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5年高考模拟作文题目及审题立意分析示例(五)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9-12 发布于甘肃
图片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做出判断?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材料用“越……越……”的关联词,承接起来本题关键的两个要素:“知道得越多”和“越难做出判断”,旨在探讨知识和信息对于判断的影响,以及知识的多寡与判断之间的关系。“知道得越多”的内容,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经验,还可以引申为知道事情的本质、事情的发展、事情的结果。“越难做出判断”,意味着有难度,速度慢,迟疑。所以,“知道得越多”和“越难做出判断”之间的关系是:知道的多,可能需要判断到底选择哪个更为合适,增加判断难度;但同时,也有可能为做出判断提供更多的方法、角度,使判断更容易。

所以,可以进行以下具体分析:①知识的多寡对判断有消极影响,如信息过载导致的困惑、专业知识的局限性、过于自信导致的错误判断等。②知识的多寡对判断有积极影响,如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全面的视角、更准确的预测等。③知识的多寡对判断的影响需要在具体问题中进行具体分析,强调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运用知识,提高判断能力,实现个人价值。

立意方向如下:

信息过载与判断力: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我们确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我们越来越难做出判断。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和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探讨信息过载现象对个体判断力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提升信息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等方式来应对这种挑战,从而做出更加明智和准确的判断。

知识与判断力的关系:知道的越多,并不意味着判断就越难,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有效的判断力。可以分析知识与判断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知识的积累是提升判断力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比较和评估各种信息,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

信息真实性与判断力: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真实性成为影响我们判断力的重要因素。可以讨论虚假信息、误导性内容对个体判断力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提升辨别能力、关注权威来源等方式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技术与判断力: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虽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工具,但最终的判断力仍然掌握在人类手中。可以探讨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包括提供便利的信息获取途径、辅助决策的工具等,但同时也需要强调人类判断力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个人责任与判断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判断力负责。可以强调在信息选择和判断过程中,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包括主动筛选信息、保持理性思考、避免盲目跟风等,从而培养自己的独立判断力和责任感。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也有人说,狭路相逢智者胜,还有人说,狭路相逢强者胜。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段材料呈现了对“狭路相逢”这一情境下,决定胜负因素的不同看法,涉及到了勇气、智慧和力量(或说强者)三个维度。

勇气的价值:“狭路相逢勇者胜”强调的是在关键时刻,勇气是克服困难、战胜对手的重要因素。它认为,在面对困境或挑战时,勇于面对、不退缩的精神能够激发潜能,使人在逆境中寻得出路,甚至反败为胜。这种观念体现了对勇气、决心和毅力的高度重视。

智慧的重要性:“狭路相逢智者胜”则侧重于智慧在决策和应对中的作用。它认为,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仅凭勇气可能不足以应对所有挑战,而智慧的运用,包括分析问题、制定策略、预判对手行动等,能够让人在关键时刻做出最优选择,从而占据优势。这种观念强调了策略性和前瞻性思维的重要性。

力量的作用:“狭路相逢强者胜”直接指向了物质力量或能力上的优势。在某些情境下,尤其是需要直接对抗或比拼实力的场合,强大的力量或能力确实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这种观念强调了实力的重要性,认为在同等条件下,更强大的一方往往更容易获胜。

综合考量:实际上,这三种观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在现实生活中,“狭路相逢”的情境往往复杂多变,胜负的决定因素可能同时包含勇气、智慧和力量等多个方面。因此,理解这段材料时,应避免将其中的任何一种观点绝对化,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个人与情境:此外,还需注意到个人特质和具体情境对胜负的影响。不同的人可能在勇气、智慧或力量方面有所侧重,而不同的情境也可能对这三种因素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理解和应用这些观点时,应考虑个体差异和情境变化。

综上所述,这段材料通过三种不同的观点展示了“狭路相逢”时决定胜负的多种可能性,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既要有勇气面对,又要善于运用智慧制定策略,同时也要注重提升自身实力。在实际生活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原则。

立意方向如下:

全面素质的重要性: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面对挑战还是机遇,都需要我们具备全面的素质,包括勇气、智慧和力量。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拥有这三者,才能在各种情境下游刃有余,取得成功。

