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肿、肿胀为什么要算到脾的头上?

 图书 馆员 2024-09-16 发布于内蒙古

在《黄帝内经》的病机19条里,有这么一句话,“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对于湿与脾的关系,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全身肿胀、水肿的问题也算在脾的头上,这个需要深入探讨。因为在临床上,有些肿胀的确是属于脾的管辖范畴,而有些肿胀却不归脾管。

这么说的话,难道是《黄帝内经》错了?《黄帝内经》没有错,因为这个病机的论述是言简意赅,所以其中隐藏的东西很多,需要深挖,而在深挖的过程中,需要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来看待,凡事都应该一分为二的来看,有很多肿胀是脾的问题,也有很多肿胀不是脾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辩证法。

从《黄帝内经》关于水液运行的语录来看,就能知道肿胀、水肿的问题不仅仅只是脾的问题。《内经》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水肿、肿胀的问题,其实主要分为三个部位,一是上焦肺的问题,二是中焦脾的问题,三是下焦肾的问题。而从中医基础理论来看,水肿、肿胀之类的疾病,的确与肺、脾、肾三个脏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肺、脾、肾三个脏腑都对水液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自古就有“上焦不治,水犯高原;中焦不治,水流中脘;下焦不治,水乱二便”的说法。而这句话正好也诠释了肺、脾、肾三个脏腑与水液代谢的关系。由此来说,肺、脾、肾所主的水液问题,也就成了临床中常见的治疗水肿、肿胀疾病的关键要素。从临床的角度来看,的确需要将上中下三焦的水肿、肿胀问题予以区分。

1.上焦水肿
上焦水肿常常又被称之为风水证,这是由于外感风邪犯肺,肺失通调水道的作用,从而出现眼睑浮肿、逐渐遍布全身、来势迅速,肢节酸重,小便短少等症。不过这个证候在初起之时会有微恶风寒、发热、咽痛、咳嗽等外感症状。舌苔常以薄白为主,脉象多以浮滑为主。这种水肿、肿胀问题,需要散风、宣肺、行水。临床上的代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
2.中焦水肿

中焦水肿大多被称之为脾虚水肿,也就是“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主角。这种问题主要是由脾阳不振、运化无力、水液停留引起的,在临床上常以腰以下水肿,按之凹陷不起,脘腹胀闷,饮食减少,大便溏薄,小便短少,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肢体困倦,舌淡苔白,脉沉缓为基本表现。这种情况应该温运脾阳、利水渗湿,代表方剂有实脾饮,常用中药为:厚朴(去皮,姜制,炒)、白术、木瓜(去瓤)、木香(不见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去皮脐)、茯苓(去皮)、干姜(炮)各一两,甘草半两,生姜五片,枣子一枚。

3.下焦水肿
下焦水肿大多被称之为肾虚水肿,久病不愈,伤及肾阳,或者肾阳虚衰,导致开合不利,水液不能排泄,水液泛滥而成水肿。这个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全身水肿日益加剧,尤其以腰以下水肿为甚,小便不利,腰膝酸冷,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白或灰滞,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象沉迟无力。这种情况应该温肾助阳、化气利水,代表方剂有真武汤,常用中药为: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是有它的先见之明的,而且从临床上看,治疗水肿的思路,其实还是离不开肺、脾、肾三个脏腑。尤其是见到这句病机原文,不要死搬硬套的认为,所有一切的水肿、肿胀都是脾的问题。正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所以,所有水肿、肿胀不一定都是脾的问题,但是解决水肿、肿胀的关键,却仅仅握在脾的手上,不可不知。

“提壶揭盖”治癃闭

2004年11月25日 《家庭医生报》 2004年第47期(总第980期 2004.11.25)

