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线教师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基本建议——以中学物理教师为例

 朱联星ue7v3w4k 2024-09-17 发布于福建
一、“上手”教学研究的一些准备

(一)教育相关理论学习的体系化

现实中,虽然更多教师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教育理论对实践的作用,但是还会在有意无意间拒斥理论的学习。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学教学中,学科的课程、教材、试卷所表现出来的一门学科的严整性与结构性,与教育理论的松散与多元构成了鲜明的反差。尤其是物理学科。

物理学有理论,并且有诸种学科中最精致、最体系化、最美的理论。说一句或许有些重的话,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理论兴趣的物理老师有多高的格调与发展潜力。

物理学理论的体系化程度应该是各种学科中最强的了,所以,容易“看不上”除了物理学科之外的其他一切学科。这种心态需要纠正。

教学这件事,是一个心理活动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运用足够细致的、有足够分辨率的理论工具加以理解和研究。

很多人是本科期间才开始接触教育学,学习教育学。一开始研习教育学,可能不容易生发兴趣。或许因为教育学术相比于一些学科而言,没有那么些“立竿见影”的功能。

然而,即便如此,建议各位能够保持一种终身思索教育、研讨教育的习惯和兴趣,并能够慢慢儿发现思索教育的兴趣和乐趣。

这个过程可能不那么轻松。可能缘于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挺难的,不过实现之后的乐趣也是极可观的。

为什么要实现教育理论的体系化?以及如何实现体系化?首先,体系化的观念背景能够促进对教学理解的不断积累,并在体系下发现一些原本不易发现的问题、聚焦一些原本不易聚焦的问题,研究一些原本不易研究的问题。其次,体系化的实现需要与理解的体系化交错引领。值得强调的是,教师的学科知识本身也应该实现与教育理论相应的系统化。

理论学习的体系化实质上是学科教学观念背景的体系化,内核则是增进对学科教学的理解。

对一般教育学理论,初学者可以选择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全国统考的“教育学基础综合大纲解析”,其涵盖了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等几个板块的知识,较之多样的教育学著作,“大纲解析”体现了内容的完整、观点的去激进化以及结构性的良好。这一资料可以作为中学教师迅速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教科书或随时查阅的工具书。

在从事培训中,物理教师普遍都会对思维、能力、问题解决感兴趣。但是这些领域确实都相对艰深,因而需要比较系统、深入的学术理论学习,才可能做出比较有意义的工作。

(二)重视文献积累和研读

要建立自己的文献库、要有资料意识、积累意识。这里想格外强调的是要认真看、多看。

指的不是那种“雨过地皮湿”的看,对好的文献,要有圈圈点点的、反复的、研究式的看。要努力看透、看懂。

这一点挺重要的,一边看就可以学习人家的写法。并且这也是很基础的、不可替代的。

再一个就是广泛阅读。各类物理教学类乃至教育类的期刊、著作,都要阅读。还要广泛关注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以及政策导向。

在此基础上,可以模仿人家的写法开始写。当然,这不是抄袭,而是模仿人家的构思思路、切入方式以及用语方式。

(三)从“人人有论文”到“人人有方向”
每个老师最好都能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逐步深入并发挥整合优势。我了解到,当前在一些地区的一些学校,已要求教师们“人人有课题”,这也的确反映出中学对教师研究水平提升的新要求与新趋势。对于教师来说,应将“人人有课题”转化为“人人有方向”,也就是要使课题归属于自己的方向,而不是反之。
当然,发现已有很多教师都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就身旁的例子而言,就有很多。教师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热门的研究方向,甚至追踪研究本领域的前沿方向。总而言之,要使研究成果发挥整合优势,从而彰显教师学科教学的高度专业性。
实质并不是获得多少课题、发表多少文章,而是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不断深入、不断积累。一线教师群体研究方向的选择当然可以独创,当然也可以在现有的研究领域中选择。事实上,现实中每个研究领域都需要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的继续创新、深入乃至商榷。
研究系列化与研究方向的确立,内在地意味着教师思想的不断深刻;外在地体现为研究成果发挥整合优势,进而形成教师个人的品牌和特色,由此发挥更大的影响。
如果主要自己努力,建议则是保持对现实的敏锐,并做到学习的系统和全面。才能有一个发现问题的“透镜”。归根结底还是要有自己内在的研究动机,并且要成系列、成系统、不断深入
(四)与学历学位提升联系起来
中学教师研究方向的确立当然是不容易的。在更多中学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背景下,可以选择在指导者的帮助下将在读期间的研究方向与毕业后的研究方向贯穿起来,从而便捷地走上研究成果系列化的快车道。
有打算的老师,可以考虑尽早去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历学位提升,找到自己研究发展的指导者以及合作者。

