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鄱阳湖

 无所谓mc5p9lt6 2024-09-16 发布于河北

命名

鄱阳湖古称彭蠡泽、彭蠡湖、彭泽、彭湖[3]春秋战国时期鄱阳湖称彭蠡泽;魏晋时期湖泊被一分二,彭蠡湖北部被滩地与长江隔开,称为:雷池[10]。鄱阳湖名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但主流说法有两种:其一是以山为名,《舆地纪胜》卷23饶州载:湖中有鄱阳山,故名鄱阳湖。其湖绵亘数百里,亦名彭蠡湖;《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鄱阳湖是:炀帝时,以鄱阳山所接,兼有鄱阳之称。其二是以地为名:鄱阳县古称番邑,亦称番阳,秦以前属吴越楚皆曾属,隋、唐、宋、元间一直隶属饶州,隋朝大业三年曾改饶州郡为鄱阳郡,这是彭蠡泽改称鄱阳湖的重要历史时期[22]

位置境域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经纬度:115°49'~116°46'E,28°24′~29°46′N,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及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区间来水,经调蓄后在湖口注入长江[4]
鄱阳湖组成
鄱阳湖的湖岸线总长约1200千米[15],鄱阳湖丰水期水体面积4125平方千米[7],湖域通江水体面积3676平方千米,湖区南北长173千米,东西平均宽16.9千米,湖岸线总长约1200千米,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湖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宽广,为主湖区;北部狭长,为湖水入长江水道区[4]
鄱阳湖区是一个水文地理范围,指进入鄱阳湖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条河流七个水文监测站点以下,以分水岭为基础,结合乡镇完整性划定的属鄱阳湖流域且临近鄱阳湖的集水区域,涵盖上饶市鄱阳、余干县、九江市都昌、湖口、庐山市(原星子县)等13个县(市、区),总面积26284平方千米,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16.2%[4]
鄱阳湖流域[a]地处长江中下游,东邻富水、闽江流域,南靠珠江流域,西毗洞庭湖流域,北接长江干流,经纬度:113°35′~118°29′E、24°29′~30°05′N;鄱阳湖流域由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及鄱阳湖湖区等河流水系组成,形成以鄱阳湖为中心,五大河流汇聚的水系布局[1][6]

历史变迁

鄱阳湖盆地[b]的演化发展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构造演化特征,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早白垩[è]世阶段、晚白垩世——古近纪阶段以及新近纪第四纪以来演化阶段[7]
早白垩世:鄱阳湖盆地演化开始,沉积盆地最早出现于江西中部的花草尖——周家源——打鼓顶一线,而后以此为轴线分别向北西、南东2个方向逐渐扩大与迁移;中生代由于燕山运动,盆地周边地区强烈褶皱成山,盆地本身断裂下陷成为地堑式洼陷,东西向构造、华夏系和新华夏系是构成本区的骨架,其结构基底为晚印支和中燕山期拆离造山带变质岩系和古生界海相沉积岩系双层结构,受控于北北东向展布的赣江走滑断裂系和印支——中燕山期北东向展布的逆冲断裂系晚期反转的共同作用[7]
晚白垩世——古近纪:晚白垩世盆地广泛发育于赣中——赣北地区,并且盆地发育向南变差之势明显;古新世时,沉积盆地明显受控于赣江断裂,并且该阶段以盐湖沉积为主;晚白垩世——古近纪早期,太平洋板块的高角度正向俯冲使中国东部出现软流圈上涌、岩石圈拆沉,从而导致郯[tán]庐断裂带与整个中国东部卷人强烈的伸展活动,此时郯庐断裂带转变成巨型的伸展构造,普遍控制了断陷盆地发育,在一些近北东向老断层的联合控制下,鄱阳湖盆地区普遍发生伸展断陷,到古近纪,盆地以拗陷为主[7]
新近纪第四纪:新近纪开始,由于西太平洋弧后扩张,赣江断裂遭受了东西向的挤压作用使盆地消亡或变形,差异性升降作用导致了庐山的隆起,并且控制了鄱阳湖盆地的演化;第四纪开始赣江断裂继承并加强了前期活动。全新世开始,鄱阳湖接受了江西省五大河流[c]的水、沙注入,逐渐积水成湖[7]

水文特征

鄱阳湖是一个具有过水性、季节性、吞吐性特征的湖泊[15];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均匀、年内变化明显是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的三大特征[12]

