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佳的行医思考之十七

 AB向往神鹰 2024-09-20 发布于陕西

 皮肤瘙痒治法研究

(上)

前言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提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这一句基本就奠定了我这次研究的用药基调——透热、清热、散热。

瘙痒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皮肤性病学》单列一章讲瘙痒性皮肤病,章节下涵盖: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痒疹、结节性痒疹、妊娠性痒疹,五大类。除了特见于孕妇的妊娠性痒疹外,其余瘙痒皆以中老年人发病多见。

病浅的瘙痒症,西医止痒速效,但难去病根。因瘙痒初起为小病,人多不在意——故而但凡来到中医皮肤科求止痒的,多是顽固性的陈年瘙痒。湖北省中医院向楠主任提出,一个理论体系成熟的中医,不应该千人千方,尤其是针对同一个病证,治多了,就应该总结出其内在的病机规律,逐渐形成一张固定的效方,临证只需以之加减。

我对此很赞同,在阅读瘙痒治法文献的过程中,我也在有意识地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李静的《张锡纯师承学堂:皮肤科讲记》就提出:顽固性瘙痒,乃瘀滞肌肤之证,是为久病必瘀,燥结已成。故愈之也难,根治不易。欲求根治者,非论持久战不可。

在治疗诸多以瘙痒为特征的皮肤病种中,李静通过多年临床总结出来了“衡通汤法”。治一切顽固瘙痒,以此汤加减,多有良效。下面我将详细为大家介绍衡通汤法的加减技巧。

瘙痒病种类甚多,而治法全在对证而已,按病分型,无异于刻舟求剑,所以以下讲“衡通汤法”,我将以证统病,中间穿插李静医案,希望能为此病捋出以一个宝贵的思路。

正文

衡通汤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柴胡、枳壳、甘草、桔梗、川牛膝、炮山甲、三七粉(药汁送服下)各10克。

血府逐瘀汤基础上加炮山甲、三七,疏通气血,药性当为平和,不寒不热,活血化瘀力量更为增强。山甲可内通脏腑,外通经络,无微不至,凡内外诸证加用之则其效更速。三七性平,化瘀血,止血妄行,可托毒外出,并治瘀血所致之疼痛有殊效。

辨瘀血法

1、舌暗、青红紫、瘀斑(点),舌下脉络曲张。

2、出现定点作痛,呈刺痛,固定不移,拒按。

3、久病多瘀,病程长。

4、脉涩或结。

5、病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偏瘫;症瘕积聚;痛经等。

《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涩脉:主气滞、血瘀、津亏、血少。因津亏血少,血行不畅,血脉往来艰涩。

临床上,涩脉的形成,主要是因血液黏稠,可测得涩脉者全血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球压积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血液流动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缓慢,遂呈涩脉。可见于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动脉硬化,及严重吐泻脱水者。

如慢性出血、遗精、阳痿、肢体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见脉涩无力。

若气滞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而有力,可见于冠心病、肺心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等。

瘀血辨证以舌脉为主,结合病史,更容易帮助确诊。

衡通汤法

以瘀热辨证为灵魂的立方大法

1

痒而有湿不忘利小便

治湿法,宗甘露消毒丹

【方剂组成】

飞滑石、淡芩、茵陈、藿香、连翘、石菖蒲、白蔻、薄荷、木通、射干、川贝母。

湿困脾胃,见纳差,藿香、佩兰、蚕砂、豆蔻

湿流三焦,见胃纳可、苔白腻满舌、舌不胖大且无齿痕。上用浙贝、射干宣肺;中用藿香、白蔻仁、石菖蒲;下用滑石、木通利小便以决之。水性趋下,故上宣、中疏、下利三焦并举,务求通畅水道,令周身之湿汇入下焦膀胱,一利而净。

兼热者,火性炎上,周身之火,无论虚实,皆刑肺胃。故有热,其轻者宜用轻清入肺之药,助热透达,如连翘、薄荷、淡竹叶,加湿热靶向药,黄芩、茵陈;其重者,加石膏、知母,并黄连解毒汤,各药用量在6g以内,取其寒能清热、不伤清阳,亦无不可。

【病案】

何姓男,年33岁,因接触纤维而致全身呈苔藓样变,瘙痒剧烈,有抓痕及结痂。视其舌紫,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气血瘀滞夹热。

【处方】:衡通凉血消风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川牛膝、枳壳、桔梗、炙甘草、炮山甲、三七粉(药汁送服下)各10克,生地、银花、连翘、白茅根各30克,地龙、蝉蜕各10克。

【服法】:水煎服,日服一剂,外用芒硝50克,开水化开泡洗。上方用三日即效,一周全消。嘱其服衡通散每服10克以活血,蝉蜕每服6克日2次以消风,嘱服三周,将血分之热清散之,气血通顺病自可愈矣!

