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过梅堰》诗说到《思陆龛》

 鹿渌 2024-09-16 发布于江苏
▲镇志:梅堰地形图      

▲县志:梅堰市 

▲县志:过梅堰诗           

梅堰,原为江苏吴江二十三个乡镇之一,位于吴江县中部偏西,东距平望镇五公里,西离震泽镇十一公里。乾隆《震泽县志》卷四:“梅堰市在十九都,去县治西南六十五里,明初以村名。”《震泽县志》卷三十二,载有陆游《过梅堰》诗:“春行雾雨暗衡茆,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

查看《剑南诗稿》,目录中并无《过梅堰》诗题,误以为又得一佚诗。但仔细考据,证实此诗实为淳熙八年(1181)十月,陆游作于故乡三山《蔬园杂咏》之四,题目为《巢》。其中“春行”系“昏昏”,显示季节的异处。诗下自注:“蜀中杂彘肉作巢馒头佳甚,唐人正谓馒头为笼饼。”关于巢菜,他在三年后舟过柯桥梅市,又作有《巢菜》诗并序,详细介绍分析吴巢与蜀巢的不同,序中说到“予小舟过梅市得之”。

或许正是这个梅市地名,引起乾隆《震泽县志》编撰者的美丽附会。由于县志编撰者不是山阴人,不知山阴此处也有梅市,且与仙人梅福隐居有关。(绍兴城西十五里山阴县有梅市乡,乡有梅福里。)而且陆游写绍兴从来称吴不称越,吴中的称呼,亦可能是导致震泽志误收原因之一。所以想当然把此诗收在集中,并更名《过梅堰》,而不是《过梅市》,因编者也知道震泽梅市,是在明代嘉靖后由小村才形成五百户居民的集市,远不如山阴,汉之梅市声名之早。

实际上,陆游确是多次经过吴江震泽之梅堰。隆兴二年(1164)二月二十三日镇江通判任,后又调至南昌,震泽是必经之水上驿路。有详细记录最早是在乾道六年(1170),《入蜀记》卷一所写:六月“九日,晴而风,舟人惩昨夕狼狈,不敢解舟,日高方行。自至崇德,行大泽中,至此始望见震泽远山。午间至吴江县。”

由于陆游曾多次途经震泽之梅堰,不排除另有佚诗写到梅堰之可能。因此引起梅堰及周边文人关注,其中吴江梅堰人王之佐,最值得一提:曾在梅堰建思陆龛,奉祀陆游。

王之佐(1791—1864),字翼如,号砚农,嘉庆十四年(1809)入震泽县学。道光元年(1821)举孝廉方正,受赏六品顶戴。喜好吟咏,诗宗陆放翁。初以白燕诗知名,人呼其为“王白燕”,有《白燕倡和集》。亦擅于画兰,工于书法。疏财好义,创设善堂、建立义庄,以赡养族人。道光三年(1823)水灾,将家中粟米拿出来赈济灾民。

江苏吴县顾承,字醉经,著有《醉易斋文稿》,存《思陆龛记》一文:

“思陆龛者,震泽王徵士之所筑也。徵士名之佐,号砚农,家於震泽县治西南之梅堰,地濒太湖,挹东泐西洞庭之胜,号称奥区。徴士居其间,读书啸歌,为名诸生。今上初元,诏举孝廉方正科,有司上君名於朝。以母老,辞不起,而自放於山水间。平生为诗,宗陆放翁,尝读徐臞庵百城烟水,载有陆放翁梅堰巢字韵诗,县志亦载之。考之渭南集,乃蔬园杂咏之一二,书皆误。而集中巢菜诗序,乃有舟过梅市之语。志云梅堰,旧称梅市。然亦不足据也。今徵士思陆龛之筑,特以寄其倾企放翁之情,故迹之有无,何足论乎。岁辛巳,龛成,肖放翁像祀之,又得放翁三十六世孙[1]子调所绘遗像模置龛中。於是岁值十月十七日为放翁诞辰,设菓茗,集名流,赋诗其中以为常。一时思陆龛之名遂大著。夫荒陬僻壤,虽名人杰士之所常游,历苟无人焉。以创举之,则寒烟衰草,孰从而过问哉!今思陆之名,藉藉然,不啻通邑大都之名胜地,之有待於人而后传也。如是然,则思陆固有藉於徵士,而非徵士之有藉於思陆也。异日者,扁舟过访,与徵士谈诗而拜放翁於祠下,亦有以慰余之景慕矣。故为之记。”

