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骁骑 的第 520 篇文章 近期一点感想。 本科入学十周年,见了一些朋友,大家的情况和去年比好像都不一样了。 吃饭的时候,大多聊的是工作上的不如意,流程合规上的事情使负担变得更重,开源的业务收入却没见到增加,给新人的工资一压再压,大家都庆幸不是今年毕业,五年前毕业时的形势比现在要好得多。 有稳定结婚和备孕进展的,基本都是在国企体制内的避风港,对于两个人的现金流和分工有明确预期,当爸爸妈妈的格外多,领证也多,经济下行情况下,婚姻的经济角色更为重要,风险共担成了共识。 但怕就怕对方不仅不能共担风险,反而就是风险本身。 朋友们越来越形成了清晰的分野,单身的坚定单身,结婚的早早结婚,在迷茫中不断寻找从一段又一段有毒的关系中挣扎的人不是没有,但在我身边是少数。 爱情和婚姻,确实不能说是一码事。有时是好的恋人,却不一定能做好的伴侣。 这个事情,很多人结了婚之后才明白,只能忍耐。 小李和小罗多年异地,女生早早毕业工作,男生一路读博。 说好的等男生毕业了就来女生城市工作,临到毕业女生才发现男生并未遵守诺言,考虑的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但刨掉这件事,男生长相为人都非常不错,这也是女生多年异地仍然能坚持下来的原因,但现在她陷入了迷茫。 总有很多人在谈了多年恋爱后,发现自己根本不认识对方。 总有很多人在谈了多年恋爱后,发现进入婚姻前,还是有很多原以为可以靠爱情克服的差别,无法跨越。 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凡人歌》,很多人在吐槽,说这部剧赤裸裸地展现了现在的恋爱观。 一个家境一般但学历过硬进入部委的男生,面对渴望获得更好物质生活的女生,在青春时是无法满足的。 这不是女生一句“你不够上进努力”,就能弥补的差距。 谁都没有错,但可以仔细想想,为什么我们走到了今天这步田地。 这不是一句门当户对,就能解释的事情。或者换个说法,世俗意义上的门当户对,并不是现在流行的判断方法。 即使你们家境相同,但在同样的年龄段,在婚恋市场的竞争力是完全不同的。 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把男生的可变现价值计算进考量中的。 因为预期变得不稳定了。 就连三观同频,我现在也觉得,不是靠讲出来,是靠经历出来的。 为什么能走到最后的校园情侣,比较容易兜兜转转在一起,因为他们在很早的人生观塑造的时间就在一起经历事情,不同事情对他们人生观塑造的作用是相同的。 如果是多年后重逢的两个人,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深浅是不一样的,可能谁都没有错,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就是无法谈和,下意识的反应很难站在一个共同点去出发; 可婚姻就是合二为一,消灭客体独立性的过程,所以到一定年龄后重新在婚恋市场寻找真爱,是非常非常难的一件事。 你没有办法强行拉平另一个人的思维,无论是哪一方有差距。 从这个角度讲,大力整顿金融市场,的确是有道理的,要让被扰乱的金融市场跟着婚恋市场一起,重新恢复资源配置的正确作用。 现在是被一些有心人钻空子玩坏了,不劳而获、结果论、当下论比比皆是,尺牍传情的浪漫已经被视为愚蠢,无人再去深刻谈情。 无论是从《倦怠社会》还是《无缘社会》这两本书的角度讲,都可以解释形成这样的局面。 社交媒体的发达冲淡了感情拓展的渠道,却未能促成现有情感的深度连结。经济发展的高度内卷带来的固化和人的主体性的冲淡,造就了一个个终日挤在通勤路上的相似NPC。 更可怕的是,这些NPC连想做的娱乐、想吃的东西、想表达的所谓爱情和语录都是被社交媒体熏陶出来的一模一样的风格。 一句被认为是发人深省的话会出现在无数个评论区,人们在捧腹叫好此言的贴切的同时,却未能察觉自己变成复制搬运指挥传声的机器人。 