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孙子兵法》68——常山之蛇

 一纸空城 2024-09-20

 “常山蛇势”是古代用兵的一种演阵之法,首尾呼应如常山之蛇。《孙子兵法》中形象地把它比喻为一种战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字长蛇阵。

一字长蛇阵是根据蛇的习性推演而来,长蛇阵共有三种变化。一、击蛇首,尾动,卷;二、击蛇尾,首动,咬;三、蛇身横撞,首尾至,绞!由此三种变化,攻击凌厉!所以要破除长蛇阵,最好的方法就是限制两翼机动能力,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所以,最佳的方法就是:揪其首,夹其尾,斩其腰!

图片

古代战争的一字长蛇阵

孙子是这样说的:“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他指挥的部队就如'率然'一样。'率然',是常山的一种蛇。击它的头部,它的尾部弹过来救应,击它的尾部,它的头部弹过来救应,击它的腰部,它的头尾一齐弹过来救应。有人问:军队可指挥得像率然一样吗?回答是可以。吴人与越人是相互仇视的,当他们同船过渡突遇大风时,他们相互救助起来如同左右手。因此,缚马埋轮,是不足以倚恃的稳定军阵的办法;三军严整、勇敢如一人,靠的是治军有方;勇敢的人和怯弱的人都得以发挥其战斗力,靠的是巧妙地运用地形。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能使部队携手如同一个人一样服从指挥,是将部队置于不得已的情况下形成的。

图片

蛇的战术,首尾互应

在冷兵器时代,一字长蛇阵的蛇头设置两员大将,对于入阵之人进行有力砍杀;蛇尾设一员猛将,压住阵角。整个蛇身的构成主要有弓箭手、盾手、长枪手。弓箭手目的是阻止对方的增援靠近;盾手一是保护长枪手,二是防止对方的冲击突围,是最主要的防御屏障;长枪手就是刺杀攻击的直接力量。这三个兵种在布阵行军中的分布是随着形势不同而改变的,行军时盾牌手在外围,弓箭手在内围,长枪手在最中间;战斗时就是盾牌手在外,长枪手在内,弓箭手在中间了。

一字长蛇阵的理论意义在于“救援”两个字,现代战争意义上则应在于部队之间相互照应,以免被敌人分割包围。然而,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依然看到,国民党军经常也是爱摆一字长蛇阵,不论是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还是淮海战役,都可以看到国军一字长蛇阵的影子。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在某一次战役中的一字长蛇阵失败后,国民党军为什么不及时改变自己的战术呢?这其中还真有蹊跷。

图片

解放战争时期,国军的一字长蛇阵基本上都是沿着铁路线摆开,尤其是在防御的时候,都是这样。为什么要这么摆呢?这是因为几万几十万人的大兵团行动,部队前进、后退,都要能够按命令办,步调要一致,但是国军走着走着就掉队了,这不行。离开铁路线,摆开进攻的架势,后勤补给能力能跟得上吗?

在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自己携带给养和弹药,这是步兵作战的巅峰,但是也只能携带一周的口粮,极限是十天的进攻作战。国军是做不到这样的。打仗是要消耗弹药的,前方打仗打着打着,没有弹药了,这个仗就没法打了。

张灵甫被歼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垛庄被隔断了,而整编七十四师的弹药基本上都存放在垛庄,仅仅依靠部队自己出发时携带的弹药,还能持续作战几天,整编七十四师也算的上是国军主力部队了,但是,也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这就是为什么国军要沿着铁路线摆开,动不动就摆成一字长蛇阵的原因。无论部队的运动,还是给养物资、弹药补充,都依赖铁路线,离开铁路线,就得离公路线近一些,否则这些都无法保证。

图片

今日垛庄

从表面看,这是国军所谓的现代化导致的结果。比如搞联勤体系,将物资囤积在一些重要的铁路节点城市,便于随时根据战争需要调运,但因为国军的官僚化程度比较高,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他们效率非常低下,本来应该的高效率反而降低了作战效率。

辽沈战役之前,国民党东北的作战物资主要集中在沈阳,这些物资都是从华北经锦州运往沈阳,然后在沈阳统一分配,包括调拨给锦州的国军部队。范汉杰到锦州后提出,直接在锦州卸货一部分,可卫立煌坚持不肯,结果导致解放军开始攻锦州的时候,锦州的炮弹严重缺乏,很快就没炮弹了。但从本质上讲,是国军部队素质的不断下降,离开铁路线就没有能力运动,即便是步行,也必须沿着大路行动,或者是铁路,或者是公路。

比如,孙元良兵团在淮海战役开始之前,已经到了宿县,突然接到命令北上徐州。仓促之间,部队只好一部分乘火车,一部分步行。给养和弹药的运送,就必须依赖铁路线,如果离开铁路线,离物资比较远了,就经常会出现前线没有弹药、吃不上饭的情况,一旦被包围,用不了几天就弹尽粮绝了。 

图片

宿县

国民党军队在重点进攻时期,部队也是沿着铁路线部署,开始进攻的时候,部队离开铁路线,逐步向前推进。虽然也经常出现整建制被消灭的情况,但不会全线崩溃,即便出现了情况,也可以全线逐步后撤。 

但是到了1948年以后,解放军转入全面反攻,尤其是千里跃进大别山和华野分兵,打到外线之后,这套办法就不行了。为什么不行了呢?因为铁路线用好了,可以当成封锁线,但这个封锁线一旦被突破了,那就毫无用处了。1948年以后,国军看上去经常摆一字长蛇阵,徐州一个点,郑州一个点,这两点之间的商丘和开封,就必须有部队驻守,来维持交通线。这样,这段铁路线就成累赘了。

到淮海战役决战之前,国军兵力不足,只好放弃郑州,将兵力向徐州收缩。从这个角度说,关键问题还是部队的组织能力和士气、战斗力的问题,自己如果离开交通线也能正常作战,那就不必依赖交通线,如果不能,那就只好这么摆着,被动挨打。

图片

今日郑州

东北战场是被逐渐压缩到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孤立地区的,这实属无奈。华北战场则是收缩的结果。主动放弃保定后,傅作义将部队沿着京津和京绥两条铁路一字长蛇摆开,傅作义的首鼠两端,其实是与蒋介石相互妥协的产物。京津沿线直到塘沽全是蒋的中央军,北平以西直到归绥布置的都是傅作义的嫡系部队。能打则打,一旦情况不妙,就各自开溜。傅系部队西逃绥远老巢,蒋系军队则从塘沽登船南逃。

淮海战场,蒋还是把部队沿着津浦和陇海两条铁路布置,用刘伯承揶揄老蒋的话:“信基督的蒋把自己的军队钉在了十字架上了。”徐州本是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早应该放弃。把徐州剿总南撤蚌埠,将部队沿着津浦路摆在淮河北岸,在宿县放置前哨警戒部队。有利则北上,不利则掩护淮河沿线部队,沟通华中剿总,屏蔽江防,掩护南京。但是这是白崇禧的建议,蒋拒绝采纳。最终的结局就是淮海战役将军被歼灭80万人。

解放战争时期蒋军的一字长蛇阵已经与孙子所说的大相径庭了,意义完全不同。正因为如此,这才有了刘伯承的“揪其首,夹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故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