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于三上阅读这一题的个人看法

 自陈怡派 2024-09-17 发布于浙江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

有不少老师私信我这一题的B选项表述是否错误。因为教的都是排比,并非反复。

对此,我讲讲个人的看法——

一、

我做这一题时,用的是排除法

在这个问题中,ACD很明显是错误的。它们分别将焦点错误地定位在了“上学的艰难”、“对孩子们的同情”以及“孩子们上学时的难过心情”上,而原文中并无此意。

A选项“都描写了孩子们上学的艰难”并不准确,因为原文并没有特别强调上学的艰难,而是更多地描述了孩子们的活动和环境变化。(艰难: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形容词,困难的意思。例如:行动困难,生活困难,不畏艰难险阻。)

C选项“都表达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同情”和D选项“都写出了孩子们上学时的难过心情”也不符合原文的内容,原文中没有表达出同情或难过的心情,而是更多地体现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欢乐的、和谐的、愉快的。

排除了A、C、D三个选项后,我们只剩下B选项(都运用反复的句式,描写了孩子们上学路上的情景)可以选。

即使从排比的角度来看这个句子有一定的争议,但在给定的选项中,B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这是从做选择题最优解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

二、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里的确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字

从形式上看,两段文字都巧妙地运用了反复。通过“从……,从……,从……”和“由……变……,由……变……,由……变……”的句式结构,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也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具体。

这种反复不仅体现在字词的重复上,更体现在句子结构的重复与变化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美。

如果老师认为这两个句子是排比,那么可能是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理解排比,即只要句子结构相似、意义相关,并且并排出现,就可以视为排比。

在这种理解下,这两个句子确实可以被认为是排比句,因为它们都通过并排的结构来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排比有两个基本类型,可分为句子排比和句子成分排比。

从句子结构上看,单句和复句(其中包括分句)都可以构成排比。

在排比中,也经常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

三、

总结:我认为B选项的表述没问题,其依据在于——

1.文中确实存在反复使用相同字词的现象,如“从……,从……,从……”和“由……变……,由……变……,由……变……”,这些重复的词组构成了反复的句式,为文本增添了节奏感和强调效果。

2.然而,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字词层面的重复,而是将视野拓宽至整个句子的结构和意义,那么这两段描述同样可以被视为排比句。

它们通过并列多个相似结构的句子,分别展现了孩子们上学的不同路径和沿途景色的变化,共同营造出一种生动和谐的氛围。

因此,在这种更宽泛的理解下,将这两段文字判断为排比也是合理的。

另外,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深入地纠结于修辞手法的细微区别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困惑和负担。

在这个学习阶段,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上,使他们能够欣赏到语言的优美之处,并学会在实际中灵活运用。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和信息,而不是让他们过分纠结于修辞手法的具体分类和定义。

毕竟,在实际的学习和考试中,很少会要求学生去区分反复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事实上,像反复这样的修辞手法,在五年级的教科书中才会正式出现,这也说明了在低年级阶段,我们不必过于强调这些修辞手法的细节。

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对此实在感到纠结,就以学校老师的指导为准。

三四五年级批改已经满了,还有直播可以跟!直播提供回放!

六年级具体什么时候开,不确定,等通知~

(扫码看介绍、付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