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绿萝 开学两周了,神兽归笼,家长们的心里真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自家的孩子终于开始收心回归校园,少了闹腾; 忧的是,孩子们的社会经验少,害怕会被同伴孤立欺负。 尤其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频发,更引发了家长们的焦虑。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一位父亲给马上就要上学的儿子演示被欺负的不同场景: 小朋友推你,要用双手腕部格挡; 小朋友打你,要用手臂格挡; 父亲与儿子角色互换,反复练习,直到儿子能够熟练操作以上动作。 网友们纷纷留言:这位父亲太聪明了,担心孩子被欺负,提前教孩子一些防身技能。 防身技能是在孩子遇到霸凌的场景下使用,学一些确实有备无患。 但对于孩子来说,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也很重要,它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生活幸福的程度。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一直替孩子遮风挡雨,但我们可以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在孩子面对困惑和挑战的时候,引导他们走向最正确的道路。 新学期伊始,不想孩子被欺负孤立,教会他这5条社交技能,让孩子游刃有余地与人交往。 被讨厌也没关系 只和自己喜欢的人交流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当一个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不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喜欢他的人,因此,教孩子面对他人的不喜欢,甚至面对他人的成见,是父母的必修课。 闺蜜的女儿小月刚上二年级。 一天放学后,小月哭着跟闺蜜说,班里的小朋友都不喜欢和她玩。 闺蜜没有批评其他孩子,也没有责怪小月。 她鼓励小月说:“我们不能让所有人喜欢自己,同样,我们也不可能喜欢所有人,你只要做自己就好。” 从那以后,小月不再纠结于他人的态度,而是安静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在学校活动需要合作时,小月能主动加入团队,展现出积极的合作精神;一个人的时候,又能安静独处,享受自己的时光。 渐渐地,小月在学校里与其他小朋友的关系越来越好,融入得也越来越自然,闺蜜终于放下心来。 心理学家林崇德在他的书《儿童心理学》中提到: “在人际交往中,孩子能学到尊重和理解他人,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情商,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她学会了如何跟自己相处,才能知道如何更好地与这个世界相处。 父母要告诉孩子:无论是被喜欢还是被讨厌,都是一种状态而已。 如果别人讨厌你,也没关系,在人生的旅途中,许多人都只是过客,道不同不必同行。 你可以内向 但不能缺乏自信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一个自信的孩子,遇事不往心里去,才能不在乎别人的风言风语,专注于自己的事情。 自信是与人交往的基础,孩子越是自信,内心越强大,越是不好惹。 因为任何言语嘲讽,对自我认知清晰的孩子来说,根本没有用。 儿子班上新转来一女同学,性格内向,且肤色偏黑。 很多男同学都给她起外号,叫她“黑煤球”、“黑蛋”,且名字的花样不断翻新。 刚开始这个女同学并不理会他们,只是专注地学习。 后来,有个男同学故意给她的自行车轮胎放气,同学让女生忍一忍。 但是女学生并没有继续忍让,而是正式和男同学“宣战”: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长相,但我并不比你们任何人差。” “你故意欺负我、捉弄我,我忍让多次是我宽容。” “如果你们还敢继续,我会告诉老师,你们要想想后果。” 她言辞有理有据、铿锵有力,男同学被她的气势镇住了。 从那之后,男同学再也不敢欺负她了。 李玫瑾教授曾说: “每个人都各自不同,但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不取决于性格,而在于自信。” 父母要告诉孩子: 无论你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都不影响你的优秀,你只要相信自己。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只要你内心足够强大,对自己充满信心,你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父母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你不必把所有人都请进你的生命里 同频自会成友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 儿童的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个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与父母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因为不同的孩子性格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的交友状况也会不同。 孩子们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可,会忍让,会讨好,来获取友谊,却很少做筛选。 这种情况下,友谊的小船可能说翻就翻,不仅得不到真正的友谊,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电影《奇迹男孩》中的奥吉,曾因面部畸形,一度遭到同学的排斥和讨厌。 奥吉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他选择与那些真正理解他、接纳他的人成为朋友。 因为母亲告诉他:朋友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找到那些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人。 那些轻视他的人,那些不尊重他的人,都可以远离。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同频的人自然会相互吸引。 当你找到了那些与自己频率相同的人,彼此之间的友谊会更加深厚和持久。 家长应鼓励社交,更需教孩子学会拒绝与筛选。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朋友,只有那些站在你身边,为你撑伞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不要习惯性否定别人 狂妄的人很难被人喜欢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这句话明确表达了语言的力量。 一个情商低、嘴巴不饶人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很容易伤害他人,从而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友谊。 有些家长可能觉得孩子这样说话很有趣,甚至引以为傲,但这种看似无害的行为,实际上已经在悄悄地损害着孩子的人际关系。 电影《心灵捕手》中,威尔是一个天才少年,但他总是习惯性地反驳别人。 无论是在课堂上与教授争论,还是和朋友相处时,他都言辞尖锐,毫不退让。 这使得他身边的人都对他敬而远之,他渐渐被大家孤立。 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威尔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他开始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盲目地反驳。 慢慢地,他的朋友们又回到了他的身边,他也收获了真正深厚的友谊。 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当孩子出现习惯性反驳别人的情况时,家长不能置之不理,而要及时纠正。 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体会被反驳时的感受,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同时,鼓励孩子多倾听他人的想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不是逞一时之快的工具,也不是赢得胜利的法宝。 用友善和尊重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才能收获更多的友谊和尊重。 朋友之间和而不同 学会换位思考 最近网络上有一段爆火的视频: 妈妈问6岁的女儿:“小朋友背后说你坏话,你还热情地打招呼,你不觉得别扭么?” 女儿坦然地回答:“不能因为她的错误,改变我的格局啊!” 妈妈又提议:“那你干脆不要和她玩了!” 小女孩摇摇头说:“海是不做选择的,它不会在意一条溪流的加入,也不会在乎一滴水的离去,她伤害不了我,我们就可以一起玩啊!” 她还补充道:“人不能像氢气那样易燃,容易把自己耗尽;人要像氮气,不要因为别人而发生反应,这叫'惰性情绪’,是个超棒的能力。” 在评论区里,小女孩受到很多网友的称赞: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格局,确实让人刮目相看。 正如康德所说:“我尊重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朋友之间和而不同,不去计较别人的过失,懂得换位思考,才能让关系越来越好。 父母应该教导孩子: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你替别人考虑,别人也自然会为你着想。 毕竟,人心都是相互的,将心比心,才能收获更多的真心,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的过失,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和幸福。 写在最后: 杨澜曾说过: “父母最大的成功,是让孩子成功地离开自己。” 深以为然,在成长的路上,家长是助力,孩子才是主角。 孩子的成长如同一场精彩的舞台剧,家长不能一直占据舞台中央,而应适时退居幕后,成为默默支持的灯光师与音效师。 当家长学会放手,让孩子去经历风雨、探索未知,孩子才能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作为父母,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教会他与人交往的规则和界限,并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 如此,他们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找到与自己同频共振的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