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送别》意境赏析

 胡之杨 2024-09-17 发布于山东

    《送别》
    是一首好诗
    意境深沉古远
    旋律流畅优美

    它以
    静的形式
    融的手法
    娓娓道来的节奏
    揭示了
    友情的本质
    乃至
    生命的真谛

    在隐约文气中
    我们似乎找到了他
    当年
    绝决皈依的答案

    诗歌,顾名思义,既诗,又歌,诗以歌之。它总要表达感情,或激愤、或喜悦、或失望、或振作、或彷徨,它是情感充沛激越时而写,写得也是感情难抑之时,而送别这一特殊境遇往往能集中激发和展现作者的丰富情感。生死离别是人生一苦,也是人生的在所难免。彼时,多少思绪涌上心头,感恩的话、祝福的话、挽留的话、叮嘱的话要说,于是感性而有才的人们便以此为载体或歌颂或惜别而流之于笔端。
    送别诗自身又可分为爱情惜别、亲情离别、朋友握别、师生告别等。送别诗是古代三大类诗歌之一,且占了很大比例,其中友情题材的作品又占了大多数。或过于亲密反而耽于表达,或天下亲情大都相致,或许亲情让更多人认为是本份付出,感慨歌颂亲情的送别诗并不多见,多以爱情缠绵诗,多以友情不舍诗。

    《诗经》中的“送别”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这首诗被称为“万古送别之首”,是哥哥送别妹妹的诗。
    或许情感变化是由近及远的,先是亲情的聚合和分离,然后是远亲的别离,最后才演化成朋友之情和哥们之义。因为友情就具有亲情融融的温暖特质,所以友情应起始于亲情。同时,人最初最先接触和朝夕相伴的是父母和兄弟姐妹, 然后是至亲等,所以在众多情感中亲情是首位的。当社交愈来愈多愈来愈广时,因相互吸引或承恩感恩产生的友情爱情等诸情感便应运而生。

    再看李叔同,再品《送别》

    长亭和古道是古人送别的场合。所以古人是很懂得浪漫和风情的,居然专设这种地方供情感表达释放、精神抚慰激励。反观当代,这方面退步多了,当代人更加注重技术带来的便利,少了对情感需要的关注关怀。如今惜别之地长满了草,草天一体,一幅苍桑古凉,欲哭无泪、遥远注视、久久贮立的场景扑之眼前。
    《折杨柳》是一首曲子,常常用笛子来吹奏。李叔同创新性的跳出传统文学创作“窠臼”,将风吹柳树和风中吹笛两个意像拈合一起共同表达惜别情愫。这是创新也是首创。同时用上了夕阳,借用了夕阳的美丽和迟暮,表达了凄美的情感和给予的温暖。
    地域的远,空间的辽阔,暗喻了整个人生。诗歌告诉人们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冷冷落落的,都是孤独寂寞的,至少在人的内心深处。这里的“半”是“喜忧参半”的“半”,这是以多写少的虚写写法,人生的忧愁和忧虑原本要远多与团圆幸福。还是来一壶酒吧,一壶浊酒。为什么是浊酒呢?因为惜别的酒不需要多好,同时再好的酒因为告别也是“浊酒”之味。“浊酒”是廉价的但很质朴,很纯真,这恰是友情的底色。实际上他们大概率喝得不是浊酒,说是“浊酒”用其意像而己。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这句表达了对友情不渝的坚定自信,看似没有把握的自卑,实际上是高度自信和殷殷期待。也就是说,两人的感情已合为一体了,相信他的朋友在来时一定不会犹豫徘徊而是用最快的时间,最果决的行动。
    最后一句揭示了人生的规律。熙熙攘攘,不仅单纯得为了“利往”,人生的宝贵和幸福还有欢聚,还有团圆,但毕竟聚少离多啊,这实际上揭示了人生“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的人之共性,传送了些许无奈、些许感叹、些许伤感。

    声明  图片系转载自360网络,文章仅表个人观点,无任何生活参照和无所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