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为何总是决策失误

 新用户36578gXR 2024-09-10 发布于四川

在后金(清)崛起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女真军的决策者总是能够做出最正确的抉择。

努尔哈赤自起事之后,一路势如破竹,屡战屡胜,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等城池均被努尔哈赤成功拿下。却没曾想到是,后金大军在宁远城下遭遇袁崇焕的顽强阻击,被城上的红衣大炮轰得死伤惨重,失败而去。

这是努尔哈赤一生中少有的失败。

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也来攻打锦州和宁远,却再次惨遭失败。

不过皇太极很快调整了策略,采取了绕道蒙古入边墙的策略,所以才有了己巳之变中,10万女真骑兵进攻北京的情况。

己巳之变中,皇太极占领了遵化、永平等四城,想要以此为根基,来进攻明朝,没想到明朝集中兵力收复了四城,女真损失超过3000人,这又给皇太极迎头一棒。

但皇太极很快就找了”砍大树“的策略,千里奔袭,数次入侵明朝腹地进行劫掠,击垮明军,抢掠财物、人口,以此来打击明朝的战争潜力和国家实力。

但这样的决策来得并不容易。

己巳之变中,女真10万大军到了蒙古,对于是否进入明朝,高层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莽古尔泰和代善强烈反对入边墙,因为入边意味着将遭受明军优势兵力的围攻,而且孤军深入,很容易被断了后路。女真可不像明朝,可以在遭受若干次失败,依旧可以依靠国力再次集结大军。女真没有容错的机会,一旦失败,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但女真最终在一众贝勒和皇太极的坚持下,决定攻打北京,自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收获了奇效。

而到了合适的时机,清军又在锦州发起了新一轮攻势,采取围点打援,截断粮道的方式击败洪承畴所率领的13万大军,彻底消灭了明军的主力。

女真人总是能够在遭受挫折之时,迅速调整,这一点能力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反观大明朝,屡屡受挫之际,唯一能够做的,不断向辽东增兵调将,不断地向辽东运输粮饷。结果集天下之力以援辽,辽事未平,天下已危。

明朝并不是没有机会。

东江的牵制,关宁锦防线的建立,都不断地遏制着后金(清)的进攻势头。

如果打不过,是可以和谈的,皇太极曾屡屡致书明朝,但总是得不到有效的回应,虽然袁崇焕等人也曾经与皇太极有过和谈,均无疾而终。

皇太极对于明朝拒绝和谈的行为十分不解,自己明明保持着军事上绝对优势,在战场屡屡受挫的明朝理应倾向于和谈才对,为何明朝皇帝就是不愿意和谈呢?

己巳之变中,皇太极抓住了明朝总兵麻登云,向他提出了心中的疑惑。麻登云回答:明朝皇帝手下的大臣都只图自保,议和的事情,搞得不好会被皇帝治罪,所以不敢告诉皇帝。

明朝与敌是有过和谈的。

在嘉靖二十九年,蒙古10万大军同样兵临北京城下,是为庚戌之变,蒙古军退去之后,双方陷入了长久拉锯战之中。隆庆初年,遇到了一个契机,俺答汗的一个孙子逃到了明朝境内,俺答汗派遣使者前来交涉,双方有了和谈的可能。但朝廷上下对于是否和谈,同样产生了分歧,结果一投票,反对者占到多数。

隆庆帝的老师高拱这个时候站出来力主和谈,说:敌人今天纳贡称臣,不是和谈,是臣服,所以这同宋朝与金国的和谈是不一样。而明朝刚好可以趁着和平时期积钱粮,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

所以才有了隆庆和议,隆庆和议结束了明朝和蒙古之间长久的战争,对双方而言,都是利大于弊的。

反观明朝末年,在军事上颓势尽显的情况之下,仍然拒绝和谈,实乃是一种狂妄自大。

仅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明清战争中明朝屡战屡败的原因。

强大的根本来自对自身力量的准确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有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后金在发起对明朝的攻击之前,努尔哈赤的一名儿子和明总兵张承胤一起喝酒。

这名贝勒说,我父亲志向不小,我们屡次劝阻他也没有成效,如果有一天他带兵南下攻打明朝,将军您将怎么办?

张承胤听后哈哈大笑,只是说明朝威德。

不久,努尔哈赤即发起了对明朝的攻击。

推荐一个内容优质的历史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