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光家文化||甲辰《家·中秋》专辑

 微信用户lxy926 2024-09-13 发布于安徽

本期作者

(排名无序,版面随机)

一、诗歌寄情

(一)特稿

许永宁 汪夕智

(二)期稿

叶皖明 蔡承斌 吴广海 石春秀

何加林 郁玉廷 倪其霞 张子国

李温和 杜宏亮 马修身 许永宁

杨守娟 曹克考 吴广仁 杜传海

二、美图家山

蔡松华 戴国辉 许永宁 袁松树

罗时红 郭茂让 朱士凯 张子国

李温和

三、融情辞文

叶皖明 邹杨 杨守娟 马家友

罗时红 郭茂让 张志江 曹克考

迎中秋·倾情笔墨




    一、诗歌寄情    

(一)特稿

许永宁

赞家文化研究会

莘莘文艺群,志同道合稳。

弹指已七载,服务大明城。

博采众特长,交流亦采风。

诗词曲赋画,佳作连纷纷。

传播正能量,泓扬家国情。

汪夕智

贺明光家文化研究会成立七周年

七年文脉溯源头,百姓情缘笔下酬。

忠孝绘成诗画卷,氏族传续国春秋。

初心不改豪情在,使命担当艺德优。

独向文坛擎一帜,芳名才蕴早传讴。

(二)期稿

叶皖明

中秋节

田野偶得秋气爽,鹭鸶悠哉举步闲。

静夜促织声一片,孙儿非说月今圆。

——促织:蟋蟀。

蔡承斌

鸡冠花开

——仲秋物语

头顶鸡冠赳赳雄,千回百转篆印浓。

英姿飒爽仲秋艳,洒家最爱鸡冠红。

吴广海

盼团圆

欢迎国庆喜心田,又遇中秋月正圆。

我站岸边台海望,何时游子把家还?

石春秀

中秋与家兄手机视屏

同赏一轮月,天涯共此时。

视屏连两地,遥对举琼卮。

何加林

家·中秋 

金风送爽暑方收,喜庆佳节赋意稠。

宫阙清虚仙子舞,星河暗淡碧空幽。

一轮明月穿云海,万盏华灯照玉楼。

美酒佳肴歌盛世,阖家团聚醉中秋。

郁玉廷

乐在中秋节

八月十五话中秋,閤家团圆乐无懮。

龙虾螃蟹戏湖面,石榴酥梨坠枝勾。

累累硕果笑弯腰,丝丝甜意荡心头。

政通人和百业旺,中华更上一层楼。

倪其霞

清平乐·中秋思远

明月高照,静夜思难了。清露满天胸有扰,总念亲朋安好。还看月亮新娇,银河淡淡疏萧。依案倚栏把酒,中秋心绪迢迢。

张子国

中秋望月

酒退凭栏望月盈,今宵谁解望中情。

家山一别教心挂,城市长居为梦耕。

欲问门前桂开否,犹闻灶上母忙烹。

虽言聚散寻常事,怎忍离愁绊此生。

婆罗门引·甲辰中秋

秋光漫野,倾听吟度任商风。晨昏玉露曈曈。一望田畴稻熟,金浪涌天宫。正菊芳桂灿,瓜果香浓。  今朝节逢。叹此夕、万家同。美酒珍馐满桌,笑语融融。霞杯频举,邀明月、共醉莫辞盅。恩天地,赋我年丰。

李温和

 

金风玉露好时候,四野丰盈一眼收。

此共月圆当把盏,升平盛世赋诗酬。

踏莎行·甲辰中秋

金色微风,晶莹玉露,清秋归好行随处。放怀陌上醉人时,赤橙黄绿丰盈赋。  画境诗情,乡山陌路,中天明月当相叙。凭将美酒寄团圆,简辞快意祥和铸。

杜宏亮

〔仙吕·后庭花人月圆〕中秋

门前香桂围,房中佳酿醅。秋月明如镜,知心尚未回。几时归,飞鸿捎信,家乡秋正肥。

马修身

〔正宫.醉太平〕中秋畅想

时携半秋,月正圆柔。痴情处望眼难收,一宵枕幽。冰轮一夜星空遛,云纱几缕嫦娥秀,伊人千绪爱河愁,吐情又怕羞。

许永宁

咏月

冰轮玉兔广寒宫,诗词歌赋美文吟。

多少风雅趣味事,悠悠岁月古至今。

郁桥合影

少年同窗老更亲,古迹郁桥同合影。

悠悠岁月弹指间,老家老桥和老人。

读鲁平同学即兴文章感怀

同窗美文似画图,字字句句胜玑珠。

真情流露特感动,赞颂故乡七里湖。

杨守娟

中秋有怀

谁把青铜挂碧天,金风送爽过山巅。

开窗枫叶红颜胜,举笔芦花素节笺。

数点书香游学海,几篇诗稿润心田。

何时两岸持杯庆,共度中秋玉镜圆。

人月圆·吟怀

小园满树金丹桂,香赠众邻朋。嫦娥舞袖,银河解带,玉兔吹笙。  碧空皓月,凭栏远眺,新雁南征。一年此际,团圆之夜,心事谁听。

虞美人·秋思

依窗暮眺烟岚处。慵懒风车数。持杯独饮触心愁。听雨寂寥身困、又中秋。  孙儿一别家山远。思念常连线。百般疼爱盼归音。夜梦怀中相拥、吻千寻。

注:千寻,小孙女名。

曹克考

〔商调·芭蕉延寿〕中秋月宫夜宴

夜无眠。嫦娥携兔接飞船,仙客邀亲聚昊天,吴刚酿酒排秋宴。梓桑情,天地缘。

〔越调·天净沙〕仲秋野望

雁来暑去风凉,飞红涨绿铺黄,云淡天高气爽。镜头回放:山坡溪畔牛羊。

村庄田野池塘,棉白豆绿稻黄,整具修场补网。丰收在望,中秋季节繁忙。

枫红菊艳桂香,鱼肥虾胖蟹黄。硕果收成梦想。汗珠闪亮,换来稻谷盈仓。

〔商调·秦楼月〕中秋感怀

云飞渡,时逢佳节淋秋雨。淋秋雨,焚香拜月,月藏何处?  〔幺篇〕阴晴圆缺遵时序,悲欢离合难全顾。今如许,乱麻心绪,向谁倾诉?