因时制宜,灵活应对:面对不同的情境和挑战,我们需要灵活调整策略,因时制宜。有时候,勇气可能是我们突破困境的关键;有时候,智慧则能帮助我们找到最优解;而在某些情况下,强大的实力则是我们立足的根本。因此,我们要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

勇气与智慧的平衡: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勇于面对挑战,不畏艰难,又要善于运用智慧,避免盲目行动。勇气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而智慧则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只有保持这两者的平衡,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个人特质与情境适应:每个人的性格、能力和经历都不同,这决定了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和选择。同时,不同的情境也对我们的应对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质和情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策略,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不断自我提升:无论是勇气、智慧还是力量,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这些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更加自信地走向成功。

团队合作的力量:在某些情况下,单靠个人的勇气、智慧和力量可能无法解决问题。此时,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团队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共同应对挑战。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协作共赢。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大丈夫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等。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这两组谚语之间的矛盾?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大丈夫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是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前者强调在生命和价值观方面要有坚定的信仰和立场,即使面对死亡也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后者则强调在实际行动和生活中要有灵活的思维和行动,适当地退让或妥协,不要一意孤行或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这两种精神之间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互相支持的。在生命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该有鲜明的立场和坚定的信仰,这就是“大丈夫宁死不屈”的精神。但是,在实际行动和生活中,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各种环境和情况,适当地屈服和妥协,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精神。只有在两种精神之间进行平衡,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意指“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传递出的是坚强、坚持、乐观的精神,保留一丝实力而后徐徐图之。通向成功的道路多无坦途,面对困境时,只要不绝希望,适当的退缩和隐忍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和胸怀。面对困境时,我们要做到不绝希望,放低姿态,沉稳发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指“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传递出的是对气节的坚守,对尊严的坚持。面对原则性问题时,面对需要牺牲个人利益的境遇时,退让也许能保全自身,但是却会失掉气节和尊严。面临国破家亡的文天祥,再被俘后屡次拒绝了元军主帅的劝降,拒绝了荣华富贵的诱惑,以一颗尽忠报国的赤子之心以身殉国,坚守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因此,在原则和正义面前,我们要坚守气节,不怕牺牲,实现人生价值,做一个大写的“人”。

考生在写作时要先分别辨析每句谚语各自的含义,挖掘出背后的价值观;然后分析出表面矛盾的价值观实则可以对立统一,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论证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选择。最后可以总结,这些看似矛盾的谚语背后包含人生的智慧,我们应该体察其中包蕴的不同价值观,从而具体指导我们的生活。

参考立意:看似矛盾,实则蕴含智慧;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变通;在矛盾中找到处事的智慧。

例文:对立之道,相反相成

谚语,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着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然而,有些谚语表面上看似矛盾,实际上却体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如“大丈夫宁死不屈”与“大丈夫能屈能伸”,“宁可玉碎,不可瓦全”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看似矛盾的谚语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哲理。

赵氏孤儿的故事里,公孙杵臼选择了“宁可玉碎,不可瓦全”,慷慨赴死,程婴选择了“留得青山在”,抚养婴儿长大。一生一死,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选择,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这二人都被视为难得的义士。

这矛盾么?这并不矛盾,因为二者的价值观是统一的。

同样,“大丈夫宁死不屈”和“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两句谚语体现了坚持原则与灵活变通之间的矛盾。前者强调了坚持原则,不屈不挠的精神,后者则强调了灵活变通,能适应环境的能力。这种矛盾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宁死不屈”基于的价值观是现实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宁死也要守护这种价值观,而“能屈能伸”的逻辑是这个价值观如此重要,必须要留取有用之身来保卫他。并且,在中国古人的价值观里,其实后者更难做到,所以才有“忍辱负重”这个成语。

杜牧在《题乌江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杜牧眼里,项羽兵败自杀反而不是“男儿”,真的“男儿”就应该包羞忍辱、卷土重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三国演义》里,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被困于孤城,东吴派诸葛瑾劝降时,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关羽的这个表态就叫“宁可玉碎,不可瓦全”。

