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白事”5条老规矩,年轻人也要知晓,不然得罪人还让人笑话

 三农小毛 2024-09-14 发布于湖南

在农村里要说什么事情的规矩最多,那就要说“白喜事”了,也就是指家里有老人去世了。

即便是到了今天,在很多地方白喜事依然是有不少规矩的。别看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对此不了解,但是一切还是要入乡随俗的。

就算自己不懂,也要根据当地的习俗来,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尊敬,同时也是对当地习俗的传承,不然就会被人笑话,甚至还可能因此而得罪人。

那大家都知道农村白事都有哪些规矩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五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老规矩吧,看看你家乡是不是也是这样。

(1)当家中老人去世,第一时间找村里德高望重或经验丰富的老人当“总管”,这一举措体现了农村人对长辈智慧的尊崇。

年轻人在面对白事时,常常因缺乏经验而手足无措,而有了“总管”的指导,整个丧事便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总管”不仅熟知各种礼节流程,还能协调各方人员,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他们以自己的经验和威望,为悲痛中的家庭撑起一片天,让家人在慌乱中找到主心骨。

其实这些总管也不是谁都能当的,并且他们在当总管的过程中可没有什么好处的,因为都是义务帮忙,这纯粹是吃力不讨好的辛苦活。

(2)老人去世后及时给亲友报丧,尤其是女性老人去世要第一时间给娘家人报丧,这一规矩彰显了家族关系的重要性。

在农村,娘家人在白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的到来,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其家人的一种支持。

只有等娘家人到了并商量妥当后才开始安排丧事,这体现了对娘家人的尊重,也反映了农村社会中家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扶持。如果娘家人没到,就开始丧事了,那就容易发生一些纠纷吗,从而影响葬礼的顺利进行。

(3)“白事不请自到,红事不请不到”。

这句规矩体现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和对逝者的敬重。当村里有老人去世,大家主动去帮忙,无需邀请。即使自己很忙,也会抽空前往,因为在他们心中,逝者为大。

这种自觉的行为不仅减轻了丧家的负担,更营造了一种团结互助的乡村氛围。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放下自己的事务,共同为逝者送行,传递着温暖与关爱。

所以如果是被邀请去丧礼上帮忙,那就更不应该拒绝了,哪怕自己很忙,没时间也要抽空去帮忙,毕竟逝者为大。而且看似这是在帮别人,其实也是在帮自己。

在农村有些年轻人不懂这个规矩,村里的红白喜事都不参加,然后把村里的人都给得罪了。等到自己家里有老人去世了,然后就两眼一抹黑了,村民都不来帮忙了。

(4)家有丧事,披麻戴孝的时候不能去别人家串门,这是对他人的尊重。

白事在人们心中是庄重而严肃的,披麻戴孝去别人家串门被视为不吉利。如果有事找人家,也只能在屋外说。

这种规矩虽然看似有些迷信色彩,但实际上它体现了人们对他人感受的考虑,避免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不安。

而且在我的家乡这边,还有一个规矩,就是在过去白喜事还要向村民家里借用很多的物件,都是要给主人家一个红包的,这不仅是图个吉利,也是为了表示感谢,还说能化解晦气。

(5)在农村白事中,丧事的规格要根据当地习俗来,随大流而不能过于张扬,也不能太寒酸。

这并非是一种盲目从众,而是对传统习俗的遵循和对社会舆论的尊重。大操大办固然不可取,但过于简陋也会被人说闲话。适度的丧事安排既能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又能符合乡村社会的价值观。

它体现了农村人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平衡,既不忘记先辈的传统,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如果办的规模过大,太过于张扬,村民会说这是在浪费钱,与其这样不如生前多尽孝。

但如果过于寒暄的话,其他的村民也会有意见,说子女太小气了。所以具体如何操办,还是要遵守当地的习俗,也就是“随大流”。

这些农村白事老规矩,虽然在现代社会可能会受到一些质疑和挑战,但它们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情感。

通过遵守这些规矩,年轻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农村文化,增进家族之间的感情,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这些规矩也提醒着我们,在面对生死时要保持敬畏之心,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