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武汉 | 1900年汉口德租界堤防码头工程揭秘

 人文武汉 2024-09-14 发布于湖北
 

百年前的汉口江滩

100多年前,外国人在汉口江滩修筑了防水墙和驳岸。100多年后,武汉人把汉口江滩改造成天下一流的江滩公园,世界为之瞩目。

《江岸区志》(2009年)记载:

1861年后,英、德、法、俄、日等国相继在汉口开辟租界,并在沿江修筑红砂石驳岸、滑坡、码头、'江踏子(礓䃰子)’。由于各行其是,所修驳岸高度不一,结构各异,质量亦殊。

1865年,英租界开始在其江段修筑堤防,当年,沿江半英里长的首段堤防完工。1896年,俄租界也修筑了堤防。1898年,德国在其租界内沿江0.75英里长的江段修筑堤防,次年530日,德国普鲁士亨利王子为德租界堤岸奠基。1901年,法租界着手修筑堤防。该堤防虽然较英、俄、德短,但工程最为壮观。至此,四国租界占据的江岸全部筑了堤防。稍后,日租界也修建了400多米长的堤防。”

新近发现的一份19001020日发行的德国《中央建设报》合订本上,刊载了一封德国注册建筑师发给该报的信件,信中阐述了他负责主持当年汉口德租界段堤防修建工程的过程,具有一定史料参考价值。我们运用翻译软件译出大致梗概并略作删节,借此为武汉租界史及城市史提供参考。

建筑师肖恩泽的私人信件

《中央建设报》在第504页配发有一幅通栏照片,说明是:“中国汉口扬子江边德国分公司视图”,拍的是德租界一带堤防全景。

镜头从下游方向往上游方向拍摄,岸上近景处是一座围有院墙的公司建筑,旗杆上似挂有美国国旗,院墙上写有“美孚”“油栈”等字样。远景处是一中式翘檐建筑,应是位于一元路附近的通济门城楼建筑。报纸全文没有“租界”一词,分别用“分支”和“分公司”表示。据查阅资料,德租界堤防工程交由德汉公司(或是德华银行)施工,故此,文中出现的“分支”和“分公司”,可作“租界”的代名词来理解。

《中央建设报》第504页截图。范榕供图

《中央建设报》第505页截图,附有江堤剖面及布局图。范榕供图

文章标题为《关于位于中国汉口的德租界分公司的码头建筑》。前有一小段编者按,大意是:关于中国汉口德国租界的执行情况如下。政府建筑师(Schönsoe)在190084日向我们提供的私人信件,附有引人入胜的描述。

190084日:“189812月,我来到汉口,并测量德国租界的面积,为其建设制定计划和成本估算。18993月,我将草案提交柏林德华银行,然后,他们将通过审查以批准执行。与此同时,我设计江堤,侧面边界墙和楼梯(码头台阶),是用混凝土与砂岩镶嵌建造而成。1111日,水位已经下降到江汉关水位25英尺处,所以我开始挖土并浇筑上部基础混凝土和码头墙。1218日,水位下降到江汉关水位9英尺处,我能够开始在江汉关水位10英尺处打桩,然后我创建路堤,应用混凝土和砂岩修筑路堤。”

肖恩泽组织施工和材料采购

肖恩泽受命负责堤防建设工程,除完成设计外,还要兼顾材料采购、设备使用以及劳动管理等方方面面,那个时候的一名建筑师,基本上是全能建筑师。

“公司监事会决定今年建德租界段1150 米长江堤中的700 米,包括6组'楼梯’,并且处理与法租界江堤的连接处,以形成整段江堤。为了打入 3.6 米长的桩,最初考虑用夯式打桩机,但后来决定采用了中国建筑中使用的手推杆式打桩机。它由一块花岗岩块组成,侧面附有可供八名苦力操作的木柄。中国人有高超的技艺使用这种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事实证明它非常高效。平均而言,我公司每天有20个打桩机在工作,他们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就打完了所需要的6000根木桩。

我以最简单的方式浇筑了混凝土,将1 份水泥、1份石灰、6份沙子和12份岩屑的混合物混合并倒入模子中。这种混合物产生的混凝土对于目前的结构非常有用。水泥等材料是我从德国买的,最初装在带有铁箍的木桶里。然而,这些物资在长途运输和反复装载过程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造成了相当大的浪费。后来,我指定了改用铁桶交货,在这种新包装中,水泥等材料完好无损地到达。每个铁桶的成本比木桶的成本高40芬尼,这被较低的浪费所抵消。”

