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内家三拳与圆

 hys128 2024-09-17 发布于云南
图片

文 / 布秉全   编 / 许淑贤

一、前    言

内家三拳,一般指形意拳,太极拳和八卦掌。以圆为基本特征的内家三拳,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圆运动风格,而且形成了拳法的一套圆运动理论。虽然三拳在演练风格上各有其特点,但拳理拳法同出一源。总离不开一个「圆」字。先父布学宽先生生前常说,「太极拳划圆,八卦掌走圆,形意拳打圆。如能三拳交替习练,用心体悟圆理,对健身有益,对技击有用,千万不要忽视」。秉承父训,工作之余,研习三拳,偶有所悟,深感三拳中蕴含着圆文化内涵,有一定的道理,确实值得研究,探讨。本文试图通过对三拳与圆的粗浅认识,以引起武界同好对内家三拳的更大兴趣,和对圆理的更加重视。

二、内家三拳受圆形、圆图的启示

茫茫人世间,有趣的圆形无处不在。举目观苍穹,天体、地球呈圆形,放眼望宇宙,太阳、月亮、星星是圆的,回首看舍下,桌上的杯子,笔筒、灯泡是圆的;厨房里的锅、碗、瓢、盆是圆形。缸里的豆子、小米是圆的,筐子里的苹果、鸡蛋也是圆的。为什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众多物质(体)都是圆形呢?用科学的眼光看,圆是生物选择、进化的结果。多数物体呈圆形,是因为力的作用。自然界中,虽然一些物体也有棱角,但经过碰撞,磨擦,久而久之逐渐地也圆了起来,可以说自然形成的都是圆的。车轮呈圆形,便于滚动,苹果呈圆形,减少脱落。圆形体容积最大、表面积最小。同等条件下,表面积小,使周围能量的消耗减少到最小。圆形比起其它形体,更具最大的空间,最多的容量。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球类运动,更是把人类带入一种健身增智,趣味无穷的体育境界。因此,物体呈圆形自然有它可贵的实用价值。综观万事万物及宇宙运动的规律,我们又发现,都是在进行着一种周而复始的圆运动。圆成为一种永恒,成为一种美。大自然创造了圆,圆也被人类所应用。人们从圆中领悟哲理,总结思考、引申意义、发展运用。对于内家三拳的创编和形成来说,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图片

陈抟《太极图》

我们追本溯源,仔细分析,内家三拳练圆思想,源于宋朝形成的《太极图说》。实际上,人类对圆的认识感受,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源起于易经释义的《易经圆图》,系伏羲氏仰观天象,俯视地法而制作。据有关记载:「伏羲以上,皆无文字,只有图画」。圆图则由河图、洛书演化,依八八六十四卦方位轨迹而成圆。

图片

「圆者动而为天,方者静而为地」

「圆于外者为阳,方于内者为阴」

图片

据说,起初圆图内什么也没有,以示无极之意。后来圆内逐渐划分为上白下黑之形,亦称阴阳鱼,用以说明阴阳交错互易。又在白阳中标一黑点,以示阳中有阴,在黑阴中标一白点,以示阴中有阳。根据圆图,历代易学家,养生家,道家,佛家,武学家,均潜心研究,体会真义,并结合自己的研悟,引以为用,宋朝,道教养生家陈抟,精研《易经》绘《无极图》和《先无图》。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采用《无极图》,又著《太极图说》,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明代,来知德研注易理,撰《周易集注》。并「新画一圆图,右上半白,左下半黑,中有一空心圆,以明其所体会并注释之易理变化奥义,置于其书中伏羲八卦原图之前,名之为《梁山来知德圆图》」(见潘岳著《突破拳学奥秘》)

图片

来知德圆图

这些圆图的出现,虽然都是诠释易经,由对圆形体的感受而升华为哲理,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对后来太极、形意、八卦三拳的形成和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太极图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不仅体现在内家三拳一招一式的套路及其健身、演艺、养生、技击等多种价值功能中,而且用圆理诠释武学奥义,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三拳诱人而无穷的魅力。从而形成了三拳以圆为美、以圆为理、以圆为用、以圆求平衡的拳法特色,成为独具中国式特点的圆运动拳术。

