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残唐(十八)李存孝起兵反叛并非被人陷害,而是他自己作死

 陆一2 2024-09-16 发布于重庆

作为残唐五代故事中最受欢迎的角色,李存孝在民间有着大量的粉丝崇拜者。从明清一直到现代,他都是那个时代的各种故事中的主角,也是话题量最高的角色之一。对于李存孝的死,在他的粉丝群体中引起了非常激烈的争论。从《残唐五代史演义》的小说来看,李存孝的死亡是被康君立和李存信陷害。他先起兵反叛晋王李克用,然后又被康君立和李存信诱杀,最终车裂而死。这种死法是很残酷的,所以小说和评书的李存孝粉丝们对这段故事也是激愤不已。然而在史实中,李存孝的反叛和死亡并非如此,而是他自己作死所致。

《残唐五代史演义》演义的作者将李存孝塑造成为被人冤杀的角色,这主要是取自于新旧五代史中李存孝列传说法。这两部五代史认为,李存孝反叛是因为康君立和李存信的陷害,他们向晋王李克用进了谗言,迫使李存孝起兵反叛。最终李克用带兵征讨李存孝,李存孝兵败被俘,最后被车裂而死。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的李存孝剧情就是据此改编的,基本上将李存孝和康君立、李存信之间的对立态势表现出来。然而我们通读那段时间的历史可以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李存孝之死主要还是他自己作死。

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手下的猛将,跟从李克用讨伐黄巢起义,立下了不少功劳,在新旧五代史中评价很高,作为猛将的典范来记述。可是我们从两唐书中同样的历史记录看,李存孝的能力非常有限。他可以作为大军的先锋冲锋陷阵,是非常优秀的猛将,但是在整个战场作战中却不是统帅级的军事人才。从两唐书记录的各种战争看,李存孝很少作为一军之统帅带兵出征,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副手和先锋,作战的方式也只是冲锋陷阵。从这点可以看出,他在统帅军队和指挥作战的能力上是有所欠缺的。

而康君立和李存信则不同,他们也深受李克用信任,多次被委以重任,出任一支军队的统帅。李存孝与他们的矛盾主要在于,李存孝不服气,不愿意做副手和先锋,所以两者有了矛盾。而李存孝心高气傲,脾气很大,一言不合就就不听军令擅自行动,所以常常被康君立和李存信告发。这就是新旧五代史记录的康君立和李存信向李克用进谗言的真相,其实是李存孝自己不听军令受到处罚。在当时的晋军中,各路统帅都因李存孝作战凶猛而有所纵容,唯独康君立和李存信不容忍李存孝违背军令的行为,所以双方的矛盾越积越深。

这个事情的责任主要还是在李存孝一方,康君立和李存信是严肃军令的行为,不应受到批判。李存孝虽然不是李克用亲身儿子,但是在养子群体中也是颇受重用的,因此自以为是骄横跋扈,军中宿将都让其三分。而康君立与李存信着不让李存孝,使得李存孝记恨在心。

实际上康君立和李存信的资历都远比李存孝好,又具备独立领兵作战的能力,所以受到李克用信任。康君立资历最老,他本是云州牙将,后来和同镇军将推举李克用在大同起兵反唐,是李克用的嫡系将领。李存信虽然年轻,但父亲是回鹘怀化郡王李思忠的部下,他自己又是李克用之父李国昌的心腹,地位超然。

与上述两位相比,李存孝虽然受到李克用重用,但背景和资历就差了不少。李存孝是普通沙陀人,当兵前就是放羊的。李克用看重他天生神力,骁勇善战,于是收入义儿军。李克用的养子很多,足够成为单独的部队,所以给李克用当养子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这些养子中最出名的有九位,而不是小说的十三位,李存孝和李存信都是其中之一。李克用的义儿军很强悍,是那个时代最强的战斗部队之一,与之齐名的是后梁杨师厚的银枪效节军。李存孝凭借武勇从义儿军中脱颖而出,可他并非军中第一人,因为义儿军统帅是五代第二名将符存审。

