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工作即是修行,功夫就在日常

 地瓜5gbq29yd5l 2024-09-19 发布于湖北

嗨,朋友们,今天是我手抄《传习录》的第136天。

图片


在明代,有一位下属官员长期聆听阳明先生的讲学,曾不无感慨地说:“您的心学确实博大精深,只可惜日常的公文和案件占据了太多的时间,让人无暇深入钻研。”

面对这样的感慨,阳明先生给出了一个深刻的回答:“我何时教导过你要抛开公文案件,去追求空洞的学问?你既然需要审理案件,那就在审案的过程中去领悟学问的真谛,这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图片


格物致知:在实践中领悟真理

阳明先生的回答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学问并非脱离实际生活的抽象概念,而是需要在日常工作的具体情境中不断体会和运用的。

当官员处理诉讼时,面对种种复杂的情况,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公正,便成为了一种实践学问的方式。

例如,在面对当事人恶劣的态度时,不应轻易动怒;听到婉转动听的言辞时,也不应感到愉悦;不受他人请托的影响而改变判决;不因同情某一方而放松标准;不因事务繁忙而草率结案;不因外界的压力而妥协。

图片


这些都是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具体表现,唯有通过自我反省,才能消除这些潜在的偏颇,从而避免冤枉无辜。这种时刻的自我审视与纠正,正是“格物致知”的体现。

省察克治:儒家的实践智慧

除了“格物致知”,阳明先生还强调了“省察克治”。这意味着在日常行为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这一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阳明先生认为,真正的学问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而不是停留在口耳之间的空谈。

图片


工作即修行:在实事中磨炼

阳明先生不仅在理论上强调“实学”,更是在自己的经历中践行这一理念。在他平定宁王叛乱后,曾对弟子们说:“我自吉安起兵讨伐宁王以来,感觉'致知格物’的工夫更加精辟透彻了。”

弟子们不解,先生在战时如此忙碌,哪有时间静心思考和修行?

阳明先生解释道:“'致知在于格物’意味着我们的良知在面对外界变化时,应当立即作出反应。而在平时,由于缺乏紧迫感,我们可能无法时刻保持警醒。

然而,在战场上,每一个瞬间都关乎无数人的生死,任何一丝犹豫或分心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图片


因此,我们必须排除所有私心杂念,专注于内心的良知,对其进行深刻的反省和约束,不允许有任何的放任自流。

这种专注的态度让我们在行动中真切体会到良知的力量。就如同真金在烈火中锻造,越磨砺越光辉。

只有在这种真实的挑战中,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并且将之付诸实践。这不是通过单纯的思考或讨论所能实现的。”

图片

结语

阳明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便能在日常的工作中找到修行的意义。

不论是处理繁琐的工作还是解决生活在的难题,每一次的决策和行动都是对我们内心的一种考验。

正如阳明先生所说:“修己治人,本无二道。政事虽剧,亦皆学问之地。”让我们在每一天的工作中,都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让工作真正成为一种修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