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畜为益之三十六:兔肉

 史仁杰大夫 2024-09-19 发布于江苏

  兔肉是兔子的肉,包括各种兔科动物的肉,有家兔也有野兔。

  中国人吃兔肉的历史很长,早在《诗经》中就有“兔处处有之,为食品之上味。”认为兔肉是上等的肉类。

  兔肉,《本草纲目》谓其“甘,寒。”也就是说兔子的肉是凉性的。

  《名医别录》谓兔肉“主补中益气。”就是说,兔肉对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的病症有治疗和补养作用。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的常见症状有:面色萎黄、神疲、少气懒言、肢体无力、便溏、腹泻、自汗出、食欲不振等。

  兔肉还有凉血解毒的作用。《本草纲目》谓:兔“肉:凉血,解热毒,利大肠。血:凉血活血,解胎中热毒。催生易产。”其他本草书中也有同样的认识。兔肉的解毒作用之一是解痘疮的痘毒。古人认为吃兔肉后能使出痘减少,主要是因为其性寒有解热作用之故。《本草纲目》谓:“今俗以兔肉饲小儿,云令出痘稀,盖亦因其性寒而解热耳。”

  《本经逢原》谓兔肉:“治胃热呕逆,肠红下血。”因此,兔肉的凉血解毒作用之二,是指解胃肠的热毒,因此可用于治疗胃肠有热导致的恶心呕吐、便血等病症。

  李时珍还认为兔肉有“利大肠”的作用。“利大肠”是指兔肉有利于大便排出。李时珍认为,兔肉的“利大肠”作用,主要是因为兔肉性寒,对属于肠道热结的便秘有效。但必须经常吃兔肉才有疗效。谓:“反胃结肠,甚者难治,常食兔肉,则便自行,又可证其性之寒利矣。”

  常吃兔肉并不全是好处,也有一定的坏处。古人认为,经常吃兔肉对男性的性功能不利,会使人的气色变差。《本草拾遗》谓:兔肉“久食弱阳,令人色痿”,《食疗本草》谓:兔肉“大都绝人血脉,损房事,令人痿黄。”

  另外,《本草经集注》说:兔肉“妊娠不可食,令子唇缺;其肉不可合白鸡肉食之,面发黄。”认为妊娠期间不可以吃兔肉,说因为吃了兔肉导致婴儿兔唇。这个观点未必正确,因为兔唇主要是因为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导致的。不能与白鸡肉同吃,吃了会导致人面色发黄,此说法似乎也没有道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