Fafs(宝石)牌水泥运到汉口的费用是13.10马克。夏季洪水时期,我从中国供应商那里购买了剩余的建筑材料,如木桩、砂岩、花岗岩台阶和盖板、混凝土石块和沙子。他们可以轻松地通过水路运抵。施工进展相当顺利,今年41日,700米长护岸工作已竣工。工人从不缺乏,水位也相当有利,而且天气也很好。在这种情况下,整个1150米长的码头在今年就可以建成。

工人们几乎没有执行此类任务的经验,然而,中国人的技术相当熟练且消息灵通。当他们看到国外的工作流程时很容易接近,因为别人的工作方法优于他们迄今为止所采用的。他们有一大缺陷就是没有责任心和勤奋劳动的观念,因此所有工作都受到严格的监督。然而,在欧洲的精细管理下,他们可以做得相当出色,而且,如果受到适当的对待,他们也是一批情绪高涨和善良的工人。

所有的工作都由我亲自完成,并按约定的一致的价格进行。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我亲自购买的。

我们的邻居法国人和俄罗斯人对他们的码头建筑中采取了不同的做法,这些码头建筑由一名瑞士工程师管理。他们委托中国企业家制造河岸防护结构,并提供所有建筑材料,但有过不好的经历。中国人对这样的建筑缺乏洞察力,没有按照明确的工作计划下达正确的命令,很快他们就会缺少建筑材料,有时缺少工人。总之,整个运作过程都行不通。然而,这是绝对必要的,因为水利工程的工作时间非常有限。”

一般来说,低水位仅在121日至31日期间出现,不容忽视,而且更多的数据可以追溯到这个时候。此后由于雨、雪和冰冻天气,大量工作日被损失。但是,中国人对下雨极其敏感:当第一滴雨落下时,他们就跑离工作场所,赶紧下班。俄罗斯人已经在其 550米长的码头线上工作了三年,法国人在其350米长的码头上工作了两年,两者都刚刚完成了基础砌筑。

我们整个分公司堤防平均只需要在江堤后面抬高 1.20 米—5米,为此目的,总共需要约65万立方米的土壤。平均输送距离为1100米。我购买了一台Loeo-30马力的机车,120辆容量为0.75立方米自卸车和5公里60厘米轨距的轨道。这些车辆分为三个施工点,一个施工点是由机动车来运土填,两个施工点是由手推的(煤矿)翻斗车沿着轨道运土填,运作得很好。开采1立方米土壤平均花费 17 芬尼,包括铁路材料的购买和维护成本。

一名中国 Kuli(苦力)的日薪为 35 芬尼。首先,我制定了惩罚制度,并已执行了一年,江堤已经稳固,可以进行下一步施工。我在上海定制了一辆马拉压路机。我希望在 1901 年夏天完成整个分支机构堤防工程的扩建。”

肖恩泽眼中的汉口及张之洞

《中央建设报》第505页上方也配发了一幅通栏照片,与504页上的照片可拼接为一幅连续的长图。照片上左边的建筑物,经与1908年拍摄的一张同位置近景照片比对,确认为汉口汉堡轮船公司,建筑物上的中文是“亨宝轮船公司”“瑞记洋行亨宝轮船公司码头”。德国亨宝船行又称“汉美轮船公司”,其位置在今沿江大道三阳路口附近。另外,正文中还配有一张岸边“楼梯”施工结构图。

查看报纸上的德租界江堤布局图,可见从一元路至四维路700米堤防已完工。堤段上分布有6个“楼梯”。第1个码头位于一元路德领事馆前,后来叫一码头;第23个码头位于二曜路口附近,后来叫粤汉客运码头和二码头(美最时趸船);第45个码头位于三阳路口附近,后来叫三码头和亨宝趸船;第6个码头位于四维路口,后来叫四码头。这张示意图上,还标出汉口城墙的走向,通济门的位置约在今市政府礼堂附近。

修筑防水墙与“楼梯” 卢汉铁路比利时医师菲利普·斯普鲁伊特摄

“在汉口的住宿还是可以接受的。最不愉快的是夏天的炎热。在7月和8月期间,温度计几乎经常高于35度,夜间也是如此,晚上仅有23度降温。所以这段时间我们昼夜生活在'棚卡’(可能指工棚)之下。

