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家国情怀的中医师何传义

 新用户0832rs09 2024-09-15 发布于北京

上面为何传义大夫专访视频

《有家国情怀的著名中医师何传义》

中国的中医学博大精深,是数千年来保护人们健康、使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的医药宝库。从希望的田野上走出来的何传义大夫就是这座中医宝库中一位优秀传承人。30多年来,他扎根基层,常年坚持在开封市小王屯村卫生室尽心竭力为村民们健康保驾护航。他凭着一根小小的银针,不断探索求真,走出了一条既秉持传承又有创新的现代中医发展之路。他先后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被全国总工会授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1】六代传承享盛誉

何传义大夫祖上世代行医,到他这一代已经传承到第六代。家庭中浓厚的中医药学氛围,让他从小就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在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下,他小小年纪就开始抄药方,记验方,练习针灸。当初看到铜人布满穴位,并且自己扎自己时的酸、胀、麻、沉感受,至今令他难忘……他在中医药典籍的宝库里耳濡目染,在药香氤氲中长大成人。

何传义的祖父及父亲都是备受当地乡亲们信赖的优秀赤脚医生,他们传承着救死扶伤的祖训,一生都在为乡亲们治病疗伤,周围十里八乡无人不晓,颇受拥戴。

何传义当年在寒暑假或有闲暇时,常常跟着父亲走村串户、到田间地头。父亲为老乡们诊治时,他就当助手。村民们对父亲感激的目光和言语,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他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典籍产生了很大兴趣,跟着父亲去琢磨人的一条条经络,一个个穴位,练习各种各样的“何氏针法”。静下心来观察父亲三棱针施术时的娴熟精准、开处方时的一丝不苟、患者们康复后对父亲的不住赞许,中医的魅力也越来越吸引何传义。

在家庭中这种氛围熏陶之下,何传义对祖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心领神会,对中草药的味道习以为常,他觉得这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暖暖味道。在成长的路上,他逐步认识到,中医药既是扶危济困的力量源泉,还是救死扶伤的知识宝库。在这种中医药宝库中成长的他,逐渐产生了一定要子承父业、做好传承人的愿望。

每当何传义看到父亲用几味草药、几根银针、几下推拿点穴,就让患者转危为安,患者满怀感激之情,跪地感谢时,他都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成为像父亲这样的人,做为患者治病驱魔的好医生。

何传义在这种氛围中成长、成熟,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此后人生之路的选择。渐渐地他发现父辈在给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虽然手到病除,患者千恩万谢,但在科学原理上的解释还嫌不够。有时因为还缺乏一些科学的数据支撑和量化指标分析,有些效果和理念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也是一些对中医不甚了解的人产生某种质疑的原因。

有些患者来时因面瘫而嘴歪眼斜,或面目狰狞,有的人因病导致半身不遂,行走困难。但经过治疗后,居然奇迹般地痊愈了,人的精神面貌也恢复了精神焕发的状态。

这些草药、针灸、推拿点穴用到患者身上,到底产生了什么神奇的作用?为什么患者疾病痊愈了?其科学原理在哪里?何传义常常琢磨这些问题,有时甚至寝食难安。

为什么几根银针扎进患者体内,半身不遂患者就能够甩掉拐杖,大踏步走出门去。面瘫的患者从此脸上露出开心的微笑。这些方法的科学原理在哪里,如何能够解释清楚,如何能在更大范围得到推广普及,发扬光大。

父辈们只是在何氏家族数代医疗实践中,将积累的经验一代一代地承前启后,传承下来。何传义不满足于这些,他想做到的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给出科学的解释,让更多的人们信服。

他希望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这种中医方法对患者治愈效果的必然性,将实践经验用理论方法总结、归纳、提炼、充实、提高、推广、传承,不断发扬光大。

至此,何传义萌生了上大学的念头,他想走进正规大学,系统学习中医药理论,如果能够在祖辈的经验基础上,有所创新,在理论上提升,那该多好啊!