三、内家三拳圆运动特征

内家三拳独钟圆,讲究圆,源渊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其形成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可考。但从内家三拳的理论体系分析,不难看出,它是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综合易理、医理和拳功为一体的运动方法。其圆运动特征显而易见。形意拳以阴阳五行学说立论,总结运用生克制化圆势理论,太极拳取太极圆意,以螺旋缠丝运动为核心,成为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八卦掌则以「奇正相生,八卦相荡」的变化,形成走圈转圆的运动特点。内家三拳阴阳互易变化,取法自然,在内为意,在外为形,合于术数,突出圆理,符合中国文化之大道,是动功的最佳方式和理想境界。内家三拳围绕圆,体会圆,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圆运动风格。

【形意拳】

形意拳打圆——势正招圆,劲意一点。形意拳无论站桩,还是演练套路,都要讲圆。从浑圆桩来看,不仅形如抱圆,两手合圆,两膝夹圆,而且,内涵意圆、气圆、神圆,要求天地大宇宙与人体小宇宙融为一体,使身体上下左右前后形成一个缠绕交织,纵横交错的浑圆气场,通过站桩平衡阴阳,调和五行,寻找劲力,整合身心。因此,修炼体悟形意拳,要有圆的意识。形意拳谱八字歌诀中,明确提出三圆,即脊背要圆,前胸要圆,虎口要圆,其实,除此三圆之外,对身体各部位,不论上肢,下肢,还是躯干等,都要处处体现圆势、圆意。动转时,也是在一个圆字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形意拳行功走趟,看似直出直入,实际上,也是在进行圆运动。形意拳法讲,起钻落翻。钻与翻,必然要阴阳互变,形成动转,转动自然而然就是一个圆运动。

图片

李存义《五行拳谱》中关于劈拳的论述

以劈拳为例,我们在练劈拳时,不仅在行拳轨迹上形成似波浪滚动之圆形,呈立体圆,即前手走大圆,后手走小圆,而且,要求发劲时,上肢圆,前身圆,下肢圆,做到意、气、劲不断,使手与足的劲,由上肢的前撑,腰身的前挺,后足的踩蹬,产生圆的滚动劲力,势如波浪翻滚,俗称翻浪劲。形意拳圆势练法,从辨证的角度看,又有大圆小圆、立圆平圆、斜圆正圆、顺圆逆圆、整圆半圆之分。练形意拳不仅要求姿势动作,势正招圆,环环相绕,处处圆活,而且,讲究「先求开展,后找紧缩」。要从求大圆开始,逐步地把运动圆缩小为小圆,或归于没圆,即点。在外形上,不再显出圆的痕迹。这种劲称之为化劲,圆劲,即直圆之意。有圆就有直,圆中有直,直亦圆。形意拳悟拳理找劲力,劲意一点即是从圆中来寻求奥妙的。形意拳打圆,以五行生克制化的自然轨迹形成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的圆。其拳法变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圆。

【太极拳】

太极拳划圆——螺旋缠丝,随势转圈。练太极拳划圆的特征,明显地体现出与圆的密切关系,而成为典型的圆运动。在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基础上,陈氏十六世,文武全才的陈鑫(品三)先生著《陈世太极拳图说》一书,以易理为依据,说明拳理,绘图势说明拳式,并根据易理乾坤动转不息的螺旋线,自喻为螺旋劲法。杨式太极拳名家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术》一书中明确指出「太极拳弧形动作,是在意识指导下的内劲作旋绕运转时的外形,缠绕绞转,极为缠绵曲折,在大螺旋式和无数小螺旋式的发展路线上进退屈伸,形成为圆形动作,是太极拳练法特点的精华所在」。

