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的人

 淮阴语文 2024-09-20 发布于江苏

故乡的人

◎吴绪略 

多年前,我写过《近乡情更怯》,回忆我三十年前回故乡时“少小离家老大回”,“近乡情更怯”的心境。其文只写了老家吴大园今昔风物的巨变,并不完整。此文再写故乡的人,我见过的人,熟悉的人。

2015年《英迹著千秋》村史修订后,我写了潘学之、吴宗文、吴宗曜、吴作仁、吴庄仁、吴容仁等抗日前辈;2019年,写了《不忘村史奠基人》,写到过吴宗晋、吴宗暄、吴绍浩三前辈;2020年我又写了《忆念乡井诸前辈》,写了吴宗彦、吴绍沨、吴宗佐、吴绍业、吴宗明、吴绍哑等前辈;之后还写了烈士遗孀赵以珍、韩翠英,贫苦老农赵长华、吴美仁,退役老兵吴绍涵、吴康,村支书吴绍富、吴宗访,人民教师吴绍飞、吴宗培、吴绍芒,族叔吴绍斌、吴绍漪,村贤赵干、吴永明、张兰英。这30位故乡人,我都先后走访过本人或其家人,并将他们的身世在淮宿两地媒体上专文弘扬过。

而今要忆的故乡人还有:吴宗前、吴宗林、吴宗先、吴宗才、吴海祥、李登虎。

吴宗前、吴宗林

吴宗前与吴宗林两位,都长我两辈,大我两岁。只因他们与我同在陈祠堂小学上过学,我才忆起他俩。那时吴大园小学只是初小,上完小不是去东边王祠堂小学,就是去西边邻县的陈祠堂小学。两个小学都离吴大园三四华里路。那时到陈祠堂小学上学的,还有高我一级的吴宗佐、吴绍康,他们都是长辈,大我四五岁。

这里提到的吴宗前与吴宗林,都是与我同一个班,上学、放学经常一起走。至今我还记得,前大爹也许出于长辈,对我不错,什么都护着我;而林大爹则不太合群,常独来独往。他家里条件要好些,买了一把深红色油纸伞,爱惜得要命。有一次上学路上遇雨,风大雨骤,我想靠近他雨伞借点光,他却怎么也不让我靠近。到校进了教室,班主任严敦忠见我淋了个落汤鸡,又看看吴宗林上衣一点没湿,就一切都明白了。只听严老师走过去对林同学说:你们同路,你有雨伞,应该友爱。

哪知这个林同学小肚鸡肠,迁怒于我。事后他不知编造我什么不是让班主任信了,期末成绩单上,我的评语写的很糟。我很委屈,前大爹就安慰我,放学路上还给我抱打不平过。

高小毕业,他们都没有再上学,那时能上中学的农家子弟很少。我上中学、上大学以至工作的几十年间,没再见过这两位同学长辈。我退休后,为村史回村多趟,2002年前后,在村里的路上或桥头,终于都见到了他们。他们显然比我老迈许多,这也难怪,他们从没有离开过黄土地,土里刨食,辛苦终身。那次我和前大爹见面时,还提起小学上学路上淋雨的事,我们都还记得,笑得前仰后合。可惜,听说他俩前些年都已去世了。


我们上过学的陈祠堂小学


吴宗先

这也是我的族中长辈,年龄却比我至少小一旬。我对他有初步印象的,是二十几年前的那个春节。那次我和妻子一起回去陪母亲过年,在邻居浩叔家的饭桌上见到他的。那时,他在村里卫生所已经服务多年了。他说:是人民培养了他,他要把自己的医学知识献给人民,服务好乡亲。他的这番表白也许是心里话,但当时我多少有点觉得是冠冕堂皇的酒桌话。

2002年4月我回吴大园,为照顾母亲在家住了两三个月。因母亲输液有求于卫生室,才开始与先二爹接触多了起来。虽然针药是我们自备的,但请他上门服务,还总得付给服务费吧。而他只收一次性针管费,而不收上门服务费。由这事我知道他多年前在酒桌上的为民服务的表白不虚。先二爹上门服务不收费,让我很过意不去,在母亲输液结束后,我还是买了两瓶能拿得出手的白酒答谢了他。

