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尼姑陈妙常难断情欲,偷偷写下一首“云雨诗”,露骨直白,写出了对男欢女爱的甜蜜向往

 道就是爱 2024-09-10 发布于湖北
图片

1

出家人也有自己的爱情。

南宋初年有位奇女子,名叫陈妙常。她本是世俗中人,出身官宦之家,因体弱多病被送入空门。然而,她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天赋,不仅精通诗文音律,还擅长棋琴书画,成为了一位才艺出众、容貌绝美的女尼。

正所谓“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陈妙常虽入佛门,却仍旧陷于俗世的纷扰中,情感与理智的冲突让她的内心充满挣扎。

故事的转折始于新任县令张于湖到任途中在女贞庵歇息。他被陈妙常的琴声吸引,心生爱慕,但因身份所限只能作罢。张于湖虽然离开,却对这位女尼念念不忘。

后来,张于湖的同窗好友潘必正来访临江。得知此事后,潘必正决定替好友完成未了的心愿,住进了女贞庵。

潘必正的才情如春风,很快融化了陈妙常的防备。两人以诗词为媒,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心灵之舞。

他们通过诗词唱和、谈文论艺逐渐熟络起来。

图片

潘必正在与陈妙常相处中,发现她内心其实充满矛盾和渴望。他无意中看到陈妙常所写的一首表达内心欲望的艳诗,看出她虽然身在佛门,却难以摆脱凡尘之欲。

潘必正看穿了陈妙常表面的清冷,巧妙地以词传情,'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许彩鸾同跨。'

最终,在佛门清规与人性欲望的激烈冲突中,陈妙常和潘必正突破了世俗的约束,在庵中暗结连理。

他们在梵音阵阵的禅房中,将修行之地变成了谈情说爱的温柔乡。

而潘必正发现的那首诗,便是这首《西江月·松舍青灯闪闪》

松院青灯闪闪,芸窗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

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

2

“松院青灯闪闪,芸窗钟鼓沉沉。”

这两句诗写出了夜晚禅院中的景象:松林环绕的院落中,青灯微微闪烁,窗外的钟鼓声低沉而悠长。

这一切似乎都是宁静的、安详的,仿佛象征着佛门中远离尘世的清净。

这种表面上的平静,却暗含着陈妙常内心的动荡。青灯虽闪烁,却似乎无法照亮她内心的迷茫;钟鼓声虽然沉沉,但无法安抚她心中的不安。

这种“动”与“静”的对比,正是她内心矛盾的写照。

“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

黄昏时分,她独自展开孤衾,这里“孤衾”不仅仅指的是一床被子,更是她内心孤独的象征。想要入睡,却被愁绪打乱了心神,睡意难以安稳。

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写的贾宝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恨纠缠,愁绪难消。”陈妙常虽入佛门,但人性的情感依然无法彻底消除,但终究还是凡人,情感未灭。

图片

“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

这两句将诗中的情感矛盾推向高潮。她原本想要在静中求得内心的平和,但一念动起,思绪纷飞,欲望的火焰熊熊燃起

这里的“欲火”既是她内心的烦恼,也是她对俗世生活的挂念。她的出家并没有让她完全摆脱凡心,反而让这种压抑的情感在孤独中愈加强烈。

“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

她努力试图压抑自己的凡心,用尽一切方法来平复心中的波动,甚至用佛门中的“津唾咽凡心”这一象征性动作来表现对欲望的克制。

但最终她不得不承认,无论如何压抑,这凡心不仅没有消散,反而愈加浓烈。这种深刻的人性挣扎,让她的诗句在层层叠叠的矛盾中显得格外动人。

3

俗人也罢,出家人也罢,始终都是感情动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与纷扰的世界中,工作、情感、家庭等等,都是牵动我们内心的“欲火”。

陈妙常的故事说明,即使是选择了看似摆脱尘世的道路,内心的挣扎也并不会轻易消失。我们临的情感困惑、精神压力,与她诗中的挣扎有着某种相似之处。

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言:“没有阴影的人格是不完整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心的阴影部分——情绪、欲望、困惑,这些不可能通过简单的逃避或压抑就能消失

正是这些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构成了我们个体的复杂性。在这一点上,陈妙常所表达的思想,与现代心理学不谋而合。

为什么陈妙常的《西江月》这首词能打动人心?因为它真实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既有对世俗情感的眷恋,也有对超越自我的追求。

正如《庄子》所说:“心斋坐忘,忘其所以。”但我们又如何能够真正做到“忘其所以”?陈妙常的诗让我们看到,哪怕是在最清净的环境中,心中的欲火也不会轻易熄灭。

然而,正是这些不可抹去的凡心,构成了人性最深刻的部分。

只有正视并接纳这些欲望,人才能获得坦荡荡。

绘图:晓风同学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