但是,作为大将,关羽知道自己不能如此轻易就死。所以,在表达了宁死不屈的态度后,关羽率领三百兵士突围而出,以图卷土重来。这种行为就叫能屈能伸。

其实无论是“宁死不屈”还是“能屈能伸”,说到底就是为人处世既要懂得变通,但同时这种变通也是基于一个基本的、不可更改的信念之上。若事情有可挽回,“能屈能伸”是为了办事;若事情无可挽回,那“宁死不屈”表达的就是一个坚守的态度。在这个角度上,这两句话其实也是统一的。

这些看似矛盾的谚语,正是我们智慧的源泉。谚语中的这些矛盾,并非简单的对错之分,而是体现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谚语,使之成为我们处理问题的指南,使之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引之光。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喜欢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信息,也喜欢寻找肯定自己观点的证据。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段材料揭示了人类在处理信息和形成观点时的一种普遍心理倾向,通常被称为“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或“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这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关注、接受和记住那些支持自己既有观念、信念或偏好的信息,而相对忽视或低估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

理解分析

自我接受的信息偏好:“我们喜欢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信息”这句话表明,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并非完全客观地进行筛选和处理,而是会基于个人的兴趣、需求、价值观或已有的知识体系来选择性地接受信息。这种偏好使得人们更容易被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所吸引。

寻找肯定自己观点的证据:当人们持有某种观点或信念时,他们往往会积极地寻找能够支持这些观点的证据,而忽略或反驳那些与之相矛盾的信息。这种行为不仅强化了原有的观点,还可能导致认知上的偏见和误解,因为缺乏全面的信息考量。

影响与启示

信息茧房:长期陷入这种心理倾向中,个体可能会构建一个“信息茧房”,即只接触和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信息,导致视野狭窄,难以接触到多元的观点和全面的信息。

决策失误:在决策过程中,如果仅依赖于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视反对意见,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因为缺乏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批判性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应对这种心理倾向的有效方法。学会质疑自己的假设,主动寻找并评估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以形成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知。

开放心态: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倾听和接受不同的观点,有助于拓宽视野,促进个人成长和进步。

综上所述,理解并认识到这种心理倾向的存在,对于提升个人的信息素养、决策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立意:保持开放、审慎和多元的态度面对信息;获取多元信息,全面认识世界,作出理性的决策;开拓多元化信息渠道,弥补信息源不足;跳出信息茧房,突破视野局限。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论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亚里士多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潜能。

《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蒙田:我所希冀的名声只是让人知道我曾安静地度过一生。

以上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四句材料,精选中外名家名言,两两对照,分别体现了“有为”与“无为”的不同人生观。其中,材料第一句出自《论语·宪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凸显的是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担当精神。亚里士多德的言论与之相似,强调人不能安于现状,而是要积极开发自己的潜能。潜能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尚未外化为现实的能力。冰山理论认为:人们拥有的能力就像冰山一角,只占能力的30%,而还有70%能力隐藏在冰山之下,未被发掘。但是激发潜能需要坚定自信、奋斗目标、现实危机、榜样感召以及崇高的责任感等等。可见,这两句话强调的都是一种奋发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行动力。

第三句材料出自《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思是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表现的是道家的崇尚自然、清静无为、顺应天道的思想。诚然,“安之若命”里会含有躲在舒适圈里的含义,但有时候不硬碰硬,也意味着一种变通和审时度势。第四句里蒙田的名言,关键词是“安静”,也强调了对于清静无为的推崇。

那么,考生对于材料的联想与思考,就应当围绕材料所体现出来的“为”与“不为”的思辨关系展开。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指出: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勇武、奋进精神让人佩服,但庄子、蒙田的清静无为态度也未必没有道理。其实,就个人来说,“为之”还是“安之”,最终还是看什么事。因此。不管是选择哪一个题目为文,都需理解“之”这个代词指代的是什么。想一想,哪些事完成它有困难,有挫折,而又应该做的。比如自己的理想抱负、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为了民族与国家的未来等等。哪些事知道它不可以而又不去做呢?比如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各种诱惑、名利以及无谓的牺牲等。

参考立意:知其不可而为之,拥有向逆境说“不”的气概;奋斗不息,抗争到底;以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过好此生;无问东西,从心而为。