湖泊

主湖泊

鄱阳湖形成旱涝并存的水文特征——丰水期的水面超过三千平方千米,枯水期则缩小至二百多平方千米,这种“湖相”与“河相”的转换,被形容为: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截至2022年,历史最大面积5100平方千米、最大容积300亿立方米[8]。鄱阳湖水位年变幅大:1956~2000年,鄱阳湖各站多年平均水位11.36~13.39米,最高水位20.55~20.71米,最低水位3.99~10.22米,多年最高最低水位差10.34~16.69米[13];2022年,最高水位为19.43米时、最低水位降至6.46米;水体面积最大为3560平方千米,容积最大208亿立方米;水面最小为226平方千米,容积最小6.97亿立方米[15]
鄱阳湖每年12月到次年3月水位低于10米,湖区面积通常减少到不到1000平方千米;在鄱阳湖水系长江洪水的双重影响下,每年4~6月,湖水水位上涨,水位增加至14米;7~9月因长江洪水顶托或倒灌而维持高水位,为丰水期,水位高于14米;10~11月,因五大河流来水减少和长江的拉空作用,鄱阳湖的水位显著降低,进入枯水期,湖滩会大面积地露出水面,水位急剧下降至10米左右[21][23]。鄱阳湖11月至次年3月,湖面缩成河流般的水道,此时“湖相”转换成“河相”;这种变化被形容为:高水是湖,低水似河[15]
鄱阳湖枯水情势自2003年以来发生较大变化,与1953-2002年多年平均值相比,2003年以后,9月至次年3月星子站平均水位降低了0.93米;枯水期的持续时间也明显延长,2003年后,鄱阳湖10米、8米的枯水位持续时间平均延长了43天、19天;鄱阳湖的枯水期也明显提前,截至2023年,枯水期的出现时间比2003年前的平均时间提前8~33天[15]
鄱阳湖2021年1月湖面
鄱阳湖2021年7月湖面

水量

1953~2010年鄱阳湖流域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流平均入湖流量在枯季1400立方米每秒和洪季1200立方米每秒范围内波动,1960~2010年长江汉口平均流量变化范围为8100~44400立方米每秒,且流域洪季为4~6月,而长江为7~9月,存在错峰现。受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五大河流和长江来水的季节性变化影响,鄱阳湖水位变幅超过10米,变现为高水湖相、低水河相;丰水期水面积超过3000平方千米,而枯水期不足1000平方千米,呈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景观[24]

沉积

鄱阳湖湖流类型以重力型吞吐流为主,流域多年平均年入湖沙量21042000吨,出湖入长江泥沙量为10165000吨[24]。鄱阳湖夏季,季风雨形成的洪流携带着巨量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沉积下来,滋养出繁茂的浮游生物,成为鱼苗的优质饵料[25]。洪水期是河流泥沙搬运、堆积的关键时期,每年修、赣、抚、信、鄱五大河流挟带泥沙,在鄱阳湖内沉积泥沙1120万吨;入湖泥沙绝大部分来自赣江流域,其他流域来沙很少;由于自吴城北上的赣江主支的泄洪量远小于南支和中支,所以赣江来沙大部汇集在鄱阳南湖,受狭窄的松门峡出口的制约,被迫徘徊在南湖的西南部沉积,这是整个赣江三角洲向东北推进、鄱阳南湖西南部萎缩的关键原因[3]

子湖泊

鄱阳湖湖盆内共识别出闸控碟形湖102个,总面积816.32平方千米,占鄱阳湖湖盆区(包含人控湖汊[chà])总面积的22.25%;面积最大的蚌湖为71.26平方千米,最小的是赣江尾闾[lǘ]新形成的碟形湖面积仅0.67平方千米:其中2平方千米以上季节性碟形湖70个。碟形湖集中分布的区域也是鄱阳湖中各国家级省级保护区,或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其中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有9个和33个,占各自然保护区的68.95%和44.18%[26]
鄱阳湖碟形湖分布图
碟形湖是指鄱阳湖湖盆区内枯水季节显露于洲滩之中的季节性子湖泊,碟形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鄱阳湖水位的季节性变化造成的;鄱阳湖丰水期(4~9月)一片汪洋,碟形湖融入主湖体鄱阳湖完全显现出大湖特征,水位变化与主湖区一致,当鄱阳湖水位下降到14.5米后,碟形湖依次显露,当水位降到12米左右时成为孤立的水域,与鄱阳湖主湖区没有直接的水流联系,形成湖中湖的独特景观。若无人为活动影响,碟形湖水位取决于降水蒸发和下渗作用,秋冬季少雨碟形湖水位相对稳定,保持浅水湖泊特征,这种生境为湿地生态系统发育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特别适宜浮游动物漂浮植物水生植物、底栖生物和鱼类、水鸟的栖息[26]

河流

鄱阳湖流域面积162225平方千米[6],流域内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共有大小河流37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451条,形成完整的鄱阳湖水系[12]
鄱阳湖河流及港口
鄱阳湖北通长江,作为一个典型的吞吐型湖泊,它一边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五大河流及博阳河等支流的来水,将湖中水调蓄后经北岸湖口注入长江;一边等长江干流涨水时,接收倒灌进鄱阳湖中的长江水[21]。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唯一保留自然涨落过程的通江湖泊[25]
鄱阳湖水域共有18条河流入湖鄱阳湖,4~9月赣江主支、抚河东支、信江西支的入湖流量分别占全年的71.89%、72.60%、71.61%[1]。鄱阳湖流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9%的流域面积占比贡献了长江流域15.5%的水量[6];经鄱阳湖年均注入长江的水量为148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下游径流量的16.6%,鄱阳湖水位受五大河流来水和长江干流的双重影响,它与长江的江湖关系被水利专家具体表述为“拉空”“顶托”和“倒灌”;当7~9月出现长江水位高于鄱阳湖水位时,长江的水便倒灌流入鄱阳湖——这也体现了鄱阳湖对长江洪水的调蓄作用[15]

