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品鉴历代狂草前贤名迹

 鸿墨轩3dec 2024-09-18 发布于内蒙古
                                                             2019-09-10 19:55:26 来源: 探墨艺术                         

草书的产生源于书写时的便捷的需要,最初的目的完全是出自实用的考虑。
最早在汉代初年,方整厚重的隶书字体已经不能满足日益紧迫的政治、军事形势,部分特殊场合下的人们需要将公文、书信快笔连写,以便节省时间,将效益最大化,潦草的字算是草书的雏形。
随着艺术自觉的觉醒,人们对待草书的态度开始脱离纯粹的实用需求,在汉魏时期草书逐渐趋向艺术性,经过不断改良,草书被赋予了许多技法、规则,成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字体而存在。


陆机《平复帖》

(我国现存最早墨迹真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

经过漫长的发展,草书也经历了一个由初创、成型、发展再到成熟的完整过程。草书的成熟期是草书艺术的高度总结,笔法、字形、章法甚至用墨之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都是其它字体所不及的。


隋代佚名章草《出师颂》


受时代审美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涌现了不同的代表书家,他们在中国书法史上如璀璨的流星一般掠过长空,以形态各异的精神面貌推动了草书技法、理论的发展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进步,奠定了自己在书法史上光荣不朽的地位。
以下甄选品鉴部分在狂草领域有代表性的书家,以惠诸友共怡,一同领略历代狂草前贤们荣耀百代、尽得风流的英姿。

精熟神妙,冠绝古今——张芝

“昔人精篆素,尽妙许张芝。圣草雄千古,芳名冠一时。”

——《墨池咏》

出于东汉时期敦煌郡渊泉县(今甘肃酒泉市瓜州县)的书法家张芝,是草书历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家。


张芝《冠军帖》(局部)


在张芝之前的草书,还保留了隶书的一些特点,用笔迟缓而且字字独立不相钩连,部分笔画甚至还有隶书的“燕尾”痕迹,这种草书尚属章草范畴,还未能完全脱胎于隶书,虽然古意盎然,但是明显不能满足当下的快速书写的需要。


张芝《八月九日帖》(局部)


张芝于此横空出世,在总结了草书的用笔特点后,独立地创造了“一笔书”的技法,使“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如行云流水般地将上下字之间牵连起来,整行文字倾泻直下而行气不断。


张芝《冠军帖》(局部)


“一笔书”的创立突破了隶书对草书的“控制”,为了方便上下字之间的连接,上一字的结尾不再如隶书“燕尾”般向上挑起,而是向下连带出下一字,为字间流畅的行气提供了便利,草书由此进入更加无有拘束,任性恣肆的广阔空间,使草书的艺术个性得到彻底的解放,为后世书家的驰骋挥洒起到引领的作用,张芝可谓功不可没。


张芝《终年帖》


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张旭

“张旭如神虬腾霄,夏云出岫,逸势奇状,莫可穷测。”

——米芾《海岳书评》

盛唐时期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的张旭起点和成就极高,堂舅是陆柬之的儿子陆彦远,吴道子、颜真卿都是张旭的学生。当时就已经获得了“草圣”的称号,并且其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被唐玄宗亲自诏定为“三绝”,深受世人敬仰。


张旭《古诗四首》(局部)


张旭的草书有一种“狂逸”的表现张力,目光所及之处,一片恢弘大气之象,在继承了张芝和二王草书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以中锋运笔为主,纵展字势,连贯地组织整篇的行气,巧妙和谐地处理了草书中形、气、韵三者的关系,将草书特有的艺术美开拓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张旭《肚痛帖》


天资颖慧的张旭在书法上崇尚师法自然,和画家一样讲究从自然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能从“担夫争道”和“公孙大娘舞剑”等生活来源中,获取书法上笔法轻重疾徐和章法布白避让的启示,这和他自身善于观察和联想的艺术细胞是密不可分的。


张旭《晚复帖》


唐朝张怀瓘曾在《书断》中对张旭的草书有过生动的记载,“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其隔行”。欣赏张旭的草书总能被他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所感染,草书的连绵体势在张旭的笔下幻化出无限的生命力,尽显豪逸超迈本色。


张旭《李清莲序》(局部)


骤雨旋风,随手万变——怀素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李白《怀素上人草书歌行》

略晚于张旭的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籍书法家怀素,以其高深莫测的草书技法和张旭并称为“颠张醉素”。中唐时期的张旭和怀素将狂草的艺术价值发挥到最大,历经千年仍焕发着熠熠荣光。


怀素《食鱼帖》


转益多师的怀素云游四海之外,曾先后拜会过诗仙李白、徐浩、邬彤、颜真卿、茶圣陆羽等人,由“野逸”渐入书道正宗,最终迈向晋人法度。


怀素《自叙帖》


怀素的草书笔画圆转遒劲,如曲折盘绕的钢索,收笔出锋,锐利如钩斫,时人有所谓“铁画银钩”之称。善用中锋行笔,以篆书笔法入草,笔笔藏锋,使线条显得瘦硬圆通,笔画虽细却让人感觉弹力十足,如绵里裹铁一般。