联系在变淡的时候,人们对自身的感知也在变淡,很多人在无声中从世界的眼光中消失,游离在主流眼光之外。 不想被主流视线抛弃的人们,不得已继续在跑步机上奔跑,穿上潮牌发出精修的图片靠热门旅行地证明自己的人生还在轨道上,甚至形成了某种悖论: 当一个人高呼不被定义的时候,他一定会被同样多的众人所追捧,那这些人就没有一个不生活在定义之中,继续成为他们讨厌的样子了。 最高级的黑暗森林法则,也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为什么不能说得太明白?因为明白的人太多了,它就一定不是道了,变成条条大路通罗马了。 这不涉及妨碍他人悟道的嫉妒心,而是这个东西确实方法多元,只能靠个体自身体悟。 从另一个科学角度讲,能被准确观测和形容的东西,从你开始描述的时候,就被盯上了,就开始坍缩了,那也达不到本来的目的了。 这就是为什么道德经只有五千字,并且千古解读众多的原因,李耳只能讲这些了。 有一些说不清原理的土方、偏方,比如做某个动作,或者说某个特定的词汇,又或者是不让说某个特定的词汇,像不像与这个世界做一种交互,你输入特定口令的作弊码,会掉落指定的结果,那这个世界和游戏世界的区别又怎么区分呢? 如果地球是某个维度的监狱,生这一世总是痛苦在不断发生,所谓的“坏人活千年”,也未尝不是一种漫长的折磨。 可能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最近我经历了家里老人的去世后,会希望去世的亲人,以某种形式还存在着,并且投向了更幸福的世界。 过去一年多的打磨,让我以前急躁的心绪,确实有了更深层的沉淀。 每当我焦虑或者愤怒的时候,就会想起一个比喻:如果你在一叶扁舟之上,对面有条小船歪歪扭扭驶来正好撞上,刚想发火的时候,才发现对面的船并没有人,满腔怒火一下子平息,失去了发泄的载体。 所以世界既是唯心的,也是唯物的。 一切情绪都需要一个客体去承载,你的心情是你所能看到的世界的投射。 当我在生气的时候,我不是在气这件事本身,可能是在气自己受到了轻视、进度缓慢、对事物失去了掌控——进而可以去思考,对这件事有企图心和掌控欲,到底从何而来,是应该的吗? 我觉得这是解决内耗的根本方法:那就是改变你观照内心的思考方式,去重新投射整个世界。 周遭并不一定是冷漠的,算计的,步步为营的,正相反,可能是温情的,善良的,理性的。 基本取决于你如何看,以及抓着哪方面不放一直看。 结合第一点讲,有时候,好的感情会给人一种理想全都得到实现的“错觉”,也未尝不是因为,对方很好地承接了你心中对于理想恋人指标的投射,从而获得了极大的幸福感。 磨合的过程有点像投影仪的手动调焦,其实最后都需要一点“盲目”,一种坚定,不然就会出现屏幕抖动,导致画质清晰度下降。 当然,绝对的理想主义者,会坚信,一定有完全因为客体本身生发的情感,而非本我的投射,前者要更坚实的多。 我在想,互相投射彼此需要的两个人,也像两块幕布,能否很好地承接对方这种期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认为的关系的质量。 上文说到的亲人去世,其实是我的姥爷,就在最近。 给我买了很多武侠小说,买了很多糖葫芦,还有游戏光碟的姥爷。 关外的电工,半夜过坟岗子的硬汉,年轻时声音洪亮脾气暴躁的姥爷,年老时安静病痛缠身的姥爷。 爱种菜,爱贪嘴,不太听话的倔脾气的小老头,永远地离开了我。 我和他一起相处的时间不算很长,细想,他每次是在试图以购物的方式弥补与我这个外孙缺失的相处时光。 对于建国前出生的长辈来说,这已经是最能表达温情的方式。 体面地离开是逝者的尊严,也是一种生者情感的投射。在葬礼前后的一切,都在活人心中刮起风暴,代表着人们心中对他情感的盖棺论定。 生与死的羁绊,对亲人的眷恋,构成了复杂红尘中有情与忘情的考验,也是尘网无形,甘愿为缚的爱与牵挂。 姥爷,一路走好。 职场 | 文学 | 探险 | 情感 校对/ 雪总 | 配图 /雪总 作者 / Marlo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