径流变化

鄱阳湖出入湖年径流量呈明显的年际波动,且两者的变化过程基本保持一致,出湖径流量主要受入湖径流量的影响。1950~2012年入湖径流量多年均1101亿立方米,出湖径流量多年均1502亿立方米,其中入湖、出湖径流量最大值均在1998年,分别为1698亿立方米和2 662亿立方米;最小值均出现在1963年,分别为449亿立方米和564亿立方米[27]
鄱阳湖出入湖径流量从1~12月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入湖、出湖径流量最大值均在6月,分别为213亿立方米和234亿立方米;入湖、出湖径流量最小值在12月,分别为33亿立方米、48亿立方米。4~6月为入湖径流量比较集中的月份,为556亿立方米,占径流量多年均值的50.5 %[27]
鄱阳湖入湖径流量的年代际变化表现为高低交替出现的规律,径流量相对较高的年代为1950年、1970年、1990年,最高的为1990年——1247亿立方米,高于多年均值146亿立方米;相对较低的年代为1960年、 1980年、2000年,最低的为1960年——961亿立方米,低于多年均值140亿立方米[27]

主要河流

赣江全长约823千米,赣江流域位于113°30′~116°40′E,24°29′~29°11′N之间,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流域总面积约82809平方千米,流域多山地丘陵,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干流流经江西省赣州、吉安宜春南昌九江市,汇入鄱阳湖[28]
抚河位于江西省东部,经纬度:115.9°~116.7°E、26.8°~28.5°N,是长江鄱阳湖流域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武夷山脉西麓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全长349千米,流域面积17186平方千米,约占鄱阳湖流域总面积的10%,多年平均流量504立方米每秒,水资源量充足;抚河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29]
饶河,又称鄱江,水量充沛,常年通航,是鄱阳湖五大水系之一;昌江乐安河是饶河的重要支流与干流,两者在鄱阳县的姚公渡合流,绕鄱阳县城东南流淌[30]

地理特征

气候

鄱阳湖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5],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雨,春季进入春雨期和梅雨期,夏秋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热少雨,偶有台风侵袭;年平均日照时数1750~2105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46~284天;多年平均风速3.01米每秒,历年最大风速34米每秒,夏季多南风或偏南风,冬季和春秋季多北风或偏北风,全年以北风出现频率最高[13]

降水

鄱阳湖雨季降水阶段性特征明显,春雨期降水小、时数多,主汛期候平均降水量多,后汛期小时降水强度大。春雨期降水量主要以短、中历时过程为主,进入主汛期,短历时过程降水量增加的同时,长历时过程降水量也在增加,后汛期降水量则比较集中在短历时过程。春雨期、主汛期降水量大致为东多西少的分布,且随着降水过程历时的增加,降水量大值中心逐渐北移。后汛期短历时过程降水多出现在南部流域边界的罗霄山脉和九连山脉地区[31]
鄱阳湖流域总体年降水量呈现略增加,存在明显的年和年代际变化。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12]。3~9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3月开始出现春季连续阴雨天气,5月中旬前后南海季风暴发后流域出现降水盛期,主汛期于6月底结束,鄱阳湖流域雨季划分为春雨期(3月1日~5月15日)、主汛期(5月16日~6月30日)和后汛期(7月1日~9月30日)[31]

气温

鄱阳湖区域年均气温16.5~17.8°C[32],7月气温最高,平均气温为30°C左右,1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5°C左右;同时,鄱阳湖东侧气温始终比西侧偏高0.2~0.5°C,其中8月温差最大,为0.5°C;鄱阳湖地区平均气温日较差为6.7~8°C[33]
鄱阳湖不同时期的冷热源作用,在地区气温的变化中具有减缓器作用,使得鄱阳湖地区气温日较差变小,同时极端气温出现概率也大大降低;鄱阳湖年平均高温日数较少,约11~20天;年平均高温日数小值区分布在鄱阳湖以北地区,鄱阳湖地区全年多盛行北风,但夏季南风频率明显增加,即7月高温时期主要盛行南风,因而湖面空气向北输送更多,形成鄱阳湖以北区域高温日数较少的分布特征[33]
1961~2018年鄱阳湖湖西与湖东平均气温的月变化

地质

鄱阳湖盆地地壳拉张作用产生的规模较大的断陷盆地,面积约20000平方千米,位于扬子板块中部和江南背斜的交界处,北邻秦岭褶皱系,南侧是华南褶皱带,处于这2个构造单元南北距离最短的构造部位;自印支运动以来,鄱阳湖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地质构造大部分为北东和北北东走向,仅部分为北西和近东西走向,可分为3大断裂体系和5条主要断裂[7]
鄱阳湖盆地除断裂带以外,还具有两凹夹一隆的格局,分为北鄱阳凹陷、长山隆起、南鄱阳凹陷3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南鄱阳凹陷占整个盆地的二分之一以上,北鄱阳凹陷和南鄱阳凹陷亦呈凹陷和凸起相间的格局,南鄱阳凹陷中的南昌凹陷最深——为4000米,且有良好的油气开发前景[7]