如果能读硕士博士,就可以进入导师的研究领域与方向,比较快地进入一个传统以及前沿。当前,这也是有条件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不进入一种传统,也就无法判断什么是前沿以及有价值的问题。

如果你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那么读研也会强迫你坚持下去,这样在内外的促动下,你就会获得一个在一个研究方向下研究的经历。如果读硕博的话,要主动求得导师的指导。

(五)善于结成共同体

除了通过攻读学位找到导师,当然是最好的选择,此外,也可以积极向会写论文的同事、同行学习。通过本单位、本地区的名师工作室、共同体等形式,向自己的引导者积极学习。

当然,有能力的老师也要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善于构建团队、协作发展。

研究作为一项“论学取友”的事业当然离不开合作。在教学问题日益复杂、视角日益多元的当下,教师的教学研究应加强团队式的研讨协作。在宏观上,教师的乐于协作与分享将构成学科教学学术的良性生态;在微观层面,涵盖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的团队建设可以使教师加速由教学研究新手到熟手的进程。

团队化要求中学教师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在遵守学术道德的前提下乐于分享与交流。这类团队协作模式有很多,诸如名师工作室、教师沙龙、民间共同体、网络即时通讯平台、学术会议等,都成为了中学教师教学研究团队化的良好载体。

如果说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必然要求教师团队化的协作。教师的教学研究应自觉地融入团队、维护团队、引领团队,使自己的研究接受团队的启发、批评与分享,从而实现教师教学研究从个体化到系列化,再到规模化的跨越。

至今,我了解到很多地区的很多学校都在教师评价方面做到了让热心教研的教师不吃亏、有保障。也包括对发表论文与课题的老师进行奖励,对教师的购书学习进行支持等。

在团队发展方面,也有不少地区和学校鼓励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开启团队化发展。并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或延请专家长期指导。


二、教学研究论文撰写的一些具体建议
(一)要提出问题

也就是说,要有问题意识。或者说,你要说的这件事“何以成为一个问题”。比如,今天天很热,并不是一个问题。今天天很热,然而某甲很怕热,这就有问题了。

进一步,您的论文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能不断深入、层层深化,也有可能一步到位,还有可能问题不断转换、像一部电影。这个就得研究过程实际是怎么回事,以及您想把它描绘为怎样一个过程。

(二)要综述别人的文献

研究之所以叫研究,就是因为要站在别人的基础上向前走。所以建议一定要做好文献综述,并且加强对文献的讨论。这个跟前面说的重视文献阅读是一致的。

(三)要有“干货”

也就是说,要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或新东西

(四)要去论证

也就是说,要去论证: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些老师会说,任何人的任何做法都有他的逻辑。这话没毛病。其实任何人都一般不会说自己是个不讲逻辑的人。关键是每个人的逻辑能否禁得住别人反复的辩驳。

(五)要总结和反思

这部分一般是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对之前的整个研究做一个回顾、提升和展望。这一部分要重视起来,点出那些您认为真正重要的点,以及未来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给后来的研究者、决策者以建议,也是一种引领与影响。这考察的的作者的眼光,以及对整个领域研究趋势的把握与观察水平。

(六)知行合一

其实说了这么多,会发现并没有更多的技巧可以“造”出论文,还是要凭硬功夫说话。没有研究、没有成果,自然写不出来。

物理教学研究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只是一个形式与载体,实质上还是要求我们都要做研究型的、卓越型的物理教师。

三、必要的心理建设
在多年来的经历中,发现一线教师有必要在从事教学研究的时候完成相关的心理建设:
(一)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陶行知先生不仅批评过“书呆子”,还批评过“田呆子”。借鉴过来,也就是说不要在理论和实践上片面地走极端。

对各种文献,也要学会批判性的阅读。要理解理论说的是什么意思,要追求理解,而不是钻“牛角尖”。

对实践,不可片面地看待,或迷恋于实践——当一个繁忙的事务主义者。

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要有个比较好的理解,并且最好也能去思考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实践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写作,能避免走入误区。

(二)有开放进取的心态

在这一点上,要向很多老师学习。我所遇见的很多一线教师真是从善如流、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典范,充满正能量。

一方面,我们要当一个信息敏感的老师,积极关注前沿热点,与外界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

