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要有自己的课程哲学

 课程教学研究 2024-09-19 发布于浙江

如果把学校理解为人与文化再生产之处,那么承载文化与教育功能的课程便是学校的“产品”,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学生则是课程的直接消费者,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课程利益相关方)是课程的间接的消费者。学校与课堂是课程交易、消费发生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行动主要是围绕课程生发的。

所以,对于学校而言,课程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载体。学校一定要有自己的课程哲学

理想的课程哲学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学校处处有课程,课程时时在育人,课程始终在发展,课程多样且丰富。

(一)学校处处有课程

学校应把整个校园建设成为课程资源基地,让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转变为学生学习、成长的资源。学校的建筑、设施、活动、人际关系等都能成为课程的一部分,都谈教育的话,让学生在其中学习、体验、感悟。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时时在育人

教育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课程应是一种连续的、动态发展的存在,以保障教育成为持续不断的过程。

与学校文化、环境水乳交融的课程,能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有机融合,从而保证教育的泛在性、连续性、长期性,从而实现课程教育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注重教育的长期效应和无痕影响,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课程始终在生长

社会在进步,学校教育在发展,课程必然处于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中,即处于持续地生长中。只有持续优化、生长的学校课程,才能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提供成长的“营养基”。

生长的课程,要保持开放性,与学校外的世界进行充分的信息、能量的交换,在坚持“优秀文化传统基因”的同时,不断推进基于学生、基于教师、瞄准未来趋势的创生。

(四)课程多样且丰富

在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时,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应当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学习资源、活动和课程,让学生在其中发展优势和特长。还应当注重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创新中成长。

学校课程体系要能够支撑学生在创造中长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