     “提壶揭盖”本是一种生活现象,譬如一具盛满水的壶,要使水从壶嘴中顺利被倾倒出来,必须在壶盖上凿进气的孔或干脆揭开盖子。中医借此来比喻一种独特的治法,即运用开宣肺气的方法来治疗癃闭(小便不利、不通)和水肿。
    金元时期名医朱丹溪在诊治一男子小便不通时最早论述此法,他说:“肺为上焦,而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下窍之水出焉。”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水液代谢主要赖肺、脾、肾三脏功能。人摄入水液后,先经过脾的运化,然后由肺敷布散及全身以发挥功能,代谢后的水液下输到膀胱,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把小便排出体外。如果把人体比作“壶”,那么居于上焦被喻为“华盖”的肺脏就是壶的盖子。若肺气郁闭,则不能通调水道而使小便不通,此时通过开宣肺气,使肺气通畅,则停留之水自可按正常循环途径经由下焦的膀胱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本法主要适用于肺气郁闭、肺气亏虚(或脾肺气虚)、外邪袭肺、痰湿蕴肺以及痰热壅肺等使肺失宣肃所引起的癃闭、水肿。代表方如清肺饮、越婢加术汤等,也可于应证方中加开宣肺气的桔梗、紫菀、杏仁等药,也可不用药物而用探吐、取嚏等法,总以肺气畅利为目的。对于非脏腑功能失调或虚弱原因而出现的癃闭、水肿如结石或肾衰引起的尿闭等,本法无效。

    验案:刘某,女,28岁。足月分娩一女婴,产程近4个小时,之后遂发生小便不通、小腹坠胀疼痛。经用利尿剂、新斯的明等西药取效不佳,只好留置导尿。3天后去除导尿管,小便仍点滴不通,腹胀难忍。急邀中医会诊。时下患者腹胀急满痛、头晕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光泽、时自汗出、舌淡胖边有齿痕、脉缓弱。辨为肺脾气虚,无力通调水道。拟“提壶揭盖”法,补益脾肺,宣肺利尿。处方:黄芪30克,党参、茯苓各15克,白术、柴胡、桔梗、紫菀、陈皮、车前子(包)、通草各10克,日1剂,水煎服。用1剂即见效,可缓缓自行排尿;再服3剂,排尿恢复正常。

浅析三焦辩证治疗水肿

脾主运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泛于肌肤而成水肿。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肾主行水,肾阳的气化作用对全身气化功能的发挥和水液代谢有重要作用,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化气行水,亦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三焦运行水谷,人体摄入的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与排泄,是由多个脏腑分功协作,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中三焦起作非常重要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指出水谷的通行,必须以三焦为道路。上焦主接纳饮食水谷,宣发输布精微作用,中焦主消化腐熟水谷,化生营卫气血,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故《灵枢?营卫会生篇》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3水肿病的三焦辩证分治
        水肿病在治疗上因感邪的轻重及证候的不同,累及部位不同,在选方用药也方面也不同,但总的治疗原则是采用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之法,使水湿得以排出体外,而达到消除水肿的目的,由于水肿与三焦中的肺脾肾关系密切,在总原则的其基础上分别从肺、脾、肾三脏特点入手,进行辩证分治,有时需要协同应用。现浅述如下:
        3.1从上焦辩治
        上焦统心肺,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肺为水之上源,肺主皮毛,故由于上焦肺的病变引发水肿,其临床表现多起病迅速,多见眼睑水肿,可迅速发展到四肢及全身皆肿,多伴有外感症状。《金匮要略》中说“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押溏”,多为风水,《金匮要略》又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治疗上《金匮要略》中说“诸有水者,……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明确提出了宣通肺气、发汗逐水的方法,多选用越婢加术汤加减,亦可在发汗的基础上加用茯苓、泽泻、葶苈子等泻肺逐水之药,治疗及时,预后良好。
        3.2从中焦辩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说明湿证的病机与脾有关,而中焦主要为脾胃二脏,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水湿,脾脏病变引发水肿多病程较长,全身浮肿,皮肤绷紧光亮,水湿之邪伤及阳气,可见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伴身重神疲,胸闷纳差,脾虚湿困之象,《金匮要略》说“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治疗上《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中立才能权衡,说明了脾胃是中焦的枢纽,有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治疗中要主注健脾和胃加以利湿。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者采用健脾利湿之法;同时脾失健运多合并有胃失和降的表现,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如有胃热者,用胃苓汤合五皮饮加减,脾气虚者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半夏、生姜、陈皮、茯苓、泽泻、猪苓等和胃降逆,健脾利水之药。如为脾阳虚,温运失司所致水肿,则用实脾饮加减。脾脏的病变,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预后不良。
        3.3从下焦辩治
        下焦统肝肾之气,肝藏血,肾藏精,肾主水,司膀胱的开合,肾脏水肿多为全身性浮肿,尿少,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伴肾虚水泛之象,《金匮要略》说“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弱”,又说“黑水者,先从脚跌肿,其根在肾”,肾阳虚者,可从温补肾阳入手,可用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肾阴虚者可用左归丸加减。肝藏血,久病入络,血脉瘀阻的情况下,常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取血行水赤行之义。
        4总结
        水肿的病因病机,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化失司,三焦水道不通而致。故在治疗实践中,要以三焦为纲,肺、脾、肾为主导,采用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之法,使水液得以排出体外,有时要肺、脾、肾三脏协同治疗,还要兼顾人体正气的治疗,对于体质虚弱者,要注重扶正,利尿应缓一些,以免正虚邪恋,病邪难除。
参考文献
[1]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 作者:王晓红
[2]中医内科学——水肿 主编:王永炎

