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文字当中有两个特殊的符号,随着文字的演变,这两个符号从来没有消失过,传承至今,且含义越来越丰富。就是一横一竖,可以说,这两个符号构建了中国文字的文化基础,甚至构建了中国文化的底层逻辑。从文字角度该如何理解这简单的一横一竖呢?请看小书学字系列之一横一竖的意义。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 “一”在《甲骨文字典》上的解释比较简单,就是用来表示数目。写法在甲骨文、金文、篆书中都是一样的,就是一横。 我们来看“一”的甲骨文,请大家来谈谈目前的感受,您想到了什么? 我会想到动物。上次文耕老师让我们画横,问我们会想到什么时,我说“动物”,感觉老师一惊。好,为什么我会想到动物,是因为所有的动物都是横着长的,只有人是竖着长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说人是万物之灵,天地人三才。 “一”在《说文解字》中是一个部首,而且位于书中的第一个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一”字: 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大家看到这句话,会有什么想法? 我们来看一下汤可敬先生的译文: 最初,万物形成之始,道建立了一。后来,才分解为天和地,演化成为万事万物。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对“一”的解释反映了汉代人的宇宙观。“一”指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 在今天的河南郾城有一座许慎祠,在那里有一幅对联: 家传十四篇书,合三苍为一; 律讽九千字学,通五经无双。 从这里我们知道,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对字的解说共有十四卷,加上序的话,是十五卷;许慎博学经籍,在当时有“五经无双许叔重”的说法。“叔重(chóng)”就是许慎的字。 因为他懂得很多啊,那这个“道立于一”实际上就出自《老子》道德经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离“道”最近,道生一。“一”作为一个特殊符号,在中国文化中是能量最高的。
刚才我们说,“一”指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幽幽远古,没有天,也没有地;没有昼,也没有夜;没有日月星辰,也没有风云雷雨。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在上古文明中,大家还记得是谁劈开了天地吗?——对,就是盘古,盘古一画开天。盘古一画开出了阴阳,伏羲一画开出了天地。有了这个“一”,就分出了上下、清浊、阴阳。所以说,“一”是离“道”最近的一个符号。 我们继续说“一”。《说文》以“一”居首,统领全书。“一”是一切的原始、万物的开端、规律的起点,也是文字的起笔,也往往是我们练习书法的第一个基本笔画,从左到右,从东到西,横向的线条。有长度,也代表着宽度,而且水平,和大地、海平面、陆地线保持平行。所以说,“惟初太始,道立于一”。 我们会想到《道德经》三十九章中的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从这里可以看到,“得一”是很棒的事情。 大家认为什么是“得一”呢? 再来看儒家16字心法,出自《尚书·大禹谟》中的: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最早记住这个句子是因为南京大学的徐小跃教授。徐老师在课堂上反反复复地强调这句话,一闭上眼,仿佛就能想起他那斩钉截铁、铿锵有力的神态。 “惟精惟一”,今天学了“一”字,我们再来体味一下这句话。
丨:通天彻地 “丨”在《甲骨文字典》中没有单独列出这个字。在《甲骨文字典》“尹”字的解字中,说“丨”象杖,以手持杖,表示权力。“丨”是权杖的意思。从汉简到现在,“丨”一直写成这样的形状。 在充满神奇色彩的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一根独一无二的金杖。 这根金杖重量近一斤,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商代金器中最重的稀世珍宝。多数学者认为金杖是古蜀国政教合一体制下的“王者之器”,象征着王权与神权。这与《甲骨文字典》上的说法不谋而合。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及其他的西亚文明中,均有以杖形物作为神权、王权等最高权力象征的文化现象。 金杖长1.42米。在金杖一端,有约46厘米长的一段图案,图案中有鱼和鸟。 有人认为这图案是鱼凫(fú)王朝的徽号、标志;也有人认为这象征着上天入地的功能,是蜀王借以通神的法器。 文耕老师说,在甲骨文之前就有了“丨”字,后来在《说文解字》中重新给“丨”命名,许慎赋予了它一个音,一个具体的含义。 “丨”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如下: 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囟,引而下行读若退。 我们要注意,“丨”同时也是一个说文部首。 来看汤可敬先生的译文。丨,上下通彻。引长笔画向上行,音读如“囟”(xìn)字;引长笔画向下行,音读象“退”字。 让我们想一想,在生活场景中,哪些能让您想到“丨”?文字中,哪些有“丨”?竖线代表着上下、天地、纵深,代表着深度和高度。如果“一”代表着无限的空间,那“丨”就代表着亘古的时间。 有的人会想到定海神针,很有趣。定海神针是什么? 在中国文化中,一横一竖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我们书写的时候就可以保有这样的觉知。 曙中学长说,一个“丨”字打天下。值得细细体味。简单而不简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