作为乡村医生而言,先二爹的医术已算不错,大病小病都能看。难怪他后来去县城发展了,而把村里的卫生所留给其子经营。先二爹虽然离了村,但本村有人生病,还是会求到他。如十几年前听邻家永明说过,那年春因为她丈夫小董在外打工,看病不便,又图省钱,就电话咨询了先二爹。先大夫根据小董的病情,就在电话中开给了几样药。小董拿方子去药铺买来服用后,药到病除。

2010年我母亲在老家离世。在入土为安后,我们有个答谢村众的酒席。其中也请来了乡医先二爹父子,感谢他们在我母亲在世的时候,在医疗上所给予的精心服务。

2015年村史修订时,我曾考虑过村史中应该有建国后卫健方面的内容。考虑到先二爹从赤脚医生一路走来,应该对村里医疗状况了如指掌。于是我作为责任编辑约了他,请他写篇文章。但他迟迟没有答复。2016年我回去那次,在从县城回吴大园时,特地去了他在县城东开的诊所。见面后没说几句话,他就盛情要留我吃饭,并电话约我部队一位战友前来。我历来怕麻烦人,趁他去饭店订餐的工夫,我溜之大吉。

2019年3月回去的那次,我去来安街道医院找他,没见着。在骑车从渔沟回村时,又特地去他家里找。这次见到了,我再提请他写篇回忆的事。他却不置可否,而一个劲让我进屋坐。因天时已晚,我没有进屋。我只是希望他能动动笔,不要让村里卫健发展的内容成空白。但最终还是留下了遗憾。不得已,我只能在《中医世家吴宗彦》一文中,概略提了一下村中卫健基本状况。


吴大园村卫生所


吴宗才

吴宗才长我两辈,而小我几岁。1975年扒建淮泗河时,他的家落到了河东,属淮阴县辖下东吴庄。其实无论是上学还是住家,我与宗才爹都不搭嘎,只是因为那年为落实“陈毅尊俗”的事,我才去河东找过他。

1946年7月宿北战役前,陈毅军长曾来到吴大园驻留过两天。指挥部就设在东长庄农会长吴弼仁的家里。先遣队来的第二天,陈毅军长和他的夫人张茜就也来了。当年“陈毅尊俗”的佳话,一直留在吴大园人的口碑中。

“陈毅尊俗”的传说,我是2014年在淮城听我同龄人吴绍飞说起来的。他说你如果不信,就去问吴宗才,他肯定知道。两天后我回了村,专门去河东找到那个“老奶奶”的孙子吴宗才“对证”。他说:“那还有假,我是听奶奶亲口对我说的。那时我虽只有两三岁,但能记得陈毅住我们家里的样子。到处拉着电话线,墙上贴满了地图。奶奶不让张茜住堂屋,是什么原因,是后来我长大了奶奶才对我说的。”

“奶奶”为什么不让住堂屋呢?这还得从我们那个地方的风俗说起。说是谁家的闺女出嫁以后再回娘家时,晚上是不能与女婿同住一起的。陈毅和张茜来了,吴宗才奶奶看到张茜那么和蔼可亲,就把她当成亲闺女看了。本来陈毅夫妇住一起是名正言顺的,死脑筋的“奶奶”却不让。当陈毅听明白“奶奶”的话以后,哈哈大笑,说:“老人家,好啊好啊,我们听你的”。于是张茜晚上就住到边屋去了。


去河东与吴宗才(左)“对证”


吴海祥

吴海祥,这是唯一晚我一辈并比我小40岁的年轻人。他是1961年困难时期上辈人从苏北老家逃荒去安徽后出生,并在安徽长大的宗亲。10多年前,他到宿迁发展。

这样的晚辈,我本不认识他,只是七八年前在泗阳县吴氏族谱追本溯源时,他才露出水面。2020年春节前他来过济南,我们首次见面。今年4月他再来济南,会后路过我家的一个多小时中,我们再谈至德堂吴氏支谱续修事。

