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胀反酸灼热3个月,经方治疗四诊愈!

 金坛区 2024-09-16 发布于上海

男,50岁,2024年5月29日就诊

主诉:胃胀反酸灼热3个月

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喝酒过量后开始出现胃胀,打嗝,反酸,胃脘部灼热,肠鸣,如打雷声,口干,纳差,便溏不爽。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一诊舌像如下:

图片

六经辨证:厥阴病

拟方:生姜泻心汤加减

黄连6克,黄芩12克,姜半夏12克,枳实15克,党参15克,干姜5克,厚朴15克,槟榔15克,苍术15克,旋覆花15(包煎),海螵蛸15克,生姜20克,炙甘草6克

中药四剂,两日一剂,水煎,口服。

2024年6月4日二诊:胃胀缓解,肠鸣消失,仍有胃脘部灼热感,反酸,口干,纳差,便溏。

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二诊舌像如下:

图片

六经辨证:厥阴病

拟方:半夏泻心汤加减

姜半夏12,黄连6克,黄芩12克,姜半夏12克,干姜1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厚朴15克,茯苓15克,旋覆花15克(包煎),海螵蛸15克,炙甘草6克

中药四剂,两日一剂,水煎,口服。

2024年6月10日:患者诉反酸,胃中灼热均已消失,口干,腹胀,大便稀,纳差。

舌淡,苔白,脉沉滑。

三诊舌像如下:

图片

六经辨证:阳明太阴合病

拟方:茯苓饮加减

茯苓30克,白术15克,枳实15克,陈皮15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生姜20克,厚朴15克,黄连6克,黄芩12克

中药四剂,两日一剂,水煎,口服

2024年6月16日四诊:口干消失,纳食可,腹胀缓解,大便稀。

舌淡苔白,脉沉滑。

四诊舌像如下:

图片

六经辨证:太阴病

 拟方:茯苓饮加减

 茯苓30克,白术15克,枳实15克,陈皮15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厚朴15克,山楂15克,建曲15克,麦芽15克

中药四剂,两日一剂,水煎,口服

 四诊后回访,上症已。

 总结:患者前后四诊,先后用了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外台》茯苓饮,三方都是治疗胃炎的高效方,常用方

临床中怎么运用,六经辨证是关健

如果一开始六经辨证错误,即使后面的方证用得再好,结果都是错误的。

所以,学习经方医学,我的感触就是,虽说辨方证是六经辨证的尖端,但是我们大部分精力还是应该放在六经辨证上。

初诊时,患者腹胀,打嗝,反酸,胃脘部灼热,肠鸣,如打雷声,口干,纳差,便溏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考虑为上热下寒的厥阴病,尤其是腹中雷鸣,更是水饮停蓄胃肠的证据。

方用生姜泻心汤辛开苦降,清上温下,重用生姜,温化水饮。加厚朴,槟榔行气宽中,苍术燥湿运脾,旋覆花降气,海螵蛸收涩抑酸。

 二诊时,患者胃脘部灼热感,反酸,口干,纳差,便溏,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考虑为厥阴病。

因没有了水饮停蓄胃肠,所以方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清上温下,加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厚朴行气宽中,旋覆花降气,海螵蛸收涩抑酸。

三诊时,患者口干,腹胀,大便稀,纳差,舌淡苔白,脉沉滑,考虑为阳明太阴合病。

方用《外台》茯苓饮加减。茯苓饮利饮健脾,行气和胃。加黄连,黄芩清胃热,加厚朴行气宽中。

四诊时,患者口干消失,纳食可,腹胀缓解,大便稀,舌淡苔白,脉沉滑。考虑为太阴病。

方用《外台》茯苓饮加减。厚朴行气宽中,加山楂,建曲,麦芽消食化滞。

知识拓展

生姜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功用: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组成:生姜四两(12g) 炙甘草三两(9g) 人参三两(9g) 干姜一两(3g) 黄芩三两(9g) 半夏半升(9g) 黄连一两(3g) 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上八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主治:伤寒汗后,胃阳虚弱,水饮内停,心下痞硬,肠鸣下利;妊娠恶阻,噤口痢。现用于胃下垂、胃扩张、慢性胃炎等属胃阳虚弱,水饮内停者。

本方证属厥阴病证。

临床运用辨证要点: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予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满者,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组成:半夏洗,半升(12g)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各9g) 黄连一两(3g) 大枣擘,十二枚(6g) 甘草炙,三两(9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使用注意: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半夏泻心汤成分有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治疗寒热错杂(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之痞证引起的胃部痞满(胃部胀满不适),但不疼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便秘者、脾虚气滞者、饮食积滞者不能服用。

六经归属:本方证六经归属厥阴病。

临床辨证要点:临床辨证以“呕,痞,利”等上热下寒证为辨证要点

《外台》茯苓饮出自:《金匮要略》卷中

功用:消痰气,令能食。

组成: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用法: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主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

方义:脾虚不能为胃散布津液,因而水停为饮,滞留于胸膈,则满而上逆,以至于吐水,吐伤胃气,所以满不能食。用人参、白术健脾气,以制水饮;生姜、橘皮、枳实除饮消痰以和胃。这样邪去正复,脾胃调和,自能进食。

方证六经归属:《外台》茯苓饮六经归属太阴病。

临床辨证要点:临床以脾虚水饮内停证为辨证要点

作者简介:

王广宇,中医全科主治医师,泸州市纳溪区首届十大名中医王贵文学术经验传承人,纳溪王贵文中医医院院长。崇尚仲景医学,主张寒温一统。

擅长运用中医经方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急慢性胃炎,肝肾病,中风后遗症,颈腰椎等骨关节病,颜面痤疮,失眠,小儿厌食,小儿感冒咳嗽,妇科月经不调等妇科杂病。

撰稿丨王广宇

编辑丨江晓飞

校对丨郭小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