图片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关于缠丝的论述

太极拳缠丝劲,由所练动作的不同部位,不同方向,形成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螺旋圆圈。大圆之内有小圆,小圆之中有更小圆,而大圆之外有大圆,更大圆之外还有圆。每一圆圈内都有圆心,也都含有虚实变化。其变化之妙,都在圆中做文章。我们从太极拳演练的拳式中,所看到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一圆圈。不论前进后退,上下起落,左旋右转,都带有走弧形划圆圈的形象。「这个圆圈运动,有全圈,半圈,顺圈,逆圈,直圈,横圈,在整个圈套内错综地交织着」。圈连圈,圈套圈,圈中生圈,一圈无有不圈。因此,拳家认为,练太极拳时,是「全身都是圈」,「全身处处是太极」。无论转大圈小圈,还是没圈,又都要求以劲圆为指导。也就是说,太极拳运动,不仅要求外形圆,而且要求内劲圆。使呼吸随动作缠绕到两手两足,练出由内而外的前进式螺旋劲。在练圆步骤上,太极拳也和形意拳一样,都要求初练大圈,后练小圈,及至没圈。由开展而渐至紧凑,由有形而练至无形,不断提高内劲质量。太极拳划圆练法,当如陈鑫先生所言,「所画之圈有斜正,无非一圆一太极」。「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圈有正有斜,有顺有倒,种种转法也各不相同,当因其势之自然者转之」。如手挥琵琶,云手等等动作,皆要转腕旋膀,腹松气圆,单鞭以肘带腰、腰随肘旋。撇身捶,步随胯圈转,曲伸形意求等,都具体地说明了太极拳运动,处处螺旋缠丝,随势转圈的划圆特点。

【八卦掌】

八卦掌走圆——拧旋走转,足手练圈。八卦掌,亦称游身八卦连环掌。它是以绕圆走转,掌法连环为形式的圆运动拳术。走圆圈,既是它区别于其它拳术的基本特征,也是它的根本大法。以八卦象法为依据,以转圆思想为指导,形成步法,掌法,身法等圆势练法。步法要在圆形线路上,脚踏八卦方位,圈要走的圆,犹如太极形。在八卦掌谱基本歌诀中,转掌圆圈歌曰:「练功转掌足根源,以圈为法要走圆,圈里为里圈外外,圈为先天八卦盘」

它深刻地说明了八卦掌以走圆圈为主,是其最重要的圆运动特征。从八卦掌的基本步法趟泥步的练法看,都是以内方外圆步法,里脚直走,外脚扣行,向前迈进,按照圆周循环的方法练习。转换方向时,则以「扣摆步,剪子股」变化。形成滔滔不绝的圆形走步转圈形式。从八卦掌之首的单换掌看,在随走随变中,动作左右互换,转腕旋肘,变换掌法,也是突出一个「转」字。也就是说,不仅扣摆步要转动,而且,腰身,手掌,手臂等都要随之转动,产生螺旋式运动效果。做到身体随势而走,腰如轴立,手似轮形,全身各部位都在对应旋转,滚钻争裹,圆中变化。同时,要求意识、劲力、动作,协调一致,连绵不断。进而,从连环拧转的圆圈中产生出纵横,从随走随变的走圈运动中,走出柔顺劲力,走出灵敏身法,由于习练者对八卦掌的认识,体悟不同,加之素质也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拳式风格。虽然从流传的基本拳式看,走步转圈,掌法变化等在名称叫法上不尽一致,但大部分动作还是比较相同的。其明显的特点,还是拧旋走转,足手练圈,宗旨不变。

四、内家三拳练圆的价值取向

内家三拳练圆的不同特点,蕴含着拳法变化之妙,体现出多元的价值功能。它具有健身、技击、演艺、修心等良效功用和独特的圆运动艺术风貌。内家三拳的基本特征是练圆。圆是三拳的本源,是三拳的精髓所在。圆成了一个标准。因此,我们习练内家三拳,就需要明白圆的灵动之理,需要体悟以圆为变的灵动性。有道是:「唯圆善转,灵妙无穷」。八卦掌走圆,巧变平圆;形意拳打圆,守中立圆;太极拳划圆,互易斜圆。练习日久,为我所用,浑身处处都是圆,正如太极拳谱所云:「妙手一着一太极」。实践证明,内家三拳圆运动,无论自动,还是绕动,它的动性性质,对于强身健体,技击思想,表演艺术,陶冶性情等,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宝贵的实用价值。