经过一番不懈努力,刻苦攻读,何传义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取了河南中医药大学,也成为他们何氏家族中第一位现代大学生。

在大学里,他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系统学习中医药的机会,如饥似渴地遨游在中医学知识的海洋里。学习紧张时,他甚至周末都很少回家,把能够利用的机会都用在了学习上。即使是回家,他也是将时间用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跟着父辈学习诊病、抓药,练习针灸、点穴,或者整理医案、病例。

他还尝试着将以前行之有效的药方充实、改造、升级,让乡亲们少花钱能治病,少受痛苦也能痊愈。当然,这当中他免不了要在自己身上扎针、试药……

【2】脚踏实地到基层

在大学里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思想境界。经过五年的努力学习,何传义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了。他怀揣着要把祖国中医药发扬光大的强烈愿望,雄心勃勃地走出了大学校门。

这个时候,何传义是有机会去大医院工作的,老父亲也认为这个儿子天资聪颖,悟性很高,肯钻研,喜欢中医药学,从小就帮助家里采购中草药,抄药方,或者配药、熬药、送药等事情。

就在他们联系一些大医院时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何传义觉得自己上大学期间,家里已经为自己花了不少钱。现在弟弟上高中,妹妹读初中,都是正需要钱的时候。自己已经学成归来,应该是报效祖国的时候了,同时还能兼顾照料家里。

何传义认为应该用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科学知识,在事业上有成,在人格上独立,在生活中自立。农村与城市相比,更是缺医少药,也更需要自己这样的人。况且农民是最淳朴的社会群体,农村需要自己去开拓一番事业,只要自己努力,同样可以施展理想抱负,一定会大有作为。

在选择到大医院工作还是到农村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时,何传义犹豫之后,最终下定决心,选择扎根基层农村,佑护村民健康。他始终认为,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农民有着鱼水之情。

况且自己祖祖辈辈都一直在为农民治病,做一位赤脚医生应该是很好的选择。况且技不压身,只要有地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有地方为人民服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就这样,何传义义无反顾地到缺医少药的河南开封小王屯村创办了村卫生室。这个村在当时交通不便、地处偏僻,百姓看病需要去市区医院。何传义的到来,打开了这里百姓多年的心结。他从这个小小的卫生室起步,遵循祖训步入杏林,成为新时代的一位“赤脚医生”。

尽管当时“赤脚医生”这个词已经不那么时髦了,但救死扶伤,仍然是这个时代的医者仁心,广大农村农民仍然非常需要家门口有祛病除灾的好医生。

小王屯村确实不大,但人生的舞台却很大,因为这里有偌大的空间。有理想、有志气、有本事的人,只要给他一个施展的舞台,就能够在这里演绎出波澜壮阔的人生大剧。

乡村卫生室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虽然简陋,但当地农民对主动到来的何传义表现出信任、信赖,乡亲们对健康的憧憬,成为何传义在这里扎下根来的动力,成为他努力为农民服务的源泉。

多年之后,这个小小的卫生室挂满的一面面锦旗,还有抽屉里的外地患者一封封感谢信,这些都述说着何传义在这里留下了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 

很多大医院分工很细,医生都能够在专科领域里深耕细作,而不必过多了解其他学科而分心。在乡村卫生室,何传义就是一位全科医生,必须尽快学会运用十八般武艺,妥善处理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患者和病症。

一天半夜,正在卫生室睡觉的何传义,突然被一阵紧急的敲门声惊醒,来人是小王屯村的一位农民,他家的小孩突然发高烧,又哭又闹,何传义立即穿上衣服和来人出发了。

他面对哭闹的孩子,想方设法为其降温,但孩子仍然哭闹不止。由于乡村卫生室缺少医疗仪器,何传义想尽办法,也检查不出来孩子高烧不退的原因。他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他二话不说,便带着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到市里大医院治疗。