淘诗句,搜肠刮肚无情趣。无情趣,苦思冥索,读今翻古。  〔幺篇〕推窗望断天涯路,寄情惟有家山处。家山处,缅怀父母,旧坟新墓。

西风拂,满城金桂香如故。香如故,儿孙环绕,一堂欢聚。  〔幺篇〕心中有月何须见,天伦无乐方为苦。方为苦,道声珍重,健康犹福。

吴广仁

但愿人长久

嫦娥是后羿的爱妻,

心地善良而又娇嫩欲滴。

后羿射日有功,

西王母赏赐长生仙丹作为奖励。

他把仙丹交给嫦娥收藏,

其弟子蛮横地前来讨乞,

嫦娥被逼自己吞下,

身体轻飘,农历八月十五告别后羿。

腾云驾雾一样,

飞到了广寒宫里。

广寒宫是月亮上豪华建筑,

水晶为阶,玉砌的墙壁。

宫旁栽着桂树,枝繁叶茂。

吴刚因事被贬,罚他砍树,做了苦力。

树下白兔不停地捣药,

此药可治百疾。

这里还可见忙碌的蟾蜍,

连蹦带跳,好像激情洋溢。

广寒宫就是月宫,也称作蟾宫,

银蟾陪伴着嫦娥,永不分离。

月饼是祭拜月神嫦娥的供品,

唐代长安开始制作,迅速普及。

宋时有诗渲染: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如饴。”

月饼形同中秋的月亮,

又有丰收、喜庆与团圆的寓意。

人们在此夜,案上摆着月饼、瓜果,

翘首迎接一轮皓月冉冉升起。

嫦娥频频向乡亲招手,

“千里共婵娟”的祝福传遍神州大地。

杜传海

相识中秋节

小时候

我从吃月饼知道了中秋节

那酥脆香甜的月饼

吃出了对中秋佳节的期盼

感受了孩子们的快乐时光

懂事时

我从月亮的故事里认识了中秋节

从嫦娥奔月

到吴刚伐桂

那古老的故事滋润了孩童的心田

上学时

我从书本的诗词里相识了中秋节

从海上生明月

到千里共婵娟

品味到诗词里中秋的万般情思

长大后

我从乡愁中领悟了中秋节

在那离别家乡的日子里

每逢中秋佳节来临

感觉家的味道就是思念

而如今

在经历了六十多个中秋以后

我体会了中秋的核心理念是阖家团圆

在传承优秀文化中涵养家国情怀

凝聚“家文化”的深情大爱






    二、美图家山   

蔡松华

祖国万岁

记忆中的老明兴火车站

我爱我家明光

戴国辉

爱在中秋

冬瓜南瓜刻好字

福寿图

许永宁

家 园

袁松树

幸福一家 欢聚一堂

罗时红

回 家

希望之光

郭茂让

金泊岗

朱士凯

美丽九道湾

万家灯火迎中秋

相约中秋

魅力明城

张子国

美好生活舞起来

风吹稻花香

共筑中国梦

李温和

明城瑞色

蜃楼可触




    三、融情辞文  

叶皖明

那年中秋

   2011年秋,在明光曹庄张胖家养猪。

我和孙子住二楼上,金英(家属)在明光----滁州客车上卖票。孙子在逸夫小学上学,每天早上从曹庄雷达部队院子外边上马路,穿过明珠苑广场,走过瑶海菜场,在逸夫小学路斜对面的沙县小吃,买二碗馄饨或一笼小笼包吃。那几天连日阴雨,偶放晴。

   在中秋节上午带孙子骑电瓶车到明东苏巷的田野上游玩,看见塘中有鹭鸶在水中游戏。

   晚上在曹庄张胖家楼顶二层平台上吃月饼,赏月。

   看远处,几盏孔明灯在夜空升起,夜景很美。

 杨 

外公小院

 

   中秋节快到了。今天,我到快递站取回一盒从网上购买的马奶葡萄。看到葡萄的那一刻,我想起了童年时外公家的院子。

   小时候,在小城外公家的庭院里种着各种各样的果树、花草,让我每年都有自产的水果吃,有花赏。不大的小院是我儿时的乐园。

   庭院里的各种果树,至今我还记着它们的位置和长相。先说那两棵葡萄树,一棵是马奶葡萄,一棵是巨峰葡萄,都长在院子的东南面,分别位于厨房的东北角和西南角,葡萄架子都搭在了厨房顶上。每到中秋节前后,葡萄架上挂满了碧玉和紫晶般的葡萄串,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诱人。厨房顶上还有许多盆栽的花草,夏天的傍晚,外公总会把从井里打出的水放在缸里“热”一会,再装进喷壶,爬着自制的梯子到房顶浇花。有时,我也会屁颠屁颠地跟上去帮外公采摘葡萄和喜爱的花。

   院子的西南角有一棵樱桃树,枝叶茂密都长到了墙外。每到春天,这里就是最美的地方,樱花粉艳,蜜蜂繁忙,香味芬芳,尤其是“五一”节过后樱桃成熟的时候,鲜红的果实会引来许多鸟雀啄食。这时,外公就会尽快将成熟的果子摘下来,除家人享受,还会送给四邻品尝。当然,我自然是第一个尝鲜的人。

   樱桃树下有一口水井,井水甘甜。外婆用它洗菜、洗衣服,外公用它浇树、浇花,或冰西瓜。小时候,我有一次趴在井边玩还被爸爸揍了一顿。为了安全,外公在打井时就把井口设计的很小,并砌了一个高井台。在井边的墙角经常会放着一把用绳子控制的长杆剪刀,它是外公的发明,用来修剪果树、摘果子。

