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公众号从2019年9月16日开始发布民国报刊。 到今天,整整五年了。 我决定就此结束每日发布。 说说我的一些心得感受,以及为何结束的原因吧。 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已经基本完成。 我早年的研究兴趣方向其实是秦汉历史。 因为在2019年,学校适值校庆。 我写了几篇关于旧校址的文字,在同学群中转发。 为此,查阅了一些民国时期的资料,发现挺有意思的(颇多八卦)。 加之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系统地推导过民国历史。 于是便从报纸入手,开始逐日阅读。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阅读速度远远超过发布速度。 很快,我就不满足于仅仅只阅读报纸,转而收集民国时期的日记,年谱,回忆录等一系列材料。 在将互联网上能搜集的这类材料几乎一扫而空后, 我又开始搜集直接史料记录。 这就涉及到文本之间的比对和校正。 于是我着手建构条目分析系统。 为此,我先后购买了两套NAS系统,在家里搭建起检索和备份系统。 并且按照国家/地区/人物/年代/交互关系等特征值,分别建立了对应的文件查询体系。 而资料的搜集范围,也在2020年前后,从原本仅只是民国时代的1911至1949年范围,全面拓展至上下五千年范围。 借着这个整理过程,将手头原本的各时期的历史资料,全部编录进入。 今年9月15日,Z-Library开启捐献服务。 我通过查重赫然发现,我所检索下载的书籍,95%以上,其实已经在本地硬盘都有副本。 这就意味着,我所需要搜集的书籍史料,已经大致囊括了互联网上现有可以下载的部分。 其实,这一点也很好理解。 1949年以前的历史资料原始文本,其实存量是有限固定的。 即便随着考古发现和档案开放的新增,其增量也不会剧烈变化。 无非是少量更新迭代。 而这对于以时间轴为脉络的历史研究来说,大体已经足够。
通览绝大部分历史研究制著作,大部分作者其实都是立场决定态度。 无非是抓住历史材料的某个符合自己所需的特征,予以放大和强化。 对于历史材料,我始终认为: 还是需要在直接接触原始史料的情况下,独立认知,参考论著,客观分析。 由此引出第二个话题—— 二、通过公众号做观点分享受限。 我的专职工作并不是做公众号。 这仅仅只是个人兴趣的一个展现窗口。 在早期,我会声明原创。 但很快,就意识到,我的评述和分析是基于大量历史文本材料基础而来。 为了保证历史材料的客观性,引述材料篇幅往往会远大于评述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声明原创意义不大。 所以,我大概在2020年前后,取消了所有原创声明。 与此同时,公众号的审核机制,多次出现文本词语触发关键字屏蔽,无法发布。 这个情况在2022年左右,发展至高峰。 很多时候,连原始的历史材料都无法展示。 从那时开始,我便转而申请网站域名,将这些材料转入网站空间。 时至今日,在网站上的历史材料已经远远超过公众号的丰富程度。 这其实意味着:公众号上的内容本身就受到了制约,并不是完整体。 另一方面,上传至网站的资料,其实相对于本地硬盘上的资料,又是缩水版本。 因为硬盘上的许多图片文件,PDF文件,因为容量过大,上传至网站费时费力,所以,我仅仅只是放置在本地的对应目录。 资料的缩减,这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 我逐渐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给予多少历史材料,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阅读者对整体的分析和把握。 在对皖南事变做时间轴分析的过程中,我就有切身体会。 随着对搜集材料的阅读范围不断扩大,对这一事件的判断会不断被修正。 各类相关著作对此的分析、描述及评价,都是站在当事人不同的角度,对历史的侧切。 也许最终的观点被归纳提炼后,会发现那大体是某个主流观点的方向。 但我内心深处很清楚,这其中经历了一种螺旋状上升。 (时至今天,我都非常想去皖南事变的整个路线走一遭,切身体会那样一种物理空间下所发生的演变过程。) 由此涉及到标题所述的“受限”一词,其实,我会发现:真正在表达阶段的受限,反而不是制约的关键点。 真正制约认知的是“过饱和的历史材料”不可能以公众号做全方面展示。 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乃至于讲述者/陈述者的表达先后逻辑,都足以诱导/引导受众产生某种特定结论。 从这个意义上来观察: 跳出历史材料本身所述的时空,代入我们现在所处的当下,对历史材料的表达是需要敬畏心的。 于是,我在掌握到更多更广泛的材料后,不断自省自身表达的局限性。 对于了解得越多的事件,反而不会做更多评点。 所谓“知道得越多,越不愿意言及”,逐渐体会到了其中的微妙。 换做简单粗暴的语言来表达,大约是: 1.要分析清楚这件事,需要掌握更多材料。 2.如果一个人真正掌握到了足够多的材料,那就已经不再需要另一个人“来嚼碎了喂给TA吃”了。 3.而实际上,很少有人有耐心/时间/精力去掌握足够多的材料。 4.在此之前,等待另一个人投喂时,焉知对方是否秉承同一原则呢? 三、我的本职和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个人愈发感觉“人在世上活过一回,可能是需要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才好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混吃等死(或换言之:啥都不想)度过一生。 以上这句话本身就包含了立场属性。 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感受这个世界的各种状态,即便是吃喝嫖赌抽,也是一种存在。 又有什么不好呢? 这其实就是一个各自表述,求同存异的世界。 历史本身亦然。 在发布公众号的五年中,我在本职工作上,也创造出了一些颇可盘点的成绩。 比如基本上每年都主导完成了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现象级关注的项目。 然而,我内心始终不满意。 相比起其他行业,我总会想: 我为这个社会所创造的价值真的有那么大吗? 即便是涉及到兴趣所致的公众号。 我也在思考: 每天这么发布几张报纸图片,其真正的价值有多大呢? 能不能我继续用后续的余生,继续完善和整理我手头的这套编年体系统。 在某个阶段,打包共享发布出来,方便所有对历史有兴趣的人士,不必重新发明轮子呢? 比如中研院近代史所就有一个同样类型的编年体系统。 规模远比我所搭建的为小,但思路是相似的。 我完全可以将我的系统在自认为更为完善后,捐赠给他们。 为此,我的(即便是兴趣类型的)重心,是否应该更扎扎实实地注重到对历史材料的整理上。 而不是轻描淡写地每日发布几张报纸图片呢? 同时,对于历史材料的评述分析,是否应该思考更客观全面的发布方式。 突破上述第二条结尾处,对于“分析至表达”这一过程中的局限呢? 我相信一定是有方法可以解决的。 四、冲击。 今年的2月3日,我的妈妈去世了。 这件事的结果之一是:妈妈的头七是大年三十那天。 这个年,过得很不好。 这件事对我的冲击,比我自身之前曾想象过的,来得要大很多。 我的心理上是疲惫的。 从那时至今,我许多次给自己加油打气,试图重新振作。 但,我的表达欲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基本丧失了。 不太想说什么,也不太想写什么。 乃至于,我在前段时间开始强迫自己再次梳理和整理历史资料时, 我一边整理,一边觉得感伤。 妈妈,也成为历史里的一个称谓了。 我想停止发布,应该有助于我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吧。 大致就是这样。 所以,各位,综合以上情况,这个公众号将在今天开始,停止发布民国报纸图片。 民国编年体材料的发布。 借着五周年,划上一个休止符,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好的节点。 祝各位中秋愉快。 |
|
来自: dandong819 >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