何传义知道,孩子家庭拮据,他又主动垫付了医药费,安排妥当后他才离开医院,他回到家时已经是凌晨5点钟了。这样的事对他来说太多了,他已经习以为常了。

病人在哪里,何传义就会出现在哪里。只要安排好卫生室的日常工作,他就会走村串户,深入到农民家中,有病治病,没有病人,他就向乡亲们介绍健康保健常识。

时间不长,何传义就对所辖村民们的健康状况有了初步了解,无论大人小孩的健康情况,他都做到了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他觉得为了更好地掌握乡亲们的健康情况,应该建立一份所辖村民的健康医疗档案。事实证明,这种开拓性的基础性工作对乡亲们大有好处,对他今后开展医疗保障服务极有裨益。

【3】医者仁心为乡亲

何传义大夫认为,视病人如亲人,为基层群众撑起健康保护伞,是一位合格医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在乡村卫生室扎下根来,认认真真、勤勤恳恳、日复一日地乡亲们送医送药,治病疗伤,他真的在乡村扎下根了。

老党员武胜利患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走路困难,一度对生活绝望。何传义得知后,背起药箱来到武胜利家为他诊治。通过针灸、敷药、热疗,半个月后,武胜利能下床走路了。武胜利和老伴拿出2000元准备付费时,何传义却说:“武大爷,给你治这病没用多少成本。你是老党员,没有你们这些革命前辈当时的付出,就没有今天我们这些小辈的好日子,你留着吧。”何传义说完背起药箱走出了武胜利的家门。武胜利和老伴望着何传义远去的背影,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杞县一位姓李的民工,在工地干活时不慎左腿被铁皮划伤,来到小王屯村卫生室时血流不止,何传义马上为他止血、清洗伤口,缝了9针。打针治疗一个多星期后,病人逐渐恢复健康。当何传义了解到该民工家庭生活困难时,就免除了这位民工的医疗费。

为了工作方便,也为了乡亲们患病时能够及时找到他,何传义晚上几乎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卫生室里,很少回家。

白天他是全科医生,晚上就睡在卫生室。一旦有患者深夜敲门,他马上又成为医生。乡亲们有事,他不分时间,随叫随到,不辞辛苦。

因为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他是为保护乡亲们的健康、医治乡亲们的疾病而来的,他要全心全意投入到这个事业当中去。

久而久之,何传义以自己的诚心、热心、耐心、细心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认识他,都亲切地称他为“何大夫”。

乡亲们的称呼中,有情有义有尊敬,有人即使不是来看病,有空也喜欢到卫生室里来坐一坐,与何大夫唠一会儿家常。

何大夫在这里不但为乡亲们治病,还给乡亲们讲授一些日常保健知识,尤其是给他们灌输“治未病”的道理。他告诉乡亲们,不要等到发病了,或者病情重了,才想起来找大夫,平时就要注意预防。

何传义十分重视传统中医药的运用,他将祖传的“三伏贴”用在了乡亲们身上,贴到村民的心坎上。每年的伏天来临前,他都要为村里老党员、孤寡老人、残疾人、环卫工人免费贴三伏贴。

每逢此时,卫生室前,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龙,仅以他到卫生室后的五年算,他就免费为近1.2万余人次用三伏贴,基本上一个夏天用在三伏贴上的费用,他就要自掏腰包7万余元。

54岁的环卫女工李香梅感激地说,“每年伏天,何大夫都免费贴伏贴,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找他,这里都成了我们的爱心医疗站了!”环卫女工短短几句真心话,透着对何传义的信任和感激。

乡亲们到何传义的卫生室来,不仅医治好了身体的病痛,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保健常识,医疗常识。乡亲们喜欢何大夫,把他视为亲人。

为了全心全意给农民看病,何传义始终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坚持义诊;二是24手机小时开机,在没有手机时,他的寻呼机也是日夜开着的;三是随叫随到。