例文:安之若命,而后有为

人生常遇坎坷,唯有保持一颗处变不惊之心,于无声处沉淀磨练自己,对逆境安之若命,方能在无为后有所作为。

《庄子》有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在告诫世人,对于不可为之事,不如随之自去,图个内心清净。这是一种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行随心动、心由境转,坦然面对人生风雨,不暗自嗟悼自怨自艾。正如苏东坡于黄州绵绵阴雨中吟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如钱锺书蹲于牛棚之中仍安然读书,甚至完成了皇皇巨著《管锥编》。古语有言“先穷后工”,这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者,更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故当我们自觉身处生活深谷之中,无力有所作为的时候,不妨心平气和地先做好身旁小事,而不是自暴自弃,妄自菲薄。

但安之若命,就真的是无所作为吗?对任何一位有志之士,都断然不是如此。尼采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看似无为者,实际正在蓄积力量,为的是将来的一鸣惊人。

孟子曾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仁人志士在困境之中保持着庄子所说的平静之心,以看似无为之心默默坚守正道。或如梅兰芳抗战期间蓄须而不为日伪演出,无为于艺术,有为于人格;或如董作宾在外人如火如荼抗战之际在偏远李村中完成巨著《殷历考》,无为于战斗,有为于文化;或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在深远寂静之中为国铸剑,无为于个人,有为于国家……故曰:无为实为有为。若要有宏伟的成就,就必须有所舍弃,有所作为。

庄子所言之安之若命的状态,往往意味着一种智慧的沉潜,而到了应当有所作为之时,这力量当如“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我们正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强盛的国力使我们自感应有所作为。领袖的话铿锵有力——“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美好生活是干出来的”,从辽宁舰到蛟龙号,从高速铁路到神舟飞船、墨子号,中国已在国际舞台上大有作为。而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抓住机遇,以有为之心积极入世,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

心如止水,厚积薄发,方能有为于天下。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家庭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当代社会,“孝”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表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材料提到“孝”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观念。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孝敬是衡量一个人素质修养的底线,孝敬父母既是一份责任,又是一份义务。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极度强调“孝”,强调对父母的惟命是从,比如“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而如今,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于“孝”的内涵与表达也与以往有所不同。比如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无完人,即使是深爱着自己的父母,有时候也会犯下错误,而我们对父母真正的“孝”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而是能勇敢地指出父母的过失,帮助父母正确地认识自身的问题,从而改正错误,如此才能使家庭和乐,不积祸患。比如过去强调以“行”与“色”的孝顺,而如今年轻人受经济条件、工作压力等因素制约,往往想以行动尽孝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我们不去尽孝的理由,也不妨碍我们去做一个有孝心的人。所以在当今时代养口体与养心志都值得肯定。

写作时,重点要抓住当今时代“孝”的新内涵与新理解,表达自己的态度。行文中,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孝顺”的内涵与实质,为何要“孝顺”,如何行孝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先强调“孝”的重要性。然后,则可抓住其中一个具体角度,论述“新时代如何行孝”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新时代的孝顺不是愚孝,而是坚持真理,能帮助父母认清自己的过失,并辅助他们改正过失,避免错误;新时代真正的孝顺应善于倾听父母的心声,合理采纳父母的建议,时时沟通,处处交流等。

参考立意:勇于指正错误,乃新时代真孝顺;悟孝顺之道,享幸福人生;陪伴无界,孝心无价;尽孝道在心不在迹。

例文:乘时代之新风,兼温衾之暖意

树欲静风亦止,子欲养且亲尚在。昔时膝下嬉玩之童子,今日欲报取三春晖。年轮增添,“二十四孝”之举已成为过去;新风拂面,尽孝方式却更为多元。顺科技之势,乘时代之新风,以报父母;怀扇枕之爱,兼温衾之暖意,以尽孝心。