另一方面,要转变一种心态。要用自己的成功感染自己的学生而不是要求他们成功。一个从事教学研究的老师,也就是要能够驾驭自己的境遇,积极开拓进取。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教会如何成功。而不是整天“赖”着学生、“绕”着学生。相信教授收获成功的体验之后,上课的举手投足都会不同。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要求老师们要有一股新锐之气,告别一种市井之气。这对学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甚至很关键的。

(三)充分认识“分享”的真正意义
有人说:的确有思想和观点应该发表出来,供大家参考,不应该自私。
对这个观点,我的看法是:恰恰把自己的研究发表出来才是“自私”。
原因很简单,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只有发表出来“才是自己的”。这跟我们做物理学研究是一样的,往往两个研究小组是你追我赶,争着把研究成果发出来,占领一个领域。
我还想剖析一下,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不愿意与别人分享?或者说,当一个人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思想的时候,原因是这位老师知道自己有“研发”能力。也就是说,只有确认自己有不断获取新知能力的教师,才会不吝惜与别人分享。
所以,当我们吝惜与人分享的时候,我们就要扪心自问:是不是自己已经丢掉“核心竞争力”了?当然,是以恰当的形式分享。
(四)一定要“有时间”
很多老师说:没有时间做教学研究。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没有时间做教学研究就不做。这个无所谓。
但是,我感到“没时间”这个状态一定要改变。为什么呢?我们做任何工作,都是为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我们的教学研究为的也是这个。

幸福来源于什么?在某种意义上正来源于“闲暇”。也就是说,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多一点时间。换句话说,今天的没时间,是为了明天的有时间,明天的有时间,是为了后天的有更多时间。所以,一个老师刚入职,可能可以“没时间”,然而如果干了一辈子都是“没时间”的状态,那就不免遗憾了。

所以,我衷心希望,老师们即使一辈子不做教学研究,也要“有时间”。在这方面,需要持续给教师减轻非教学负担。

(五)学术写作有助于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诚挚希望各位在今后的写作和讲课时候,都要注意表达确切。我想各位的讲课水平也会得以提升的。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效率,也一定会提升的。

我感觉各位老师都很注重教学“效率”,这个事怎么提升?
俗话说:成功细中取;细节决定成败;魔鬼都在细节里。
从教师表达和信息传递的确切性开始做起,应该是很好的方法。
我们的学生每天通过教师的教学接触的是模棱两可的信息,还是足够精确(精准)的信息传递?两相对比,长期以来,教学的效率能一样吗?
接触我们物理教师很多年了,很多老师容易有个误区,就是会认为很多文字性的工作都是咬文嚼字,都是抠字眼,不干正事。
这种想法我认为是错误的。具体怎么错的,我也不多谈了。
希望各位老师,至少今后不要在思想意识的深处仍然排斥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真诚地学会说理,学会论证。
(六)与全国最优秀的同行对话
期刊论文审稿也有人家的标准。大家要习惯于经常接受质询和评议。这都是正常现象。当然,最终要实现进步。
各位都是本省最优秀的物理教师,所以相信各位在具体的教学做法上一定是足够先进的。
希望各位在论文写作中,把最先进的做法呈现出来,并且说清楚为什么先进。代表您本地区最优秀物理教师对教学的做法和对教学的理解。因为杂志审稿人也不是“吃素”的。
各位一定要提高这个意识:各位今后的对标是全国优秀物理教师同行。而不仅仅是在自己的课堂上。
能把自己的学生教会、教的比较好,我想只是作为一个省区优秀物理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教学研究的目标一定不是局限在这个的,一定有更高远的目标。
四、回答问题

问题1:感觉有时有这个困惑,大家选题差不多,如何能脱颖而出呢?比如写牛顿第二定律的,大家都要写,如何写的更好,更能发表呢?和一位同事聊天,就说到这个问题。像这种写牛顿第二定律误区类似的问题,大家都已经研究过了,去cnki上一搜,一大把。大家都已经做的差不多了,那是不是说这种问题就不需要再研究了呢?

相信看了以上论述,这个问题也容易解答了。论文还是要有干货,没有的话就不写。我曾有一句戏言:有些作品是生命之作,有些作品是生活之作,有些作品是生产之作,有些作品是“生事”之作。

“生事”之作,也就是味同嚼蜡之作。

希望大家多写生命之作,别写并远离“生事”之作。

如果能听进去的话,我再来打一针“鸡血”:其实,教学研究就是要学会“出新”。高考中考其实也就是在不断出新。我们老师写论文也要训练自己不断出新。

“出新”,是一种高峰体验。或许,学会“出新”的老师,“压”高考题都能压得更准,也说不定。没有出新的本事,恐怕难免跟着中高考的后面被动地走。

问题2:想问问写不同类型的文章是不是有个固定的模板呢?或者固定的套路吗?