何传义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就包括: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病人在哪里,哪里就是病房,他就立即赶到哪里。

何传义祖辈六代人延续下来的好传统,就是要视病人为亲人,保持一颗仁爱之心,怜悯之心,一颗治病救人的医者仁心。

老党员李春生患多种老年病,由于坚持用何大夫的“冬病夏治”方法,一段时间后,效果明显。每当人们夸他88岁了还挺硬朗时,他总是由衷地称赞道:“亏得何大夫人好、技术好。全靠他的针灸、中药穴位外敷等调理方式,才使我有现在的好身体。”

经过一段时间调研后,何传义逐步摸清了全村人比较详细的健康状况。他又主动在自己的医疗项目中,增加了为全村40岁以上村民免费开展了B超、心电图、乳腺、血糖、血压等健康项目的检查服务。

这个时候,他还做了一件破天荒的大好事,还专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建立更加周密的健康档案。自己做这些事虽然麻烦点,但却方便了老人就医。他还定期上门追踪治疗,村里的老人刚刚吃完药,还未去找何大夫开药,何大夫已经登门送药来了,老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4】悬壶济世为苍生

何传义大夫具有助人为乐的美德,身患残疾的村民李春艳生活极度困难,他得知后倾囊相助。还手把手地教会她正骨和灸疗技能,并出资帮助其在鼓楼区开了一间中医穴位推拿店,从此改变了李春艳一家人的生活。

李春艳激动地说“何大夫医术和医德没得说,是远近皆知的大好人,也是我们家的大恩人,他的恩情一辈子都还不完!”在何传义的感召下,李春艳也走上了公益道路,每年为残疾人、环卫工人等群体义务推拿。

何传义大夫还为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李同山进行义务诊治,每到夏天三伏季节,就主动上门为老人服务。平时一个电话或者一个信息,他就骑上自行车直奔老人家而去,给老人带去温暖和安慰。

抗战老兵刘四海93岁了,身患糖尿病偏瘫,由于不能勤翻身,臀部后背出现了褥疮,何传义坚持每天为老人一次换药,同时配合针灸治疗,连续四个多月,直到褥疮全部愈合,老人可以自行走动。

从2000年至今,何传义陆续为9名老兵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量血压、测血糖、针灸、艾灸等。连续为抗战老兵服务十余年,直到他们相继离世。何传义用人间大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对老兵的深厚情感。

耄耋之年的刘秀兰阿姨是开封一中的退休教师,2019年2月患上面瘫,去了多家医院诊治仍不见效,后来找到何传义,他采用外治疗法为刘阿姨诊治,刘阿姨的病情很快出现好转。

让人感动的是,因为刘阿姨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自己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到诊所治疗很不方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何传义就主动上门,并免费治疗。仅仅实施了一个疗程,刘阿姨的面瘫后遗症就消除了。面对老人的感谢,何传义谦虚地说:“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本职!”

30多年来,凡是老党员、老革命、孤寡老人、残疾人、环卫工人,他均坚持免费治疗。据不完整统计,他仅义务诊治好的面瘫患者就达3000多人。

何传义大夫在乡村卫生室工作期间看到,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所以他非常重视医学知识普及,更好地造福大众。他的好名声也使更多的地方为他传承中医传统文化敞开了大门。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特聘何传义医生到该医院坐诊。他接受了聘请,心中暗暗告诫自己:工作中要严格按照传承家训,认真接待每一位患者,“让患者少花钱,好得再快一些”。

古城开封五A级景区清明上河园也为其提供中医传承工作室,何传义大夫开设了以宋代针灸御医王惟一命名的“惟一堂”中医馆,面向全国各地的游客宣传八朝古都宋代“宋天圣针灸铜人”文化,科普中医预防疾病治未病的知识。

