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GINNING OF SPRING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使得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更为重视宗族、亲族等相关问题。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宗族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个体无论学习、生活,或者是社会活动方面,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要依靠宗族的。如果你的背后有个强大的宗族背景,那是能带来诸多便利。 故而我们看电视剧时,经常会看到闹矛盾的双方动手前,还要互报家门的剧情,有时候前一秒还吹鼻子瞪眼,知晓对方家门后下一秒就握手言和了。 正是因为宗族在古代社会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对于亲疏关系的界定,也就显得尤为关键,以防有人来浑水摸鱼。 而 “五服”正是用来衡量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重要标准。五服之内,大家沾亲带故,出了五服,那就不是亲戚。 那么“五服” 究竟是什么呢?到底又是哪五服?今天就给大家来说道说道。 "五服"的概念,最早是天子对治下领土臣民划分的疆域观念。 众所周知,在先秦实行的是分封制,天子居天地之中,是天下共主,分封出去的人要对天子尽到应有的职责。 “服,服事天子也”,《尚书·酒诰》中将商朝天下分为内服、外服。内服指王朝,外服指诸侯。 周朝初期,又将治下区域分为:比服、要服、荒服。成书于东周的《周语》则记载“五服”,即“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翟荒服”。 按亲疏来划分,前面三服大致由周天子家族、诸侯封国家族、功勋臣僚家族等群体组成,后面两个就非我族类了,到了第五个荒服就是戎狄。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既然是共主,那天下诸侯、四方诸侯都必须要向天子朝贡了。 因为地理和亲疏的关系,所以五服朝贡也有区别。 甸服日祭之诚(每天都要朝贡),侯服月祀之敬(每月来一次),宾服时享之礼(每个季度来一次),要服岁贡之实(一年一次),荒服终王之恩。 正是五服这般细腻入微的亲疏之别,所以经过时间的推移,便逐渐融入血脉相连的家族脉络之中,用于识别家族中自身和亲戚的亲疏关系。 于是家族之中,高祖父之兄弟至己身直系,这几代以内的亲缘,也被巧妙地划分为”五服“。 最初是指家族中的亲人根据与逝者亲疏关系,要穿的五种不同丧服。 这五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之间不仅布料做工材质有明显差别,最主要的是服丧时间大为不同。 斩衰是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缝边,服期三年。一般是子女为父母、妻妾为丈夫等关系最为亲近的人所穿。 齐衰次于斩衰,用粗麻布制作,缝边。服期分为一年。 大功的丧服质地比齐衰稍细,服期九个月。通常是为堂兄弟、堂姐妹、堂姑等亲属所穿。 小功的丧服更细一些,服期五个月。适用于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祖姑、堂姑等亲属服丧。 缌麻是最轻的丧服,用细麻布制成,服期三个月。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等亲属服丧时穿着。 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举个例子。 假如一个家族中有一位长辈去世,那家里人必须要通知到五服之内的亲友来参加丧事。 按照五服制度,逝者的子女会身着斩衰,为其守孝三年;他的兄弟姐妹会穿齐衰,服期一年;他的堂兄弟姐妹则穿大功,服期九个月; 他的从堂兄弟姐妹穿小功,服期五个月;而他的族兄弟姐妹等亲属会穿缌麻,服期三个月。 如果是同宗关系更远的人,即使出席了他的丧礼,也不需要穿丧服了,因为他们已经出了五服。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五服” 逐渐从丧服制度演变为亲属关系的界定标准。 人们通常认为,出了五服就不再是亲戚。 这是因为在五服之内的亲属关系较为紧密,有着共同的家族责任和义务,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多。 而超出五服之后,虽为同宗,联系相对减少,关系当然逐渐疏远了。 如今进入了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提升,人们也不再像以前那般依赖宗族了。 如今社会上断亲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别说五服,很多时候超过三服,就没有多少感觉了。 即便如此,也不影响大家了解五服的知识,毕竟血浓于水的关系,搞明白也不是什么坏事。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