[3]水肿病从肺脾肾辨治

怎么区分自己是哪种湿热?

您好,很好回答您的问题。很多朋友向我咨询说:“大夫,我痰多便溏,体内有湿气或者说自己是湿热体质”。大家对这个病证的概念比较模糊,具体什么是湿热?湿热又分为哪几种?我想有必要把它说清楚,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理论为您讲解如何区分湿热。

湿热证是中医学的病证名称,通俗讲就是湿邪与热邪结滞于人体内,并造成的湿热阻滞类的疾病。请注意,湿热引发的问题不特指于某种疾病,因为湿热证是疾病的发展阶段,可存在于多种疾病中,中医认为亦可导致多种疾病。临床上,也可遇到只有症状而无器质性病变的人群,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湿热证认为是湿热的体质状态,即湿热体质。

湿热的病因一般为分为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外感即感受自然界或生存环境的湿热邪气侵犯人体,例如长期睡卧在潮湿环境可引起湿热蕴结在皮肤,引起皮肤瘙痒,湿疮等疾病;内伤多见于饮食不节,情绪不畅,忧思过度,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脏腑脾胃失调,水湿不能运化而内源性形成湿热。朱大夫观察,脏腑脾胃失调引起的湿热比较常见,由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均参与水液代谢,部位涉及到上,中,下,所以湿热证可发生在不同的部位和脏腑,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为什么会发生湿热?

  •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相和谐,这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理念。自然界存在风暑湿燥寒等五气,与人体的肝心脾肺肾等五脏相感应,例如脾主运化水液,可吸收代谢分布饮食的水分和体内的津液上输于肺。夏秋之间的季节,多为闷热潮湿的天气,人体易感受湿热邪气,《内经》说“脾主湿”,主运化代谢水液,这个季节的湿热气候与脾相通,湿热侵袭人体易导致脾不运化水湿,水液停滞而发生腹泻,痢疾等湿热性疾病。肺主通调水道,接受脾输送来的水液,将水液布散全身,同时向下经过三焦将水液自上而下的输送到膀胱与肾。感受湿热邪气引起肺气不能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可发生黄疸和水肿等疾病。这是外界感受湿热引起的问题,朱大夫总结为外源性病因。

湿胜则濡泻——《黄帝内经》

  • 因长期的饮食不节,情绪和过累过度导致肺,脾,肾三焦代谢水液的能力下降,水液停滞,与热搏结,就形成了内源性湿热,这是比较常见的原因。所以,可以将湿热定性为致病因素,湿邪与热邪组合在一起引起人体发生相应的病证表现。总结湿热的发生原因的内,外两个方面,以区分湿热的部位和症状

★外源性湿热

  • 外感的形成是人体感受了自然界或者居住环境的过于湿热,这种情况多发生湿热结滞在皮肤,肌肉,脾胃,肺部等部位。病位偏上,偏外。区分如下:

  • ①湿热郁结皮肤,注意,虽然湿热在表,也可影响脾胃,例如脾色主黄,病证表现也伴随脾胃失调的问题。湿在皮肤多是生活中久居湿地或感受潮湿环境中的湿热邪气,引起皮肤瘙痒,粉刺,水泡,脓疱,渗出黄水,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湿疹,疱疹,痤疮类的疾病。

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黄帝内经》

  • ②湿热郁结在肌肉,病位层次较皮肤为深,而且肌肉为脾所主,湿热邪气易侵犯肌肉,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可导致肌肉筋脉气血凝滞不通,出现周身疼痛;湿性重浊,出现周身困重,有的病人讲到自觉身体特别沉重,腿都不爱抬。严重者湿热阻滞气血时间久了,可发生肌肉抽搐,或者肌肉萎缩,屈伸不利。

