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偶尔刷到有博主把分别在电影《我本是高山》和电视剧《山花烂漫时》里饰演张桂梅校长的海清和宋佳做比较,舆论基本是一边倒,对海清的演技一片差评,而对宋佳的演技好评如潮。不知为什么,我有点五味杂陈。 这两部影视作品我都没看,大概是因为对张桂梅的事迹有所了解,所以反而不忍心去看她的银屏形象吧,我总觉得如此纯粹的灵魂和一腔孤勇,是很难在银屏上真正还原和诠释的。之前偶尔刷到张桂梅本人那张因过度操劳、过度奉献、过度牺牲而心力交瘁的容颜时,我就不忍直视。我们不能一味讴歌她的牺牲而忽略她作为个体的生命质量也应该得到保障和尊重。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张桂梅校长本人所做的那些奉献并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被讴歌,更不是为了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一再被搬上银屏宣传。她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变云南大山里那些女孩的命运,这也成为了她不惜为之燃烧生命的信仰。 后来,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她也得到了国家的一再嘉奖,被授予了各种荣誉称号,她的人格力量和榜样形象已经立在那里了,无论是否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一再把她搬上银屏宣传和讴歌,会不会对她本人正常的生活造成困扰,又会不会向全社会传递一种“有正流量就蜂拥去蹭,不蹭白不蹭”消费苦难的不正之风? 张桂梅校长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殉道式的奉献和牺牲,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实在难能可贵。我们在讴歌她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国家近年来在乡村教育方面的投入其实是超乎想象的,现在很多乡村,哪怕生源很少,国家也在不遗余力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兑现,确保“一个也不能少”。对乡村教师的待遇也给予了额外的补贴。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不应该宣传张桂梅校长,恰恰相反,张桂梅的人格力量和她无私奉献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哪怕拍再多影视作品,也是很难彰显的。她影响的不仅仅是那些因她而得以上学改变命运的云南大山女孩们,她让全社会看到了另外一种价值观,看到了在这个拜金的浮躁社会里,有人还在燃烧生命去照亮他人的前途,并以一己之力去扭转一些根深蒂固的陋俗和重男轻女的观念。 张桂梅校长应当被铭记,但不是被一味讴歌。过度牺牲的利他主义和过度贪婪的利己主义都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倡导的。真正和谐美好的社会应该尊重每个生命,不需要有人过度牺牲,也自然不会纵容有人过度贪婪。正如俄乌战争爆发以来,让人在这场战争中看到的好消息不是哪方赢了,哪方输了,9月14日,双方交换战俘206人,这才是这场战争中难得的一点人性之光。尊重生命权,这是最起码的天道人伦。 又比如这些天,全红婵回老家,先是被副市长亲自送达,后又被无数人蜂拥围观,她的一举一动都被发到网上,甚至“粉丝”们把全红婵一家围堵得无法正常休息,这种“蹭正能量”的现象是否也有点魔幻,变味成了另一种肆无忌惮消费正能量的饭圈文化?大家只看到全红婵如今的成绩和荣誉,有谁心疼她含胸弓背的体型和满身贴着膏药的伤痛?真正喜欢她,就应该还她清净自由,不要打扰她正常的训练和生活。而副市长亲自护送到家是不是也有点夸张?是否也为造成全红婵在家被围堵而带了节奏? 全红婵是一个善良单纯的运动员,她勤奋苦练首先是为了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然后才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为国争光。她的梦想和无数运动员一样,只不过她又努力又幸运实现了梦想,大家喜欢她没有错,但过度聚焦她,甚至围堵她,无限度蹭她的正能量,其性质就变味了。 还是说海清和宋佳吧,她们原本都是很优秀的演员,我也很喜欢她俩,认为她们身上还有那么一点真性情,这在娱乐圈的大染缸里是难得的。我不知道她们出演张桂梅校长这个角色是奔着什么目的去的。到底是敬仰这个人,还是为了迎合讴歌的旋律,蹭一蹭这泼天的正能量,为自己的演绎生涯上一道保险,锦上添花? 这又不得不让人联想到2009年的一部好评如潮的主旋律大片《建国大业》,观众在看了之后热血沸腾,都在感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先辈们为了追求自己的革命信仰,个个都是那么无私无畏,慷慨激昂。见这部影片获得如此反响之后,导演韩三平等又趁热打铁,推出了《建党伟业》。 客观上讲,这两部影片本身拍摄得非常成功。正因为拍得好,宏大叙事的主题后劲太大,十年之后,有细心的观众还在回味,再去重温经典,却发现许多演员居然是外国籍。于是爆出了“一群外国人来演中国的《建国大业》”的梗,虽说这其中不乏有些演员是在参演之后才变更的国籍。《演员限籍令》也呼之而出。 在此,笔者只是想感叹一下那些“既要又要”的投机取巧“蹭正能量”的艺人。既然向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那就不要蹭中国特色的“正能量”捞取名利。平心而论,《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这两部片子拍得确实不错,超有质感,比较尊重历史,叙事清晰,情节紧凑,人物塑造也很成功,只是觉得这么多外籍演员参演,让人啼笑皆非,虽说这并不影响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但多少有点戳人心肺。 还是回到海清和宋佳吧。不管怎样,说话大大咧咧,“基本不傍大款”的“国民媳妇”海清因饰演张桂梅这个角色招黑,口碑翻车,我很替她感到可惜。海清在《隐入尘烟》里饰演苦命的西北底层农妇曹桂英这个角色是沉浸式的,显示了她对电影艺术的敬畏和虔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部作品没有大火,没有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海清受了刺激,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转而去挑战张桂梅这个绝对正能量的角色,不料却遭遇滑铁卢般的口碑断崖式下跌。倘若真是这样,我更为海清感到遗憾。 总之,艺术应该回归初心。无论是海清还是宋佳,倘若她们是敬仰张桂梅校长才去挑战这个角色,那我对她们的艺德人品表示由衷佩服,不管她们塑造得成功与否;倘若她们只是冲着名利,为讴歌而去讴歌,争相去蹭正能量,追逐商业成功,那么无论她们将这一角色塑造得如何,我都觉得她们骨子里很怂。特别是她们俩早已经是温饱不愁财务自由了,是有底气保持一点艺人的风骨的。 同样,那群向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外籍演员,如果他们真的只是出于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和对建国建党那段历史的怀念去参演这两部大片,那么他们的行为也无可厚非,甚至也值得肯定,与国籍无关;但倘若他们纯粹是为了“蹭正能量”,为了方便自己国内赚钱国外花,那我就觉得他们很怂很丑,吃相很难看。 (图片来源网络)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