 ▲顾承《思陆龛记》

作者顾乘,为王之佐挚友,王之佐与海宁蒋光熙生沐(1813—1860)将顾乘诗文与陆鼎合刻《吴中两布衣集》。《思陆龛记》写于龛成的道光辛巳(1821),即“今上初元”清宣宗道光元年。

读顾氏之记,才悟乾隆县志原是袭徐崧《百城烟水》之说。徐崧,字臞庵,松陵人。有诗名,好游佳山水,间尝缀集吴地古迹。与长洲张大纯同编《百城烟水》九卷。其吴江·梅堰条载“陆务观”《过梅堰》诗。书未毕而徐崧殁,康熙庚午(1690),尤侗为序则提及:“臞庵意欲自吴而往,偏及江南诸邑,匆匆未就溘焉霜露,良可悲也。”大纯因重加纂辑刊行。徐说在先,乾隆县志在后,虽县志非原错,亦为审之不慎。但王之佐考《剑南诗稿》后,也知“书皆误”,仍在家置三椽而设思陆龛,其用意及效果,《思陆龛记》写得甚是明白。事实也确系如此,道光间梅堰思陆龛声名远播,慕名而扁舟过访者诗文亦足以传世。

放翁世孙陆子调即指元和人陆鼎(1756—1837),字玉调,号铁箫。以布衣著名吴中。诗、文、词、画无不工。同里朱绶称其“为放翁裔,终身不娶。”嗜酒健谈,萧然物外,胸次高旷,不染一点尘俗。尝过青莲庵看梅,有“堂上不逢僧,梅叶满阶脱”句,人呼陆梅叶,遂自号梅叶道人。善山水,宗董、巨及元四家,花鸟似沈周、陈道复,人物、佛像、仕女,不为绳墨所拘,自篆图章曰铁派。其白描大士,一笔萦拂,缕缕若春蚕之吐丝,而神采飞扬,体势灵动,尤为生平绝技。擅篆书,精篆刻,工诗,有《梅叶阁诗钞》八卷六百五十一首,《梅叶阁文钞》三卷四十三篇。道光六年(1826),曾为王之佐母赵氏作《旌庐诗》:“林下明诗礼,风清大道门。莫轻巾帼视,可党丈夫论。即义存饥溺,余庆归子孙。”乙未秋作《自挽诗》:“免劳人后人投溷,一炬能增藜火青。”病卒于道光十七年(1837)。王之佐建思陆龛中奉祀的陆放翁肖像:斗笠、长衫、芒鞋,脸颊瘦削清癯。即是陆铁箫所绘,依据是蜀中石刻本。

▲陆铁箫为思陆龛供奉所画的陆游画像《笠屐图》

道光三年,吴县黄丕烈(1763—1825)与尤兴诗、石韫玉(1756—1837)、彭希郑(1764—1831)结问梅诗社,属陆铁箫画《问梅诗社图册》,同社中人皆有题诗。黄氏又作《校影宋本九僧诗跋》,曰:吾郡诗人陆铁箫先生向有《九僧诗》一帙,据毛本而又加以各本校勘,故前題云“梅萧阁校正”。

道光十七年(1837)八十二,陆鼎临终赠蒋生沐《九峰雪霁图》,作刻书酬答。(见《别下斋书画录》卷五:纸本高六寸三分,长三尺九寸三分,高翔麟、朱绶、俞岳观、唐寿萼、徐达源、王之佐皆有题跋,多涉布衣集。)

▲陆铁箫绘《溪山春树图》手卷

乌程人费丹旭(1801—1850)也摹有此《笠屐图》(见下图):费氏写到:“震泽王砚农徵士家邑之梅花堰。宋时陆放翁尝过其地,作巢字韵七绝一首,志於邑乘。徵士能诗好古,求得蜀中石刻放翁像,属陆铁箫布衣摹写,刻石作思陆龛奉之,并为之图,与原像装池成卷,邀名流题咏。祀园陆君于别下斋[2]才见之,景仰先哲,属余摹此。丹旭再识。”

费丹旭,字子苕,号晓楼。道光十二年(1832)过梅堰:《题陆放翁诗意为王砚农徵君韵》(三首录二)其一“乌篷小舣记湖滨,团扇风流已化尘。剩有堰雨妆明月,香来梅影认全身。”其二“词仙踪迹亦千秋,寂寞姜家水磨头。寒食马塍花下路,何人重筑寓公楼?”见《依旧草堂遗稿》