符存审比李存孝、李存信都后加入义儿军,却成为义儿军统领,李克用看重的便是其领兵作战的能力。因为在战争中个人的武勇非常有限,只能能领兵作战的才是最珍贵的人才。李存孝虽然个人武勇出众,却不是军队不可或缺的,所以李克用并没有将其作为领兵大将来培养。

然而李存孝对此并没有正确认识,反而心怀不忿,并且将怨气都迁怒与李存信、康君立等人。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李存孝并不是合格的军人,对战争也没有正确的理解,所以根本无法理解李克用的安排。他自以为杀敌立功便能当大将,实际上是误入了歧途。

在争夺昭义军镇的战争中,李存孝跟从李克用的弟弟李克修作战,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他攻占洺州、磁州,并在琉璃陂大败邢州军,活捉敌军主将马溉、袁奉韬,然后又在邢州逼死昭义节度使孟方立。后来又在潞州兵变后攻打朱温手下大将李谠,伏击并抓获了朝廷派遣的昭义节度使孙揆、宣武军骁将邓季筠。可以说在河东军夺取昭义军的战争中,李存孝功劳最大。然而李克用并没有将李存孝立为昭义节度使留后,而是任命了康君立,李存孝只被任命为汾州刺史。这让李存孝非常不满,大怒后劫掠百姓而还,也激化了他与康君立的矛盾。

李存孝和李存信矛盾的激化也是在战争之中,主要责任来是李存孝不听军令所致。在唐昭宗派宰相张浚为招讨使攻打晋军,赵王王镕和幽州节度使李匡威攻打河东等战役中,李克用安排了李存信为军中统帅,李存孝为副手的配置。由于李存孝和李存信两人长期有私人矛盾,所以在军中互不相让。尤其是在对王镕和李匡威的联军中,两人互相猜忌,逗留而不前进,逼得李克用临阵换将。李克用改派李嗣勋领兵大破敌军,斩敌三万人,王镕和李匡威只能带着残兵逃回各自地盘。事后李存信向李克用告状,说"存孝有二心,避敌不击"。

从上述记录上,李克用在用人搭配上存在问题,康君立和李存信也有不当之处,但最主要的还是李存孝自身的问题。他严格来看根本算不上合格的军人,只是在军人的外表下隐藏着劫匪的的内核。他在作战能力上有缺陷,作战思维上落后,还有严重的匪气,这些都不适合做一方统帅的。唐末乱世的这种藩镇很多,但从没有一个长期存在的,都成了战乱的牺牲品。这样的人被任命为一方藩镇和一军统帅,不但坑害了藩镇和军队,还会连累到友军。所以李克用对其是不大放心的,只能把李存孝放在次要地位进行安排。

当周德威、李克修等人为统帅时,李存孝在资历和地位上有明显的差距,他还不敢违抗军令。可康君立和李存信本身就与李存孝有矛盾,这样的搭配自然容易激化矛盾,进而引发各种冲突。李存孝在政治方面的智商略等于零,他任性妄为的结果是受到违反军令的处罚。李克用对这种处罚极重,动辄杀人泄愤。于是李存孝不敢回军河东,干脆暗中联络朱温和王镕,上表朝廷表示投降。同时他还将河东军占领的邢州、洺州、磁州献给朝廷,唐昭宗任命他为三州节度使。如此一来李存孝就是公开反叛李克用,把自己玩到了绝路。

其实唐昭宗也不太信任李存孝,当李克用派兵攻打李存孝时,他就诏令朝廷军队不得支援李存孝,只让赵王王镕的军队策应。等李克用的河东军出井陉,逼迫真定后,赵军完全不是晋军对手,在邢州、镇州连续被击败。然后王镕倒戈,和李克用合兵三万人攻打李存孝,最终邢州城破,李存孝被俘。

可以说李存孝的死完全是自身问题所致,李克用、康君立和李存信只是侧面的推动了事情的发展。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三国中孙权要劝吕蒙多读兵书。这完全是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差距造成的悲剧,而且是李存孝不作不死。如果他能够有正常的军人思维水平,断不会自以为军功就肆意妄为,最终走上被灭亡的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