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以安溪

 二岸猿声啼不尽 2024-09-12 发布于福建

安溪

是一条溪

一片叶,一座城

更是一方人世代耕耘的沃土

何以安溪

辉夜 张辉/摄

清溪流转城东,汇入晋江流,一路混混沄沄,向海而行,奔流不息;城邑地处戴云,遥望厦门岛,四面拥翠抱绿,寻光而行,奔腾向前。

何以安溪

大龙湖 谢旭东/摄

何以安溪

安溪县城一隅

安溪的往事

是一幅开拓者

砥砺前行的千年画卷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安溪就有人类生息

周时为闽越地,秦时属闽中郡,汉初属会稽郡,后为冶县地,三国时属吴之建安郡,晋代为晋安郡,隋唐时为南安县地。唐咸通五年(864年)置小溪场。

小溪场,原本是南安县西面的两个乡。唐王朝在此设场,是安溪历史上的第一个行政建制。

公元907年,唐朝末期,中原陷入战乱。廖俨以福建都团练散兵马使的身份,来到了小溪场。

何以安溪

廖俨传世画像

从中原来到小溪场的廖俨,为官以”清廉、爱民、勤政”著称,他率民除暴,招集流民,开垦山地。数年后,小溪场发展成为人口稠密的天然集镇。于是廖俨上书朝廷,在小溪场建城,这便是县城凤城。小溪场逐渐成为闽南沿海和山区联系的重要交通要道。

“未有清溪县,先有廖长官”,时至今日,安溪人还在缅怀这位开发安溪的先驱者。廖俨奋发自强的精神,早已跨越时间的长河,融入安溪人的血脉,激励着一代代安溪人凝心聚力,建设家园。

何以安溪

廖氏后人将“杨震拒金”的故事刻画在廖公祠内,警醒后辈子孙为官者要清廉。

小溪场的繁荣为多年后安溪立县奠定了基础。公元955年,小溪场场监詹敦仁上书朝廷申请建县。“本场土沃人稠,舟航可通,若益以邻界,因今之地,可以置县。”唐后周朝廷以境内溪水清澈之意,命名为清溪县。这是安溪历史上第一次立县。詹敦仁,也被任命为安溪首任县令。

何以安溪

詹敦仁像

一身正气的詹敦仁,为官清廉,淡泊名利。新建县城时,为了减轻民众负担,不误农时,詹敦仁利用农隙,征调城郊民众及轮值的士兵,共同兴建公共设施。城隍庙就在建县的第二年修造起来。

“报国丹心赤,传家黄卷新”,这是詹敦仁写给后代的诗句,要求后代永怀报效祖国的赤子丹心。他深知教育传承的重要性,因此教导后人常翻书卷。在儒家笃行实践的精神熏陶下,安溪孕育了贤才辈出的耕读文化。

何以安溪

詹敦仁纪念馆 刘伯怡/摄

何以安溪

灵惠庙 刘伯怡/摄

公元1121年,宋宣和三年,因与浙江睦州青溪县同音,朝廷取溪水安流才能太平之意,改清溪为安溪。自此,安溪地名,沿用至今。

何以安溪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安溪县城图

何以安溪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安溪县城图

千余年来,来自中原的先民以精卫填海的意志开疆拓土,其坚忍不拔的精神亦为后代子孙所景仰、传承。

“安溪人真敢创,无钱也敢挖龙门洞”,说的就是安溪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举全县之力打通龙门隧道,实现了“跃出龙门、奔向大海”的梦想,创造了出人意料的发展奇迹。

“群山环绕的安溪,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精神和气魄。”台湾著名音乐人林垂立多次来安溪“寻根”后如是说。

今天的安溪

政通人和、百业俱兴

靠自己骨头长肉的精神

让诸多不可能“创”成了现实

中国乌龙茶之乡、名茶铁观音发源地、世界藤铁工艺之都、世界遗产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在安溪3057.28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在峰峦溪涧交错之地,留存有安溪茶农精耕细作的璀璨结晶,传递着古老技艺传承创新的千古智慧;在青山绿水环绕之中,扬起了青阳冶铁源远流长的璀璨星火,绽放了安溪藤铁巧夺天工的绚丽繁花。

安溪铁观音、藤铁、青阳冶铁,成就了安溪“三铁三世遗”的世界级名片。

何以安溪

安溪铁观音

光电信息、空天影视……一个个新兴产业澎湃而来,昭示着安溪的发展活力。

何以安溪

泉州芯谷安溪分园区 黄东华/摄

何以安溪

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 刘伯怡/摄

何以安溪

空天大数据展厅

何以安溪

中国电影资料馆

从福建省最大的国定贫困县跻身为全国百强县,安溪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爱拼敢赢的闯劲,实现了“差生逆袭”。而今,可钦可佩的安溪人初心不改,行一程山水,携一路星光,在追寻繁荣与进步之路上永不停歇。