   紧挨大门口和堂屋的门前分别生长着一棵枇杷树。我每年吃完樱桃,过了端午节就该吃枇杷了。枇杷是一种水多、核大、肉少的水果。果实成熟的时候,我看着那一个个黄橙橙的枇杷直流口水,便催着外公摘几颗,剥开皮,一口咬下去,甜甜的,没有任何涩味,比市场上买的好吃多了。听外公说,堂屋门前的那棵枇杷树是在我出生时为我种的。说起来也奇怪,这棵树跟我一样,长得高高大大,仿佛是我童年的守护神。我小时候感冒咳嗽的时候,妈妈就会到那棵树上摘几片新鲜的枇杷叶子,煮水给我喝,感冒很快就好了。

   院门的另一边栽着一株金银花,那粗壮的藤蔓攀援在门头上,放叶时如绿色的门头伞,开花时满院飘香,很远就能闻到清香味。金银花的旁边是一棵棕榈树,长得比其它树都高,外公隔三差五会给它“扒皮”,据说扒下来的皮可以做扫帚。可外公每年端午节则要将它劈成丝绳捆扎粽子,粽子煮熟时,那苇叶、糯米、棕榈叠加的香味,让人难以忘怀。当年,我总觉得棕榈树叶可以做扇子,曾央求外公送我一片叶子,结果扇子没做成,就拿它来扫地,玩不到半天就被我玩秃了。

   棕榈树旁有一棵石榴树。我平时看到的石榴多是红石榴,而外公种的却是白石榴。我觉得那白石榴比红石榴甜多了。说到吃石榴,我还有这么一段经历。有一天,我与朋友一起吃石榴时,发现朋友在边吃边吐籽儿。而我从小到大吃石榴,或看家人吃石榴都是不吐籽的。从小外公告诉我,石榴籽助消化。我也以为,吃石榴就是要吃籽的,看到朋友吃石榴吐籽儿反而感到新奇。

   小院的西北角栽有一棵银杏树。我小时候最喜欢银杏树了,因为树的扇形叶子非常漂亮,上小学时候做树叶标本,我就采的银杏叶子。可惜的是,我一直没看到这棵树结果。外公说,银杏树是雌雄异株,这棵树是公树,只开花,不结果。的确,这棵树直到伐去卖掉也没有结果,但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深秋时节,那高高的树冠,刚进入巷口就能看到那一树金色。

   堂屋的东北角有一棵桂花树。常言道,八月桂花遍地香,外公家的桂花真香。每当花开时节,整条巷子都享受着桂花的香气。此时,外公会摘一些将开的桂花拌上蜂蜜,做成蘸料蘸饼吃,或拌上芝麻包元宵,吃起来特别香甜。桂花树下的窗内是外公的书房,靠窗的书桌上摆着一排笔架,挂着许多粗细不一的毛笔。外公读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我小时候,外公经常教我学写毛笔字,可惜我没耐心学,到现在字也写的不怎么样。

   桂花树旁边还长着一棵腊梅。每当寒冬腊月,其它的树叶已落尽,花草也凋谢枯萎了,独她却顶风傲雪开得正欢,满院子都是淡淡的幽香。我曾经吃过腊梅花的花瓣,那真的是味同嚼蜡……。

   在外公家的小院里,除了这些树木,还有两个大花坛,花坛里种有月季花、牡丹、芍药、虞美人、草莓及盆栽的菊花、桃子、佛手、玳玳等花草果树,四季花开,芳香四溢。尤其有一种长得像桔子的玳玳树,枝繁叶茂,花白芬芳,加上那数代同株的果实挂在枝头,真是一种既可观花观叶,又可观果的观赏植物,让我倍感亲切,至今难忘。

   抚今追昔,我感慨不已,虽然外公家的小院如今依然坐落在那里,但早已物是人非。不仅院内的花草果木所剩无几;而且生活在小院的外公也已离开我们十多年了。今天,在这花好月圆的中秋到来之际,我手拿买来的葡萄,不仅想起了那个小院,更怀念故去的外公。那小小的庭院,既是外公经营的百果园,也是我童年的藏宝园。

忘不了,外公家的小院!

杨守娟

爷爷的私房钱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望着天上的圆月不由得又想起了我的爷爷……

   我的爷爷——杨玉珍,生于公元1908年,卒于1988年,享年八十周岁。

   我爷爷是个好人,他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厨师。五十年代初就在县机械厂(皖东拖车厂的前身)食堂工作,六十年代初应召到县医院病号饭小食堂工作,因特殊时期要铲除资产阶级享受思想而小食堂被叫停了,后又被明光酒厂食堂聘用。

爷爷一生与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打交道。那时的工资都不高,每月工资仅有36.5元,除每月上缴食堂伙食费用8元,给奶奶生活费10元,每月必须固定要存10元的定期储蓄外,所剩的8.5元就是爷爷抽烟、剃头,洗澡的私房钱。

   爷爷老兄弟六个,还有一个嫁到乡下的姐姐,记得这位大姑奶奶,有一年(大概是1966年冬春)患肠梗阻,在县医院开刀住院,所有费用都是爷爷给付的。手术后又住在我们家调理了一个多月,都是我和奶奶在照料,费用自然也是爷爷拿的。其他的几个爷爷家里有大事小情,都是爷爷出份子钱,所以爷爷的经济状况是每况愈下。

   首先,他必须保证每月的固定存款,要在必要的时候拿出来供“大家”应急;二来还要顾及我们自己的小家,奶奶没有工作,父母一直工作在基层,且不在一地。经济开销随着我们姐弟四人的成长而增大,父亲是管我们生活的,每月给奶奶40元生活费,母亲管我们姐弟穿衣费用。这个八口之家四下“冒烟”(爸爸一处,妈妈一处,奶奶和我们姐弟五人一处,爷爷在食堂吃)。虽说在当时,看我们家工资收入尚可,可四下一分开就没有什么钱了,所以爷爷的存款就显得尤其重要,明面上爷爷的存款,每年年底可拿出120元,做家里过年的费用补贴,可我知道爷爷抽烟的档次在逐年的下降,打我记事起,我知道爷爷抽的是大前门或牡丹(当时市价0.54元/包),后改金叶、东海牌(当时市价0.28元/包),再后来就是大铁桥、玉猫(当时市价0.14元/包、0.09元/包),甚至那期间还同大舅和大姨父三个老头一起自己动手做卷烟器,买来烟叶自己做烟卷抽,我想这爷爷省下的钱都干什么去了啊?