怀素《论书帖》


怀素用笔气势恢弘,迅笔疾书,在狂放之余而又不失法度,在通篇飞动的笔势中能保证草法的准确性,殊为难得。在他现存的书迹中晋人法书面貌随处可见,可见怀素于魏晋法帖上用功之深。


怀素《律公帖》


在崇尚法度的中唐时期,怀素能从法度森严的书艺长林中“叛逆”出来,开辟出一条疏狂飞逸的狂草道路,并深远地影响着后来的继学之士,己是百代流芳之功。和张旭齐名的怀素在唐代书法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同时也是中国草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两座高峰。


怀素《苦笋帖》


纵伸横逸,雄肆奇崛——黄庭坚

“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

——黄庭坚《跋此君轩诗》

生于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市修水县)的黄庭坚,以三十余年的草书功力,雄视宋代书坛,自信的黄庭坚认为只有唐代的张旭、怀素还有现在的自己才真正明白草书的真谛。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局部)


黄庭坚精擅楷书、行书和草书,尤以草书名世。早年草书师法当朝的周越,后以晋唐前贤为取法对象,楷书从颜真卿、柳公权而来并引入草书,逆入平出、一波三折,以中锋古法运笔,笔画雄浑圆厚,并收紧字之中宫,笔画 如横、撇、捺等向外发散。


黄庭坚《诸上座帖》(局部)


在结构方面打破常规,将原来布局匀称的字势错开,形成左低右高之势,非常讲究字势的穿插与避让,使上下字之间形成互动,笔势虽断却仍然形成视觉上的整体,营造出结构奇险的态势。


黄庭坚《德敷谈道传灯诗八首》(局部)


章法上注重通过字与字之间位置的移动形成新的组合,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空间节奏变化强烈,黄庭坚在结构和章法上的匠心独运,使草书的字与字之间的连接不光可以靠上下连笔形成连贯,也可以通过断开的错位穿插形成连贯,开一代书坛新风。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局部)


与张旭、怀素借助饮酒达到书法创作高潮不同的是,黄庭坚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笔,于书外功处参禅妙悟,反应在其草书上也透着一股理性的佛禅韵味,虽在心性的奔放自由上不及张旭、怀素,少了一分感性的解放,但其挥洒之境也显得从容娴雅、纵横跌宕。曾有人评言张旭、怀素和黄庭坚可在中国草书史上呈三足鼎立之势。


黄庭坚《郁孤台法帖》(局部)


风骨烂漫,雄逸迥绝——祝允明

“吴中如徐博士昌谷诗,祝京兆希哲书,沈山人启南画,足称国朝三绝。”

——王世贞

和“草圣”张旭同乡(江苏苏州吴县)的祝允明,向来有“江南四大才子”之称,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在民间多称为“祝枝山”。擅长狂草,有明一代号称为“本朝第一”。


祝允明《杜浦秋兴八首诗之一》


祝允明有良好的家学传统,外祖父徐有贞和岳父李应祯均在行草上有高深的造诣,自幼便在晋唐人的法帖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祝允明作书讲究性情的抒发和功力的积蓄,精神和功力的结合才能激发出书法的神采,所以提倡作书要形神兼备。


祝允明《太白古风卷》


在狂草的风格上,祝允明沿着怀素、张旭的路子前进,更多的是深入研究黄庭坚,笔法上提按和使转并用,笔风雄健有力,在章法上拉近每行之间的距离,使全篇形成紧密的整体,沿着黄庭坚对书法章法上经营位置的技法而再次发展,有一种汪洋恣肆的视觉效果。


祝枝山《酒会诗》


在推重个人书风个性形态的明代,祝允明大力提倡要回归传统,要做到书出有源,作书必须要“沿晋游唐”,追本溯源,这是对当时世间书风散漫,盲目要求个性解放的修正。


祝允明《草书曹植诗四首》(局部)

纵横郁勃,骨气深厚——王铎

“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

生于河南孟津的明末草书大家王铎,于书法用功甚勤。清代倪灿云曾说,“王觉斯写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


王铎《草书高适诗轴》


书法每日不绝的王铎,上追二王,在王献之和米芾处所得尤深,其书法师古临帖,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在草书上用笔张弛有度、流转自如,给人以强烈的劲健洒脱之感。在结构上深化了黄庭坚草书位移的技法,进一步夸张了字形,通过强烈的开合、欹侧变化,形成跌宕感,又通过字间的穿插嵌入将这种跌宕感巧妙地统一起来,深化了字间的联系。


王铎《临谢安帖》


在墨法上王铎行前人所未有之举,大胆地利用“涨墨”之法,加大水和墨的比例关系,在干湿、浓淡之间寻求变化,使其草书生动鲜活,不可端倪。


王铎《临古帖》


在章法方面,王铎总结前人的经验,在欹正莫测的行轴线中找到平衡点,如字体结构的夸张欹侧一般,每行字的重心变化也是丰富多采,使字距和行距在矛盾中寻得统一。


王铎 《单椒秀泽立轴》


转仕清朝后,王铎草书更趋老辣苍朴,政治环境的变化给王铎带来心理上的变化,书风由明末时的奋发奔放转为入清后的理性孤冷。其在草书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期的傅山书风与铎较为接近,较之王铎草书,傅山草书则多连绵环转,而少了一份顿挫之态。


王铎《临诸家法帖手卷》


王铎《临王羲之瞻近帖立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