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屠隆024:为啥最好做到动中守静和静中观动

 新用户17779036 2024-09-12 发布于江苏
导读
彻底脱离名利场的晚年屠隆,为什么希望池边要有野鸟,用斋时最好有高僧在场?为什么修行者对静产生执是修行的大病?为什么动中能守静动,静中能观动才是更和谐的状态?人怎样才能做到完全自得的状态?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黑色小三角
很多人修行就是想追求一个“静”字,但是如果对“静”产生了执着,也会有问题。
为什么说修行最好能够做到静中观定,定中能静?
我们读一读明朝大才子屠隆的《娑罗馆清言》,就能领会这一点。

01
杨柳岸,芦苇汀,池边须有野鸟,方称山居。
香积饭,水田衣,斋头才著比丘,便成幽趣。
水边的岸上,杨柳成行;水里的汀洲之上,芦苇摇荡,这个时候再有很多野鸟聚集在这里,才称得上真正的山居生活。
吃着全素的餐食,穿着百衲衣,但是如果有一位高僧大德在座,那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优雅情趣。
很显然,从名利场中脱身的屠隆,已经在自然之中找到了真正的趣味。

02
我2019年精读这则清言,写了一段心得,我来跟大家分享。
想外摒诸缘,内熄妄想于是想找一个静谧的去处,殊不知取静又成了另外一种执着。
人修行,想摆脱城市的喧嚣,想远离喧闹的人群,就想让自己静下来。
如果静不下来,自己心里就会难受,那么这时候就对产生了执着。反而是求路上,修行路上的大病。
这世上哪有纯粹的静和绝对的动呢?
就算是数息、守窍,能够让内心归于平静,但是不能够落入死水一潭,静中观动,而不为所动。
既有静定在,又有生机在,不执着于动与静,才是功夫到家。

03
修行人有念阿弥陀佛的,有念咒语的,有诵经的,有坐禅的,有观呼吸的。
各种各样的手段,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想让自己静下来。
但是,假如人静了之后,内心一片枯寂,这个静反而没有意义了,反而是一种负作用了。
真正的静,是静中有动的,要不然有心得的屠隆不会说,水边最好有点野鸟才有野趣,才生动。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是追求静定,但是不能够丢了生机。
人在喧闹的时候要有本事自我调节,让自己的心回归静定,能够做一个冷静极致的旁观者,不为外物所动。
外面的人事物疯狂在动,自己可以做到内心一动不动,这非常好。
但是,在自己静定之后,还能够感知到内在的一点生机,外在的一点运动,那样的话是一动一静和谐的状态。
偏执于动,偏执于静都是偏执,所以真的静,是带动的静;真的动是在动中能够守住一份静。

04
读了屠隆的这则清言,我把它改成了一首诗,跟大家再分享一遍:
柳岸苇汀池边鸟,心归自然山居。
素斋布衣离喧扰俗成幽趣。
摒诸外缘息妄想,闭目内观见生机。
生不灭不增减,无来无去入希夷

05
前四句实际上是在重复屠隆的感受。
我这里提到“亦俗成幽趣”,我们既能够做到出家人的那种出离的功夫,能够让外物入眼不入心,同时又能够和光同尘,能够跟世俗打成一片,不形成对立,能够合群,同时又能够保持自我的独立,那才是最可贵,最难得的。
如果对僧产生了偏执,那就跟对俗世的名利贪著,性质相同了,本身仍然是一种分别心在作怪。

06
摒诸外缘息妄想,闭目内观见生机。
人在一个人的时候,闭目内观,虽然能让自己的心慢慢静下来,但是静中分明有一份生机在。
有的时候你会感到外面的一切,你都知道。谁说了什么?谁做了什么?清清楚楚,但是内心一动不动。
人内心极致的宁静,耳朵里就能传来自己呼吸的声音,那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非常和谐的一种状态。
是一种非常难以用语表达,只能体会不能完全言传的境界。

07
生不灭不增减,无来无去入希夷
你用了八万四千法门,终究还是要去掉自己的分别心和执着心。
看懂了好和坏是一体的,生和死是一体两面的,是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生,也没有绝对以上的死。
得失、荣辱、爱恨也是一回事,啥都不分别,啥都不在乎,啥都不执着了,心就进入了一种自得的状态。
那不就是道家讲的希夷吗?不就是庄子说的逍遥吗?不就是佛家人称的自在吗?
所以,我们要有能力在喧闹中保持内心的极致静定,又能够在求静的过程当中,不走极端,能够发现静中的一点点的生机,那才是最好的。
真喜欢
请点亮右下角“在看”
并转发朋友圈

特别提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