   爷爷去世前要求死后葬回老家,送骨灰回去安葬时,我们才知道,这么多年,70岁才退休的他曾多次独自回老家,把祖坟的碑都一个一个立起来了,那时还没有人敢立墓碑,他也是壮着胆子在做他想做的一件他觉得应该值得做的事。就用私房钱,买回钢筋水泥,叫上老弟兄们在四爷爷家的院子里自己动手,偷偷地做了十多块水泥板,刻上名字。再把从高祖开始的所有杨氏坟都做了一次梳理,实在记不起高祖以前的老坟,也以“杨氏门”为碑刻埋好,以便于我们今后每年去上坟,都能给老祖宗们烧一把纸钱,纪念哀思一下,自己是从何处而来。这可能就是爷爷的一个心愿吧!

   爷爷节省了一辈子,却在用省下的私房钱把家里的祖坟一个个都留下让我们后辈能认清的记号(水泥碑),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大胆的举措。这事他从未对我们说起过,包括奶奶和爸爸。却原来他在默默地为我们作出了孝道的好榜样,为杨氏家族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

   爷爷虽然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可每年清明回老家上坟,看到那些水泥石碑,我就思绪万千,泪湿衣襟。爷爷是一个和蔼慈祥的老人,特别是他晚年蓄留下的那一撮山羊胡子,是那样的惹得我女儿用她那稚嫩的小手老去揪它,这时的爷爷和女儿都会开心的大笑起来。每逢春节,他必定会去买来糖瓜和麦芽糖做小孩儿爱吃的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年夜饭总是他为全家做最拿手的精致菜肴。还记得他老人家总是会在元宵节前,扎好重孙女喜欢的金鱼灯、兔子灯、荷花灯……我的女儿也时常怀念她太爷爷的各种手艺,每每上坟都会提及这些陈年往事。

   还记得母亲生大弟弟前,爷爷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盘了一大缸的面,炸了三大缸馓子,一层层的摆好。母亲坐月子,我们小孩大人都跟着沾光,三大缸散子足足吃到了整个母亲的产假结束才吃完。这些都是爷爷用自己微薄的私房钱支出的,包括至今我仍在使用的缝纫机(嫁妆),也是爷爷当时用私房钱给我买的。而现今父母双亲都不在了,我们也步入了老年,弟弟们各自成家去了外面,女儿也嫁为人妻,现在家里只剩下我们老夫妻两人,冷清的使我们更加怀念爷爷在世时的家庭氛围,特别是逢年过节之际,更是想念爷爷。思念那时的祖孙四代同堂十多口的大家庭!每每下班回家,看到的是女儿靠坐在爷爷的膝盖上,吃着爷爷剥好的香蕉,听爷爷讲那有趣的故事,奶奶忙前忙后的端茶送水,妈妈则招呼着大的,嗔怪着小的,厨房里面热气腾腾,饭桌上欢声笑语……我怀念那时爷爷的拿手好菜、精致糕点、花灯制作,怀念那时的满院子笑声。

   勤劳的爷爷用他那微薄的私房钱支撑着这个家,上要顾老的(太奶奶的生活费也要给一些,直到太奶奶去世的棺木钱),下要顾小的(每年的压岁钱)。爷爷虽然不是我们的亲爷爷,父亲是他的侄儿,因父亲在四岁时,我的亲爷爷(排行老大)死在了即将跑反的时刻,没能及时做手术,亲奶奶一人拖着四个孩子,太奶奶当家把我父亲就交给了(过继)爷爷奶奶(爷爷排行老三)。因奶奶的亲儿子夭亡又得了妇科病终身不能再生育,从此爷爷奶奶视父亲为己出,供书上学,在父亲那一辈他算文化最好的,这才有了我们这一家人。

   爷爷的故事还有很多,写也写不完,只能在心灵深处留下永远的思念!怀念他老人家的高贵品格,勤俭持家的大爱的心灵,传承孝文化的精神,我们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争做一个新时代勤俭节约、爱家和邻、健康文明的好公民。

月圆之夜倍思亲,先辈品行弥贵珍。

不忘深恩常念记,家庭和睦享天伦。

马家友

农家盼雨

   2024年8月19日下午5点多下雨了。这是今年立秋后的第三场雨。俗话说:“秋后三场雨遍地出粮米。”真是好雨知时节啊!

   自从2022年起明光地区雨水偏少。旱情一直困绕着农村农民。除了池河、女山湖之外,各大水库水位都降至最低点,放不出水。池塘和涧沟多数无水。庄稼受旱时,虽然守着渠道却无水可救。

   “水利是农业命脉”。粮食从种到收,要投入种子、化肥、农药、耕种和收割也要花钱。唯独有些地方水是花钱也买不到的,无奈,有的农户在自家田中打井汲水灌溉。那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很难彻底解决问题。没有水,农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的庄稼被干死。农田不收粮食,农民也就没了收入。

   今年入夏以来,祖国大地到处都在发大水。可是,老龙王特别关照明光地区,就是不下大雨。立秋前后明光地区又持续高温,蒸发量大。俗话说:“伏天五天一小旱,十天一大旱”。立秋后虽说下了二次雨,但是雨量很小,没能彻底解决问题。

8月16日的早晨,我趁着太阳没出,天气凉快时,开着电瓶车去明东街道大卢家那里看看。一路所见心情沉重。那里虽说是林东水库灌区。但是渠道无水,卢家大塘长满芦苇青草。塘底只有一点点水。农民在抽水保苗。村庄内烟火塘的水,是防火和给家禽家畜喝的,但是,也被农民抽去救秧了。今年的旱情比去年严重。如果再不下雨晚稻和旱稻将会绝收。

