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小可的写作故事5:游记

 词语寄居者 2024-09-18 发布于浙江

第五回:意在笔先 见感一贯

李小可故事5

五月的校园是最热闹的,不但植物们争相恐后地开放自己的花朵,同学们更是夜以继日地投入“班班唱”的活动之中。

你看他们多么忙碌,有租借服装的,有联系化妆的,有排演节目的,还有形体指导的……十八般武器齐上阵,卅六计谋划显神通。

好像本该就得到好名次一样,李小可班级果然得了一等奖。他们的笑容像初绽的榴花,鲜亮,也鲜红。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班长许晏如望着窗外正初见雏形的操场。

“班长,班长,你又诗兴大发了啊!看得出你很高兴啊!”李小可不知什么时候走到了班长旁边。

“我当然很高兴,我们班级'红五月合唱’得了一等奖,我们有理由高兴的。况且,你看看五月的气候如此宜人,校园的石榴花如火烛照亮人眼,也温暖人心。韩愈的这首诗写得真好啊,'照眼明’'子初成’饱含着喜悦呢!林徽因说'最美人间四月天’,我现在有点不赞同她了,今年的四月太冷了,五月才是最好的月份。”

“班长,你又感性了,我们姑且不论四月五月哪个好。韩愈的这首《题榴花》诗可不全是喜悦呢,后两句是'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你听出他的无奈了吗?”

“小可,你可以啊!你对这首诗了解很透彻啊!你一定是偷偷用功了!”班长听到小可地话后露出吃惊地神色,仿佛鲁肃看见了那个读书有成的吕蒙。

“我比你差远了,这不,我来是想向你求教呢。”李小可看起来十分镇定。

“说吧,我们是同学,不用这么客气的。”班长总是这么和气。

“我是想向你请教写作的事情。前几天不是老师要我们写游记吗,我想来想去,五一也没游过,寒假也没游过,就去翻阅手机相册,看到了去年暑假去青海的照片,我就写了这样一篇,你能帮我看看吗?”小可的态度诚恳到像是刚认识晏如一样。

“可以的,我正好有时间,何况我也想看看你的习作。拿来吧。”

小可快步走到自己的座位从抽屉里拿过来自己的习作《游茶卡盐湖》,从步伐能看出他的欢喜。

游茶卡盐湖

——我的一场旅行

李小可

去年暑假前往青海旅行,几个著名景点自然未曾错过,茶卡盐湖更是重中之重。

初见其而貌是在网上,那一张张照片就像是一面镜子——不,不是像,它就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天上的云彩,美轮美奂。

但当我真正到达那儿的时候,我发现,那些照片还是未能尽展其风貌。盐,是白的,水,是透的,云,是纯的,山,是洁的。虽不是雪所筑式的,但目光所及之处,确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下了火车,换上橡胶长筒靴就直奔盐湖里去。

为得个清闲,便向远处走去。寻了个无人处,就静静地站着,赏着这“天空之镜”。置身于这洁白的不含一丝杂色的世界中,一时竟难以分清是处于天上还是湖上的,抬头,是天,低头,仍是天。天接水,水映天,行湖上,宛画中,云落水,盐散天。于此,纯,有了代表,洁,有了象征。

用手轻捧起一把盐,放于鼻前,轻轻一嗅,便有一般淡淡的盐味进入鼻腔。盐香虽淡,却也神奇地沁人心脾,让人心神宁静,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慢了下来,此时,自在便具体化了。

茶卡盐湖,自不止此自然之景,人文之美也是必不可少。在坐小火车前与返回的路上,都能看到那一个个巨大的雕塑。它们,都且由盐所雕成的。这些高大的盐雕矗立于地上,或是威严的人像,或是苦劳的人民,盐,在巧者手下,成了这些雕像,虽朴实无华却光彩夺月。

步于盐湖,宛行画中,抬头望天,低能抚云;闲坐小车,庄望盐雕。于此,自然与人文,紧紧相依无了自然,难有人文之美,无了人文,自然也便失了意味。

读书,旅行,这二者并无孰轻熟重之说。旅行,便是读书。

班长看得很慢,像是在思考什么。

“班长,你看完了吗?我写得怎样啊?”面对小可一连双问晏如并没有抬头,她开口说:“我刚才一直在思考游记的三个要素是否在你的习作中得到了体现。”

“这个你就不必担心了,我写的时候也关注到了三要素,你看,所至就是'青海茶卡盐湖’,所见就是'水天相接云盐一体’,所感就是'旅行,便是读书’,你看这不是要素齐全吗?”小可忙着解释自己的写作心路。

“说是这样说,可是我总觉得你的所至不够具体,我问问你,你能根据自己的文字画出旅行路线图吗?”班长若有所思地抬头望着小可。

“路线图!我试着画画看,我先是在哪里呢?起点是哪里呢?是'到达那儿’,就是茶卡盐湖了。然后是'下了火车’,然后是'直奔盐湖’……”

“青海有几个茶卡盐湖?”晏如打断了正在画图的小可,“你刚才不是说起点是茶卡盐湖了吗?怎么下了火车又直奔盐湖呢?你游了几个盐湖,后一个盐湖不是茶卡盐湖吗?”