2

痒而有燥不忘分虚实

治燥法,宗衡通润燥消风汤

(1)燥邪之虚者,有血虚风燥、津虚风燥、血虚热盛风燥。

此三者又可以合称阴虚风燥,治则不同。

血虚风燥者,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气虚者不可复行气,血虚者不可复行血”。

因其热势不盛,故舌质多淡、或淡红,苔多薄白或白滑腻。治需养血润燥息风,愈之不易,根治更难。法需以养血药定方,静药宜重,走药宜轻,久服常服方效——故以静润补血药为主,如生地、玄参、黄精,少加或不加行血药、祛风药,即便需要,亦当以丹参、赤芍、红景天、三七等补血兼活血药代替,使血行而不伤血。如此阴血得充,血热自平;血热得平,风痒自消。若本末倒置,补少散多,则难见效。代表方如地黄饮子,突出养阴药、静而不走药的用量,几乎不加风药与行血药。

【地黄饮子】:干地黄、枸杞子、炒白芍,当归、茯苓、肉苁蓉各10g、何首乌15g,山茱萸12g、钩藤10g、炒黄柏6g、炒知母6g、山药12g。(摘自《皮肤病实效良方》,不是刘完素的)

皮肤瘙痒症患者以老年人为多,突出表现为皮肤瘙痒,搔抓后引起抓痕、血痂、皮肤肥厚和苔藓样变等。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可归于中医的血风疮范畴。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年老体虚、肝肾不足、精血亏损、皮肤失于濡养而致生风化燥导致本病,治疗上以滋补肝肾、养血活血,方剂用地黄饮子,方中多以滋阴补肾中药为主,几乎没有祛风中药,体现中医治疗的治病求本、正本清源,也符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

至于血虚热盛风燥,此类患者,则舌质暗红,苔可光、亦可白腻、黄腻,多消瘦、有失血或贫血史、多是老年人、有下肢静脉曲张、皮肤枯燥不荣、搔痒处白屑多,夜间痒势明显。亦宜养血凉血为主,少加透热药,如地骨皮、银柴胡、青蒿、鳖甲等。

津虚风燥者,可伴血虚,亦有不伴者。如阳明热盛伤津,患者年轻,无贫血失血史,肌肤荣,皮毛无枯燥等,中焦热盛用石膏、知母、石斛、玉竹、太子参,上焦热用玄参、麦冬、蝉蜕、薄荷、桑叶、连翘、僵蚕、金银花,下焦热多伴水湿,行滋阴利尿法,导湿热入小便中,一利而净。

(2)燥邪之实者,有血热风燥、寒闭血热。

寒闭血热,主要是荨麻疹,中医叫瘾疹,特点是皮肤出现瘙痒性风团,骤起骤消,消后不留任何痕迹,发无定处。可用衡通汤加桂枝、皂角刺温通,亦可以取桂枝麻黄各半汤法。

血热风燥,唯此证可堪攻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紫草、栀子、牛蒡子等苦寒燥湿药再所不忌,荆防、白蒺藜、蝉蜕、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等祛风除湿止痒之品亦可随手择取,丹皮、赤芍、地榆、大小蓟、地骨皮、犀角等凉血透热之品亦可以酌证挑选。因津血俱足,正气盛满,攻之散之,奏功易速。

瘙痒证实者用消风散原方即多效,夹虚者难治。

老年患者,多本虚标实证,乍看似燥邪实,细察其舌,或舌体瘦而挛缩、或舌质暗红泛紫、或有瘀斑;或病程迁延日久,过用苦寒,阳气亦衰,其人神疲、纳差、乏力、气短。治疗时亦宜耐心,扶正祛邪并举,辨明瘀血证,即守定一方,疗程多在1-3月左右

李静垂法:

(a)衡通清肺饮:

衡通方+羚羊角6g、生石膏30g、知母18g、白茅根30g、连翘18g、蝉蜕10g、薄荷6g(后下)

肺胃热盛:衡通清肺饮,羚羊角、生石膏为主药。

(b)衡通滋阴凉血汤:

衡通方+生地30g、玄参24g、紫草30g、生地榆30g、丹参15g;

若亦夹湿,则加白芍30g、白茅根30g、竹叶30g。

阴虚内热:衡通滋阴凉血汤,生地、玄参、紫草、生地榆为主药。

肺胃热盛兼阴虚内热者:衡通汤合用滋阴凉血汤。

主理人

熊斌,中医世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学者,擅长中医药治疗各类内科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