“全民尽孝”的潮流在当代中国日渐盛行,而科技的发展亦为孝亲敬老提供了更为多元的渠道。微信、微博的盛行,已渐取代书信报纸的位置,老一辈的生活方式亦面临来自时代的冲击,知乎上“如何快速地教父母使用微信”的问题,回答已上万条,一眼望去尽是孝心充斥的暖意;著名诗歌App“西窗烛”热度最高的一句诗便是:“我会认真教你怎么网购与微信/一如你教我走路那般耐心。”老年人要幸福,必定不能被时代的洪流抛弃。而身为年轻人,则有带领老人走入新时代、新世界的责任与义务。

乘时代之新风,私以为即顺时代发展的潮流,让老人们能与我们共享发展的红利。教老人们扫码支付,免去了老人因记忆不佳忘带钱包的尴尬;教老人们手机叫车,免去了老人在烈日寒风下辛苦的等候;教老人们点外卖,免去了腿脚不便无法买菜的困扰……信息化、便利化的今天,孝亲敬老也要方便实用,做到最好。鲁迅先生曾形容父辈是“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我们到广阔的天地去”。那我们更应打开新时代“闸门”,带老人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去。

然而,生活的迅捷不代表子女与父母的距离会因有了一方屏幕而拉远。我们要重视的,是方便的今日,也不能因无形联系的增多而减少了有形的的联系。今年新生出台的个人所得税法中增添了养老费用的专项扣除,意在何处?两会中完善养老基本服务的方案出台,意在何处?国家在暗示你,在提醒我们,要把目光放回老人身上,朝前看的同时,亦要向后回顾,看看养育我们的父母,青丝变白首。

我们应牢记的,依旧是亲情的温度,手机构建的微信语音,抵不过归家的促膝长谈;外卖食物的丰盛,抵不过亲自洗手做羹汤的温暖。华附高中生设计的“养老卫星城”方案,正击中了这个痛点。科技的进步使奉养老人更便捷,不是为马基雅维利主义找条件,而是希望亲情的传承有其助力会更深远与温暖。

乘时代之新风,兼温衾之暖意,“运海抟扶,必借垂天之羽;乘奔击汰,需伫飞云之楫”,孝亲敬老,随时代的进步,不能缺失的,即是温衾扇枕的落到实处。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哪个更重要?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改造自然是符合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一是因为自然界存在着许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利的因素,如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等对人类构成威胁。如果不改造自然,人类将难以在这些问题面前保持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二是改造自然可以为人类带来更多的资源和便利。通过改造自然,如建设道路、桥梁等,满足自身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人类才能实现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一是因为自然界拥有自己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人力如果破坏平衡,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比如,过度开发土地、砍伐森林等行为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给地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二是因为自然界也是人类的家园,人类只有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才能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都具有重要性。尽管改造自然可以为人类带来一定的便利和资源,但要注意要符合客观规律,否则会遭受自然的反噬。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人类会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长久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考生可选取其中的任一角度立意,只要辩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取得成功。然后可展开正反对比论证:遵循规律,顺应自然做事情往往轻松过关;反之,改造自然却不能把握自然规律,一味蛮干,就会事倍功半,与目标背道而驰。再运用引申论证,把这种思维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积极联想,深化思考,赋予新时代的意义。

参考立意: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人类的力量就是要征服自然;做事要顺应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促进发展。

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对“情绪价值”的需求都在变得越来越迫切和强烈,渴望交流的一方能给自己带来正面、美好的情绪感受。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交流方式,但也有人不以为然。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除诗歌、小说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审题:所谓情绪价值,就是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尤其是给他人带来与创造舒适、快乐感受的能力,可分为治愈型价值、指导型价值、分享型价值、陪伴型价值、猎奇型价值、自娱型价值、怀旧型价值、自我实现型价值。所供材料在给出了“情绪价值”这一概念后指出,在当下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期望交流的一方能给自己带来正面、美好的情绪感受,让自己获得正面能量。反过来说,大家不愿意成为对方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另外,材料指出有人认为,在人际交流中渴望传递和获取情绪价值,是一种积极的交流方式;而有人则对此持否定态度。这实际上是引导考生根据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对这一交流方式进行辩证思考。

写作时,我们可以先从概念辨析入手,指出“情绪价值”的内涵。然后,结合生活实际,探究人们渴望获得“情绪价值”的原因:希望收获温暖,渴望汲取能量,希望树立信心,等等。然后,指出这种交流方式,有理由温暖人心,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接下来可以辩证指出,自己才是自己的情绪的主人,自己才是自己人生航船的舵手,可以期望从他人那里获得正能量,但真正值得依赖的还是自我情绪掌控能力。