【价值取向之一:以圆求平衡,提高人体健康质量】

平衡是生命学的重要内容,它本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中庸的中就是圆,其精髓是和,内涵是阴阳平衡。实践证明,人体失去平衡,就会致病,就会失去健康。三拳练圆的健身价值,从人体医学和运动学的角度看,都是在进行一种平衡运动。平衡是圆运动的核心,对健身具有良好的作用。内家三拳「圆形运动的形成,直接带动人体圆形的骨骼,圆形的肌肉,圆形的经络,圆形的神经,圆形的血液,圆形气息的形成」。由于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圆运动,既有正方向的生存运动,又有反方向的平衡运动,从而使人身机体的各部位,各环节都全面调动起来,参与运动。在练圆意识的指导下,去做各种伸拉牵扯的圆势动作,这对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关节灵活,健康内脏,镇静神经,加速新陈代谢,增强全身细胞活力,以及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爆发力、耐久力、控制力等素质,都极为有效。内家三拳圆运动,使身体内外达到高度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形意拳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为指导,以劈崩钻炮横五种基本拳法生克演化之自然轨迹形成圆运动,形意合一,内外兼修,构成身体的整体圆。以圆势、圆意、圆劲,来实现调和五脏六腑,加快气血循环,增强精气互化运行,从整体上提高机体各部位功能及各脏腑之间的协调一致,使人体处于良好平衡状态。

图片

李存义《五行拳谱》中的关于五行的论述

形意拳站桩功,以意念领导,神经支配,锻炼拳劲,形成上下、左右、前后抱圆的圆撑浑圆力,以求得平衡的拳术劲力状态。俗称合劲,整劲,圆劲。从形意五行拳看,其包裹严密,起钻落翻,生克制化,循环往复的圆运动,对五脏六腑也有明显的滋润补养作用。实践证明,长期坚持形意拳锻炼,可起到元气日壮,阴阳平衡,生命力增强,延年益寿的作用。

而八卦拳拧旋走转的圆运动,其健身融于走圆,首先体现在「走」字上,俗话说「百练不如一走,走为百练之祖」。滔滔不绝的走圆转圈,不仅可以有效地按摩刺激脚掌底部的多种穴位,通经络,理脾气,强心脏,活腰肌,灵活关节,固本培元,增强腿脚力量,而且,八卦掌绕圆走转,左右旋拧,还可不断地训练人体的平衡器官——前庭分析器,有效地提高平衡能力,同时,不停的走步转圈,也可使体内产生磁共振。这种以「拧转」为特点的走圆运动而产生的磁共振,会使内劲运转产生更大的能量,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效应,八卦掌以八卦相荡的卦位变化,体现在圆运动中,即是通过身法,步法,掌法的拧旋走转,外踩八卦,内修阴阳,滋补先天元气不足,后天精气亏损,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促进改善人体本能,强壮体质,内外协调,平衡阴阳,达到身体全面健康之效。

太极拳连绵不断的划圆运动,寓意于阴阳之内,变化于阴阳之中,长期的锻炼实践证明,太极拳修炼人体内外阴阳,调适人体阴阳气血,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都具有良好的积极作用。太极拳是一种比较柔和的圆形运动,以调心、调身、调息为主要活动。坚持修炼太极拳,可有效地协调脏腑经络功能,增强人体阴阳平衡。太极拳柔圆运动,以中和虚无为旨则,强调松静自然,不失圆形之意,似有球形感觉,圆通活泼。这一基本原则,特别有利于调控神经系统。在当今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快节奏,心理和生理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情况下,对大脑神经系统是个良好的自我调节和保健。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由于采用腹式呼吸,气沉丹田,气运全身,也有利于气血畅通,扩大肺活量,增强呼吸机能,充分运用自身有氧体能,形成一种有序的增氧运动。太极拳缠丝劲法的要求,不仅对完成练法要领有着特殊意义,而且,由于动作的圆转缠绕,全身上下各部位随着大大小小的圆形动作,进行和谐有序的运转,使筋肌韧带,骨骼关节等都受到良好的锻炼。特别是对老年人和一些慢性病患者,也会起到一定的体疗和保健防治作用。