汉口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中心之一,它正在崛起,位居第四,仅次于香港、上海和天津。与欧洲的贸易额已达到每年 1.5亿马克,并有活跃的中国贸易。这座城市拥有极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通航条件,该地区的整个腹地都在支流广泛、易于通航的河网半径范围内。从汉口至北京的铁路正在建设中,还有汉口至广州的铁路也在计划中。汉口以后也将通过这条路线与中国最远的南北极相连。

除其他外,它是茶叶的主要集散地。每年从这里向欧美出口价值3000万马克的茶叶。自今年11日起,德国船只也在长江上航行。北德劳埃德和里克默斯—不莱梅(Rickmers-Bremen)公司分别有5艘轮船在上海—汉口—宜昌航线上运行,劳埃德公司也有3艘轮船往返于沪汉之间。两家公司都入股了这里的德国分公司,我为他们建造了必要的仓储设施。幸运的是,我们还没有受到中国动乱的影响,我们幸免于难。我们对未来也抱有同样的希望。

“我们有中国最有能力的政治家之一张之洞总督,他竭尽全力维护王权。为此,他与中国南方的其他总督建立了同盟,人们普遍认为,他们将成功地维持自己地区的秩序。无论如何,我们在汉口也做好了防御准备,以防万一。来自不同国籍的志愿者聚集在一起,如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我们总共有150名装备最新武器的人员。阿维尔德勤奋地训练队员射击和防守。我是德国公司的负责人,作为一名先驱的工匠,我对这门手艺有所了解,甚至连科伊南迪上校也知道,我还被选为'联合武装部队’成员。”

“汉口位于扬子江的上游,位置优越,我相信它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它位于水源丰富的汉江入长江入江口。一年内有九个月的时间可乘大型海轮到达汉口……”

德国海军顾问提议修建

《汉口租界志》(2003)提到:1861年英租界开辟后,占据了半英里长的江段。为了保证租界区的安全,英租界开始沿江修筑堤防。到1865年,共耗资20万海关两,沿江首段堤防完工,1896年,俄租界也耗资21.5万海关两(折合当时的英镑汇率约为2.7万英镑)。

1895年德租界开辟后,并没有马上着手建设。1897年,德国海军建筑顾问、海港工程督办、著名海河工程专家佛朗求斯参观了汉口租界。他在所著的《胶州:德国在东亚的领地》一书中,批评了德国政府对天津和汉口租界的漠不关心:“贴邻的俄国汉口租界里早就建起了码头,造了堆栈仓库……,更令我大惑不解的是,政府竟然同意把这些地盘无偿转让给私人公司。……天津和汉口租界目前均在私人手里。我只希望这些公司能协同制定统一的沿江交通线路,共同修筑防江堤坝。”

德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遂于1898年由德汉公司着手将租界内洼地填平,并用砂岩和水泥在沿江075英里长的江段修筑堤防,耗资约26万海关两。

维修码头的“楼梯”。菲利普·斯普鲁伊特摄

《汉口租界志·大事记》记载: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528日,德国亨利王子来汉。30日参加德国租界堤岸奠基仪式,并与张之洞进行互访,参观了护军营、武备学堂、铁厂、枪炮厂。

综合有关史料可以看到:同治四年(1865年)英租界开始在江段修筑堤防,首段沿江半英里长堤防完工。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俄租界堤防完工,长约772码,耗资215万海关两。法租界耗资15万海关两的堤防开工。英租界首段堤防耗资20万海关两,俄租界耗资21.5万海关两,法租界耗资15万海关两,德租界投资最高,约26万海关两。

德租界堤防工程,于1899530日举行奠基典礼,190041日首段700米长护岸工程竣工,约在1901年全部工程完工。

汉口江滩堤防体系是怎样形成的呢? 

汉口江汉关到卢沟桥路的长江堤防建设工程,是汉口地区最早建设的近代堤防工程。据史料记载,清末,堤防主要是各租界修建的防水墙,高程为27米左右;1931年后,以1931年江汉关最高水位2828米为标准进行堤防建设,1935年大水以后,各租界以红砖浆砌高防水墙,高程为29米,麻阳街以下加高为29.5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1931年洪水位超高1米为防洪标准,对土堤加高加固,扩大原有防水墙后戗台。1954年汛后,按防御29.73米洪水位超高1米的标准,进行新建和加培。后又以29.73米为标准进行堤防修建和加固。一般高程要求达到30.5米~30.7米。1978年以后按29.73米超高2米为防洪标准。 

9月15日讲座预告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清同治黄鹤楼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