套路也是要为了真诚服务的。不过套路也不是不重要。我们写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要有“读者意识”,即能够照顾到读者的理解逻辑与情绪。

在文章的结构方面,还是值得下很大功夫的。也可以找到一些共性。其实都是要讲研究的基本逻辑。

写论文首先就是要给它搭一个好的结构,这个结构又要依据内容本身与读者的阅读逻辑,最终要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有的时候,也像在做一副拼图,很有研究的乐趣。这个琢磨过程是很有意思的,也是很锻炼人的。

所以说,大家可以多试着琢磨琢磨如何给你想写的东西找个切入点,并认真揣摩一个论文框架,不要着急下笔写。

问题3:除了一个好的选题,文字表述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主要是要有逻辑、顺畅、典雅、隽永一些。不要口语化。

如何提升呢?如前所述,要通过多读、多认真的读,并且通过自己的写作练习。最好还要找到指导者给自己认真指导。

问题4:是不是先教学后研究再讨论,最后写成文章?

不一定。当然,要讲究学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范,更不能有学术不端。

问题5:为什么过去很多老师听了很多讲座,还是写不出来论文?

想想看,如果我们的学生问:“为什么听了很多老师讲课,但是还是不会做题?”我们会怎么回答他们?

可能是老师讲得不好,可能是学生听的不好,学习方法不好。但是归根结底,不去自己做题,终究学不会做题。写文章也一样。

问题6:为什么很多课教的特别好的老师写论文不太行?

这个话之前听很多人说过。不过我觉得可能要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个方面,其实我非常想知道,到底有哪些老师“课教的特别好,写论文不太行”?能否举几个例子?我真的愿意去了解这样的老师,了解他们的教学和论文的真实水平,以及愿意去了解教学研究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关系。这也是一个有价值的学术问题,本身需要研究。二者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应该是复杂的,可能不会有一个一蹴而就的答案。

另一个方面,即使真的存在这样的老师,那也不妨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教学与论文皆佳的老师,也就是教学、研究都要会,甚至都要优,我们应该有这样的魄力。

其实大可不必将写论文和教学绝对地分开,它们都是一个老师综合实力的反映。对于我们广大一线老师来说,学会写教学研究论文,就是给自己增加一项技能。俗话说“艺大不压身”,何乐而不为?

问题7:写论文的逻辑和课堂教学的逻辑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

这是个有价值的话题,需要写一篇“大文章”或一本书来回答。

如果您感觉这两者的逻辑存在不同,并且不满足于这种不同,那么你可以努力使二者的逻辑实现相同。一切皆有可能。当然,这需要您的研究。

问题8:教学研究论文有什么种类?或者怎样小题大作?

对分类问题,可以保持灵活的态度,不要刻意去分类。只要你有干货,去表达你的干货即可。

“小题大做”说得好,这需要很深的功力。以上谈了那么多条,可以一条一条来做,不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功力。

问题9:好论文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有创新的论文?教学论文写作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如何运用?

“好论文的标准”,首先得过自己这一关。“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怎样写出有价值的、创新的论文。”可以说本讲座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做到。

“教学论文写作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如何运用?”可以系统地学一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后要自己尝试着用。当然,教育研究方法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我们一线教师从事的教学研究很多还缺乏方法和方法论的思考总结。

问题10:总感觉论文想写出自己的东西太难。总感觉自己想到的别人也会。

这也就是说自己没有“干货”。这时候就要承认自己还需要发展,姿态要对,要去虚心学习。只要开始努力,应该就不晚。

问题11:您觉得物理教育学是什么?物理教育学如何入门,有研究范式吗?比如,它和物理的区别(当然还有联系)在哪里?它和教育的区别(当然还有联系)在哪里?它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学科教学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前辈教师已经深耕数十年。如何重新发掘并振兴这个领域,值得为之付出努力。

要增强聚焦能力和聚焦意识。例如不宜笼统地谈“什么是理解”、“理解与记忆的关系”。

要增强学术意识。学科教育为什么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声誉?就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停留在经验,眼中没有前人、没有既有研究成果、没有综述意识、没有积累意识,所以造成学科教育研究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并且大量智慧和成果由于没有学术规范的积累和保存而随着教育者的谢幕而大量流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