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爱玲:一生充满传奇而又孤寂的才女

 看尽人间荒唐 2024-09-19 发布于四川

本文发表于20243月《文史天地》

张爱玲:一生充满传奇而又孤寂的才女

冯俊龙

1995年临近中秋的一天,在美国洛杉矶西木区公寓,忽然来了一群人。每个人都一脸肃穆,他们的眼睛默默盯向屋内精致的纯毛地毯。地毯上躺着一位身穿水红旗袍的华裔妇人,被一张薄薄的素雅毯子裹着。屋子里的电视机还开着,声音在几只空纸箱堆起来的“桌子”上空低沉盘旋。收起来的行军床紧靠着墙,门口放着收拾好证件的手提包。警察证实这位在一个星期之前已经去世的老年妇人,就是一生寡言孤傲,拥有惊人力作,留给世人褒贬不一的张爱玲。这与75年前降生在欢声笑语中的上海花园洋房内,那个如同众星捧月般的小女孩,真让人觉得恍若隔世。

热闹的生和寂寞的死

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民国已经取代晚清。家道虽然没落,不过无论是身上流淌的血脉,还是家人拥有的遗产,都无可争辩地证明这个脱离娘胎,“像猫一样”、名字叫张煐的小女孩的贵族身份。她就是后来名震文坛的张爱玲。父亲张廷重不但吸食鸦片,而且狎妓逍遥;母亲黄素琼,深受“五四”新潮影响,后来几度出国留洋。张廷重的父亲是备受慈禧青睐的清廷名臣张佩纶;母亲是晚清重臣、国际政治舞台长袖善舞的李鸿章之女李菊耦。张家的显赫家世,足以让他们衣食无忧。
民国十三年(1924),不但威名远震的外祖父李鸿章早已作古,满腹经纶、知书识礼的祖父母也先后去世。张煐4岁、弟弟张子静3岁,母亲黄素琼愤然改名黄逸梵,偕同小姑子张茂渊留学英伦,成为第一代出走的“娜拉”。张煐的童年因为有张、李两家殷实的遗产做保障,在物质生活上并没有因为母亲离开而受到丝毫影响,反倒有专职保姆照顾,住的是带花园的大洋房,出入则是外国进口的洋汽车。严厉古板的父亲照例请来老师在家教授张煐学古文诗词。天真稚嫩的张煐,打好了坚实的文学根底,同时也冷眼观察着接近自己的所有人,特别是女人。这对她一生的影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父母在吵闹声中互不相让,最后“心如木头一样”的母亲坚决和不知悔改的父亲离了婚。张煐从此生活在严酷刻板的父爱、时断时续的母爱之中。畸形的家庭让年幼的张煐过早领略人间男女不但有爱,而且还有恨;生活中不但有父亲、弟弟这样的男性,还有像母亲、姑姑那样的女性。倔强的母亲坚持要让10岁的女儿接受新式教育。把张煐改名张爱玲,送进美国教会开办的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独特的家庭环境让张爱玲既接受传统教育熏陶,又受到西方文化启迪,不同寻常的文学天赋被及早诱发。现实生活中饱经磨难的张爱玲,在东西方文化里博采众长。
升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就读的张爱玲,11(1931)时,第一篇作品《不幸的她》发表在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总第12期上。从此,这位天才少女的作品渐次刊载于校内外报纸杂志上。《迟暮》《秋雨》《牛》《霸王别姬》等作品,在少女张爱玲的笔下,让很多成年作家也暗自称羡。
1939年,19岁的张爱玲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原因,不得不改读香港大学中文系。这一年,她在文学刊物《西风》举办的征文大赛上,发表足以作为成名之作的《天才梦》。那句至今被人经常挂在口上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成为传世不灭的经典。
很快,《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让沦陷的上海知道了张爱玲的名字。接着,《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封锁》等等,如雨后春笋,让初出茅庐的张爱玲震荡了上海文坛。这位同时领略到中西方文化精妙的天才少女,懂得白话文写作优劣。敏感独到,颇具才华的张爱玲,在慢慢看清人性之后,早早悟透生活本质,沉醉于她最本真率直的创作,孤独而纯粹地生活在文字里。一颗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星,从此冉冉升起,缔造了属于她永远的传奇。
