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帮助车企造好车的鸿蒙智行,智驾和底盘技术怎么样?

 AutoLab 2024-09-16 发布于上海


悟空,一个纵贯天、地、人三界的英雄,现在因为一款游戏再次破圈,从东方真正去到了西方。

摆在汪严旻面前的问题,比悟空还要“多一界”,问界、智界、享界,以及即将路面的尊界。

会诞生一个纵贯“四界”的英雄吗?会是鸿蒙智行吗?与汪严旻搭档的,是不是外界疯传的“猪队友”?他手中到底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如意金箍棒?

这一切,都在鸿蒙智行Tech Day的一场专访中,得到了答案。


鸿蒙智行的角色


华为对鸿蒙智行的定位是「汽车技术生态联盟」,华为本身不造车,但是作为一家从整车产品定义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算法到解决方案都有大把技术积累的公司,车企可以根据需求,和华为进行不同的合作模式。

鸿蒙智行就是最深度的合作模式,从设计到核心技术再到销售渠道,都由华为赋能。

这种合作模式对于车企来说是「拎包入住」,不管是硬装还是软装,全面拥抱华为。

华为终端BG智选车业务部总裁 汪严旻

那么,华为这家ICT企业,在汽车核心解决方案上的积累如何?

在成都车展前,鸿蒙智行举办了一场「Tech Day」,围绕 ADS 3.0与途灵平台等话题,与华为终端BG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等一行人进行了交流。

在智能汽车时代,除了电池,用户最关心的应该就是底盘和智驾,那么华为在这两项核心技术上的能力到底怎么样?

华为ADS,三年三次迭代


华为ADS在短短三年里实现了三代迭代,2021年上海车展,华为正式亮相了ADS 1.0;2022年,ADS 2.0 实现了「全国都能开」,而随着享界S9的上市,华为ADS 3.0正式亮相。

在7月份的享界S9的动态试驾上,我们也抢先体验了首发于享界S9的ADS 3.0,最新的ADS 3.0实现了从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辅助驾驶,即便途中遇到环岛、掉头场景,ADS 3.0也能够解决。

从体验上来说,这是一套综合能力很高、体验完成度很好的智驾系统,领先同行。

但是从能力边界上来说,这还是一套辅助驾驶,还需要驾驶员的严格监管和必要时的接管。

智能驾驶是一个需要大量资源投入的业务,核心要素有三个,分别是数据、算法和算力。

大量数据的处理需要数据中心和庞大的算力,华为自主研发了昇腾计算芯片,搭建了ADS训练云,目前云端算力有5E FLOPS,3500万+公里的真实里程,模型每5天迭代一次。

在算法上,华为也经历了三次迭代,ADS 2.0采用了GOD网络,让系统具备了通用障碍物的检测能力,到ADS 3.0,华为将BEV和GOD融合成了更大的网络。

GOD网络主要是前端感知,能够深度感知环境并识别障碍物,华为在后端采用的是PDP(预测决策规控)网络,并且这还是端到端的模型,所以ADS 3.0 具备了驾驶场景的理解能力。

但是端到端提升了系统的能力上限,往往这种「黑盒」模型还需要安全兜底,华为引入了「本能安全网络」。

这是一种安全保护机制,就像手碰到了火苗会立刻缩回来,本能安全网络就是端到端模型下不可解释的离谱操作,确保系统的安全。

在功能端,ADS 3.0最显性的能力提升是实现了从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辅助驾驶,另外也落地了全向主动安全。