参考立意:多给别人提供火,也多让自己接受光;让交流变成正能量的传输;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例文:既做月亮被照亮,也做太阳能发光

考试考砸,收到挚友的一个拥抱,我们“有被暖到”;陷入迷茫,获得老师的指点迷津,我们“有被暖到”;冬夜听雪,倾听蜜友分享的好歌,我们“有被暖到”;安静相对,跟老友共忆美好往昔,我们“有被暖到”:我们渴望、贪恋这种暖暖的相处,我们渴望做被太阳照亮的月亮。

在人际交往中,渴望被温暖,寻求被照亮,期望获得正面的“情绪价值”,是人人都有的期待吧?生活本就不易,人生本多悲凉,如若在与人相处时,仍然接收到的是负面情绪、阴暗思想,那无疑是让自己的心理更添堵、生活更添冰霜。总是霜上加雪、雪上加霜,这漫漫人生路,该会多么凄伤。

所以,不愿意总做别人不良情绪的“垃圾桶”,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为自己的成长营造“阳光房”。

但是,我们还应该想到,如果人人都不愿意做垃圾桶,我们有了忧愁向谁诉说?如果人人都只做月亮被照射、被温暖,从哪里获得光、获取热?

因此,在我们相互交往时,不能只渴望获得正面的“情绪价值”,也要学会释放暖和热,不只做月亮,也要做太阳。就像杜甫,自己的茅屋虽然漏雨也漏风,但还想温暖天下寒士使之俱欢颜;就像雷锋,自己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还要对待同志如春天般温暖。每个人都积极做太阳,每个人也就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收获到温暖。其实,光能激发光,暖能赢得暖:爱,才能被爱。不然,如果每个人都只做接受光照的月亮,那,有了悲伤时,我们何处话凄凉?

另外,让自己温暖的途径,除了向外寻求光源、热源,更重要的、更根本的途径是向内寻找,让自己的内心化成一团火,让自己的内心聚变成“太阳”,这才是我们永久的、可依赖的光源、热源。南非总统曼德拉,身陷囹圄二十载,没让自己冷寂,为什么?因为他自己心里有火,能自我温暖。不光温暖自己,他甚至还与监狱警察成了朋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价值理念,感化了警察及其他被关押的人,让他们向往民主、渴望平等。所以,寻求被照亮,无可厚非,但是,自我照亮,让自己成为太阳,更重要。

愿我们人生总遇到良人,路途总逢阳光;愿我们能给别人温暖,能给别人带来光亮。

愿我们坚强地成为太阳,温暖着别人,温暖着自己;愿我们有幸能做月亮,总被良人温暖。

九、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实中,人们既要正确评价自己,也要理性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对于立身、处世有怎样的影响?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段材料触及了自我认知与外在评价之间的平衡问题,这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面对的重要课题。正确理解和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个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个人立身的影响

增强自我认知:正确评价自己,意味着能够客观、全面地审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这是形成健康自我认知的基石。清晰的自我认知有助于个人明确自己的定位、优势和目标,从而更加自信、坚定地走向成功。

促进个人成长: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人们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成长计划,弥补短板,发挥长处。同时,理性看待别人的评价,可以从中获取有益的反馈,作为自我提升的参考,推动个人不断进步。

建立稳固的价值观:不受外界评价左右,坚持自我评价标准,有助于个人形成稳定、积极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将成为个人行动的指南针,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定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对处世之道的影响

促进人际和谐:理性看待他人评价,既不过度敏感也不过分忽视,能够使人在交往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减少误解和冲突。同时,也能让人更加尊重他人意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提升社交能力:正确处理自我认知与他人评价的关系,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社交能力。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他人情绪和需求,采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增强适应能力:面对不同人的不同评价,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意味着个人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尤为重要,能够帮助个人迅速适应新环境、新挑战。

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通过自我反思、学习新知识、接受挑战等方式,不断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形成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