在青年时期就创作出了一生绝大部分经典作品的张爱玲,不但在当时震惊了整个华语文坛,即使时至今天,她的作品也拥有无数粉丝。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经这样评价她:“张爱玲的小说写得非常精致,非常漂亮,语言漂亮,情感写得也很深,很多比喻都非常精辟,她那种幽默、调侃入木三分,要说刻薄,可能也是天下第一刻薄。
与她的作品一样,张爱玲的人生也让人莫衷一是。晚年的张爱玲,加入了美国籍,但美国却没有她的亲人,也很少有她作品的读者,她更加孤独。这位生前才华横溢、独立特行,死后也被无数人崇拜,甚至要被很多人一直崇拜下去的女性身上,热闹的生和寂寞的死,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出生贵族却自甘做自食其力的小市民;文章里写的人尽是为欲望所困,而自己偏偏一直在现实中被困;喜欢在文章里诉说,却不愿意在现实中与人接触;塑造的女性多为敏感脆弱,但现实中的自己对感情有时却木讷幼稚,如此等等,让人深感她在落寞中的悲哀、亲切中的神秘、华丽中的淡雅、高傲中的才气、短暂中的永恒、敏感固执同时兼具呆板愚钝,是如此纠结地同时出现在她身上。
纯真的爱与无声的结局
张爱玲的血液里流淌着贵族气息。她一生都在爱,也曾经被爱,但与她生命有过交接的3个男人,都没有让她的人生丰满起来。
命运是看不见但感觉得到的东西。不过人的感觉一般都是迟钝延展到事情发生之后。张爱玲与胡兰成,都是真爱。张爱玲爱胡兰成的才华、成熟,还有缺失的父爱;胡兰成爱张爱玲的才华、年轻,还有征服的感觉。
杭州蕙兰中学肄业的胡兰成,凭借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浪荡投机的人生阅历,先后主笔《中华日报》、《国民新闻》,不但得到汪伪集团高度认可,还被“日本友人”池田笃纪等赏识;读过香港大学的张爱玲,虽然年龄还不到24岁,但已经是风靡沦陷上海的文坛新星。特别是“合肥李家”的曾外祖父(李鸿章)、“丰润张家”的祖父(张佩纶),如雷灌耳的英名,知之者莫不顶礼膜拜。这样的贵族气息,沾染一点也是贵人,何况“张小姐”的大名在上海已经盖过当年先祖。至于年纪大小,胡、张早就各有偏好。于是,“征服”和“甘愿被征服”,在爱的掩护下,顺理成章达成一致。初涉爱河的张爱玲自愿签订“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妻”的协议,还请大学好友炎樱作了证婚人。不幸的是,她最终还是被风流成性,到处滥情的胡兰成伤害。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汉奸之妻”深刻地影响到张爱玲的后半生。先前的友人柯灵介绍年轻电影导演桑弧认识了张爱玲。张爱玲早期写的影评、剧本很受读者欢迎,如今操刀电影剧本自是轻车熟路。桑弧作为张爱玲《不了情》《太太万岁》这两部电影的导演,倾尽全力,终获成功。随后,张爱玲的小说《多少恨》《小艾》《十八春》,也在桑弧的鼎力支持下顺利出版。
桑弧本姓李,叫李培林,比张爱玲年长4岁,才华横溢,且是未婚之身。因父母早逝,哥姐把他养大成人,事事不得不听从他们。其时胡兰成的汉奸之名无人不晓,知道张爱玲是“汉奸之妻”的人虽然不多,但只要和桑弧在一起,李家人肯定不会容许他们结合在一起。张爱玲曾经桑海,只想追求纯洁的爱情,不愿意因为自私而伤害他人。对忠厚的桑弧感激、感恩、感谢还来不及,于是把这段感情深埋心底,默然放弃。“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转眼到了50年代。时代的霜刀在岁月的淬炼下无比锋利,以文为生的张爱玲漂洋过海。先是香港,后去日本,最后落脚美国。在这里,张爱玲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三位也是人生最后一位情感寄托者赖雅。
1956年,已经65岁的赖雅,借住在美国麦克道威尔文艺营。他是德国美籍移民的后裔,个性热情奔放,是位马克思主义者自由撰稿人。赖雅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是好莱坞圈子内被导演和制片人欣赏的剧作家313日,张爱玲和赖雅第一次见面。张爱玲说她第一次见到赖雅,就有“这张脸好像写得很好的第一章,使人想看下去”的好感。
