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解密《群书治要》

 小夏ho78b993zg 2024-09-12 发布于江苏

数字解密《群书治要》

“三全本”的第148种——《群书治要》的出版消息刚一发布,就得到大家的热情响应。

数字解密《群书治要》

以及“问得正是时候”的惊喜——

数字解密《群书治要》

感谢大家的支持!

关于这部匡政巨著,还有几组有意思、有说头的数字,今天三全君迫不及待地跟大家分享。

数字解密《群书治要》

4,是魏徵、虞世南、褚亮、萧德言;1,是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初年,唐太宗稳定内外局势后,随即开始推行一系列举措,以统一思想,繁荣文化。他设弘文馆,让诸贤轮流值守,随时听命,陪自己探讨经典要义和国家大事;下诏让颜师古考定《五经》,令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定名为《五经正义》,颁行天下;又置史馆,诏令修史,贞观十年,《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同时修成。

尊经重道、修史弘文之外,唐太宗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下诏编撰《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

唐太宗认为自己少年时忙于武事,无暇涉猎经典,现在登基为帝,深知创业不易,守成更难,所以,他命令魏徵、虞世南、褚亮、萧德言四位大臣,汇集唐前典籍中的治政思想精华,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汲取尽可能多的养分,提高自身修为,通晓治国要道。

在这个背景下,魏徵等四位大臣担起重任,花费数年时间,专门为太宗编修了一部沉甸甸的“治国教科书”。

贞观五年,《治要》修成,唐太宗非常满意,下诏嘉奖说:“有了这部书,我遇到事情就不会迷惑了!”

数字解密《群书治要》

↑贞观元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就对大臣们说:“朕虽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他擅长武事,对于文治天下的重要性,同样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数字解密《群书治要》

12,是12种经部典籍;6,是6种史部典籍;48,是48种子部典籍。合计66,为《治要》所选典籍总数。

唐太宗在表彰魏徵等人编书功绩的手诏里,概括《治要》特点为四个字:博而且要。

经历隋末战乱之后,古籍散亡非常严重。唐高祖李渊采纳大臣建议,高价购募遗书,组织专人缮写古籍,经过数年努力,群书毕备。丰富的图书资料,为唐太宗推行各项重大文化举措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魏徵等人编《治要》,也有了非常丰富的文献来源。

这么多书,日理万机的皇帝全部看完,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所以,魏徵等人从茫茫书海之中,精选66部,汇编为《治要》。

66部,和当时可见的全部书籍相比较,十分精要;对一部著作自身的涵盖面而言,则堪称广博。“博”和“要”,辩证相关。

视野广博,聚焦精要,一部上乘的汇编著作,就该是这个样子。

这66部的组成,具体为:经部12部,史部6部,子部48部。

经部,包含了儒家经典原典,还有后人对经典进行注疏解释的书籍。《治要》选录了8部后来进入“十三经”系统的著作,还选入了4部未被列入经书的书籍——《周书》《国语》《韩诗外传》和《孔子家语》。

数字解密《群书治要》

↑王肃注《孔子家语》刻本。长期以来,《孔子家语》被疑为伪作,直到20世纪70年代,不同年份、不同地点出土的简牍帛书,打破了人们对它的固有成见,它的真实可信,由于出土材料的佐证而得以明了。

史部,包含“前四史”和《吴越春秋》《晋书》(此《晋书》不是列入“二十四史”、房玄龄主编的那部,而是从十八家记载晋朝历史的旧著中辑录而成,其中又以臧荣绪《晋书》为主)。

子部,包含能独立提出自己观点并言之自成体系的著作,多体现智者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思考与洞见。48部子书中,包含儒道墨法兵杂小说等各个学派,其中又以儒家为主。

为何没有选录集部的书?因为《治要》的编修目的很明确:注重有经世治国实效的文章,不取徒有华美辞藻之作。这与梁昭明太子主编的《文选》,有着鲜明的区别。

数字解密《群书治要》

64,是《周易》原有六十四卦;45,是选入《治要》的四十五卦。

列入“经部”的《周易》,被奉为“群经之首”,在《治要》之中,《周易》同样被放在第一位。《周易》最基本的内容是六十四卦,而魏徵没有把六十四卦全部收入《治要》,仅选录了其中的四十五卦。

需、讼、小畜、蛊、临等十九卦为什么没有入选,我们曾有一些猜测:莫非这些卦象涉及兄弟相残、得位争议之类敏感话题?还是含有国祚不长、阴盛阳衰等等不祥征兆?但是,魏徵本人曾为李建成尽心效力,但唐太宗却爱惜其才、委以重任,丝毫不以为意,《治要》其他篇章,也不乏体现皇族手足亲情的选段。所以,唐太宗的心胸,是足够开阔,没有那么多忌讳的。而这四十五卦入选,更可能的原因,是因为其爻辞及《象》《彖》的内容,更贴近魏徵编书的宗旨,义理当先,以指导君子如何修齐治平为要。

