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漯河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9-20 发布于山东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在浙江台州葭沚老街,体验纸伞制作、制茶、翻簧竹雕、彩石镶嵌等技艺成为热门文旅项目,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将米粒大的陶泥放到微型拉坯机上,用指尖捏出花瓶的形状,再用竹签、镊子精雕细琢,景德镇陶艺师傅王文化创作微型陶艺作品的视频走红海外,累计播放量超过1亿。《只此青绿》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用舞蹈“绘”名画,让观众沉浸在中华文化特有的意韵中。今天,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展现出蓬勃生机。

图片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一种文化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必须有其主体性。回望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百余年非凡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点燃精神的火种、重焕文明的辉光,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相融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激活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把中华文化发展推向新阶段。这一文化主体性,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两个结合”建立起来的。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自觉,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升腾中国气象。

(摘编自徐壮、施雨岑、王鹏《巩固文化主体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列述评之六》,《人民日报》)

材料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文化领域的时代使命是要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完成文化相承延展的任务。文化类电视节目无论是内容叙事还是节目架构中,都有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的融入,这些节目并不以“文化回归”为目的,而是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为民族文化再增添新的一笔,从而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

文化类电视节目展示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将传统的思想精神与当下的价值观念联结。《典籍里的中国》中《楚辞》一集,读书人撒贝宁与屈原在对话中引领观众感悟《天问》,领会屈原为何叩问天道,又与屈原一同感受当前中国航天事业中的“天问一号”“祝融号”的成果,指出中华民族如何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延续。在这样一集节目中,不仅完成了与古人对话的想象,也是完成了一场影响观众心灵的对话。文化类电视节目如果只是浅表式罗列文化符号,或者倚重媒介化手段,而没有价值层面的根源和传承,那节目的深度意义仍会因为脱离文化土壤和现实而消解。节目即使凭借形式和内容能在观众群体中获得成功,却也会因为没有深层次的“共通点”而无法维系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寻找“共通点”,即寻找传统文化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共通联结,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文化精神的共通联结,社会大众与时代背景的共通联结。从这一点看,近年来总台推出的几档文化类电视节目一方面围绕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紧紧扣住了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另一方面也积极促成了新的解释项的产生,将时代精神的溯源过程呈现了出来,完成了从古至今,从一个到另一个的意义延展。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始终强调时代和民族的使命,将个人的养性修身置于集体、家国和时代之中,具有超越性、责任性、自由性的人文气息。总台所推出的几档文化类节目兼顾了集体与个人,既有宏大的家国情怀,也有细致的恒久话题。《国家宝藏》和《典籍里的中国》侧重于展示历史的纵深与辉煌,着眼于中华文化整体的传承,节目借助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个体,先贤君王或文化大家,让作为后人的我们产生尊敬和崇拜的感情,从而把自己融入中华儿女的集体身份中。这里的节目话语带有凝聚力和号召力,营造的是一种仰视浩瀚星空的磅礴氛围。相比之下,《朗读者》和《经典咏流传》则是俯瞰自己,于永恒的人类话题中感悟生命,对话自己。《朗读者》以“陪伴、告别、青春、故乡”等为主题,于经典文学作品中融合人物故事,让每一个听者带入自己的经历,产生情感共鸣。《经典咏流传》将古代诗词中诗人的个人情感承袭延续,展示了至今不变的情愫与感动。如贵州省石门坎支教老师和学生们共同演唱了清代诗人袁枚的《苔》,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原因就是演唱者本身与诗人的情感具有一致性,都表达出对渺小自我的坚持和对生命的期待。如此一来,社会大众在节目中可以得到多种层次下的情感唤醒,得以进入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真正被民族文化感召和影响。

(摘编自侯沈汐《具象再现唤醒:电视节目对文化主体性的媒介再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文化主体性,二者的出发点和论述侧重点也基本一致。

B.材料一认为,要对自身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就必须坚持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

C.材料二对《国家宝藏》的情感沿袭和《朗读者》的身份认同给予了高度赞扬。

D.电视节目如果没有价值层面的根源和传承,即使有深度意义,其意义也会被消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电视类节目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方式,有责任承担文化相承延展的任务。

B.文化自信的树立,离不开文化主体性;一种文化要有力量,那么必须有其主体性。

C.文化类电视节目只有抛开文化回归的目的,才能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

D.节目没有深层次共通点,即使观众喜闻乐见,也无法维系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举葭沚老街微型陶艺和《只此青绿》的例子,说明了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性。

B.材料一提纲挈领,论述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问题,材料二具体到媒介方面进行了论述。

C.材料二第二段先摆观点,再分析典型案例,最后强调寻找共通点的重要意义。

D.材料二从两方面递进分述了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文化主体性再塑方面的重要作用。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文化主体性的时候都提到了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者的关系。

5.一档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具备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三边

