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夏秫米汤 《灵枢·邪客》篇记载了一首治疗失眠的名方,即半夏秫米汤。该方证的形成是由于卫气不得入于阴分,导致阴虚,故夜间不能合目而失眠。并说此方对于新发之病有“覆杯而卧”的效果。卫气不得入于阴分,何以用半夏秫米汤?伯高仅用交通阴阳几字概括之。 后世医家虽多有论及,但切中要害者,莫如清代吴鞠通。吴氏在《温病条辨·下焦篇》中特设条文:“温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彻夜不寐者,半夏汤主之。”卫气何以不能下交阴分而形成阴虚呢?是因“胃居中焦,为阳气下交之道路;中寒饮聚,致令阳气欲下交而无路可循,故不寐也”。半夏秫米汤中,半夏逐痰饮而和胃;秫米补阳明燥气之不及而渗其饮,饮退胃和,寐可立至。 此方虽有“覆杯”之效,但历代医家多增味而用,这可能与原文对半夏秫米汤证的论述不清有关。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胆腑病》中立千金流水汤治虚烦不得眠,方中除半夏秫米外,另增酸枣仁、生地、茯苓、炙远志、黄芩、生姜等。上世纪30年代,丁甘仁先生常以半夏秫米汤合温胆汤治疗胃不和夜不眠症。施今墨先生则常用半夏秫米汤合异功散治疗此证。 【方解】中焦者,阴阳交通之道路也。客邪犯胃,痰湿中阻,妨碍阴阳交通之机,阳不入阴,阳盛而阴虚,故目不瞑。本方用于湿痰内盛、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失眠症,有祛痰和胃,化浊宁神,通补兼备、升降协调之功。半夏辛温,足太阴阳明药也,利窍和胃而交通阴阳,为除湿化痰,燥脾湿,顺脾性以益脾和中,故用以为君;秫米味甘温入脾,益中和胃,顾护中气,遏制半夏毒性。两药相合,同奏调中焦,和阴阳之功。中焦和,则“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据《内经》述,本方服用,“新发病者,覆杯则卧,汗出血愈”,“久病者,三次饮服而愈”,可见疗效迅捷。 吴鞠通 医案(半夏秫米汤) 乙酉五月初一日,李,四十八岁,其人向有痰饮,至冬季水旺之时必发,后因伏暑成痢,痢后便溏,竟成不寐者多日,寒热饥饱皆不自知,大便不通。按暑必兼湿,况素有痰饮,饮即湿水之所化。医者毫不识病,以致如此。久卧床褥而不得起,不亦冤哉!议不食、不饥、不便、不寐,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例,与《灵枢》半夏汤令得寐再商:姜半夏二两,秫米二合。急流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得寐为度。十一日,诸窍不和,六脉纯阴,皆痰饮为呆腻补药所闭。昨日用半夏汤,已得寐。 酸枣仁汤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证的前提为“虚劳”,是由心肝阴虚血燥而引起的,表现为“虚烦不得眠”。“虚烦”是指心中郁郁而烦,特别是夜间,心中常因烦乱而不宁。故仲景用酸枣仁养血而补心肝之体;川芎调畅气血而顺心肝之用,二者一收一散,阴阳合一。其他药养阴清热,宁心安神,使水足而神自宁,火清而魂自安。 刘惠民医话其中说道:“酸枣仁不仅是治疗失眠不寐之要药,且具有滋补强壮作用,久服能养心健脑,安五脏,强精神”(《名老中医医话》)。刘老认为,用药之巧在于量,一般成人每次多在30g以上,有的甚至可达到75~90g,用量5~6倍于常量。正由于刘老善用枣仁,友人将其与善用生石膏的张锡纯相提并论。 黄连阿胶汤 《伤寒论》第303条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眠,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者,心肾也。正常生理状态下,心火下交于肾水,肾水上交于心火;水火既济,心肾交通,何患之有! 今邪入少阴二三日以上,化热之时也。热邪伤及肾阴,使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形成阴虚于下,阳亢于上,故而心中烦不得卧。张仲景取阿胶、鸡子黄、白芍养血救阴;黄连、黄芩旨在泻火,使阴复火降,水火既济,心肾交泰,烦除而卧安。 应用此方的关键在于阴虚火旺证,即伴有口燥咽干、舌红绛、脉细数。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指出:“此证每晚当阳入于阴之时,则烦甚而不能卧寐”(《伤寒论诠释》)。患者越不能寐越心烦,而越心烦则越不得入睡。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是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典型症状。 栀子豉汤 《伤寒论》第29条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本条乃实邪虽去,而余热扰于胸中所致的失眠证。虚烦之“虚”是对有形之邪而言,非正气之虚。其轻者,虚烦不得眠;其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反复颠倒”形容心烦之甚,心身不宁也。