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修复术已常规用于胸腹主动脉疾病的治疗,部分患者病变与重要内脏分支动脉开口间的距离过短,需要对血运进行重建。开窗技术为血运重建的常用办法之一,分为体外预开窗和原位开窗。体外开窗技术的主要难点在于窗口与目标动脉的精准对合、支架释放时不前跳、不后移、不旋转;原位开窗的主要难点在于顺利到达开窗部位高质量破窗,即形成最佳的破窗角度(90°)。 汇禾医疗全自主研发的S-wan双极可调弯鞘管,是目前国内上市的唯一一款具有同平面内双点控弯调节功能的鞘管,可以轻松调整控弯角度,稳定输送器械到达目标靶点,帮助医生提升手术效率并降低手术复杂性,轻松完成开窗、翻山、颈动脉超选等复杂动作。 作为一款开窗技术“御用鞘管”,S-wan有哪方面特点呢? S型双向弯:S-wan控弯段由超选弯S弯与支撑弯G弯构成,在腔内形成S型双向弯; Superselective:S-wan头端0-270°可调,通过两端弯型,应对不同血管形态、管径、腔内动脉或颈动脉超选,操控性能灵活,超选成功率高。 Support:S-wan具有其自主研发的FREEKNIT可变编织技术,为通过器械提供强力支撑的同时,鞘管不回弹;同时通过G弯与血管形态、管径等特点进行不同的支撑,协助复杂病变超选后的器械支撑 动脉夹层形成,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状态。 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假腔栓塞+体外预开窗下原位破膜左肾动脉PTA支架成形+左股总动脉内膜剥脱术 左股总动脉穿刺,分别栓塞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假腔后,穿刺右股总动脉造影提示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假腔扩张,与术前CTA一致。定位后植入腹主动脉一体化移植物Microport,20-12-90,再次造影后标记。台上胸主动脉移植物 Microport,26-22-160开窗后回收,定位后精准植入。 选用8F 55可调弯鞘(汇禾医疗 S-wan),调整导管头端S弯角度,轻松对准左肾动脉开口,形成最佳破膜角度,V18导丝配合0.018支撑导管(EV3)在S-wan的强力支撑下经窗原位破膜,并立刻进行造影确认。 选用4×80mm球囊扩张后,交换MPA导管和0.035导丝超选左肾动脉开口,置入VBX 7×59mm支架,再次造影提示支架位置满意。 最后造影显示主动脉夹层隔绝良好,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畅通。 该病例左肾动脉原位破膜,利用S-wan双极可调弯鞘管一方面为超选建立最佳角度保证了超选准确率,一方面为预扩球囊、超选导管导丝、支架输送提供稳定支撑,使得支架在释放时不前跳、不后移、不旋转,保证了手术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了手术效率。 腹主动脉夹层,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肺结节,主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术后状态。 夹层腔内隔绝+双肾动脉PTA支架置入术 右股总动脉穿刺,造影提示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残留夹层,右肾动脉受累,左肾动脉开口狭窄,与术前CTA一致。植入体外开窗的胸主动脉移植物(Microport,26-22-160)。 选用S-wan 8F55双极可调弯鞘管(汇禾医疗),首先调整鞘管支撑G弯到血管壁适合位置,再依据左肾动脉开口位置调整超选S弯至最佳角度,后引入导丝配合MPA导管轻松准确超选左肾动脉,造影确认后交换PT2导丝,引入球扩裸支架(波科,5X19mm)定位释放,造影提示支架位置满意,血流通畅。 再次调整S-wan双极可调弯鞘管支撑弯G弯及超选S弯至最佳角度,引V18导丝成功超选右肾动脉,造影后,经S-wan送入高压球囊扩张右肾动脉开口,植入VBX (Gore,6x29mm)支架,用10X20mm球囊后扩,器械通过S-wan无回弹,造影显示支架位置良好,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通畅,几乎无内漏,右髂总、髂外动脉无造影剂外溢。 经S-wan超选右肾动脉 S-wan稳定支撑支架释放 术后造影 该病例为双肾动脉开口狭窄,利用S-wan双极可调弯鞘管的支撑G弯及超选S弯轻松形成S弯形,与肾动脉血管开口形成精确角度,帮助后续导管完成困难超选的同时为支架输送提供了稳定支撑,为手术的成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医学博士。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国际血管联盟青年委员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血管转化医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国际腔内血管专家协会委员,美国血管外科协会国际委员,中国外科年鉴血管外科专业主编,介入放射杂志(英文)副主编,中国血管外科杂志常务编委。美国克利夫兰医院访问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浦江人才,获个人三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1次,获首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提出“空间反转法”体外预开窗腔内治疗主动脉弓疾病,提出“Oversize 0-5%”移植物选择标准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提出“瘤腔蛋白胶填充”方法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提出“血管疾病诊治精准微创腔内时代”理念,发明“Castor分支支架”,发明“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创办“新血管大会”。第一申请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重大项目1项,负责实施国家“863”“十一五”专题项目1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60余篇,总影响因子195.5,包括第一作者发表于JACC及Circulation杂志。发表中文论著300余篇。主编专著10部,参编专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中华外科青年学者奖,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优秀发明二等奖,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科技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25项。 从事临床一线工作20余年,以血管外科为专业,以主动脉疾病的诊治、VTE防治、血管腔内介入机器人研发应用为专业方向。擅长复杂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微创腔内治疗,开展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动脉、颈动脉疾病及其它复杂性血管疾病诊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