一贯洒脱的赖雅,认定张爱玲身上具有东方女人的所有美德,不但美丽有才华,而且厚道贤良,是位不可多得的好女人。他乡遇知音,两情亦相悦,张爱玲答应了赖雅求婚。同年818日,在相识半年之后,他们在纽约结婚,在互相关心中度过了几年幸福美满的时光。
赖雅生命中的最后两年,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张爱玲在赖雅的床边放了一架行军床,任劳任怨地照顾他。196776岁的赖雅在张爱玲的怀里去世,这年,张爱玲47岁。
从此,张爱玲的生命里再无男人。
赞不绝口和骂声不绝
即使张爱玲在世,对她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
首先是她的作品。褒者不但被她笔下的人物感叹甚至落泪,而且为她作品里的金句疯狂。引用、背诵、传唱“张爱玲体”作品里的经典语句的人比比皆是。乡野市民、工兵学商、专家学者对“张爱玲体”的赞誉都达到了一种几乎少有人企及的高度。从遣词造句的华丽,到写作技巧的新颖,还有揭示人性的丑、恶、陋、劣,都让人从心底发出震撼。
但批评者却对她破口大骂。说她的作品里只有小人物的情与欲,而没有革命。或者说只是平静地叙说人间的苦痛哀悲,从来不提出解决的方案,一副“事不关己”的冷漠。还说她作品里只顾堆砌华而不实的语句,给人灌注迷魂鸡汤。在文章结构上故意玩弄花样,让人在幼稚中寻找“低级安慰”,甚至把女性的悲哀当成一种娱乐,让滴着血的伤口盛满猎奇的眼光。
再就是说她的出生。张爱玲的曾外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留给后人的除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还有可能比普通人更多的精神遗产。当然,贵族身上的缺点比普通人更明显,或者更多。家族留给张爱玲的,也许只存虚幻的记忆,还有促使她文学甹糵的根由。她也曾以此为傲,更因之受伤。生在普通家庭,虽然没有小时候的锦衣玉食,但也许家庭更加温暖,父母之爱会更加深切。所以年轻的张爱玲并未以自己的出生向人炫耀,只是到了年老之时才公开提及自己家族往事。
攻讦的人不管出于何种心理,都不能不承认张爱玲取得的成绩是靠自己的努力。总不能因为要击倒一个人,就剥夺了她自带的遗传基因。生在乱世中的张爱玲,血脉里浸润着祖辈的繁华落寞,她的写作已经超越阶级,不愿或者尽量不去涉及政治,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还有说她的为人处事与性格。虽被人所诟,但孤傲清高既是张爱玲一贯的处世原则,也是生存本能。张爱玲是孤独的,但也是真实的。她爱自己认为值得爱的人,为了爱情义无反顾。即使与她相知一生的炎樱,在她去往他国时只顾炫耀自己的得意,她也认为不值得再继续交往。张爱玲的骄傲,一直小心保护着她的自尊不被践踏。在与赖雅办理结婚证时,张爱玲甚至不愿意炎樱再一次做她的证婚人(第一次是和胡兰成),而是“宁愿随便拉一个来”。
张爱玲一生,虽然与为数不多的好友终成陌路,并遭至骂名,但她也有保持了一生友谊的好友。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1952),张爱玲赴港,因为工作原因认识的宋琪与夫人邝文美。张爱玲细腻敏感之下掩藏着的风趣幽默,在文学上的卓越才华,让宋、邝夫妇对她更是喜爱有加。宋琪一生帮助张爱玲管理作品、招揽工作(延揽剧本等),向好友夏志清大力推荐张爱玲。如果没有宋琪,也许张爱玲的名字就会推迟被人知道,甚至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也说不定。张爱玲也感恩宋、邝夫妇的无私关爱,放心地让他们替自己打理一切。他们之间是纯真的友谊。特别是宋、邝二人,一直保护着不善于与外界打交道的张爱玲的隐私。张爱玲逝世后,将所有作品版权交给了宋、邝夫妇。
永远的张爱玲