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驰张为萎——《黄帝内经》

  • 下肢关节肿胀疼痛。《内经》称为“湿痹症”,如“湿气盛者为着痹”。意思是因湿邪闭阻经脉肌肉导致的关节肿胀肌肉疼痛,肢体重着。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黄帝内经》

  • ③上焦湿热,一般指湿热在上焦肺部,鼻是肺之外窍,汉代的医学家在《伤寒杂病论》中就记录了纳药鼻中治疗上焦湿热的方法。实际上,湿热在上焦是不常见的,湿邪重浊,与水同类,趋于损伤人体的下部,例如脾,胃,肠,下肢,妇科和男科问题。上焦湿热多郁滞肺气,引起头痛,鼻塞,咳嗽,气喘,皮肤黄疸。由于其他脏腑未受湿邪影响,所以患者常饮食如故,仅有上焦表现。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内药鼻中则愈——《金匮要略》

★二、内源性湿热

  • 内源性湿热是临床当中最常见的湿热病证,所谓内源性就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引起的湿热病证。具有慢性,长期性,顽固性的特点。发生原因多为三个方面:

  • ①外源性湿热没有得到去除或湿热在表失治误治,导致湿热邪气久存于皮毛肌肉中,内伤相应的脏腑例如脾主湿,外源性湿热可伤及脾胃,引起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出现内源性湿热证候。

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其合——《黄帝内经》

  • ②饮食不节,三餐不定,过饥过饱,大量的食用油腻肥甘厚味,热量较高的大鱼大肉,有的患者长期大量的饮用高度酒,酒本来就是水火交蒸后的产物,中医讲具有湿性,易损伤脾胃。或情绪不畅,气滞于脾胃,上述原因导致脾胃运化的能力下降,水液停滞,引起湿滞的问题。湿邪形成后可发生寒湿或者湿热,一方面是根据个人体质转化,阳盛火大的体质转为湿热证,阴盛寒重的体质转为寒湿证。另一方面是根据脾胃脏腑特殊的生理功能所决定,当脾胃发生湿滞后,脾为湿土,本具有湿性,胃为燥土,本具有热性,脏腑之间互相配合,胃给脾提供燥,让其不湿。脾为胃提供湿,让其不燥,二脏配合全然没有湿热问题,一旦致病因素刺激而发生脾胃不和,就可直接导致湿热发生,所以,脾胃是发生湿热最常见的脏腑,也称为“中焦湿热”。

湿证有二,湿热证多,湿寒证少——《医门法律》

③劳累过度,先天禀赋不足,下焦肾气不足,肾气不能气化水液,水液停滞引起湿滞,湿与热相合,易发生下焦湿热证。综述,肺,脾,肾,三焦脏腑失调,引起湿滞,湿邪根据寒热体质,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化湿热后可根据脏腑和部位做出区分,临床上,常见的有,脾胃湿热证和下焦湿热证。

  • ★中焦脾胃湿热

湿热阻滞脾胃,脾胃为湿所困,湿热熏蒸,湿性粘滞出现大便粘腻不爽,臭味较重,患者常说粘马桶,口中粘腻,舌苔厚而腻是水湿停滞的表现。湿聚成痰,咽喉可自觉有物堵塞,咳不出,咽不下,咽喉不利这是湿热阻滞气机出现的咽喉炎或者梅核气。热伤津液出现口干口苦,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数软。脾胃不和,胃脘不舒,反酸烧心,脾胃有湿热阻挡,脾不升引起腹泻,胃不降引起干呕恶心。可伴有周身困重,头脑不清,有的人描述为头好像戴个帽子发紧。

人禀天之湿化而生胃也,胃之与湿其名虽二,其实一也——《脾胃论》
  • ★下焦肝肾湿热

    下焦肝肾湿热证多因脾胃湿热而继发,加之,湿的性质似水,易侵袭人体下焦。湿热可影响肝肾脏腑和经脉两个方面。

  • ●肝胆湿热证是湿热熏蒸肝胆,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尿黄,口干,口粘,大便粘腻或干燥,舌红脉弦数。本证可发生于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的人群。

