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非常意外,在过去3个月的时间内,所写连载专栏《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已经写到第20讲了。 与之前的一些小专栏相比,《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获得了超过我预期的阅读量,好几篇十万加。 当然了,不管阅读量如何,这样一个小专栏,我还会继续写下去。如果单纯为了阅读量,估计三讲都写不出来。 现在回顾这20讲。想聊聊两个话题:第一,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专栏。第二,在写作过程中,创作的一些基本逻辑是什么? 02 先聊第一个话题:为什么而写。 原因有三: 第一,就是喜欢。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啊。喜欢看心理学的书,喜欢在带班中应用心理学。 后台有朋友问我,这个系列有书吗。我说没有书,我随性而写,甚至这20讲写下来,我都没有给自己列一个提纲,有时我完全不知道下一讲要写什么,突然看到一个现象、甚至看到一部剧集有感而写。 所以在这样的兴趣使然之下,接下来可能会写到40讲,60讲,80讲,100讲。我希望在这些讲数节点上,也能够写出一篇篇回顾文章,记录由自己掌控的不确定的这一段旅程。 大学暑假,留在学校打暑期工。当时最快乐的时候,就是骑着自行车去新华书店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第七本最后一章,叫做《结束了?》。 当年明月,在这一章,写了徐霞客,并没有写崇祯皇帝死后明朝即将面临的狂风暴雨与山河破碎。 写了徐霞客最后的遗言: “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 “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又接着写: 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 现在你不明白,将来你会明白,将来不明白,就再等将来,如果一辈子都不明白,也行。 而最后当年明月写出了整套书最为精华的一句话: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读大学的时候,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是这样以为的。 但是工作之后,我发现不是。但是至少有部分生活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比如在一天繁重的工作之后,在书桌上写作。而写作过程中,恰好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东西。 第二,更高视角。 有的是,我们为什么会痛苦、焦虑。可能是因为,我们距离那个事物太近了。 远一点可能会想开很多。 心理学就是帮我在带班中找到另外一种视角。 学生的行为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冰山之下还有很多,诸如:需求、情绪、意志等等。 所以我每一次在写的时候,我都在想,那些张牙舞掌的孩子,表面上是那么疯狂,实际上内心是那么需要得到关注。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么平静,其实内心则是心潮澎湃。 于我自己来讲,这简直是在直接提升我的职业幸福感啊。不是看到问题,而是思考为何发生,而是想着能否心理学角度去解决。因为人很多表面上的问题其实都是心理问题。 02 再是聊聊,写作过程中,我找到了哪种写作结构。 非常简单。当然简单的原因在于,说到底每天用于写作的时间非常少,我必须要求自己在1000-1500字数左右把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 我的结构就是: 场景+原理+应用。 各种场景都可以那些使用,看的书、故事、电影、电视、综艺等等,反正这些场景之中蕴含心理学的一些现象。 原理部分,可能是最为枯燥的,基本上是一些实验研究。我尽可能写得通俗易懂、尽可能有趣。 最后的应用,根据老师们的反馈应该是最为出彩的地方。其实大家都是知道一点心理学知识的,但是回到最为真实的教育现场,该怎么用。在应用环节,我尽可能把方法讲得极具操作性。 03 好了,第一次20讲复盘就写到这里吧。 我们第40讲再见。 下面是1-20讲合集链接: 2024-05-23 2024-05-24 2024-06-09 2024-06-10 2024-06-14 2024-06-18 2024-06-20 2024-06-25 2024-07-05 2024-07-14 2024-07-16 2024-07-22 2024-07-24 2024-07-28 2024-07-30 2024-08-11 2024-08-16 2024-08-21 2024-08-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