地形地貌

鄱阳湖地势表现为布袋形,袋口朝北,四周环山,其中西北高、东南低,多湿地,河流密集;内有高山、中低山、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14]。鄱阳湖由修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五大河流汇入湖内,形成了相类多样的软土沉积地貌[14];湖底地貌类型复杂,分布着天然堤、水下河道、边滩和漫滩、堤外洼地、开阔湖湾等各种水下地貌地形[7]。鄱阳湖流域地貌北部以平原(鄱阳湖平原)为主,南部以山区(赣南山区)为主,中部(赣中丘陵山区)为过渡区;鄱阳湖流域地势周高中低,三面环山,中部渐次由丘陵、盆地相间的地形向北成为坦荡的平原[34]

土壤

鄱阳湖区内主要有河床相、湖沼相、三角洲相、沼泽相等四种沉积。河床相沉积:沉积环境以及特征为——古曲流河道,河床宽3~7千米,软土滞留沉积于湖、江连通的过水通道,水文环境比较复杂,受上游水流冲积与下游水流倒灌双重影响,沉积层理不明显,层面起伏不平;主要为灰色——灰褐色淤泥质土和淤泥,黏土——碎屑型软土,上覆黏土或粉细砂,颗粒上细下粗,常见软土与粉细砂互层或透镜体,表层硬壳多为细砂或粉细砂;分布于鄱阳湖北端九江——湖口——都昌一带狭长的过水河道[14]
鄱阳湖软土分布图
湖沼相沉积:沉积环境以及特征为——古地堑盆地,坡度小于1°,后期辫状河沉积为主,湖面宽50~70千米,水平层理,具有年层理的特征,河层冲积砂、软土具交替韵律,厚度较均匀;主要为灰黄色夹粉细砂淤泥或淤泥质土,碎屑——绢云母型软土,上覆粉细砂,颗粒粗细交替,出露表层硬壳多为黏土;分布于鄱阳湖中部吴城——余干——鄱阳一带广阔湖域[14]
三角洲相沉积:沉积环境以及特征为——五大河流入湖前的冲积三角扇中前缘部分和古河道两侧,坡度大于2°,洪泛冲积沉积占优势,属辫状水道和漫流沉积,无明显层理,上细下粗;主要为深灰色、灰黑色淤泥、淤泥质土和有机质土,碎屑——绢云母型软土,上覆0.5~8米的壤土或粉质黏土,下伏地层由砾石层,埋深上覆粉细砂,颗粒粗细交替;分布于鄱阳湖周围赣江抚河、饶河、信江修河入湖冲积扇中前缘区域[14]
沼泽相沉积:沉积环境以及特征为——五大河流入湖前的封闭或半封闭废弃河道中,层理不明显,属推移质和悬移质新近沉积;主要为灰黑色淤泥,上层悬移质淤泥有腥臭味,流塑——软塑状,分选性差,结构不稳定带有交错的粉砂薄层层理,水平渗透性较好;分布于鄱阳湖南、西、东五大河流冲积扇中前缘围湖与治泽[14]

生物多样性

动物

鱼类

鄱阳湖中的淡水鱼类多达142种,约占全国淡水鱼类的18%、占长江水系中的35%、占江西省的68%,拥有中华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鯮[zōng]等,还有青、草、鲢、鳙[yōng]“四大家鱼”;夏季丰水期,鲤鲫等定居性鱼类居多,冬季枯水期,鲢鳙等河流性鱼类居多[16]。鄱阳湖还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它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截至2023年长江江豚有1249头,其中鄱阳湖中有492头[15][16]
鄱阳湖部分鱼类

鸟类

鄱阳湖湿地是亚洲最大湿地,每年有60~70万只的候鸟从西伯利亚等地飞来这里,在碟形湖和隔断湖汊栖息,其中包括白鹤、青头潜鸭黑头白鹮等极危种鸟类[15]。截至2023年,鄱阳湖湿地现有鸟类共299种,约占江西省鸟类种数481种的62.2%;其中,一级保护鸟类有15种,二级保护鸟类有42种,是名副其实的“珍禽王国”和“候鸟乐园”;其中包括全球种群数98%以上的白鹤、95%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16]
鄱阳湖8月中下旬开始至10月前,大量各种鹭类开始南迁,在鄱阳湖停歇的鹭类几乎包括中国东部所有的种类,如夜鹭池鹭牛背鹭白鹭中白鹭大白鹭苍鹭等,也有在鄱阳湖周围繁殖的群体;在鄱阳湖周边草地上觅食的鸟类,历史上曾经还有体型最大的能够飞翔的鸟类——大鸨[25]。每年10月初,越冬候鸟都会飞抵鄱阳湖,通常在12月数量达到峰值,到次年4月迁离;主要栖息在碟形湖(鄱阳湖湖区水位下降后显露于洲滩中的季节性子湖泊)及其他浅水区域,以湿地植物、鱼类和螺蚌等为食[16]
鄱阳湖白头鹤与灰鹤