“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这比瞭望将来要更明晰、亲切。”张爱玲在1944年《自己的文章》里,对文字在历史中的作用做了说明,这或许也是她对自己做出的解读。她通过手中的笔书写了更多女性的生活,虽然苍凉,但也值得。因为,她早就懂得“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是个纯粹的女性作家,但她自视甚高,遵从内心的同时,固执而坚韧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她坎坷的一生,悲多乐少。可能唯一使她欣慰的是,她靠她的笔活了一生。并且,她笔下的文字,还会源源不断地影响更多的人。她继承并发扬了先祖的优点,也从中看淡了世态炎凉。她人生路上所做的每一步选择,既有自己的智慧,更有时代的逼迫。但她从不屈服。在她身上,可以看出矛盾对立无可奈何地组合统一,所以她的人生就让人费解。
说张爱玲是天才,一点也不为过。她的作品描写所涉及的场境多为沪港洋场,时间基本在上世纪的50年代前(19431945为最),人物又多为生活在乱世中的女性。她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尤其精准。从她的写作风格来说,这几乎就是书写她及自己家族的历史。在张爱玲的审美意识里,她不喜欢事物本质上的截然对立、绝对化,不喜欢采取灵与肉、善与恶的刀切斧砍般的激烈冲突;也“不喜欢壮烈。()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她的经历促使她深刻地了解到生活的真实,她的文字唤醒人们在普通平常的生活里,看清狰狞残酷的现实真相,寻找诗情画意,从而得到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这才是属于个人的永恒。她在自己的作品里一遍遍演绎不同的人生。她的写作态度也就是她的人生态度。
张爱玲出生没落贵族,但一生颠沛流离甚至贫穷困顿多过顺畅平安,她一生与姑姑生活的时间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张爱玲的姑姑直到78岁才结婚虽然也曾留过洋,但其性格或者生活习性不可能没有一丝异于常人;赖雅晚年多病而且贫穷,基本都是张爱玲在承担照顾他的责任。除了宋琪、邝文美给了张爱玲无微不至而且比较持久的关心,可以说张爱玲是在这个世界上收获的悲伤愁苦比快乐幸福更多。好在她有喜爱的文字一直伴随着她,并且带给了她无尚荣耀。
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战争与革命,由于事件本身的性质,往往要求才智比要求感情的支持更迫切。而描写战争与革命的作品也往往失败在技术的成份大于艺术的成份。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如是说。她的作品确实“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她的三次恋爱、两次婚姻,更彰显了她真实的人性。
有学者指出,张爱玲表达的,“不是中国化的孤单感,而是中国人不甚熟知的孤独感。”她给读者传递的是观念,而非思想。“张爱玲的写作没有用碎片去批判碎片、用现实去指证现实、用罪恶去审判罪恶,而是殚精竭虑地在收拾颓败的精神残局、整理碎裂的现实经验,就好比一位面对遭到洗劫过后的混乱房间的女人那样,一边承受苦难,一边继续她的日常工作。”包括傅雷在内,对张爱玲“独特的写作模式”都大加赞赏,承认她在写作“结构、主题、情节模式”上,“都是五四启蒙文学主潮的重要支脉”。傅雷说“没有深刻的人生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决不能产生一件像样的作品。”张爱玲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独特位置,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她不仅是一位独具魅力的作家,在学术与翻译外国作品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张爱玲的一生充满传奇,大多数时候孤独而寂寞,但她享受这种孤独和寂寞。其实她比很多人都活得独立潇洒。这不但因为她有倾世的才华,坚韧的灵魂,在她身上,还有更多女性应该具备的独立、坚强、真实、骄傲、智慧。这就是她的传奇,同时也足以让她的文字不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