数字解密《群书治要》

↑《治要》选《周易》,每卦节录内容以《象》《彖》为主,卦爻辞所占比例不高,重在讲述明德修身的道理。

同理,同样位列经部的《论语》,共二十篇,《治要》未选《乡党》《先进》二篇,大概就是因为,《乡党》主要讲述孔子自己的言谈举止和生活习惯,《先进》主要包括孔子的教育言论和对弟子的评价,跟治国关系不大。

史部六书,节录《汉书》篇章最多,共有八卷。又于《汉书》“十志”中,摘选《礼乐》《刑法》《食货》《艺文》四篇,分别对应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正是最考验治政者能力的四大领域。《汉书》所占分量之重,也可以看出贞观君臣对汉代的尊崇,以及共同的奋斗目标:让大唐能够与大汉比肩而立。

再看子部的《六韬》,唯独没选《豹韬》,细究原因,可能是因为《豹韬》主要讲述实战中的具体战术,而唐太宗身经百战,在这方面不需要魏徵做什么额外的指导。魏徵颇有自知之明,就没有多此一举。

每部书,都经过精筛严选,汇入《治要》;而书中摘录哪些内容,则完全体现了魏徵团队的高超识见,以及对唐太宗的充分了解。

数字解密《群书治要》

数字解密《群书治要》

讲述曹操一生事迹的《魏志·武帝纪》,《三国志》原文加裴注,约有一万八千字,而《治要》删减到六百字左右。

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寥寥数语难以概括其生平,更难以评价其功过,但是《治要》把焦点集中在曹操的几个“高光时刻”:焚烧通敌书信以安军心、善待阵亡将士遗孤、分封功臣、处理边事有先见之明、喜好读书、崇尚节俭。与其说这是突出曹操其人,不如说这是魏徵在提醒唐太宗:这几方面事情,曹操做得不错,您或可借鉴一二。

再看刘备。《蜀志·先主传》原文加裴注,共有七八千字,而《治要》节录到四百字的篇幅,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刘备对待各种背景的才俊,都能做到知人善任,二是给予重臣诸葛亮完完全全的信任。由于只有四百字,篇末陈寿对刘备“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的评价,就非常醒目了。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君臣相得的千古典范,是否今日,陛下与我,也不妨向往之,效法之,为天下开出一个长久的盛世?——魏徵自己没有说一个字,但是心声已经全然递出了。

数字解密《群书治要》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图源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据《新唐书》,唐太宗曾让群臣比较魏徵和诸葛亮孰贤。大臣岑文本推许诸葛亮,唐太宗则说:“徵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以魏徵为高。

足见,选篇中的文字删减去留,《治要》的处理方式同样高明:适当裁剪,突出文意。既不全文收入,也不摘句选录,而是在原文基础上加以摘编缩写,以突出重点。

数字解密《群书治要》

《治要》编成时共50卷,而现存仅47卷。

《治要》唐时在皇室内部流传,藏于秘府,传播有限,到了宋代已经残缺不全,以致宋明学者的著述之中,很少有人提到此书。万幸的是,唐天宝时期,日本遣唐使得到《群书治要》的副本,带着它东渡扶桑,献给天皇,这部书因此得以保存。直到清嘉庆年间,《治要》终于由中国商人带归本土。

数字解密《群书治要》

↑日本尾张藩刻《群书治要》书影

可惜的是,《治要》在日本流传时,有三卷已经缺失。

数字解密《群书治要》

《治要》中有15部典籍,清时已经散佚。通过《治要》,后人可以进行辑佚校勘工作,弥足可贵。

这十五部,分别是史部的《晋书》,子部的《尸子》《申子》《桓子新论》《崔寔政论》《仲长子昌言》《典论》《刘廙政论》《中论》《蒋子万机论》《政要论》《体论》《典语》《傅子》和《袁子正书》。

而在《治要》的夹注部分,同样可以看到佚书的吉光片羽。比如说,《史记》的大部分夹注来自裴骃《集解》,而黄帝、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放勋、虞舜重华几节的夹注,则有引自佚书《帝王世纪》的部分;再如《魏志》,一般来说,书中用的是裴松之注,但讲述陈琳事迹的一节,出现了不见于今本《三国志》的《文士传》。

数字解密《群书治要》

↑今本《三国志》裴注里,不见《文士传》。据统计,《群书治要》选书66部,25部有注(经部11种,史部4种,子部10种)。

数字解密《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的第一位读者唐太宗,对《群书治要》喜欢至极,手不释卷。魏徵去世时,唐太宗喟叹,自己失去了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镜子,而《群书治要》这部书,是魏徵留给唐太宗的另一面镜子——“可以知兴替”的历史明镜。

如今,远游归来的《群书治要》,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重视,继续发挥“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的巨大效用。

这面明镜,必能在将来遇见源源不绝的读者知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