植物

鄱阳湖有维管束植物90科257属475种,种子植物78科244属461种,其中以蓼科[liǎo kē]、菊科莎草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唇形科十字花科毛茛科[máo gèn kē]等的种类较多[35]水蕨粗梗水蕨中华水韭乌苏里狐尾藻、野大豆、野菱均被列入国家野生植物保护名录[16]
鄱阳湖可以分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35]。鄱阳湖湿地草洲总面积约2200平方千米,碟形湖区占到23.09%,碟形湖洲滩湿地植被呈环带状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中性草甸、芦苇南荻[nán dí]群落、苔草群落、虉草[yì cǎo]——蓼子草群落、沉水植物群落;碟形湖的平均群落类型数为11种,湿地植物群落主要为低矮草丛,群落外貌整齐、群丛茂密,平均植被覆盖度达到62.00%、面积最大的为苔草群落(20.60%);碟形湖也是鄱阳湖水生植被的主要分布生境,全湖沉水植被的54%分布于碟形湖中[26]

自然保护区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鄱阳湖西北部,鄱阳湖与赣江修河的交汇处,总面积224平方千米[36],是中国第一批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6块湿地之一,主要保护对象包括以白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为主的越冬水禽及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在此越冬的候鸟主要有白鹤、东方白鹳、白琵鹭小天鹅鸿雁白额雁等数十个物种,水禽数量超过国际重要湿地标准,是截至2022年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鹤种群所在地、鸿雁越冬群体所在地,每年冬季,数十万只候鸟在此越冬[19]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鄱阳湖西南部,是赣江入鄱阳湖的三角洲水域,隶属南昌市新建县,该地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植被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降水季节性变化明显,湖泊、洲滩等纵横交错,水陆交替显现[20]
保护区总面积333平方千米,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是中国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完整性的内陆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完整的湿生植被演替系列和稳定的湿地生境结构;其处在亚太地区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区内,是水鸟越冬地和中继站,每年为近90种、总数超过20万的迁徙水鸟提供栖息地;此处还是经济鱼类产卵和育肥场所及长江中下游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此外,鄱阳湖南矶湿地是鄱阳湖江豚的主要栖息场所之一[19]
保护区植物资源有115科、304属、443种;包括乔木、灌木,沉水的黑藻苦草,浮在水面的菱、荇菜[xìng cài],挺立于水面上的菰[gū]、莲,以及生长在饱含水分土壤中的芦、荻等。保护区为20多万羽越冬候鸟提供了栖息地,又为种类繁多的夏候鸟提供繁殖地;同时,也为本土珍稀物种提供生存空间,旗舰物种包括白鹤、东方白鹳青头潜鸭江豚等;截至2023年,已记录到鸟类15目45科221种,其中,湿地鸟类共7目89种,占中国水鸟种类的35.6%[37]
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人类活动

航运

鄱阳湖有着优良的航行条件[38],故鄱阳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点之一,古代沿湖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此[39];此外还有丰富的水陆资源、砂石资源[38]
1998年鄱阳湖航运业迅速兴起,水运市场发达,船舶数量众多;但航道状况复杂多变,航道水深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差别特别大,枯水期航道中有多处浅滩;湖区航道最浅处位于永修县吴城镇老河口,枯水期该处航道水深只有2.5米。2011年鄱阳湖老河口发生影响较大的堵航事件,起因是运砂船舶超载搁浅,此次搁浅事故导致航道通航中断,近200艘船舶抛锚等待,截至2015年绝大部分运输船舶属于运砂的散货船[38]
鄱阳湖湖口——吴城航道水位5.5米时,可满足万吨船舶进出的吃水要求,是船舶航行的最佳水位。进入鄱阳湖的船舶到达庐山市过驳,换成1000吨—2000吨船舶后,可直达南昌宜春等地;出鄱阳湖的船舶,经过湖口县,进入长江黄金水道后,上可到达云南水富,下至长江入海口[40]
船舶通过鄱阳湖特大桥

战争

隋朝末年,林士弘领导的农民军与隋军曾战于鄱阳湖;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陈友谅战于鄱阳湖,《读史方舆纪要》称朱元璋“一统之业,肇于鄱阳一战”;双方在鄱阳湖中的康郎山相遇,展开水战。清朝末年,曾国藩湘军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天国西征军亦战于鄱阳湖[9]

渔业

渔业资源是鄱阳湖区域的重要资源,渔业经济是鄱阳湖区域的传统产业,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鄱阳湖区域社会变迁主要是围绕渔业展开,区域经济因渔而发展,地方社会政治地位因渔而提升,区域文化表现出浓郁的渔业特征。鄱阳湖渔业资源丰富,几乎涵盖了全部淡水鱼类,其中包括银鱼、针公鱼、凤尾鱼,银鱼古称:脍残鱼,是鄱阳湖定居性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17]。鄱阳湖还是中国“四大家鱼”等大宗水产品以及青虾、鳜鱼、乌鱼、克氏原螯虾、淡水珍珠等特色水产品的主产区[41]