综观内家三拳的练法特点和长期的实践证明,圆运动符合中医医学和运动学理论,是优秀的传统健身武术。而以圆求平衡,则是它提高人体健康质量的价值所在。

【价值取向之二:以圆为美,表现拳艺的美学价值】

内家三拳圆运动,不仅具有宝贵的健身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拳术是一门艺术,内家三拳独特的艺术风貌,给人以无穷的美感。我认为,内家三拳圆运动的美,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演练美,二是意境美,三是哲理美。内家三拳圆运动套路的演练性,给人以动态的艺术美感和愉悦的精神享受。内涵技击理法的三拳套路,在演练过程中,划圆,走圆,打圆,表现出优美的功架动作形态,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节奏感和灵活多变,内劲浑厚的博大气势,形成了圆运动的艺术之美。这种美是在圆运意识指导下,演练传统拳法艺术,平淡,朴素的自然之美,具有练意调神,形神一致,和谐统一的特点。而不是丢失传统风格的戏剧舞台化的表演。它强调的是一种循规蹈矩,保持拳法风貌的朴拙之美的传统练法,不哗众取宠,不卖弄,不造作,没有张牙舞爪的逼人气势。这种演练之美,明确提出了圆势标准,即要求形意拳势正招圆,八卦掌动静圆撑,太极拳连贯圆活,而其修炼的过程,又同时要求内外中和,圆通无碍,圆顺活泼,富于一种不过不激,不偏不倚,「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的大乘气象。

以圆为美,修炼内家三拳,遵循传统拳法特点,使每个动作的组合和转换,都在圆形轨迹的线路上,配以速度、劲力、节奏、神韵,而构成丰富多彩的形体,肢体变化。太极拳圆柔舒缓的划圆运动节奏,其势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活泼而自然;八卦掌滔滔不绝的走圆,结合旋转拧钻的掌法变化,潇洒而飘逸;形意拳起钻落翻,包裹严密,劲力精巧,浑厚而沉实。形成了三拳圆运动静如细水流,动如巨浪翻的形式美,气势美。它不仅体现出阴阳平衡,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美学本质内容,而且,也体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无穷的韵味,悠远而高雅的意境。这种意境之美,使习练者意趣横生、精神愉快,也给人以力与美的享受。同时,这种圆形自然之美、技艺之美,还特别有利于潜修培养精神之美、心灵之美。它对于修心养性、怡情悟道、涵养美德,也起着良好的陶冶作用。

我们坚持修炼内家拳,一方面要体悟圆运动的技艺之美,增强提高演练艺术的效果;另一方面还要有意识地磨练意志,克服浮躁心理,培养精神之美,确立高尚的人生观。这种练圆的哲学美,是做人处事的艺术。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外圆内方」圆融和谐的哲学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和而不同」的思想。圆为柔、方为刚。处事贵在以虚无为根本,以柔弱为实用。说明了做人处事圆的灵活性,方的原则性和可方可圆,方圆无碍的哲理。圆的修为理论告诉我们,要修炼理想的人格,就应方圆处事,「内心要圆,清静明志,外表要方,大智若愚;对人要圆,宽以待人,对己要方,严以律己;小事要圆,讲风格,大事要方,不糊涂」。处处事事与人为善,圆内容方,强化个人行为规范,使自己身心融入集体与社会之中,建立一种合群性。但是,也不可唯唯诺诺,软弱无刚,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对社会有所作为,虚圆立业,塑造自己人格的个性之美。这种以圆理去体悟人生性格个性美,从武艺中汲取精神营养,在圆中立命、在圆中归真的修养,就是要在日常锻炼内家三拳圆运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灵魂的正直,精神的独立,而又处事谦和,诚以为道,不锋芒外露,做事有分寸,灵活机变,逐渐练就自己品德高尚的处事艺术。寓方于圆,随方而就圆,学会做人微妙的平衡。这种内家三拳心量圆,待人圆,方中圆,圆容方的哲理之美,无形中养成了一种刚柔相济,行仁行义的立身精神。这是习练内家三拳的人,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

