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的文章,如今为何陆续从教材中剔除?主要有三个原因

 正义至上 2024-09-14 发布于河南

百家爱历史

2024-09-07 14:50河南

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被摘选进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影响了每一代人,从他的作品中大家学习了典范的语言、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批判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教材会不断做适当的调整,但是先生的作品仍然是入选率最高的。近些年,关于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进退”,总能轻易地激荡起舆情的涟漪,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其中存在的原因。

一、文章偏向于批判和暗示,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无法理解

鲁迅当时批判的范围很广,不仅是对社会的批判,还有对人性的批判。文章虽好,但是对于中小学生是无法直观理解的,只有步入中年时代,具有相对的人生阅历,也包含相关知识涵养,才能领悟其中真正的涵义。

文章虽是好文章,但是不适宜中小学去阅读,如果强制性的灌输,只会适得其反。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硬让孩子们去读,但又读不懂,岂不是违背了先生的初衷。

二、文笔激进,思想超前,不适合当下学生

鲁迅先生的思想太深刻太超前了,远远走在那个时代众多思想家的前面,所以他为世所不容,其思想就显得太激进或者太偏激;

再者鲁迅把社会看得太透,他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容不下一丝邪恶,所以他见什么不顺眼就批,毫不客气,这也正表明了他的坚定立场, 永远站在正直正义的一边,这样他的文章语言难免过于犀利,对于当下作为学生学习的模板难免显得颇为不妥。

三、与现在的价值观有偏离

如今是新型现代化的未来,文章已经不适应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去学习,文中宣扬的价值观和思想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偏差。观念不同形成人的格局不同,所反映出的人性也会不一样。

鲁迅先生的文章其实并没有撤离教材,而是基于中小学教材的统一规划和一线教学的直观反馈,根据编写框架的需求,做出适当的调整。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于他的小说、散文集、回忆录,同时包含关于他的诗作、名言,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鲁迅的基本情况,再通过情景代入了解鲁迅的思想,从而感受鲁迅的文学造诣,为更深刻探究鲁迅的精神信仰奠定坚实的基础。

鲁迅先生作为一名坚定的文化斗士,他从来没有妥协过,也从来没有向任何人任何强权势力低过头,他始终是独立的,他有独立的人格,要独立思考,即所谓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当然他也不强求你接受他的思想,他只是引导你,逼你进行独立思考问题。这正是先生的可贵处。

鲁迅先生被称为民族魂,唤醒了国人的思想。因为鲁迅,人们不再麻木冷漠;因为鲁迅,坏人的行径才会被世人知晓;

因为鲁迅,这世间才有更多的正义更少的黑暗。小时候很讨厌课本里有鲁迅的文章,因

为每次都是背诵的必选文章。越长大,越喜欢鲁迅,因为它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把国人、把人性、把黑暗描绘的淋漓尽致。

没有人比鲁迅更有正义感,更敢为正义发声,鲁迅的文字不只是了解中国社会的窗口,更是帮助我们了解当下,让我们更加具有一份精气神。

不管你年龄多大,我都推荐你再去重读鲁迅的作品,读懂人性的百科全书。读懂鲁迅、人生敞亮;读懂鲁迅,变得勇敢,若不勇敢,至少正气凛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