古代

距今8000~10000年前,鄱阳湖畔就有原始先民居住,捕鱼已从手捉、石击发展到使用鱼镖;到商代进而使用网具进行捕捞[17]。《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鄱阳地广人稀,饭稻羹鱼[42]。”明洪武年间,明朝政府对鄱阳湖的丈量和渔户网具的登记造册,设立河泊所和实施渔课制度,明王朝介入到湖区的管理当中,湖区民众则通过输纳渔课而享有对湖区的排他性权利(即人湖权),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渔课制度的实行从制度上确立了鄱阳湖区的身份准入门槛,确定了明清乃至民国时期鄱阳湖区湖池水面产权的基本格局[43]

现代

20世纪50年代后期鄱阳湖渔业养殖兴起,养殖面积从1957年的1040亩扩大到1958年的4.3万亩,再到2004年的35.8万亩。捕捞量从1981年的1307吨迅速增长到2000年1.75万吨[17];2000~2006年鄱阳湖平均年鱼类捕捞产量3.36万吨,2006~2009年平均年鱼类捕捞产量2.9万吨,年捕捞产量虽呈现一定的波动,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鄱阳湖区9个县捕捞总量15.1万吨(占江西省的51.5%)。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5个渔业县(市、区)养殖面积374万亩,占江西省养殖面积的58.6%;水产品产量127.3万吨,占江西省水产品总产量59.1%;渔业总产值为145.7亿元,占江西省渔业总产值57%[41]

水利工程

1988年,江西组织编写《鄱阳湖研究》提出修建鄱阳湖人工控制工程;2009年,江西省申请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时,将鄱阳湖水利枢纽列为拟建的一号工程;2014年,修改后的鄱阳湖水利枢纽方案上报至国家相关部委;2016年,该工程获批立项后首次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示;2022年5月,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进行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2023年1月,生态环境部对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进行公示[15]
鄱阳湖水利枢纽是开放式的、顺应自然水文节律的可调式全闸工程,而不是长期固定高水位的水坝,不会造成江湖全阻隔。拟建于鄱阳湖的入江水道,位于屏峰山与长岭山之间,上距庐山市区(原星子县城)约12千米,下至长江汇合口约27千米,工程设计闸轴线总长2994米,拟设置64孔泄水闸,其中为江豚迁移设置了4孔净宽60米的大孔泄水闸;枢纽左岸设置3线单级船闸;在枢纽左岸、中间和右岸共布置3线4条鱼道[8]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构想图1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构想图2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示意图

农业生产

鄱阳湖区域耕地面积约4127平方千米[44],鄱阳湖区的农业灌溉受枯水影响较大,灌溉保证率为65%—75%,受影响的灌溉范围涉及环湖273座圩[wéi]区的224万亩农田[15]

自然灾害

鄱阳湖洪涝灾害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显著增加,大的洪涝灾害在90年代的1995年、1996年、1998年和1999年分别发生1次;1992—1999年的8年内,鄱阳湖水位(都昌站)年最高水位超过20米的就有7年;2020年,鄱阳湖入汛后因暴雨及次生灾害导致江西省795万人受灾,因灾死亡8人,紧急转移安置人数62余万,农作物受灾面积6950平方千米,绝收面积1010平方千米,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12]
2020年鄱阳湖特大洪水,拍摄于江西上饶鄱阳县鄱阳镇道杈村
2003~2022年,鄱阳湖区发生严重干旱十多次[8];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了60年来最为严重的高温干旱,降雨的缺少使得长江流域和五大河流向鄱阳湖的进水减少,使得鄱阳湖变草原[21]
2022年鄱阳湖因干旱变草原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湿地退化

鄱阳湖枯水情势自2003年以来发生较大变化[15],枯水期拉长、低枯水位降低明显、湿地面积大幅萎缩。鄱阳湖许多年份洲滩过早露出、部分区域已变成草原,湿地植物变矮、变少;2021年与1983年相比,水生植被面积减少近四分之一、水生植被物种从9种减少到6种、全湖平均生物量减少三分之一。湿地退化导致白鹤等候鸟无法从天然湿地觅取足够的食物,每年不得不飞到湖堤外的藕池、稻田中觅食,2021年12月鄱阳湖4065只白鹤中,有80%以上的白鹤栖息在湖外[16]
鄱阳湖蚌类因干旱死亡
受全球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鄱阳湖鱼类生存空间也在缩小、种类和数量正在减少,鲤、鲫鱼等定居性鱼类繁殖受到影响,搁浅江豚死亡事件也频繁发生;2022年,鄱阳湖发现搁浅死亡的7头江豚,湖区底栖动物数量减少了41%,特别是水生蚯蚓等软体动物大幅度减少,它们来不及随着水位下降运动到水中最终在滩涂上脱水旱死[16]

面源污染

截至2023年,鄱阳湖流域农村人口数超过2600万人,生活污水年均排放量超过12亿立方米,并且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得不到净化处理直接排出。鄱阳湖流域农业面源的污染源包括化肥、固体废物、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村生活污染,其中化肥和养殖对农田的污染程度最大,鄱阳湖区域化肥及农药使用量每年分别约为80万吨与1.5万吨,其中过半化学品会残留在鄱阳湖的水土和大气环境。江西省南昌市在农村畜禽养殖产生的氮、磷量也很大,每年约有3万吨与0.6万吨;其中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和畜禽粪在未经过任何处理被直接排入水环境,或者直接堆放从而被降水淋失而扩散进土壤一直到地表水体,从而对鄱阳湖水体造成污染[44]