何传义奉行“少年强 则国强”的理念,他积极开展青少年中医药启蒙研学,为此他不辞辛劳,做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工作。他在2021年被开封市教育体育局评为“2021年开封市百姓学习之星”。

何大夫在中医针灸传承中努力做到传、帮、带,让更多有志于传承中医药之人学会掌握何氏针法,这种无保留的人间大爱之举颇受好评。

何传义经过长期不断地努力,终于在省内外中医传承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他获得了开封市劳动模范的荣誉,在2023年被开封市总工会授予2022年开封市师带徒标兵的称号。

【5】疫情无情人有情

何传义大夫是一位有家国情怀的中医师,他认为祖辈传承下来的中医学知识都是他们用毕生精力走村串户,在为乡亲们治疗疾病的服务实践中得来的,应该反哺给社会和乡亲们。他一方面为乡亲们治病疗伤,另一方面也为国家的中医药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多年来,他不但为孤寡老人和伤残军人义,还经常捐赠财物,捐医送药,以尽到一位中医世家、杏林中人救死扶伤的职责。

2003年爆发了非典,何传义秉承“大灾施粥、大疫施药”的家训,和助手葛小红、宋志红连夜支锅,煎熬自己精心配制的汤药。常常赶在天不亮就把防疫药分装成袋,再送到群众家中,并逐户告知怎么喝才能提高防疫效果。 

随后他们又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消杀工作中。就这样,熬药、分发、消杀,一环扣一环,何传义和两位助手持续干了20多天。这20多天,何传义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每天和衣而卧,有时连鞋也忘记脱。葛小红、宋志红深受何传义的影响,忙得几乎顾不上回家。 

小王屯村600多户百姓,没有一个人感染非典。为此,小王屯村党支部书记武德志握着何传义的手说:“何大夫,太感谢你了,你真是俺村的健康保护神!”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何传义在父亲生病急需用钱、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悄悄地为灾区捐款1000元。后来民政部门送来捐款证书,乡亲们才知道这件事。

2009年春天,正值手足口病肆虐之时,何传义自费购置2000支体温计发放给每户村民,让每个儿童单独使用,避免了交叉感染;他购置的650瓶84消毒液发放到每户村民家,并告知其有效使用方法。

何传义每天背着消毒喷雾器到确诊患儿家了解情况,进行两遍消毒。在何传义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由于防范及时、消杀得力,小王屯村又一次安全取胜,全体村民的幸福感直线攀升。

自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后,何传义一直在疫情预防上发挥着基层卫生室的健康堡垒作用。他为了解开前所未有的这次疫情之谜,遍查医药古籍,细心研究如何对症下药。

何传义根据《河南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预防建议方案》,结合开封地区的地域气候和人们生活习惯,筛选出十余味中草药,调配出适合当地人提高免疫力的中药汤剂。经过检测合格后让人们服用,效果很好。

疫情期间,每天早晨七点,何传义带领弟子韩建安就开始紧张地忙碌起来,他们先在卫生室门口支起大锅,再称药、配药、入锅、泡药、大火、文火、搅拌,直到最后装瓶或装袋。

他和助手们每天上午下午两次熬制药汤,让村民们免费领取。碰到了下雨天,来领药的村民少了。他不放心,便组织人将汤药及时送到村民家里。当村民们领到散发着药香的汤药时,有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看到村民中没有人受到感染,何医生和他的助手们才露出心满意足的微笑。

何传义不仅对生病的乡亲们无私奉献,而且在小王屯村这一方热土上也倾注了一腔真情、洒满了真挚的爱。

面对闻讯而来采访的记者,何传义一边抓着药用秤来称克数,一边介绍着他的汤药。“我这汤药总共由十味药熬成,有黄芪、金银花、连翘、炒白术、癔米等,一天两次,早上7点开始准备,8点熬药,9点分发;下午3点准备,4点熬药,5点分发。这些中草药中,黄芪是提高免疫力的,金银花、藿香等几味药的主要作用是抗病毒的。