  • ●肾膀胱湿热证,湿热郁滞膀胱与肾,因肾主水液,司二便,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腰酸腿软,热伤津液则小便色黄或湿浊下注引起小便混浊不清或尿蛋白等,本证多见于尿路感染,痛风,肾结石或男科和妇科疾病。

  • ●肝经受湿热影响,出现肝经湿热,肝经行少腹,饶阴器,湿热阻滞肝经出现下肢关节红肿胀疼痛,阴囊潮湿,白带异常等问题。

★专业总结和建议

综上所述,湿热证的区分要从病因,病位,脏腑上辨别。症候群以周身困重大便粘腻不爽,口苦口粘舌红苔黄腻为主,病因方面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湿热,外源性多为湿热阻滞在皮肤,肌肉和上焦的肺脏,多引起痹症,关节肿痛,湿疹类疾病;内源性湿热多为中焦脾胃湿热和下焦肝肾湿热,脾胃湿热以脾胃症状为主,例如胃胀胃痛,反酸烧心,腹泻大便粘腻,舌红苔黄腻,本证多发生于慢性胃炎等疾病;下焦湿热包括肝胆湿热,肾,膀胱湿热,肝经湿热。各脏腑的湿热问题均会影响相应的脏腑功能。病位分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病位要结合脏腑,例如中焦湿热多指脾胃湿热。需要注意的是,湿热日久可以伤及阴血阳气。★建议:湿热源于脾胃,保护脾胃很重要,注意饮食规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肥胖人群控制体重。适当增加运动量,注意不要情绪急躁,放松心态,湿热证发展为较严重的问题时,应该咨询专业的医生给予指导,综合调整后湿热问题可以消除。 最后,希望朱大夫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白茅根汤治慢性肾炎水肿

【辩证】属湿热伤阴者,适当加味,疗效尚佳。【处方】白茅根30~60克 生薏米15~30克 赤小豆15~30克【用法】水煎服。【来源】《名老中医医话》

白茅根:止血凉血的草根

白茅根有很好的清凉止渴功效,所以是凉茶配方里的重要成分。

白茅根全国各地均产,以条粗、色白、无须根、味甜者为佳。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味甘但不滋腻,利尿而不伤阴

   血热导致的鼻子出血,血色鲜红,或自觉鼻腔有热者,可用白茅根30克煎水内服。做粥、汤时,放一些白茅根也能起到凉血止血的作用。

   1.茅根粥

   做法:白茅根3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白茅根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下白糖,再煮一会儿即可,每日1剂,连续35天。

   功效:能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衄血、咯血、吐血、尿血,及热淋,小便不利,水肿,湿热黄疸等病症的调理。

   2.白茅根瘦肉汤

   做法:猪肉()250克,白茅根60克。将白茅根洗净,切段,猪瘦肉洗净,切块;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1小时,调味即可、注意白茅根如用鲜品,效力更佳;鲜品的用量以90120克为宜。

   功效:能清热生津、利湿退黄,可用于调理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湿热型,泌尿系统感染而属湿热下注者。症见面目俱黄、色泽鲜明,小便不利、色如浓茶,饮食减少。脾胃虚寒者不宜饮用本汤。

煎水内服,可退热

   临床上,小儿感冒发热,或肺结核患者阴虚发热(有无咯血均可),都可以用白茅根煎水服用来治疗。

   最好用新鲜的白茅根,如果没有,就用药房买来的干品,成人鲜品可用60克,干品减半。高烧不退的患者,不妨加大白茅根用量,还可以加用适量芦根,一同煎水服用。小儿用量在大人基础上又减半,煎好的药液微黄而清甜,孩子也会喜欢喝。

辅助治疗急性肾炎

   急性肾炎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也是常见的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就是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

