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材料)《孔子家语·贤君·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荀子·君道·为人主者》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9-20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公曰:“何也?”孔子曰:“臣语其朝廷行事也。”公曰:“其事何如?”孔子曰:“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灵公爱而任之。又有士曰林国者,见贤必进之,而退与分其禄,是以灵公无游放之士,灵公贤而尊之。又有士曰庆足者,卫国有大事,则必起而治之;国无事,则退而容贤,灵公悦而敬之。又有大夫史䲡以道去卫而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䲡之入而后敢入。臣以此取之,虽之贤,不亦可乎?”
子路问于孔子曰:“贤君治国,所先者何?”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晋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矣,其亡何也?”孔子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贤者知其不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贱而雠之。怨雠并存于国,邻敌构兵于郊,中行氏虽欲无亡,岂可得乎?”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
材料二:
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是禹、桀之所同也。要此三欲,此三恶,果何道而便?曰:在慎取相是矣。故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不急得,不知;得而不用,不仁。无其人而幸有其功,愚莫大焉。今人主有大患:使贤者为之,则与不肖者规之;使知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污邪之人疑之。虽欲成功,得乎哉?是犹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
人主欲得善驭速致远者,一日而千里,县贵爵重赏以招致之,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能致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欲治国驭民,调壹上下,将内以固城,外以拒难,治则制人,人不能制也;乱则危辱灭亡可立待也。然而求卿相辅佐,则独不若是其公也,唯便嬖亲比己者之用也,岂不过哉!
(节选自《荀子·君道》,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10.又有大夫A史鲻B以道去卫C而灵公郊DE三日F琴瑟不御G必待史蝤之入而后敢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次,列进、放在,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意思不同。
B.之,助词,相当于“的”,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之”用法相同。
C.“辟此三恶”与《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的“辟”意思相同。
D.“可立而待也”与《项脊轩志》“客逾庖而宴”的“而”字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哀公询问当今哪位国君最为贤明时,孔子回答说或许是卫灵公,然后说明了理由:卫灵公能尊重如公子渠牟、林国、庆足这般的贤能之士。
B.孔子建议鲁哀公“省力役,薄赋敛”,这与孟子“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的说法如出一辙,都是建议统治者实行仁政。
C.做君主的都希望强大、安定、荣耀,但不同的君主结局不同,如大禹和夏桀。夏桀失败,原因之一大概是他真正信任的是不肖者、愚者、污邪之人。
D.君主要想得到善于驾车的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给予其显贵的地位;给予其丰厚的奖赏;不偏爱阿谀奉承之人;不埋没与自己关系较远之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
(2)是犹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

14.两则材料在国君治国之道方面的主张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5分)




10.CFG【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大夫史䲡”是复指短语,“以道去卫”是“史䲡”的谓语,所以第一处应断在C处。“三日”做“郊舍”的补语更好,所以第二处应断在F处。“琴瑟不御”是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如果与“必待”相连,则语意不通,故第三处应断在G处。    