由于人们对圆的喜爱,对圆的应用,也给予圆极大的关注和美好的评价。对于美好或成功,总有一些用带圆字的词语来形容。例如,圆满、圆活、圆润、圆通等等,对于内家三拳来说,则有圆满无滞、圆转变化、圆通活泼、圆融功夫等溢美之词。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把圆说的神乎其神,内家三拳的实践,也使我们体会到,有圆就有直,有圆就有方。圆与直、圆与方是既对立而有统一的。虽然,所有的方结合起来还是一个圆。但是,为更好地增强内家三拳演练的艺术美感和情趣魅力,我们也不可忽视直与方对圆的特殊意义。

【价值取向之三:以圆为体,应用灵活多变的技击思想】

内家三拳朴实无华,重实战,尚技击,以阴阳哲学思想为基础,以转圆原理为指导,形成了内家三拳圆活灵巧的技击风格和战略战术思想。

1、圆运动劲力特点及应用。技击需要劲,劲体现出一定的技击功夫。内家三拳阴阳互易变化的结果产生了圆。由圆而产生的劲,是拳法的根本所在。其内涵是转圆原理。在内表现为螺旋劲法,在外表现为滚动劲法。形意拳前辈认为,「圆的力量最大,也最灵活。圆则滚,滚则进,进而无阻,变化自如

这种圆的动性性质,不仅具有较强的动力稳定性,而且,螺旋、滚动劲力,也是内家三拳的主要发劲方式。从其基本拳式和手法、身法变化看,无论螺旋内劲,还是滚动外劲,皆以圆空为要旨。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而又空则活泼自如,圆通无碍、变化无穷。这种劲力,贯穿着重内练内的转圆意识,直接影响着技击技巧的发挥。拳家认为,没有圆就谈不上活,没有活就不会有灵,没有灵何谈生巧,因此,要想使螺旋式圆形动作产生较大威力,就必须贯注内劲,讲求内劲,求活,求灵,求巧,顺其自然去从圆中探求。练就圆活灵巧的劲,在技击上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随意自如。

内家三拳练圆,不仅产生螺旋内劲,而且也有着转圆的技击风格。技击中,招与术的发挥,离不开转圆原理。这种圆运动从技击角度讲,有如转动着的陀螺(太谷县俗称捻拨儿),具有较强的动力稳定性。不仅对外力有化解作用,而且,进攻时也较为平衡。由于运动着的物体具有作功能力,符合力学原理,所以,圆运动速度加快时,其动能和劲力也就相应提高。如果我们能遵循转圆原理,虚虚实实,交替变化,形柔实刚,劲圆力直,彼来我转,随曲就伸,掌握时机,巧加运用,将会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形意拳讲究滚动,太极拳讲究转化,八卦掌讲究绕动,都是转圆原理在技击上的运用。滚动是形意拳内功心法的特点和价值所在,是丹田翻滚,腰腹部的点动,由丹田翻滚而推动肢体滚动,这种内动不易被人注意,可形成以点对面,以静制动的主动局面。拳法云,「打人如亲嘴,手到身子涌」

这里的涌,不仅指身法向前推动,而且指内劲丹田劲力气腾然的气势。从手法的变化看,其灵巧、多变的特点,实质意义在于,螺旋缠丝劲法的作用,使对方直劲成为我方弧线上的切线,起到引进落空,边化边打,边打边化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攻击对方。而八卦掌走圈,则形成了以我为主,以正取斜,以迂为直,左右周旋,避实击虚。从外侧向内进攻中心的优势。八卦掌谱曰,「动为静之机,静为动之伏」。「圆为机变」。只要动静结合,就能在动中观察对方,在动中争取主动。

2、走划打三圆互为作用的战术思想。三拳练圆,关系密切,互为作用,交叉演练,各有其长,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练圆体系。从技击战术看,又是一对矛盾。既对立而又统一。互相牵制,循环不已。形意拳起钻落翻,以点打圆。八卦掌斜势正练,围圆打点。太极拳巧用螺旋,迂回转化。充分体现出太极图的深刻道理,阴阳变化之规律,千变万化之妙用。内家三拳走圆,划圆,打圆的风格特点,形成技击上生克制化的战略战术。八卦掌斜身圆步,采用迂回侧击,故意绕圈,围圆打点的技法,不与对方正面交手,步走圆圈,左右闪展,周旋兜圈,游击迂回,找准时机,动中取胜。形意拳采用直出直入,脚踏中门抢位的战术,身落手起束中进,身起手落展中击,以点打圆,快攻直取。太极拳则用转圆手法,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迂迥转化,破坏对方平衡,得机得势,引化即发。如果三拳结合,取长补短,运用八卦掌的身法、步法,太极拳的化法、变法,形意拳的打法、劲法,在技击中就会构成能攻能守,攻守兼备,变化无穷,圆活灵巧的技击特色。总之,从内家三拳八字要点看,太极拳的掤捋挤按采列肘靠,形意拳的斩截裹挎挑顶云领,八卦掌的推托带领搬拦截扣等等技击用法,也无一不是圆势功能的体现,在技击中发挥着奇妙的作用。