捕捞过度

20世纪90年代开始,非机动渔船大量改为机动渔船,捕捞工具不断改进、捕捞效率大为提高,再加上洪水年份较多,其产量也得到了维持,但渔获物呈种类逐年减少、品质逐年下降的趋势[45]。加上湖区采砂、城市和工业废水的污染及水位连年走低等综合因素影响,鄱阳湖天然渔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天然渔业资源衰退明显、捕捞产量总体趋势下降,种类、鱼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鱼类小型化、低龄化特别严重,有的仅靠增加网具、延长捕捞时间及捕捞非鱼类物种(如小龙虾、螺蛳等)维持产量[45]
2024年5月,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江西省发现,鄱阳湖非法矮围整治流于形式,重点水域禁捕和水生生物保护落实不到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46]
00:19
中央督察组暗查发现鄱阳湖仍有非法禁捕(来源:政知道)

环境保护

从2002年起,中国农业部组织实施长江流域禁渔期制度,鄱阳湖被列入禁渔范围,在每年3月20日至6月20日的禁渔期内,禁止所有捕捞作业[45]。2019年,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国渔政亮剑2019”系列专项执法行动江西省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开展了长江江西段及鄱阳湖区重点水域全面禁捕专项执法行动、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违规渔具渔法清理整治、长江珠江江西段及鄱阳湖区禁渔期、打击电鱼活动、渔业安全生产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等7项专项执法行动[47]。2020年1月1日起,鄱阳湖区全面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生产性捕捞,禁捕期暂定为10年[18]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其中一部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截至2022年,南昌市累计投入580多亿人民币用于湿地保护修复,实施了玉带河、象湖、幸福渠等系列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通过截污纳管、水系连通、自然岸线恢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等措施,修复了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善了城乡人居生活环境,有效保护了鄱阳湖生态系统的健康[19]

风景名胜

鞋山

鞋山原名孤石,最早见于东汉《水经》:孤石介立于大湖中,唐代称大姑山[48],又名大孤山,鞋山在鄱阳湖中孤峰拔水而起,其形似鞋,前低后高,传说是仙女落入湖中的绣花鞋,故名鞋山;鞋山周围碧波滔滔,三面绝壁,仅西北一角,可以泊船;与长江中的小孤山(位于彭泽县与宿松县之间的长江中)相对应。鞋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元朝末年,陈友谅水师在此与朱元璋鏖战;清朝末年,彭玉麟率湘军水师与太平军在此血战[49]。鞋山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50]
00:15
航拍视角下的鞋山(来源:会飞的CEO)
鄱阳湖鞋山

落星墩

落星墩是庐山市的地标性建筑,宋朝蒋之奇有诗曰:今日湖中石,当年天上星[51]。落星墩是一个面积约1800平方米的石岛,岛上有牌坊、寺院、亭子和古塔,陆续建于唐朝、明朝,1998年又重建;20余米高的岛体是耐风化的沉积岩,上面留有湖水浸泡的痕迹;鄱阳湖每年的丰水期,落星墩的岛体浸于水中,仅露出亭塔等建筑;进入枯水期则“水落石出”,体现了鄱阳湖丰枯分明的水文节律[15]
00:16
航拍视角下的落星墩(来源:飞哥旅拍)
鄱阳湖丰水期落星墩
鄱阳湖枯水期落星墩

石钟山

石钟山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中下游沿线上的主要景点、江西省十大旅游景区之一;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为石钟山。石钟山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还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位置在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老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写下《石钟山记》。石钟山上最特别的是山上典型的风化龟背纹石,经过千年风吹雨打,石头逐渐去除棱角,变成球形状龟背纹路[49]
00:15
航拍视角下的石钟山(来源:杨呈马)
石钟山风化龟背纹石

庐山风景名胜区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西畔[52];庐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53],面积382平方千米[51];三山五岳[d]三山之一、世界地质公园[54];2022年,被列入全国首批“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55]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庐山拥有鄱阳湖220千米湖岸线,盛产珍珠、甲鱼、鳜鱼、银鱼、螃蟹、虾等淡水珍品。庐山矿产主要有花岗石、青石、钾长石石灰石高岭土等;庐山特产有:御景有机甲鱼、金星宋砚等,其中的名贵金星宋砚,被宋徽宗称赞为“砚中之魁”[51]
庐山在历史上有李白陶渊明岳飞陆游黄庭坚苏轼、白居易等3500多位文人留下约16000首描写庐山的诗词;描写庐山风景的诗句有,秀峰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西林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山市传统戏曲——西河戏;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山市传统技艺——星子镌石技艺[55][51]
庐山瀑布
庐山日出
庐山雪景