   白茅根一方画可以凉血止血以治疗血尿,另一方面还可以清热利尿消水肿。急性肾炎而有舌质红、苔薄黄等热象的患者,在接受医生系统治疗的同时,可用以下方法辅助治疗。

   方法一:用白茅根3060克煎水喝,每天1剂,煎服2次。

方法二:用白茅根3060克,与鲫鱼一起煲汤喝,不放盐。

   白茅根外用疗效:白茅根外用能治疗外伤出血,具体做法是:取白茅花适量,干敷伤口,轻轻加压后包扎即可。

白茅根汤——治疗湿热伤阴的肾炎水肿方

【导读:万友生教授是江西省全国著名的中医学术专家,他幼从饱学儒士习文十载,爱好书、画、诗、棋,长而奉父命继承祖业学医,为我国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高级知识分子。本文的白茅根汤是万老治疗湿热伤阴的肾炎水肿方,小编揣测因为有阴伤虚热之象,所以不能用温阳利水法,故有此一方,各位存用。】
白茅根汤
一、药物组成:白茅根30~60克,薏苡仁15~30克,赤小豆15~30克
二、适应证:肾炎水肿。
三、制法:上药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二次,将二次煎出的药液混合。
四、用法:每日一剂,日服二次。
五、验案举例
陈X,男性,14岁。患慢性肾炎三年多。尿检常有蛋白、管型和红白细胞。面目周身浮肿,腰痛,尿少色如浓茶,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夜间盗汗。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以上方加味,服药55剂,临床症状消失,尿检正常,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六、按:本方清利湿热,滋养阴液,是治疗湿热伤阴所致水肿的理想之方。

我是上焦火下焦寒吃甚么中成药

这上火下寒应该是脾肾阳虚,所以下寒,下焦寒水不能蒸腾气化以润肺,而之肺中燥热,故现上热,所以治疗应该温脾肾之阳以灭肺中之热。应该服用桂附地黄丸配合补中益气丸,肾水蒸腾气化,脾气升清阳而入于肺,则口鼻不再上火,大便自然正常,肚子也不会再怕凉!

手少阳三焦经是平衡内分泌的通调大脉

三焦到底是什么?中医将它作为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个容器腔,肠也是一个容器腔,三焦就是把五脏六腑都包括在里面的大腔。因此,三焦是人体最大的一个腑,主一身之气,说白了就是调气的大通道。三焦又为水道,若三焦受邪,则气机不畅,腑气不通,津液不下,而成便秘。

  循行路线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外侧(阳池穴),上行于上肢外侧尺骨和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肩穴),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向下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膻中分支

      从膻中分出,向上出缺盆,至肩部项后,左右交会于大椎穴,上行至项,沿耳后(翳风穴),直上于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耳部分支

      从耳后翳风穴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三焦经上的保健穴位

      阳池穴:本穴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防治效果好。

      关冲穴: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有一定的效果。

      主治病证

      头部五官疾病:口干咽痛、偏头痛、耳鸣、咽炎、腮腺炎等。其他疾病:小腿抽筋、胁痛岔气。

   三焦经穴歌

手少三焦所从经,二十三穴起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历,外关支沟会宗逢,三阳络入四渎内,注于天井清冷渊,消泺会肩穴,天天牖经翳风,瘛脉颅息角耳门,和上行丝竹空。

经络健康的调理之道

  调节人体内分泌的交通警

      三焦的概念有二:一是六腑之一,即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的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在这一通道内元气能运行、布散至五脏六腑,充斥于全身;水液也通过它参与代谢;二是单纯的部位概念,即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膈至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膀胱、小肠和大肠。上焦的功能是气的升发和宣散,即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中焦则具有消化、吸收并布散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下焦的功能主要是排泄糟粕和尿液。

      可见,三焦表现为三大功能:一是运化水谷精微;二是通调全身水道;三是调整全身气化。总而言之就是主持水、谷、气的三大代谢。这与现代医学的内分泌系统极其相似。内分泌系统就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激素的作用,来调节人体的代谢过程、脏器功能、生长发育、生殖衰老,以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因此,三焦相当于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三焦经就是调节这个内分泌系统的交通警。

三焦经的养生调理之道

      在中医里面,三焦最主要的两项功能就是通行元气和通调水道。中医称肾为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的元气发源于肾,它由先天之精转化而来,又靠后天之精的滋养,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而元气在人体里面主要靠三焦输送到五脏六腑,充养于全身各处,以此来激发和推动各个脏腑组织正常工作。

      三焦就好比“中间商”,如果没有它的周转协调,元气这个“生活必需品”就到不了“消费者”——脏腑组织那里,这势必会造成“生产”和“消费”的脱节——想卖粮食的人卖不出去,想吃饭的人得不到粮食。