理性筛选外界评价:对于他人的评价,应保持开放但审慎的态度。区分建设性意见与无根据的批评,将前者作为自我提升的助力,后者则不必过分在意。

保持自我与他人的平衡:在坚持自我评价标准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观点。通过沟通、协商等方式,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正确评价自己并理性看待他人评价,是个人立身之本、处世之道的重要方面。通过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人们可以在自我成长和社会交往中取得更好的平衡和发展。

立意方向如下:

自我认知与外在评价的和谐共生:强调自我认知是内在的基石,而外在评价是镜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一个完整、真实的自我。探讨如何在保持自我独立性的同时,合理吸纳外界反馈,实现自我成长。

成长的双翼,自知与他知:将自我认知和外界评价比作个人成长的双翼,缺一不可。自知让人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他知则提供调整和修正的参照,两者共同作用,助力个人飞得更高更远。

平衡的艺术,内在坚定与外在灵活:讨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在坚持自我价值观和认知的同时,灵活应对他人的评价和建议,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同时又不失对外界的开放和包容。

自我超越的阶梯,从自省到纳谏:将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视为个人自我超越的两个重要环节。自省是自我提升的起点,而纳谏则是将自我提升付诸实践的桥梁。通过不断自省和纳谏,个人能够逐步攀登自我超越的阶梯。

社交智慧,在自我与他人之间找到平衡:聚焦于社交领域,探讨如何在保持自我个性的同时,也关注并尊重他人的评价。强调社交智慧的重要性,即能够在自我与他人之间找到平衡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成长的催化剂,自我认知与反馈循环:将自我认知和外界评价视为一个动态的反馈循环过程。自我认知提供起点和方向,外界评价提供反馈和调整的依据。通过不断的反馈和调整,个人能够持续成长和进步。

这些立意都围绕着“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这两个核心点展开,探讨它们对个人成长、社交关系以及处世之道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十、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纪伯伦说,遗忘是一种自由。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 “失眠症”引起的遗忘会让人们最终“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而在如今,数字技术似乎已经让社会丧失了遗忘的能力,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皮肤上,导致我们在前行路上背负的行囊越发沉重。

对于“遗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审题:纪伯伦的观点“遗忘是一种自由”深刻揭示了遗忘在心理层面的积极作用。遗忘不仅是对过去经历的简单放下,更是一种心灵的解脱和释放。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挑战和困难,这些经历往往会成为我们心灵的负担。而遗忘,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这些束缚我们心灵的枷锁,让我们能够轻装上阵,以更加轻松和开放的心态面对未来。这种自由,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适应,更是对内在自我的接纳和和解。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通过“失眠症”引起的遗忘现象,向我们展示了遗忘的另一面——它可能带来的深刻危机。当遗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当这种遗忘是由于某种外部因素(如失眠症)引起的,它可能会剥夺人们的记忆,使人们失去对自我、对家庭、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这种遗忘不仅是个人的灾难,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它让人们失去了历史的根基,成为了“没有过往的白痴”,从而无法构建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

再来看当今数字技术对遗忘能力的影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可能性,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数字记忆的永久性和不可控性。在数字世界中,我们的言行举止、思想情感都被记录下来,成为无法抹去的数字痕迹。这些记忆不仅难以被遗忘,还可能被无限放大和传播,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深远的影响。这种“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皮肤上”的现象,让我们在享受数字便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负担。

综上所述,关于“遗忘”的联想和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遗忘与自由:遗忘是一种心理自由,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过去的束缚,以更加轻松和开放的心态面对未来。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遗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记忆的丧失和身份的认同危机。

遗忘与记忆:遗忘和记忆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过程。记忆是我们对过去的记录和认知,而遗忘则是对这些记忆的筛选和整理。在数字时代,我们需要学会在记忆和遗忘之间找到平衡,既要珍惜和保留有价值的记忆,也要学会放下和遗忘那些无用的负担。

数字技术与遗忘:数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记忆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遗忘能力的丧失。我们需要反思数字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探索如何在享受数字便利的同时,保护我们的隐私和记忆自由。

社会与遗忘:遗忘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能够容纳和接受遗忘的存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记忆的永久性和完整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和可持续的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