“懊憹”二字,刘河间在《伤寒直格》中比喻为“似中巴豆、草乌头之毒药之状也”。这种感受绝大多数人不曾经历过。若推而言之,患热性病而又食辛辣食物的难受感多数人则有过。因热在上焦,故取苦寒之栀子导热下行;豆豉轻浮上达,宣透解郁,并能调和胃气。需要指出的是,使用本方要先煮栀子以取其味,后纳豆豉以取其气。 《名医类案》载江应宿治验:蕲相庄患伤寒十余日,身热无汗,怫郁不得卧,非躁非烦,非寒非痛,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投以栀子豉汤一剂,十减二三。再以大柴胡汤下燥屎,怫郁除而安卧,调理数日而起。 甘麦大枣汤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脏躁属神志病变,意谓心肝血虚,神不安宁,以致神志躁扰不宁。临床见症多为发作性,情绪容易冲动、知觉过于敏感或迟钝、心烦失眠、时而哭泣、时而郁闷不语、大便燥结等。 有人指出,本方对于严重的神经衰弱、癔病、舞蹈病、癫、狂、痫、小儿多动症等,凡呈现阴虚阳亢,而表现为口干、心烦急迫难忍之状者多服此方,可取良效。 全国名中医毛德西教授曾治疗一女青年,因失恋而情绪异常,时而默然少言,时而哭泣不止,夜难入寐。病发月余,仅作针灸治疗。舌质红赤,苔少,脉弦细薄急。病属脏躁,取甘麦大枣汤加味治之。 处方:生甘草30g,小麦10g,大枣15枚(切开),炒枣仁30g,竹叶10g,灯心5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药后未再哭泣,夜能入寐3~4小时。仍郁郁而闷,表情淡漠。 上方加石菖蒲10g,麦冬30g。继服10余剂,夜寐安然,诸症告失。 百合知母汤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有治疗百合病的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等类方。虽然原文并未言及治疗失眠症,但历代医家用此治疗失眠症则不乏其人。 其因有二:一是百合病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症状的“躁不得卧”症(成无己语);二是百合味甘性平,本是一味清心润肺、益气安神的良药。这样药证合拍,用于失眠症的治疗自然顺理成章。 医易同源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湖畔经方书院】特邀名誉院长 仲景师承“四维三要素”创立人 河南省儒医文化研究会【经方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医来了】栏目特邀选评专家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儒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慢病管理中央委员会理事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全国国医堂馆与基层医疗联盟【明医讲习堂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中医药临床创新示范基地学术专家团队专家 【湖畔经方书院】《伤寒论》《金匮要略》特邀首席讲师 编著《经方学科》,《临证实战解经方》,《问道南阳经方医案》《神农本草解伤寒》等经方著作,是对经方在各科运用的全面系统总结,全方位展现经方临证实践运用,抓主证,重临床,巧临证,研医案,杨兆林院长带领师承弟子多学科、多体系、普及经方和传承仲景,本草独特角度解伤寒,为发展和振兴中医做出重大贡献。发表《金匮要略脉论》等30余篇论文,其中《中西医结合成功抢救心肌梗死猝死一例》获“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善用经方,往往数剂便达到理想效果。中医不分科,在临床中对疑难杂症和慢性病、常见病均有较好疗效,如:胃癌、肠癌、肝癌、肺癌、乳腺癌等肿瘤疾病,中风后遗症、顽固性失眠、便秘,胸痹、虚劳、月经失调、乳房肿块、卵巢囊肿、不孕症、更年期综合症、男科病,儿科病,以及风湿、类风湿、关节疼痛等,都有很好治疗效果。被同行称为“ 经方圣手“。 杨兆林院长汲取总结近三十年经方临证经验,探索出自己独特的“四维三要素”师承授课模式,以“六经辨证”为基础,以“中医病名为体系”进行经方授课,首辨“阴阳”。其中“四维”是:辨病性、辨病位、辨六经、辨方证四个维度;“三要素”是:整体观、辨证论治、疗程管理;按中医的特性和规律来掌握,灵活结合运用中医其他辨证方法。读经典,做临床,重视对中医经典研究,常把《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融为一体,前后贯穿,系统讲解。 由于经方运用研究和普及突出成就,被郑州市卫健委确认为“基层中医传承特色疗法(经方)工作室”建设项目。目前,师承弟子遍布全国各地,很多已经成为当地经方名医。国医大师张磊题字“发扬中医,传承经方”给予高度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