对于修家谱,我知道,家谱与正史和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家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对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使我意外的是,吴海祥这个在外地长大的宗亲,却能如此关注吴氏族谱的续修和追本溯源,让我感动。

我们泗阳至德堂吴氏族谱目前的状况是,始迁祖吴本公一世,自明代迁徙到泗阳成子河北岸后,至今已繁衍二十世。据桃源县志记载,吴氏族迁徙到泗阳以后,曾修过族谱。但创修谱毁于兵燹,及至一修、二修谱序中,都没有始迁祖来自何方的记载。而只是口口相传,有的说来自徽州,有的说来自凤阳,还有的说来自无锡。但都根据不足,致使始迁祖与其上祖对接不上。目前只知道老祖宗吴太伯大约已繁衍到110世,我们始迁祖本公大约为第90世。那么我这16世孙就大约是96世。但这毕竟是估计,族谱可以存疑,不能估计。

这几年,吴海祥等族中年轻人,一直致力于吴氏族追本溯源之事。他在网络上与各地宗亲会联络,多方查找信息和比对。根据至德堂谱序上仅有的——本公上祖是“逸翁”公的线索,目前已查到徽州休宁县的吴氏族谱中,也有“逸”字辈,但相差约20辈,难以判定。泗阳县至德堂吴氏族谱1997年五修,至今已27年了,再过一二十年将要续修谱。到那时希望追本溯源尘埃落定,真正认祖归宗,明确自己到底是吴太伯的多少代传人。

这些年吴海祥宗亲与吴大园老家已有越来越多的联系,他在村史合集中《吴大园农户七十年的变迁》部分,提供了困难时期人口外流到安徽落户的8家信息;他除了每年清明节回乡扫墓外,还准备适当时间与外地两位宗亲一起回泗阳老家,拜访吴氏族谱修谱理事会成员,听取意见,献计献策。他们的这种热爱家乡,数典不忘祖,积极参与族谱追本溯源的主人公精神,值得点赞。                          


吴海祥在无锡宗亲会


李登虎

这是小我20多岁的本庄异姓兄弟,他小名二龙,小时候我的印象就是个拖鼻涕的小毛孩。他是建国初当过村长的贫雇农李永元的儿子,排行老二,上有哥、下有妹。

我真正认识李登虎,是1989年冬我回老家,那天正逢涵叔家四奶奶去世,那晚在丧宴上我见到了他,想不到他已长成大人了。2002年以后我再回去的时候,登虎的四口之家已经过得小富足了。到底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凭着自己的勤劳和节俭,凭着有经商的脑瓜,在团转几个小集镇上,从跑售小小塑料袋、卫生纸起步,完成了小资本的积累,2004年居然在来安街上盘下了一座二层小楼。他的媳妇小陈,也是个勤劳朴实的人,在街上摆起了售货摊。

李登虎忠厚老实,肯帮助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0年以前,他就帮我为母亲定制过藤椅。后来,帮我母亲联系人做过门、拖过沙。甚至还帮我母从来安街道办代领过优抚金。这些琐碎事情,在我不在家的那些年,他都不厌其烦地帮我妈去做,让我感动。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我每次回去到来安集下车后,在路过他家门口时,只要他看到,总会用蹦蹦车把我送到吴大园。2013年我母亲逝世三周年时,他和村邻吴康、吴绪华兄弟等,都来参加我母亲的祭祀,这是绵绵的乡情啊。


参加母亲周年祭祀的村邻李登虎(左二)、吴康(左三)

           2012-5一稿,2024-9二稿

作者简介:吴绪略, 江苏泗阳人,1942年10月生于淮阴乡下。1964年考入西安军校,1970年分配到兰州军区通信部直属队工作。从西北大漠到齐鲁大地,亦军亦地走过大半生。退休居济南,落叶未归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