11.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现象。A项,原文的“次”是“列进、放在”,《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意为“旁边”,意思不同。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用法相同。C项,“辟此三恶”的“辟”是通假字,通“避”,意为“避免”。“辟邪说”的“辟”不是通假字,其意为“批驳”。意思和用法均不同。D项,“可立而待也”中的“而”表修饰,“客逾庖而宴”中的“而”表顺承,用法不同。故选C项。
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不偏爱阿谀奉承之人”错,材料二说的是“内不可以阿子弟”,意思是“不偏袒自己的子弟”。
13.【答案】(1)中行氏尊崇贤能的人却不能任用他们,轻视不贤的人却不能驱逐他们。[关键词“尊”(尊崇)、“贱”(轻视)、“去”(驱逐,罢退)各1分,句意1分]
11.(2)这就像竖立直木而担心它的影子歪斜一样,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关键词“恐”(担心)、“景”(影子)、“枉”(不直,歪斜)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相同点:相信并真正任用贤能的人。不同点:材料一还强调要富民足民;材料二还强调任用人才一定要公平公正,不可偏私。(相同点2分,不同点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共5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材料一前两段讲的是国君要信任贤者,第三段则强调富民足民;材料二第一段强调的是真正任用贤能的人,第二段还提到了求卿相辅佐要有公正的态度。把这些信息整合,即可得到答案。
11.【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哀公问孔子说:“当今的君主,谁是最贤明的?”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看到,或许是卫灵公吧。”哀公说:“为什么呢?”孔子说:“我说说他在朝廷所做的事。”哀公问:“他在朝廷所做的事怎么样呢?”孔子说:“卫灵公的弟弟公子渠牟,他的智慧足以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他的诚信足以守卫这个国家,灵公喜欢他并委以重任。又有个士人叫林国,见到贤能的人必定推荐,如果那人被罢了官,林国还要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他,因此在灵公的国家没有放任游荡的士人,灵公认为林国是贤人而尊敬他。又有个叫庆足的士人,卫国有大事,就必定出来帮助处理;国家无事,就辞去官职而让其他的贤人被容纳,卫灵公喜欢而且尊敬他。还有个大夫叫史䲡,因为其主张不能践行而离开卫国。卫灵公在郊外住了三天,不弹奏琴瑟,一定要等到史䲡回国然后才敢回去。我根据这些情况来选取卫灵公,即使把他放在贤人的行列中,不也可以吗?”    
子路问孔子说:“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呢?”孔子说:“是尊崇贤人而轻视不贤的人。”子路问:“晋国的中行氏尊崇贤人而轻视不贤的人,他为什么会败亡呢?”孔子说:“中行氏尊崇贤能的人却不能任用他们,轻视不贤的人却不能驱逐他们。贤能的人知道自己不被任用而埋怨中行氏,不贤的人知道自己一定被轻视而仇恨中行氏。埋怨和仇恨同时存在于国内,与相邻的敌人在城郊交战,中行氏即使不想败亡,又怎么能够做到呢?”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政事中最紧急的,莫过于使百姓富有而且长寿。”鲁哀公说:“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孔子说:“减少徭役,减轻赋税,那么百姓就富有了;推崇礼乐教化,让百姓远离犯罪和疾病,那么他们就会长寿。”鲁哀公说:“我想按你说的去做,又担心我的国家会因此变得贫困。”孔子说:“《诗经》上说:'和蔼友好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从来没有孩子富有而父母贫穷的事啊。”
材料二:
做国君的,没有不希望强大而厌恶衰弱,希望安定而厌恶危险,希望荣耀而厌恶耻辱的,这一点大禹和夏桀是相同的。要实现这三种愿望,避免这三种厌恶的东西,究竟采取什么方法才最便利呢?回答说:“在于慎重地选取辅相。所以辅相只有智慧而不仁爱,不可以;只有仁爱而没有智慧,不可以;既有智慧而又仁爱,是国君的珍宝。不急于得到这样的人,是不明智的;得到这样的人却不任用,是不仁义的。没有这样的人却希望建立功业,是再愚蠢不过的了。现在君主的大祸患是:让贤能的人去做事,却与不贤的人去限制他;让聪明的人来考虑,却与愚蠢的人去评判他;让品德美好的人来实施政令,却与行为奸邪的人去猜疑他。(像这样,)虽然想要成功,能够办到吗?这就像竖立直木而担心它的影子歪斜一样,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
国君想得到善于驾驭马车能快速到达远方的人,以此日行千里,就要用显贵的爵位和厚重的奖赏来招致这样的人,对内不能偏袒自己的子弟,对外不能埋没与自己关系疏远的人,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的就录用他,这难道不是必定得到善于驾车的人的方法吗?想要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协调统一上下,就要对内巩固城防,对外抵御侵略,治理得好就能制服别人,那么别人就不会制服自己;混乱了那么危险、耻辱、灭亡的局面马上就会到来。然而寻求卿相辅佐时,却不是这样公正,而只任用能说会道、善于迎合的宠臣和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