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辛弃疾豪兴顿发,写下一首“革命”浪漫主义的词,读后令人心潮澎湃

 蘅滋雅集 2024-09-17 发布于上海

由于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辛弃疾的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时值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之夜,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今南京市)。

这一夜皓月当空,天地同辉。坐在庭院之中和朋友赏月的辛弃疾想起了曾经的抗金岁月。距离南归之日已经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辛弃疾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为了收复中原,他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不过,对于这位著名的南宋爱国诗人兼曾经的将领来说,他从未放弃过收复被金人占领的土地的强烈意愿。在这首赠友之作中,他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诗词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释读】


皓月当空洒下万里金波,
似磨亮的铜镜飞上夜空。
举起酒杯问月中的嫦娥:
白发渐渐增多怎么办呢
它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
俯看着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掉月中摇曳桂树,
因为人们都说这样的话,
月亮洒下人间光辉更多



中秋之夜,仰头望月,皓月当空。人们自然想到了月宫中那吃了不死之药的嫦娥。对于这位神女,人们也有太多的祈愿。人们希望能够像嫦娥一样能够永葆青春。

辛弃疾并不怕老,他所心心念念的是恢复中原故地,甚至为了这个理想,只要立马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他不愿垂垂老矣,而梦想的实现却渺茫不可见。

在这里,辛弃疾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他不甘心,向美丽的嫦娥仙子发问道:“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展现了他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但辛弃疾岂是等闲人物。尽管他远离北方战线,赋闲在南方已经十二年,但他从未消沉。期间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在这美好的中秋之夜,他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爱国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他看到,月亮上那棵传说的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明亮地照耀大地河山,辛弃其写道:“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

这里的铲除“桂枝”有两重意思:一是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另一种意思还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

所以,这首词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辛弃疾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这种词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读后令人心潮澎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