调了保持自我和回归自然的决心。上下阕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情感世界,让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词人的心境变化。

      在艺术手法上,辛弃疾运用了象征、对比和借景抒情等多种手法。“长安路”象征着功名利禄,与山寺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味无味”“材不材”的表述充满了辩证的思考。借松竹、山鸟山花等自然景象,抒发了自己对纯真和自由的向往,使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在情感表达上,这首词充满了词人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由宁静的追求。他既有对世俗的不满和批判,又有对自我坚守的坚定信念。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在无奈现实中寻求解脱和安慰的情绪,展现了词人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这首词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归隐、自然和本真的追求。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观念中,官场的污浊与自然的清新形成鲜明对比,当在仕途遭遇挫折或对现实感到失望时,往往会选择回归自然,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辛弃疾的这首词,既继承了这一文化传统,又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个性特点,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在当今社会,这首词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和功名的过程中,不要迷失自我,要关注内心的真正需求,学会在自然和简单中寻找快乐和宁静。同时,也鼓励我们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随波逐流,保持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追求。

     辛弃疾的《鹧鸪天·博山寺作》以其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领略到了词人的风采和智慧,也让我们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