江西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江西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4A级景区、中国科普教育基地,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地处鄱阳湖东岸[56],西接庐山、北望黄山、东依三清山、南靠龙虎山[57];公园总面积为362.85平方千米,其中湿地总面积为351.16平方千米[58]。公园集湖泊、河流、草洲、泥滩、岛屿、泛滥地、池塘等湿地为主体的景观,其湿地资源丰富、类型众多,是具有代表性的纯自然生态的复合型湿地公园,同时也是世界六大湿地之一,是亚洲湿地面积最大、湿地物种最丰富的国家级湿地公园[56]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白鹤
鄱阳湖女神

相关文化

鄱阳湖沿岸人们世世代代与水为伴,发展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鄱阳湖文化,主要有道教文化、客家文化、水运文化、船坞文化、山水文化、候鸟文化等20多个组成部分,共同形成鄱阳湖文化的核心体系[59]。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包括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有傩[nuó]面具雕刻、傩舞表演、白鹿书院、庐山西海道教等;物质文化有婺[wù]源油菜花田、茶饼、映山红、鄱阳湖候鸟群、庐山牯[gǔ]岭小镇、傩庙建筑等[60]

宋明理学

鄱阳湖地区可称为理学的“摇篮”,是宋、元、明时代理学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理学在鄱阳湖地区兴起、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呈现出鲜明的特征:捍卫道统的执着性、兼容并蓄的融合性、慕道安贫的理想性、学贵践履的务实性和刚正义烈的忠诚性等五大特性[61]
鄱阳湖地区既是朱熹理学传播的重要阵地,又是陆九渊陆学的大本营,有明显的兼综朱、陆的趋向,具有和会朱、陆的学术传统;理学家们在尊崇程朱的同时,并不恪守门户,对其他学派持宽容、接纳态度,其是朱学、陆学交互影响的区域;例如:鄱阳三汤之学以朱熹理学、陆九渊陆学为特色,呈现出集朱、陆之长,兼容并蓄的学术特点。在宋、元之际,鄱阳湖地区的理学家们重国家大义、民族气节,如许月卿、谢叠山,抵抗元朝政府的征召,宁做南宋的遗民,也决不做蒙元的高官,或是慷慨赴死、或是绝食殉国[61]

戏曲文化

鄱阳湖畔的湖口县广为流传着青阳腔、弹腔戏、饶河戏、文曲戏、采茶戏、黄梅戏木偶戏等七个戏曲剧种,其中湖口县的青阳腔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的青阳腔戏班有清道光四年(1824年)湖口的秀兰班、同治三年(1864年)的湖口老秀兰班、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口的中秀兰班和福秀兰班、民国七年(1918年)都昌的菜子班、民国十三年(1924年)彭泽高腔开堂坐唱班等[62]

渔俗文化

鄱阳湖周边区域是平原地形,水资源充沛、水文条件好、自古以来渔业发达,在万年仙人洞、湖口史家桥、文昌洑[fú]、石钟山等遗址中陈列着远古时期捕鱼用的角杈、骨镖、骨镞[zú]、石镞、石网坠、陶网坠等工具;在漫长的渔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原生态特色的渔俗文化,如:渔歌渔鼓、渔家号子等;由于渔业作业具有危险性,形成了打渔前燃放鞭炮、父子不同船等民俗,另外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开港,也是鄱阳湖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于2008年被列入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鄱阳县沿湖而建,鄱阳湖渔业民俗以及鄱阳渔歌也都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59]

船坞文化

鄱阳湖是船的故乡,位于鄱阳湖畔、庐山脚下的湖口县素有“江湖锁钥、水陆通津”的美誉;湖口依水而建,有摆渡、捕鱼、商贸等功能;船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古代的木质帆船到现代的机械钢船船在湖口有着4000余年历史,2018年湖口木船制造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湖口木船制造技艺,湖口县制订了五年保护计划,采取了一系列申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等积极举措,研究、挖掘和整理鄱阳湖流域古船历史[59]

相关事件

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
2023年11月19日,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监测,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10.52米,比18日下降0.23米,鄱阳湖通江水体面积缩小为893平方公里。[63]
鄱阳湖水位超警
2024年6月,受强降雨影响,鄱阳湖水位持续回涨。6月27日7时左右,鄱阳湖2024年水位首次超警,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达到19.01米,超警戒水位0.01米。[64][65]
00:15
鄱阳湖水位超警星子站水位19.01米超警0.01米(来源:今视频长天新闻)
鄱阳湖部分湖面被垃圾填满
2024年7月1日,有江西九江市民发视频称,鄱阳湖都昌县流域部分湖面被垃圾填满,引发网友热议。市民表示,该情况已持续好几天,湖面上满是树枝、泡沫、塑料瓶等垃圾,虽然不臭,但非常影响美观。次日,都昌县生态环境局一位工作人员回应称,该情况属实,主要原因是近期刮大风,湖面上的一些漂流物、垃圾基本集中流向该处;加之当地持续降暴雨,水位较高,湖面广阔,但垃圾较多,属地乡镇及垃圾公司的打捞、清运工作受阻,工人作业也不安全。待雨停后,生态环境局也会第一时间督促相关人员进行清理和打捞。[6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