何传义认为,新冠肺炎从西医角度来说是病毒,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是正气不足外感病毒。从中医学角度说,正气存体内,邪气不敢侵。当一个人的免疫力强大了,他就不会患上这样那样的一些病了。

配制中药时,每味草药的剂量不等,从100克到150克到200克都有,传统中医讲究均平足实,治病就像军队打仗一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抵抗新冠疫情的中药也要讲究未病先防的原则。”

村民李秀兰说 “新冠肺炎疫情刚刚发生时,何大夫免费为居民群众发放抗疫情提高免疫力的中药液,我喝过后至今都没有感冒过”。

何传义自筹资金20万元,连续作战19天,将熬制的“扶正抗疫中药液”,免费向村民发放,特别是免疫力低下的老年村民和小朋友。

他还常常到抗疫一线,将“扶正抗疫中药液”分发到环卫工人、疫情值守卡点、公安干警手中,免费送出药液4万余包。并在互联网上把抗疫情经验配方分享给全国的医务工作者。

抗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何传义大夫根据祖传的经验,积极运用中医药之长,宣传介绍科普中医预防疾病的知识,教大家中医养生八段锦,提高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锻炼方法。

他后来又在开封南苑社区居委会的支持下,利用核酸小屋改变为健康小屋,为社区居民定期做健康检测。他利用一切时间,义务号脉、针灸,把中医预防疾病科普知识传播到社区,让百姓不生病、少生病,生了病能够及时就医。

由于何传义在抗击疫情中的突出表现,他被开封市文明办授予 “开封市道德模范”,还被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予“河南省疫情防控中的身边好人”。

【6】不断创新攀高峰

何传义大夫在基层卫生室为患者服务的时,继续在认真研习祖上传下来的经验和医技,同时融入他在大学里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希望能够结出创新的果实。

何传义祖传诊疗面瘫、面瘫后遗症是一绝,家传针法经过何氏数代人的改良与完善,现在治疗面瘫的方法更加简便,疗效越来越好。

何传义从小就看到父亲运用家传三棱针针法为乡亲们解决病痛,他对那些神奇的银针和出神入化的手法颇感兴趣,认真琢磨。他在日常接诊中看到,有很多没有及时就医或者早期没有引起重视的患者,或是没有找到面瘫专科医师诊治而留下各种后遗症的患者,忍受着巨大痛苦。

他为此痛心疾首,决心在科普预防面瘫方面下大功夫,在诊疗面瘫后遗症上不断创新。特别是在诊疗由于面瘫引起的血压高、血糖高等方面刻苦攻关。

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何传义还专程遍访民间名医,请教学校老师,追踪寻访所有调理过的患者,保存病例,建立病案,边治疗边研究,在人类疾病还没有破解的领域,努力开拓进取,砥砺前行。

面瘫,又叫“歪嘴巴”、“吊线风”。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和季节限制。随着空调和手机的普及应用,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患病年龄却开始呈低龄化趋势。

这种病的常见症状是口眼歪斜,抬眉、闭眼、鼓嘴,这些动作无法正常完成。社会上流传一句话“口歪眼斜心不正”,患者精神压力大,久治不愈导致抑郁而轻生的案例时有发生。

何传义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研究后认为,本病属经筋病症,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特别是阳明经筋散布结聚之处,经筋循行表浅,易感外邪。如《素问·评热论》曾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何传义以此为指导思想,以八纲辩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在行针刺血时,按照无菌消毒操作规范, 针对一个月以内的面瘫,再配合家传“四白散”膏1号外贴特效穴位,以塞鼻“扶正散”巩固使用。

这个方法与 “外治之宗”吴尚先所著的《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虽治于外,无殊治在内也”的理论不谋而合。

据此,何传义提出了外治法“统治百病”的论断,即患者发病后应该及时就诊,经过系统的专业针刺与服药敷药治疗后均可达到理想的治愈之目标,符合中医的“简”“效”“廉”“验”四大特点。