五、结束语

由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形成的圆运动套路,虽然各有其自身的攻防技术特点和战术思想,但它不具有直接的攻防作用。因此,千万不要误认为会练套路,就能技击散打。练习套路和技击实战既相互关联而又有很大区别。练的功夫好,不一定技击技术高,深厚的功夫劲力,变化多端的技法,能否在对方身上发挥作用,必须经过散打实战的检验。散打实战是一门高超的技艺,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现实一点看,真正能散打实战也只是少数人的事情。所以,我认为,拳术技艺,玩玩而已,大可不必说的神乎其神,天下无敌。先父常告诫弟子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即使练成一身好功夫,也不要自恃高傲,目中无人。应该懂的仁学在拳学上的运用」。我们应该知道,一时称雄不等于一世称雄。天下好手、高手未必都有机会交手分出高低。既然没有交过手,又怎能说自己是天下第一呢?更何况是民间业余。

言归正转。内家三拳圆运动的多元功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适应着人类生存与生活的需要。的确是我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它的不同价值取向,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因此,我们练习内家三拳应明确侧重点,如追求健康长寿,应注重健身养生功能,在练套路上下功夫,以舒展大方的练法为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如提高技击水平,就应该强化实战意识,研究套路中的功法技法,在格斗技术上下功夫,以训练自由博击素质为主,多操手,多实战,真打实干;如要表演比赛,就应在套路审美方面下功夫,以注重韵律感,功架美为主,讲究传统功夫。如您认为技击散打属残暴行为,有悖于人心向善之本性,那么,您也可以修炼身心,涵养道德为主,从圆运动中去寻找哲理,磨练精神,培养灵感、智慧、意志。当然,对于只想学点拳架的人来说,也不必知道的太多,照样可以自由自在地愉愉快快练一辈子,无形中享受练拳的好处。但是,不论你偏爱哪种功能,你都应该学习探究它的文化内涵,做做武学学问,贯通科学,寻求艺术(包括打的艺术)以提高其品位,升华其层次。这是笔者对内家三拳练圆的主要思想认识。

最后,以笔者的习武格言共勉:「魂魄並练修本能,顺其自然圆中求」

(庚辰年布秉全写于太谷尚贤居)

主要参考书目:

1、《监本易经》,善成堂藏版,清朝光绪五年新镌

2、《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3、张山主编,《武术学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

4、顾留馨著,《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

5、姜云樵编著,《八卦掌》,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年

6、曹志清著,《形意拳理论研究》,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

7、潘岳著,《纵横内家武学》,逸文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8、吴攸杰著,《可方可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

9、陈靖著,《太极拳练与悟》,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


图片

作者简介:

布秉全,1945年生,山西省太谷县人,中共党员。中国武术七段,1969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退休前,供职于太谷县经贸委副主任(正科)。兼任山西省武术协会常委、山西省形意拳协会顾问、晋中地区武术协会副主席、布学宽研究会会长。

幼承庭训,随父布学宽先生(原中国武术协会委员)研习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鸳鸯脚诸拳及健身功法。为车派布氏形意拳武学文化继承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代表性传承人,多篇武术文论发表于《体育文史》、《中华武术》、《武林》、《精武》、《博击》以及台湾《力与美》、《台湾武林》等武术杂志,著述有:健身法《洗髓经》(1984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腿击法《鸳鸯脚制敌绝技》(1996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及人物传《布学宽年谱》(山西北岳文艺岀版社出版)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