道光三年,归安人章藩(1785—?)过梅堰,作《梅堰王砚农於古茶亭旁置三椽供陆放翁像颜曰思陆龛十月十七日以果茗致祀赋诗嘱和》诗七绝四首(见《补竹山房诗草》卷一):“瓣香俎豆奉诗仙,此老同君结夙缘。思陆有龛容我访,秋风重放笠翁船。”“宋代青莲誉早驰,浙东冠冕重当时。剑南删罢谁为续,七卷曾添逸稿诗。”“风月南湖一钓徒放翁有一竿风雨月老湖南之句,只鸡斗酒快邻呼。稽山剡水留题少,大半吟情付蜀都。陆诗多蜀中事乡人病之因赋山阴四绝”“精庐小筑俨栖茅,千载风流旷世交。若使神来思所嗜,不如依旧荐豌巢。”

放翁二十一世孙,山阴陆文杰,道光十二年(1832)任江苏震泽丞时,舟泊梅堰大雪,访王之佐,拜思陆龛先祖遗像,得到此幅遗像拓本。他作《赠王砚农之佐徵君》诗:“兰渚梅溪引兴长,钓游全占水云乡。龛香一瓣君思陆,庭树三株我羡王。玉印绘图红押尾,金炉铸鸭绿生光。耽诗好古都成癖,莫讶时人说太狂。”

诗中所说“金炉铸鸭”是汉遗青铜铸鸭形香炉,腹有二印,一篆书“孟德”,一书“铜雀东阁”。陆文杰外祖丁鹤泉乾隆初得之漳河农家。“玉印”是宋代岳飞之印。王之佐在书中自述:“乾隆间有贾客于湘江得之渔父,后为余同里卫氏所藏。庚午归于余。其时余师李紫纶先生之兄宝斋丈知而借观,因为师携去,师旋捐馆。屡向宝斋丈索之,未得也。今春谒王祠墓于西湖之棲霞岭下,获观李柯溪、段星川两君所购王之官印及所譔文,枨触前事,归复向李氏索之。冬,师之嗣君希蟠捧印来归,并述宝斋丈语云爱之不忍释,今老矣!不还恐见负。余不禁狂喜。”

姚燮(1805—1864)也是位浙江人,字梅伯,号复庄。祖籍诸暨,生在宁波镇海。善诗工画,著有《复庄诗问》等,与王之佐结交多年。


道光己亥(1839)《梅堰过王征君之佐以新刻吴中两布衣集见贻》舟中读竟题后,两布衣者陆铁箫丈鼎、顾醉经丈承,集为海昌蒋氏所刻,朱君绶序其端

“彼二翁者吾旧识,声名溷市谁见惜。朱君序之蒋刻之,削出罗浮两山碧。铁翁瘦硬枯木藤,其色秋赭无春青。巉巉出骨太行马,不从平阪随牛行。醉翁中秀外苍老,其气春腴肉秋槁。画阑不露鹦鹉楼,但怪森塞竹环抱。二翁之品相颉颃,二翁文笔无低昂。洪厓浮邱在左右,天仙地仙谁平章。王君重此兼金与,我望吴云怀旧雨。康衢缶壤谐同声,穷巷饥寒得千古。片篷南下空川浮,偎炉翦烛读未休。荒芦四溆月初落,梦见一双花羽鸥。”

咸丰元年辛亥(1851)冬,王之佐葬夫人章氏于麻溪之阴,地名蒲塘,并自营生圹。嘱姚燮作《王徵君蒲塘生圹志》,详细敘述王氏的家族及为人。友人之间,只有交际密切,亲密无间,志趣相投者,方能作此类文章。

              会稽 陆泊之 

   甲辰岁八月十二日稿于三虚斋

注释:

[1] 此处世系必误,新编《绍兴陆氏族谱》,最年幼入谱者,为放翁三十二世。渭南支大宾支二十四世陆昱辰,生于二零一九年。故道光三十六世纯属笔误,陆鼎与陆文杰应为同时期人。陆文杰二十一世可资参考。

[2] 别下斋,为海宁蒋光煦(生沐)书斋名。有《别下斋书画录》七卷。还刻有《瓯香馆集》、《东湖丛记》、《斠补隅录》、《花树草堂诗稿》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