何传义还关注、关心患者身体的其他方面,如重视体重超标、酗酒、休息时间不够、长期精神紧张、吃得太咸等问题。只要避免以上诸多因素,医生患者共同努力,则会达到理想的临床治愈之目标。

面瘫患者只要能及时得到专业诊疗,均可以较快地康复。但是,何传义也遇到过一些久治不愈的顽固性面瘫,为此,他在家传三棱针针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创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何传义经过对数千例患者调理后三年至十年的追踪寻访,他发现,治疗效果与患者调理后的配合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他认为没有患者的信任,就没有现在针法技术的日渐成熟。

何传义家传三棱针治疗面瘫疗法(何氏面瘫外治疗法)获得了开封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还被河南省卫生健康委遴选为“河南省首批优质中医流派项目”。从而使这一传统疗法能够在广大范围内得到推广普及,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为了在祖传医疗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何传义几十年如一日地一直在艰辛探索。他每当想到那么多的高血压、高血糖患者,长期吃药对身体造成二次伤害,因得不到控制引发心血管疾病的越来越多,他就彻夜难眠。

在大家熟睡之际,何传义常常辗转于乡村卫生室内外不大的空间,思考总结白天诊疗患者的心得。在灯光下,刻苦研读杏林先贤们整理的中医经典古籍,从中吸取智慧营养和信心力量。

经过父辈的点播和自己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探索,何传义中终于见到了曙光。目前,他初步破解了高血压、高血糖顽症的形成密码,史无前例地开创了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高血糖的新途径。

在探索治疗这些顽症的针刺疗法实践中,何传义深入钻研传统中医华佗夹脊与内脏疾病的关系,吸收先辈们“病在腹者止于背”的治疗理念。最终找到了使用针刺华佗夹脊穴调和五脏、通降腑气的方法,从而调节植物神经系统,使内脏器官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使多年的血压高、血糖高恢复正常,达到临床治愈之目标。

近年来,何传义在河南、四川、北京等地的治疗实践中,已经让一批患者摆脱了多年高血压、高血糖病症的困扰,开启了新的健康生活。何传义为此感到欣慰,患者的康复和笑容,是对他付出努力的最好的奖赏,也是鼓励他继续探索的动力。

但何传义并没有止步,他又开始对治愈高血脂、高尿酸的艰难攻关历程。因为他发现了这“四高”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内在关联。就好比开锁师傅,只要一旦掌握了锁的密码程序和结构原理,就能制造出钥匙,逐步打开所有的锁……

在前进的道路上,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就是掌握了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金钥匙。

正如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人类将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关键在于要有做好历史创造者的担当,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曲折之路。何传义已经做好了继续攻关的准备,他决心在不断创新的崎岖小路上勇敢的登攀……

何传义大夫在中医学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先进事迹陆续在《开封日报》《河南日报》《健康报》《国医经验录》《中国中医药报》等多家国家和地方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他先后被湖北、四川、云南等多个中医学院邀请去作学术交流。河南省卫健委邀请他座谈交流基层中医医生经验。

面对荣誉,何传义表示要继续开拓进取,虽然任重道远,但医者有仁心,必须砥砺前行,因为这是自己的使命担当。

何传义大夫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府参事陈国祯曾经为他题写的条幅:在传承中医帮助百姓健康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自己行医路上的座右铭,在不断创新中争取新的成绩。

下面为何传义大夫部分照片及说明:

何传义被全国总工会授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证书。

何传义参加河南广播电视台举办的“我是中医传承人”比赛发表获奖感言。

何传义长期为抗战老兵义务诊疗。

何传义在疫情期间熬制抗疫中药免费送给环卫工人。

何传义一边诊疗,一边带徒,手把手的传承。

何氏面瘫外治疗法荣获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何传义大夫接诊

每天找何传义大夫的人很多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