      三焦的另一项重要功能——通调水道。通调水道就是说人体全身的津液(水)的输布和排泄都由三焦管辖。而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滋养着全身上下内外的脏腑组织和器官,还是体内废物的代谢载体——汗液、尿液,如果人体里面水液的输布或代谢不正常,人体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日常生活中,那些晚上亥时睡觉,早上六七点起床,睡眠充足的人,气色非常好,脸色红润,皮肤光洁,排泄(大小便)也很有规律。

亥时值班的大禹

      三焦经在亥时,即21:00-23:00最旺。三焦有疏通水道、运化水液的功能。我们知道,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的协同作用而实现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如果三焦水道不够通利,则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难以实现。三焦除了疏通水道之外,还可通行元气。元气正是通过三焦输布至全身的五脏六腑,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由此可见,三焦一定要通畅,不通则生病。所以我们要利用好体内的“大禹”——三焦经当值的时段,让三焦通畅,使水液代谢平衡,元气运畅无阻。

亥时即是三焦经当值的时段,此时是十二时辰的最后时段,阴气极盛,人们应停止活动,保持心境平静,安歇入睡,以确保三焦经通畅,阴阳调和。否则,就会表现为气乱水亏,可能出现多汗、水肿、耳聋、喉咙不舒服等非特定性疾病。与此同时,我们不要疏忽平时对三焦经的按摩梳理,只有这样,到了亥时我们才能很好地入睡,到了子时才能很好地熟睡,从而保证新的一天正常、平稳的开始。

      拍打三焦经,元气顺畅,肺气排泄

      在三焦经气血最旺的时候——亥时,坐着或是站着,右胳膊伸向左侧,右手正好在左侧腰部上下,然后用左手手掌从右肩膀开始,沿着胳膊外侧三焦经的行走线路往下拍打,直到手腕,动作快慢适度,一下一下,略微用力,以振动里面的经络,每次8分钟左右。

      拍完之后,再用食指按揉手腕背面,腕横纹中点小窝里的阳池穴3分钟。此穴是三焦经的原穴,揉它可以将气血引到手上——三焦经经气的源头,从而疏通整条经络。

      右侧的经络疏导完毕,然后换手,还是同样的方法,用右手来拍打左侧的三焦经,拍完后再按揉阳池穴3分钟。三焦经打通了,能调治内分泌失调、消渴症(糖尿病)、脾胃病、咳喘症,还可以缓解头痛、头晕、失眠、抑郁症等病症。

三焦通畅血脉清

      ●三焦通,血脉才通

      中医认为水液和血液都来自人的饮食,并且可以互相转化。现在我们认识到血液中绝大部分是水。水液的正常运行与血液的正常循行息息相关。中医有“血不利则为水”的说法,血液运行不好就会产生水肿,有些女性朋友在经期会出现下肢或眼部轻微水肿,也是这个原因;同时三焦运行全身水液,三焦经络不通畅,水液滞留在皮肤腠理,也影响血液运行。一些心脏衰弱的患者,血液运行无力,出现瘀血、水肿,采用利尿的治疗方法,效果往往立竿见影。所以保持三焦经络的通利,使得水液有序运行,可以减少疾病。

      ●排毒通便一身轻松

      三焦提供废弃物排泄的通路。三焦为全身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输送阳气,保证脏腑功能的发挥。三焦功能正常则水液能正常运行,水液和血液能正常运送元(阳)气到各个脏腑,并且形成尿液把废弃物排出体外;饮食进入胃、肠,经脾运化生成人体气血,残渣形成大便排出体外,才不会发生腹胀、便秘、泄泻等疾病。

      上焦通路不正常,水液运行的道路受阻,一方面元气无法到达,另一方面阴寒的水液会损伤心肺阳气。心脏不能很好地输送血液,肺不能正常与外界气体交换,会出现胸闷、烦躁、气短、心悸,甚至心衰、水肿等症状。

      中焦气机不畅,脾将不能消化吸收,胃也不能正常向下输送食物残渣,导致气机停滞,甚至逆行,会出现腹胀、恶心欲呕、大便不畅等。

      下焦的功能直接关系到人体排便的正常与否。尿液是液体,属于肾脏统摄,存于膀胱。如果元气不足,肾阳必定不足,会引起小便次数多,夜尿多,甚至水液直接从大肠泄出,形成腹泻;相反,下焦的大肠如果有热,就会出现便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