安溪

置县千年,山河万里

滋养了袅绕缤纷的烟火人间

也孕育了崇文重教的传统理念并成为安溪人的文化基因

自宋至清,安溪先后有武状元1人、榜眼1人、武进士4人、文进士93人、武举人76人、文举人308人,名流俊彦忠臣烈士代不乏人。

安溪文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在城市化发展中,被很好地保留下来,是安溪历史文脉的闪亮坐标。这座江南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艺术群,因宏大的建筑格局,获得了“秀甲东南”“名冠八闽”的美誉。

何以安溪何以安溪何以安溪何以安溪

安溪文庙

自宋咸平四年(1001年)始建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近900年间,安溪文庙历经重建、重修、增建达33次。矗立于安溪文庙的《重修学宫碑记》石碑,记述了安溪文庙最重要的一次重修盛况,也留下了安溪人李光地与安溪教育发展的历史渊源。

“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这是康熙对李光地的评价。身为一代良相,李光地从离开家乡那一刻起,一边做官,一边做学问。

何以安溪

李光地

受李光地的影响

安溪英才辈出

为数百年来的发展之路

奠定了基石

著名数学家陈万策,《口技》作者林嗣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庄希泉、罗豪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陈火旺,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双院士”陈志坚……安溪的翘楚,闪耀全球。

何以安溪

庄希泉

何以安溪

罗豪才

何以安溪

陈火旺

何以安溪

陈志坚

安溪城隍庙,这座和安溪建县史一样悠久的建筑,是福建最古老的城隍庙之一,有着“八闽第一,五邑无双”之美誉。它浓缩了安溪人的精神追求。早在明末清初,安溪先民即将香火带入台湾。目前在台湾各地共有自安溪城隍庙分炉200多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亦建有诸多分炉。

何以安溪

安溪城隍庙 刘伯怡/摄

每逢城隍圣诞,来自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安溪籍华人、华侨,就回到家乡虔诚祀典。他们虽离乡创业,但无论走到哪里,依然延续着生生不息的安溪血脉。

何以安溪何以安溪何以安溪何以安溪

安溪籍华人、华侨回乡参与城隍春巡 黄东华/摄

感恩于安溪铁观音的滋养,一代代安溪人跨足海内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同时,始终不忘故土,身上流淌的满是对家乡的挚爱。他们勤劳、智慧,让四方之士,得闻华夏之声,领略闽南之韵。

李尚大、李陆大昆仲,兴学育才、扶贫解困,累捐之财皆超一亿五千万元,善行义举,永耀苍穹。施金城于桑梓之地兴建学校六所,泽被学子二万有余,世人称其为“安溪的陈嘉庚”……

何以安溪

李尚大(左二)与李陆大(右二)兄弟情深

何以安溪

施金城回乡开展助学工作

建筑

是无声的诗歌、凝固的音乐

它见证了历史,诉说着故事

依山而建的泰山楼,是南岩村一座百年历史的二层楼房,属于闽南地区极具特色的古厝式传统民居。

何以安溪

泰山楼

泰山楼的楼主王三言,从小跟随父亲种茶做茶,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他派儿孙前往东南亚等地开设茶行。到了清末民初,其创办的梅记茶行成为安溪人经营的最大茶行。

何以安溪

王三言及其夫人画像

何以安溪

厦门水仙路梅记茶行

数百年来,勇敢坚韧的安溪人,带着种茶、卖茶的特殊技艺和种田经商的营生本领,到东南亚各国开拓发展。安溪的茶叶世家代代相承的传统工艺,迎难而上的开拓创新精神,使安溪铁观音以香迷人,以韵留人。

何以安溪

采茶忙 陈达水/摄

何以安溪

新茶飘香 陈纪凤/摄

何以安溪

安溪铁观音获外宾点赞 吴朝安/摄

如今,安溪乌龙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安溪制茶人家创业史的泰山楼与映宝楼、聚斯楼一道,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山楼是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也是联系海内外乡情的精神桥梁。

何以安溪

聚斯楼

何以安溪

映宝楼

高山的阻隔,曾经让安溪与贫穷落后齐名。现在的安溪,已经跻身全国百强县。从中国茶叶之乡到世界藤铁之都,从文化名城到科学之城。现代建筑装点着城市的繁华,绽放着安溪的自信与活力,安溪以不断前行的勇气和为时代担当的魄力,满弓劲发,从传统中汲取能量,在新时代开拓进取,在“一城三香”(书香、茶香、心香)的熏陶中勇毅前行。

这是安溪人的精神

也是新时代的安溪精神

安溪

这座古老的闽南小城

正翩然绽放,风姿万千

在八闽大地上走出了一条

传承发展、拓展创新之路

这就是安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