   我是一名出身在农村,成长在农村的农民。对农村农民有特殊的情感。每天我最关注的是天气预报,天天盼着下雨,晚上睡在床上还在侧耳听着外面有没有下雨声。

   19号下晚雨,滴滴答答下了一夜。我很兴奋,决定开车到农村看看雨情,看看庄稼长势。

   20号早晨4点多,我早早起床,洗漱完了,这时刚到5点钟,外面天还没有大亮,淅淅沥沥的小雨还在下着。我带上头盔,穿上雨披,开着三轮电瓶车就出发了。

   一路上淅淅沥沥的雨声、快乐的小鸟叫声,和草丛中的持续不断的蛩声。犹如一部美丽动听的交响乐,在耳边回响。

车行至明光大道宁洛高速桥下,那里正在施工。电瓶车一头扎到泥水中,差点被陷在那里。好在有惊无险,被我连拖带拽地开了出来。

   6点时分,电瓶车行至抹山寨。几年前,那里还是一些破烂不堪的小山村。经过这几年的建设,抹山寨已经成为美丽靓丽的新农村示范点,和美丽乡村旅游观光打卡地。这时雨已经停了,天已经亮了。农民们三三两两在田里,查看自家农田中庄稼和雨情。我上前询问他们:“昨天雨下的怎样?”他们说:“还可以”。我心中欢喜。

   过陆郢,到大庄,那里的池塘里有2台抽水机正在往稻田中抽水。从中郢返回,路过曹塘那里。路边渠道满满一渠清水正在缓缓流向农田。我正纳闷,这里地势较高,雨也没下多大,渠道里哪来这么多的水呢?于是我停车,向田间劳作的农民询问。才知道,那是戴巷电灌站抽的女山湖水在灌溉农田。天帮忙,人还要勤劳,才能确保粮食丰收啊!

   这时,天刚放晴。霞光在蓝天白云中透过,分外美丽。放眼望去,绿波荡漾,遥看抹山薄雾袅袅,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雨后的空气中散发出玉米、花生和水稻的香甜的气息。凉风拂面,一解多日难耐的暑气。我驾驶着三轮电瓶车,行驶在村村通的水泥路上。既愉悦心情,又接地气。

电瓶车行至上罗,就上了明女路。很快又到新明中。城区道路平坦宽敞。回家心情也愉悦欢畅。7点多我平安到家。回首今晨,我不虚此行。

罗时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初学不解其中意,深悟已是“曲中人”。

   父亲忠厚老实是十里八乡的老好人。谁家若遇什么事,找他帮忙,一找一个准。亲戚来借钱,自家不够别人家凑。一次,父亲在集市卖猪的钱不翼而飞,母亲坐地就哭,他却宽慰母亲:丢了就丢了,谁用都一样,小偷比我们还需要钱来,破财可以免灾的。母亲破涕为笑。读书后,我才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以及语言的魅力。“能帮人处则帮人,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常挂在父亲嘴边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以致于根深蒂固。

   父亲心灵手巧,是众人眼中的大能人。他不仅是逮鱼摸虾的能手,还会编篮子、框、席子和簸箕等,还会织渔网、弄虾扒,盖房子、支锅……东家请过,西家邀,我也跟着当”锅铲”——吃香喝辣的。从那时起,我就感知做个勤快能人好。用父亲的话说:生活处处皆学问,学会羊角疯,过河还不要钱来。

   父亲吃苦耐劳是村子里出了名的老黄牛。他整天都有干不完的活计。我也总喜欢跟着他去野湖里疯。我在庄稼地里找鸟窝、香泡泡;在田埂上打滚、翻跟斗、捉蚂蚱;在河沟里打水花、捉蝌蚪;在坝破滑油油、拽老牛的尾巴……我有时也懂事似的帮父亲拔草,用小锄头锄地啥的。父亲看着我,干起活来似乎更有劲了,总喜欢我当他的小跟班。

   父亲满腹“经纶”是庄子上的故事大王。我们总喜欢围坐在父亲的身旁,一边剥花生、玉米,一边听他讲故事;一边暖着火盆,一边烤着山芋;一边聊天逗趣,一边吃着饭……父亲似乎总有说不完的故事,一段连着一段。那些七仙女、女驸马、王二小磨豆腐、漏漏漏……还有那些妖魔鬼怪的故事总会吸引着一帮小朋友围坐过来。父亲给我的童年种下了彩色梦想的种子。

   父亲非常疼爱我。他总喜欢把我扛在肩膀上溜门子,只要听到卖货郎的摇鼓吆喝声,总会给我买些扎头的花呀、卡呀,好吃的来。只要父亲一上街,我多会坐在他拉的板车上吱吱呀呀地唱着似懂非懂的歌,有时又懂事地下来帮父亲推车。我一边推,一边好奇地东看看、西瞅瞅大路两边的风景,只要我手一松开那板车,就被父亲甩下一大截还不知晓。父亲的一声“快点——小红子——“够我紧赶快跑一小会儿的。父亲若不方便带我上街,就哄我在家等着他回来给我讲故事,买花衣服、好吃的来。我总会早早地在路头翘首以待。

   现如今,我多么想听到父亲再喊我一声“鬼丫头”,再听一次“嫦娥奔月”的故事呀!

   母亲是位急性子,我们姊妹四人没有一个像母亲那样的性格,都像父亲一样温和,能够耐得住性子,还特别能“忍”。但母亲做起事来却雷厉风行,也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里里外外一把手。我们良好的品行也都得益于母亲的严管厉教。

母亲不识字、大嗓门,就像一个高音大喇叭。不管我们在庄子上哪个角落里,哪户人家玩耍,哪怕是村头庄尾,饭点时,只要她一声吆喝,我们跑得比兔子都快,迟一迟就会得到小柳条、棍棒、鞋底的“奖赏”!我们无形中学会了时间管理,懂得了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

   婆娘们拉家常都夸自家的孩子好——框中没有懒桃子,而母亲专挑我们的“不是”。尤其我们在外受到欺负回家告状,想得到父母的呵护,但总是告不赢的。母亲总会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你总要想想自己的不是,人家骂你不要还口,又不能骂掉一块肉来;人家打你不要还手,你可以跑得远远的。可人家的母亲呢?我就亲耳听到过:人家骂你,给我往狠里还回去;人家打你,你就眼闭着拼命地撕他,打不过还有我来,怕什么!我看下次,谁还敢欺负你?!我找不到学校,还找不到他家吗?!庄上也时常发生两家或几家因为小孩吵嘴磨牙找到学校,找到家而大打出手的事儿。后来,我们明白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道理。——化干戈为玉帛。

