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对预制菜“怨念”很深,感觉一说预制菜就等于难吃,就等于低品质,就等于“差评”。 也许,“手作”的食品确实会更地道,但站在餐饮商家角度来讲,要保证运营效率和成本,食材“预制”不可避免。不然,哪里可能十分钟就出汉堡,高峰期一翻台就上菜? 事实上,我们反感的不是预制菜,是那种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品质与价格不匹配的食品消费。 什么是预制菜?名不正,言不顺。预制菜到底是什么?真的是食材鄙视链的底端吗?今年3月,国家出台了“预制菜”标准。标准指出,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值得一提的是,以下几类不再划为预制菜。
以上四种也是“预制”形态,但在标准里不再被称作预制菜了。其中中央厨房模式向门店、终端配菜不再纳入“预制菜”范畴,意味着那些连锁餐饮企业(注:连锁餐饮企业几乎都使用预制食材,保障出餐速度和口味标准化)、校园配餐都不属于预制菜。 不过,餐厅要对消费者回应和解释更多。官方表示,要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另外,新标准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则是明确了预制菜不能添加防腐剂。商家开发产品全程使用冷链,在开发配套调味料包时,就可以去掉防腐和抗氧化的需求。 比如,消费者熟悉的小龙虾预制菜、酸菜鱼预制菜所用的黑鱼片又或者是熟食鸡等,如今都在采用速冻锁鲜技术而非传统防腐剂进行保存。比如小龙虾预制菜使用的“液氮速冻锁鲜技术”,就是煮熟经调味完毕后进入液氮库,经过10多分钟的急速冷冻锁住鲜味。 你可以不喜欢预制菜,但餐饮发展离不开“预制”到现在,预制菜并没完全得到消费者认可,仍有很多消费者对其抱有微辞。尽管如此,再大的脾气也败给了效率和性价比的现实。 很显然,预制菜的出现简化了烹饪过程,降低了食材损耗。此外,预制菜的储存周期较长,非常适合餐饮门店优化店内食材配置,对于一些食材,完全可以采用预制菜供货。因此对于餐企来说,从人力成本到房租到原材料,预制菜带来了真切的实惠,还实现了降本增效,从而在保证利润的同时,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具竞争力价格的服务。 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如果用的不是汉堡胚,全部改成现做,产品价格和取餐时间就不是现在这样了。 还有数据统计,从餐饮企业来看,2024年半年闭店105.6万家,直追2023年全年的134.6万家。但在高闭店率的同时,光明正大使用预制菜的萨莉亚和米村拌饭却实现逆势增长。 创立于1967年的萨莉亚,餐厅里没有厨师,厨房里没有一把菜刀,食材多为半成品和预制菜,员工只需要将其进行加热处理便可快速上餐。100道菜里,有70多道定价在20元以下。主打预制菜的萨莉亚非但没有因为口味不佳遭到排斥,反而以30元能吃饱、40元能吃好、50元吃到吐的高性价比,赢得广大消费者喜爱。 另外一个案例是米村拌饭,门店里不避讳地使用“料理包”,消费者面对同一商场品牌餐饮人均100元左右的客单价,再看看20多元的预制菜拌饭套餐,容忍度突然间就增强了。 由此可见,预制菜本身不是“原罪”,而是消费者出于对知情权、选择权的维护,对行业、对市场作出的一种情绪化表达。当然,预制菜企业也需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创新的工艺、更具特色的风味来打动消费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