主动安全也从传统的前向拓展到了侧向和后向,另外还增加了类似于防误踩油门这类的主动安全功能。

另外,在这次Tech Day上,华为还透露了两件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信息。

首先华为正在研发 ADS 4.0 平台,ADS 4.0在激光雷达这些核心零部件上的成本将会进一步下降,时间节点可能是2025年。

第二,华为正在积极推动高速L3的商用与城区L3的试点,协助工信部起草10多篇自动驾驶国家标准,对华为来说,终极目标当然是 L5级的无人驾驶。

L3 在算法和车辆执行机构上将会有冗余,例如它会采用线控底盘和线控转向。


途灵平台,不仅是一套底盘


享界S9也采用了华为的途灵平台,首先明确一个概念,途灵平台之所以叫做平台,是因为它指的并非底盘硬件本身,而是一个融合了感知和硬件控制的平台。

途灵平台首发于去年11月,智界S7、问界M9以及享界S9都搭载了这套技术,途灵平台能够覆盖从A级到E级不同的区间车型。

途灵平台最核心的部分有四个:多模态融合感知、高性能的协同控制、电机扭矩的控制、iDVP的数字底座。

多模态的融合感知指的是将底盘控制和车辆的传感器打通,车辆的传感器不仅仅是智驾所需要的摄像头、激光雷达,还包含了方向盘角度、倾角和束角、坡度感知数据等等。

通过融合这些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协调控制底盘硬件,例如车辆左右两侧车轮摩擦力不同时,轮速存在差异,此时协同控制就可以通过轮速数据做精细化控制。

还有一点是路面预瞄,车辆的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在识别到了坑洼路面后,可以进行悬架的预调节。

预瞄距离可以达到150米,识别的精度可以达到1.5厘米,做到4毫秒的调节速度。

第二个特点是协同控制,底盘平台数字化的最大好处就是通过协同的控制,智能地调节每个硬件,以达到在不同场景下底盘的不同表现。

协同控制主要指的是硬件的调动,最底层包含了悬架、驱动、制动和转向,第二层包含了软件和硬件,有EDC连续可变阻尼减震器、MDC智驾域控制器,上层还有车控的域控制器和车控系统,通过硬件与数字化平台的打通,来实现信息的融合和控制。

控制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余承东在发布会上经常提到的DATS技术,第二个是做车身系统的协同。

DATS是华为自主研发的一项技术,它通过电机旋变传感器感知路面变化,实现整车控制器(VCU)与电机控制器(MCU)的协同控制。

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幅缩短扭矩控制链路,将扭矩响应时延降低至4毫秒,相比传统燃油车型的400毫秒和其他新能源车型的100毫秒,响应速度分别提升了100倍和25倍。

燃油车时代,车辆控制都是调整转速,但是电动车的电机,它的控制会更加绵密、精细。

通过对电机的扭矩控制分配,也能提高车辆的操控性。

例如,有时我们在弯道驾驶时会出现转向力不足的情况,俗称推头,出弯的时候调不好就会甩尾。

系统智能地分配前后的扭矩,出弯的时候要减少前轮的输出,更多的用在转向。出弯需要动力时再把扭矩往前调,扭矩分配更精细,车辆的操控也会更高。

车辆系统控制包含了减震、舒适制动等功能。

这里的重点是舒适刹停,这个功能主要是通过阻尼软硬适配的调节调节,来抑制车辆的俯仰。

还有一个重点是iDVP,这是华为的智能数字汽车平台,这是一套满足区域接入+中央计算标准的SOA架构。

传统的汽车采用的是分布式架构,每一个独立功能都有独立的控制器,华为通过几个域控制器再加VDC(车辆动态控制),通过以太网连接将这些功能集中控制。

对于车企来说,集中式架构相比分布控制有几个显性的好处,首先它可以减少线束;第二,系统能够采集更多功能键,方便做OTA优化。

这就是华为途灵平台,通过数字化的能力,将底盘和座舱、智驾打通,并且更好地协同控制整车。

看到这里其实大家应该也有一个疑问,既然华为是供应商,那么在合作中,主机厂有调教底盘的需求的话,华为是否开放?这里面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针对这个问题,华为终端BG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称:「我们是和他们一起来共同地开发,因为传统的车厂本身有大量的工程师,也有对应的性能工程师,车身工程师,他们有过硬的技术,那么我们把智能化的东西,我们的概念,我们的理念融合在一起,共同地去发挥各自的强项去做这个事情。」

目前,华为也没有将途灵平台出售给第三方的意向,也就是说,如果想上车这样的平台技术,必须加入鸿蒙智行联盟达成非常深度的合作。


写在最后


这次鸿蒙智行Tech Day围绕ADS 3.0和途灵平台进行了产品的分享,其实华为体系里还有非常多产品和车载解决方案。

华为和车企的合作模式非常丰富,最深度的合作就是鸿蒙智行这个生态联盟。

联盟下的品牌车型,能够全面搭载华为产品,对于用户体验和成本控制都有着很大好处。

对于用户来说,鸿蒙智行就是华为+主机厂联袂打造的系列产品,对于车辆的基础素质、智能化能力以及长期的 OTA,都可以抱有很大期待。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