   我知道母亲不识数的,但家里哪个鸡蛋是哪只鸡下的,晚上鸡归笼时少了哪只鸡,她却一清二楚。如果你问她有多少只鸡,她只会告诉你有芦花鸡、长尾巴鸡、小黑鸡、大黄鸡、撂蛋鸡……你要说她记性好吧,可常常喊错孩子的名字,张冠李戴;你要说她记性差吧,可她吃过的那些苦,别人对她的那些好一概不忘。后来,我们懂得了知苦方甜,滴水之恩,报以桃李。

   小时候,家境贫乏,母亲总喜欢把好吃的藏起来。如:麦芽糖、炒花生、炒豆子、油炸果子、糖果等之类的。只有当我们完成任务时,她才扣着分给我们吃点儿。可是当人家的孩子来我们家玩时,她从不吝啬那些好吃的,一抓就是一大把。我就趁机偷偷地观察她的行踪,然后“偷袭”,最后把帽子扣在老鼠的头上。母亲也因此常常变换地方,但总会被我“扫荡”!一次,母亲一气之下都拿出来分了,说各自收好,谁先吃完就不要再吃,也不用打游击,也省她的心了。我们都拍手称快!哥哥、姐姐夸我是战斗的小英雄。他们分别多给了我一些。后来,我才悟出母亲细水长流用心之良苦。

   母亲每次去弄菜,总是满满一篮子挎回,途中:东家一把韭菜,西家几条黄瓜;前家几个茄子,后家几根丝瓜……到了家已所剩无几,仅仅够当日吃的了。没有送到的人家就像吃了亏似的找上门来要,母亲欣然回应下次、下次吧。我从母亲的脸上看到了分享的喜悦,也知晓了比邻相处之道。

   现如今,我多想再听到母亲喊我一次”死丫头”,再能吃上母亲亲手做的麦芽糖啊!

   中秋佳节喜欢庆,方觉身边少两人。父母恩情深似海,优良家风代代传。

郭茂让

淮河两岸银杏黄

   说到秋天的景色,莫过于我的家乡淮河两岸了。

我的家乡位于皖东北部的一个小镇---明光市柳巷镇,这里地处淮河之滨,隔河相望便是泊岗乡。淮河两岸不仅有连绵不绝杨柳,更有独居魅力的银杏树。秋日的银杏叶洒满大地,让大家都陷进了金黄色的梦境里,心情也随之明媚了起来,一颗颗银杏树承包了你的美好祈愿。

   又到银杏叶黄时,我们对淮河两岸的银杏长廊的向往愈发强烈,好友们商量着组团来一次自驾游去观赏。秋天的清晨,太阳刚刚露出微红的脸庞,我们两车人马向着美好出发啦!驱车50公里便来到柳巷镇义集“银杏古道”。

   1952年,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治淮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从柳巷向东穿过义集、高秦到阚台子,开挖引河截弯取直,将洪水下泄汇入洪泽湖,则成了治淮的重点工程,十六万建设大军奋战3年终于建设完成。

   1956年,为了防止引河干堤坝水土流失,在淮河南北大堤上广植银杏。六十多年过去了,栽植时幼小的银杏苗,早已长成参天大树,最粗的围长已达2.8米。淮河南岸银杏全部在义集村,现保留117棵,是明光罕见的银杏大树群落。

   刚进入园区,就看到道路两旁整齐排列的银杏树,它们虽经历了昨日的风雨,但依然英姿飒爽如兵至城中。大家今天着装都很明艳,走在路上就像一道炫目的彩虹。有的还忍不住快乐的心情一蹦一跳向前奔跑,她们活力四射,热情洋溢,有人调侃说我们这群“60后”的人到景区,整个银杏林里开始热闹起来了。哈哈……你不知道金色的银杏叶,有了我们而会变得有活力了!

   今天不仅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没想到让大家惊喜的是还有很多银杏叶在阳光的映射下,金光闪闪的挂在枝头,微风吹过,它们的叶像一把把小扇子一摆一摆似乎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一些随风飘落的叶片这时又像一只只黄色的小蝴蝶在空中飞舞,落在草地上又像是一朵朵盛开的黄色小花,煞是好看!

漫步在银杏古道,似乎走在金色的世界里,满地尽带黄金甲,真是陶醉其中。那金黄的银杏叶与黑瓦白墙的民舍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景致。古树下面落叶铺满着大地,如巨大的黄金毛毯,我们踩在上面软绵绵,让人有种想躺下体验这份柔软的冲动。于是有的枕着阳光躺在地上享受泥土与叶片混合的清香,有的兴奋的捧起一把叶片抛向天空,大家嬉笑、蹦跳、奔跑着,尽情的挥霍着银杏长廊的美景带来的愉悦。每一眼都是赏心悦目,每一处都是一幅画,这是秋天为迎接冬天的到来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吗?

   畅游了“银杏古道”,我们意犹未尽,便匆匆的乘着轮渡赶赴泊岗。

   有人说,秋天没有去泊岗,不足以谈明光秋天。而现在,正是赏银杏的好时节.....