面对班长连珠炮似的发问,小可竟然不知所措,脸蛋也微微泛红,他想争辩又不知该如何说起。

“看来你是没有想清楚啊!”晏如忽然语重心长起来,活脱脱一个老师的样子。“我们写文章不是追求结果,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要去体验这个过程,只有在过程中才能习得能力,沉淀为素养。你在写之前一定没有在头脑中画出路线图。如果你做了这件事,你一定会在文字中反映出来,你就能写出确切的细微的地名和自己移动的轨迹,让读者轻松了解你的行踪,并跟随你的行踪游览景点。可是我们读不到你的移动变化。”

“移动变化我写了啊,你看'寻了个无人处’'在坐小火车前与返回的路上’'步于盐湖’,这些就是我移动的路线……”小可说着说着声音就低下去了,因为他发现这些地点没有一个有确切的方位,他的头脑彻底乱了。

“你发现了你'所至’的毛病,这很好。我们再来看看'所见’吧。第三段的描写应该是你在火车上看到的吧,'天云山水上下一白’,这是张岱的句子。第五段是'天空之境’的景色,第七段是路旁的雕塑。那么你为什么写这些景色?”班长看出小可神色有些黯然及时转换到了下一个话题。

“因为这些景色是我看到的,茶卡盐湖除了这些也没有别的了啊,只能写这些了。”小可的声音还是很低,仿佛还没有回过神来。

“老师说过,写景是要有选择的,不是看见什么就写什么。你一定还看见了别的,比如这个小火车的样式,比如其他的游客。再想想看,那天有风吗?是否看见了动物,看见了当地人?湖旁边的山有名字吗,分布在湖的哪个方向?等等问题你都要思考啊!写作不是照搬眼前所见,而是要经过筛选与加工,写作是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的。你要竭尽所能,才能看起来轻而易举。你要费劲心力,才能看起了不费吹灰之力……”可能班长自己觉得讲得太多了,突然她不说话了,看了一眼小可,然后说,“有些问题我也说不太清楚,最好的办法是去找老师看看。”

“我怕老师批评,不太敢去。”小可居然说出“怕”这个字来。

“没关系的,老师希望同学进步,不会批评的。我和你一起去吧。”

老师不知道在忙什么,居然没有发现他们进来了。

两人站了一会,然后班长说话了:“老师,我们来找您诊断习作,您是不是很忙啊!”

老师终于抬起头来:“哎呀呀,你们来了,看看我,刚才没注意到,抱歉抱歉!”老师竟然道起歉来,让两位学生也不好意思了。

“老师,您刚才在干嘛?”小可小声地问。

“我干才在思考'范畴对举’这个概念,于是想到网上去找一找是否有相关资料,就没注意到你们进来。对了,带来的习作呢?我看看。”

“小可的文章'所见’与'所感’完全不在一个方向上,彼此毫无关联。'所见’是他把自己认为看见的不加选择地写下了,'所感’是那天摘了名句借用的,完全是两个东西,怎么能凑在一块呢?结尾突然来一个'读书’,让人感觉莫名其妙的。”老师说完看了一眼小可,“不过初次写游记,难免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下次改正就好,也不必难过的,谁不是一边受挫一边坚持呢?”

“那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办呢?”晏如接着问。

“我这里有几句话,你们可以看看,应该有所启发的。”老师接着说,“我还要思考我的问题,你们到教室里去看吧。”

难得遇见老师下逐客令,看来老师也有自己的难题啊。

晏如和小可并没有按老师说的回到教室,而是来到了校园里那株石榴树旁,就在树下展开了纸条:

写游记时,先要确定写作的“所感”,即行文的主旨。梁衡在写《壶口瀑布》之前就想好要借黄河礼赞伟大的民族精神,所以在写“所见”时,处处展现“冲撞”的水流,这既是眼中景也是心中所要的景。只有确定了“所感”之后,再在它的统领下去搜寻筛选所需要的景色,包括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和眼前所遇之人。这样就能将所见和所感贯通,而不会出现违和、隔阂的情况。最好是在心中先给“所感”找一个核心词,这样就容易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