泊岗已有百年栽植银杏树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当地政府和民众高度重视发展银杏生产,不断拓宽致富渠道。1989年始,他们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先后从江苏泰兴,山东郯城等地,引进树苗、种子,经过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的试种推广,银杏生产很快普及全乡,由此被誉为“安徽银杏第一乡”。

   1956年治淮工程结束后,由淮防部门在河堤上栽植了一排159棵的银杏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现均已长成杆粗叶茂的参天大树,景象十分壮观,成为淮北大堤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银杏树是明光的“市树”。为了把银杏树当作林业产业来抓,泊岗乡先后从江苏泰兴、邳州,山东郯城等地引进树苗、种子,发动全乡群众广栽银杏树。经过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的试种推广,银杏生产很快在全乡发展起来。目前,全乡银杏栽植面积11000亩,定植树苗40万株,其中百年以上大树1株,60年以上大树近200余株,直径为15公分以上的2万株,好年景时树苗、树叶、果实和加工产品销售金额突破两亿元。2018年,获得“省级银杏现代林业示范区”荣誉称号。

   “银杏招来四方客,金色泊岗美名传”,秋风起,金黄叶片随风起舞,树下的草丛中铺着一层层银杏叶,满林的“黄金甲”,丹霞流转,恣意铺展。在幽邃的湛蓝天际下,风情万种,片片黄叶,或绿叶带金边的情调,或黄得通透的纯正,呈现出“无处不风景”的秀美。

   走在高大的银杏树下,抬头是无限延绵的树枝,脚下是一地的金色杏叶。这是只属于此时节的浪漫,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树下捧起黄叶玩耍,享受这惬意的亲子时光,欣赏这铺天盖地的金色。

   寂寞的秋,也倏忽间恢复了生气,热热闹闹地张扬开来,银杏树摇曳生姿。

   满园的银杏树,满目的金黄,满心的温暖。大家情不自禁的与银杏叶一起翩翩起舞,以这片金黄为背景变换各种造型拍摄着行走秀,一个个明星范十足。我们忘情的扭着、舞动着,银杏叶也受感染似的纷纷离开树的怀抱一同飞舞,一瞬间分不清是人间还是仙境了

   看着这些靓丽的身影,又恍如童话世界里的公主、仙女。我们奋力向天空抛起了落叶,撒下了一地的欢笑,抛却了人生路上的一切烦恼......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不知不觉已到夕阳西下。回程中,我们踏着满地落叶,静观古银杏树那一片片黄黄的叶在空中炫舞,宛若一群美丽的蝴蝶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告别宴。

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最后时刻,它们没有恐慌,没有即将零落成泥的悲戚,用最美的风姿为自己书写一个最圆满的结局。这又何尝不是如我们的人生一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们要用最好的姿态来迎接每一天,用自己努力前进的人生历程为自己书写一幅美好的画卷。

   秋风至、银杏黄,淮河两岸是故乡。那么就让我们在这又见银杏叶黄时再遇见!感恩生命中所有的美好---你在,我在,岁月在,温暖便在!

张志江

海峡两岸的思念

   中秋月圆,万家团圆,每逢佳节倍思亲。本文讲述一位百岁台湾抗战老兵与大陆亲人之间的故事:2015年9月3日上午十时,首都北京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 。这次活动邀请了世界各地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老兵作为嘉宾,在观礼台上,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抗战老兵中(至今唯一健在)的姚云龙老先生,今年已经101岁了,现居台湾省台南市,他就是本文的核心人物。

   姚云龙(字霄汉)先生1924年生于凤阳县临淮镇一个贫困家庭,在兄妹七人中排行第三,有一姐一兄、两妹两弟。旧社会重男轻女,只让男孩子读书,姚的大哥,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姚云龙自幼聪颖,成绩优良,小学毕业后也就没再继续读书,家乡沦陷,云龙成了流亡学生。1947年春,云龙被骗入伍,他听人说,登记个名字就能领钱,稀里糊涂就被抓了“壮丁” ,“壮丁” 就是“准新兵” ,这是姚云龙第一次离开家乡,整天行军随部队向西,步行走过河南,又至陕西。到后来才知道他所在的部队不是国军的嫡系部队,而是属于张自忠将军西北军的59军所部,该部队缺粮、缺饷,装备差。在转战西部地区的过程中,姚云龙曾随部队伏击过日军车队,因被敌人发现,差一点全军覆没,部队伤亡很重,而他却幸运地活了下来。他的部队还曾驻守过桐柏山区。

   1945年春节刚过,他参加了青年军欲去远征,转战途中被日军轰炸打散,滞留在伏牛山区,为了生活也为了抗日,他只好就地参加当地组成的杂牌游击队。

   抗战胜利,姚云龙回到老家,当了两年小学教员。1949年初,淮海战役期间,从蚌埠撤下来的国军涌向了临淮,此时临淮又处于混乱之中,商家关门闭户,因为人民解放军一、两天之内就要到达。姚云龙准备去南京投亲待找工作,彼时,突然有个自称是中国国民党力行社本地负责人,找上门,要姚云龙留下来跟他一起发展……该组织是特务组织,姚云龙一听心里就发毛,他知道搞情报太恐怖了,于是,次日一大早就提前离开了家,扒在火车头上,到了南京。

   在南京遇到一名曾在姚家住过的国军排长正在招兵,缺人之际,姚云龙又加入国军,辗转福州,广州,海南等地,于1949年12月17日到达了台湾岛,其部队被安排驻守在金门的大担岛上,经历了1958年8月的金门炮战,在距离大陆最近的前沿阵地上,离家十年的姚云龙经常拿着望远镜遥望对岸,默默的思念着故乡和亲人。

   1960年,36岁的姚云龙调回台湾本岛。此时,他意识到回大陆已经无望了,在台湾又举目无亲,应该有个家了,与朋友们一起到到屏东县游玩时,认识了小他18岁的美丽贤淑的山地姑娘江美兰,他俩一见钟情,很快就在屏东县高山上的原住民村落举办了婚礼,婚后,太太相夫教子,并为姚家生育了三个子女,其中老二是唯一的男孩,叫姚光舜,学习成绩优良,是留美斯坦福大学的博士。

   姚云龙日夜思念家乡的父母和亲人,但彼时台湾当局禁止民众与大陆直接通邮,他只好四处托人经香港从澳洲往大陆转寄家书,天天苦等家乡的回音。

   再说大陆这边,姚云龙哪里知道,他的大哥姚云星先生早已于40年代初移居到嘉山县明光镇,而且成为明光最早一家照相馆“田海山”老板的大女婿,随后,姚家兄妹(除了云龙二妹嫁在南京)其余兄弟姐妹均在明光安家落户,再后来把父母亲也接至明光了。幸运的是,临淮的邮递员工作认真负责,几经反复打听,得知了姚云龙二舅是临淮的铁路职工,终于将这封家书递交其二舅,使两岸的亲人又联系上了。不久就收到了来自大陆其大哥姚云星的亲笔家书,时在1985年。

   1994年姚云龙70岁从一家工厂退休后,急忙登陆探亲,除了其老父亲早已逝世外,其母和兄弟姐妹都还健在,一家人经过四十多年的分离终于又团圆了。姚云龙同辈中,目前仍健在的还有云龙的三妹云芳(97岁,现居明光)和四弟云耕(91岁,现居曲阜),云龙先生的侄男、侄女、外甥、甥女以及孙辈、重孙辈多居住在明光,海峡两岸的亲人时常通过手机微信见面聊天。他们都在盼望着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到来!

曹克考

秋月·湖光·乡情

   我的家乡有个女儿湖,因湖边女儿山得名。它是淮河的一条支脉,就像一个硕大的宝葫芦,“葫芦颈”连通淮河,然后绕过女儿山,水面逐渐开阔,往西南蜿蜒而下,转过双庙咀,又逐渐变窄,九曲回肠流经明光城西,接纳了池河水。

   女儿湖最宽处约有3000米,正常水面约26万亩,三面环抱女儿山。女儿山是一座死火山,曾喷发于一百多万年前,如今静静地躺在湖边,青山绿水相映,风景异常优美。百万年前的自然景观与千百年年来的人文历史相融合,在这里留下许许多多的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女儿湖是我的母亲河,是我的摇篮,她留给我许多欢乐和美好的记忆。小时候,我总喜欢和小伙伴们偎依在她身边,听她的轻轻絮语,然后尽兴扬沙、戏水、打水漂,直到大人们喊哑嗓子,才肯怏怏而散。后来,我长大了,走远了,很少再回到她身边,但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她,总会寄以深情的眷念。

   那年中秋节,我回故乡,第一个愿望就是去看看女儿湖。然而,阴雨连绵,数日不开,让我没有好心情。也许是老天爷有心成全吧,中秋节那天,天气终于转晴。到了晚上,东边的天空还有些游云,所以,月亮不太助兴,刚露面就害羞地往云缝里躲,时隐时现。月色虽不明,乡亲们还是照常依古老的习俗,赏秋拜月。家家鸣炮,户户飘香,整个村庄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晚上,我们一家三代十几口人,围坐一张大圆桌,吃着自产的菜肴果蔬,喝着香溢江淮的“老明光”酒。几杯下肚,心里感到无比甜蜜,这哪里是酒,分明是一杯浓酽的乡情!

晚饭之后,几位老友来看我,我们闲聊一会,谈家乡一些的新鲜事,诸如,农业税免除、粮食补贴发放、新农村规划、小城镇建设、螃蟹基地开发、农民技校课程,还有一些张家媳妇李家婆之类的琐事等等。他们一件一件地谈着,语气中流露出祥和、欢愉和自豪。淳朴的乡音,浓郁的乡情,更激起我对故乡的一片痴情。侃了一会,便各自散去。孩子们早已相约“摸秋”去了。我心情难以平静,那种久存于心的对母亲河的思念更迫切了。于是,我独自一人向村后走去。

   雨后的空气十分清新,踏着微明的月色,我来到离家只有半里地的女儿湖畔,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湖面上依然雾霭袅袅,水天相接,一片迷蒙。站了一会儿,我走下高岸来到湖边。这时,一轮面带红晕的圆月,终于从东南天空的云影里慢慢地踱了出来,她微笑着鸟瞰大地。接着,大地上景物逐渐明朗,湖面的雾霭慢慢飘散,连对岸山峦的轮廓也隐约可见了。

   踩着湖边柔柔的细沙,向东漫无目的地走着,心灵似乎被净化,空澈而清纯,没有一丝杂念。走了一会儿,月色明亮了,抬头看看天空,一轮明月高悬,皎洁的月光倾泻在湖面上,一幅奇异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近岸的一片湖水,白亮亮的,浮光耀辉,恰似一汪水银在荡动;侧迎月光向东看,湖水呈嫩黄色,犹如半湖橘汁,渐远渐淡;再回首西望,那湖水却又像一大块翡翠,绿莹莹、蓝汪汪的,如凝似冻,闪着磷光。一湖之中,水色各异,扑朔迷离。我生在湖边,长在湖边,这样的奇异现象还是第一次见到,令我迷惘。忽然,一阵微微的东南风吹过,眼前乳白色而平静的水面,立刻像那多愁善感的少妇的脸,皱起一道道稀疏有致的纹路,这细纹追逐着水中破碎的月影,向岸边缓缓推进,漫上松软的沙岸,沙岸上留下那少妇的团团吐沫。

   望着皎洁的明月、迷人的秋水,我的身体和灵魂好像都融化在大自然之中,顿觉心旷神怡。无意中,随手在湖边捡起一块薄薄的石片,尽力朝湖心撇去,骤然间,石片在湖面上跳跃着,“踏、踏、踏……”似一串马蹄之声向湖心飞去。“一、二、三、四……”,我轻声数着,突然,石片止处“扑愣愣”惊起几只水鸟,它们“嘎嘎嘎”惊叫着,冲向夜空。这清脆的叫声,划破了湖面的宁静。我很感抱歉,不该打搅鸟儿们甜蜜的梦。再举目搜寻时,已经无影无踪,看到的却是水洗似的蓝天中的一轮明月。原来游云早就散尽,现在已经月到中天了。

   中天的月格外圆,也格外亮,月光泻在湖面上,先前那奇异的现象消失了,见到的却是一片银白,整个女儿湖宛若一面巨大的明镜,熠熠生辉,湖光与天光相映,浑然成为一个银色的世界。身临其境,真让人有羽化登仙之感,不知是在人间还是天上了。我欲高歌一曲,又想作画一幅,最后,还是随口低吟了小诗一首,以表难抑之情:

女儿湖水醉婵娟,天上人间俱欢颜。

莫道今宵秋月朗,不及乡情浓又甜。

   是的,我的确有些醉了,是醉于迷人的湖光、明朗的月色,还是浓郁的乡情,这却不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