贾平凹

往陕北远行,三千里路,云升云降,月圆月缺,旅途是辛苦的,过了金锁关,山便显得愈小,羊便见得更多,风头一日比似一日强硬,一日比似一日的思亲情绪全然涌上心头了。当黄昏里,一个人独独地走在沟壑梁上,东来西往的风扯锯般地吹,当月在中天,只身卧在小店的床上,听柴扉外蛐蛐忽鸣忽噤,便要翻那本塞外古诗,以为知音,是体会得最深最深的了。但我仍继续北上;三边,这是个多么逗人神思的神秘的地方啊。

穿过延安,进入榆林地区,车子在沟底里钻,七拐八拐的,光看见那黄天冷漠,黄山发呆。到了县城,天已擦黑,城外三里便进了绿的世界,要不是赶驴人提醒,谁能想到这不是树林子而是一座县城呢?于是得知,在这三边,有一丛树,便有一户人家,有一座树林,就该是镇子或是县城了;原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这便是三边的特点了。

待了几日,新结识了几位伙伴,他们主动提出做我的向导,要往北边的沙漠里去走走。“一定要去看看,那又是另一个世界呢。”兴趣撩拨,就三人越过了长城,徒步往北行。沙地上,行走委实艰难,浑身汗水淋淋。沙丘起起伏伏,望之如海中浪涛。沙丘过去,又是成片的盐碱地,树木是不长的,只可怜巴巴生些盐蒿。一把蒿守着一抔土,渐渐便成了一个小包。再往后却又是沙丘,但已经植了树:沙柳、红柳、小叶杨、沙枣。沙盖了盐碱,树又守住了流沙。

三天过后,我们走到一个镇落里,这个镇落显得很大,有回民,有汉民,分两片屋舍:一处汉民,建筑分散中但有联络;一处回民,建筑对仗里却见变化。伙伴讲,再往北去不远,还有蒙民哩。夜宿镇里,当地老人给我一个手抄本,有这么一段:

三边地区蒙民,昼意干粮,晚就道旁,有水草处卸鞍驮,撑帐支锅,取野薪自炊,其牛纵食原野,人披裘轮卧起,以犬护之,不花一钱。汉民亦有效之。

读此书,方知三边地域民族竟是这么亲善!更不曾想,这个镇子在两日之后,便是汉、回、蒙一年一度的盛大交易会。

交易会,其场面可谓热闹,有北京王府井的拥挤,却比王府井更气势;有上海南京路的嘈杂,却比南京路更疯野。那一排一摆小吃,荞面拉条、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酸、辣、煎,五味俱全;那菜市上一筐一车,二尺长的白菜、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六色尽有;那农具市上的铜的挂铃、铁的镢、钢的锨,叮、咣、铿、锵,七音齐响。还有那骡马市上,千头万头高脚牲口,黄乎乎、黑压压偌大一片,蒙民在这里最为荣耀,骡马全头戴红缨,脖系铃铛,背披红毡,人声喧嚣,骡马鸣叫,气浪浮动得几里外便可听见。在羊肉市上,近乎一里长的木架上,羊肉整条挂着。更有买卖活羊的,卖主用两只腿夹住羊头,大声与买主议价。汉、回、蒙民似乎都极富有,买肉就买整条,买果就买整筐。末了就涌进那菜馆酒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直要闹到月上中天方散。在酒馆里,几句攀谈,我们便成了极熟的人,兴致高涨,开怀大饮。

半个月匆匆过去了,临走前两天,正好是阴历八月十五,夜里在长城根下一个村子吃了月饼、香梨,喝了花茶、葡萄酒,看了一阵房东大娘的剪窗花,兴致还未尽,便同房东小儿登长城望高。月光下,沙海泛亮,草原迷离,高高低低的长城,从脚下一头伸向天的东头,一头伸向天的西头,这伟大的建筑,从远古时候,一坐落在这里,沙再没有埋住,风再没有刮走,它给了沙漠之骨,沙漠也给了它的雄壮。如今烽火台没有了狼烟传递,但每一座台下,都住了人家,牛羊互往,亲戚走动。生着,在这大漠上添着活气;死了,隆起沙堆,又生起一堆绿色。一道长城,是连接千家万户的一条线,流动着不屈不挠的生命和人与人的情感。玩到天明,晨曦里看见天地相接的地方,柳树林子长得好茂,那树都是桩干粗壮,一人多高,就截了顶,聚出密密的嫩枝,枝形呈圆,叶子全红了,像无数偌大的灯笼高高举着,似乎这天之光明,完全是这些灯笼照耀的。树林子前面,端端一柱白烟长上来了,走近去,是放蜂人燃的。这里还能放蜂,犹如春天里的一个童话!相坐攀谈,放蜂人来自江南,年年都来,来数月方去。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你瞧,绿的沙柳、红的盐蒿、粉的牛儿草、白的盐、黄的沙,这三边的土地是最有五颜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尝尝那蜜,果然上品,荔枝蜜没有它香醇,槐花蜜没有它味长。

告辞了放蜂人,突然之间,几天来混混沌沌的思想,沉淀的沉淀了,清亮的清亮了,一时觉得有角度来做我的文章了。往回边走边构思,眼光偏又盯住了一片一片不知名的荆棘,开着丸子一般大的白绒花团,顺枝而上的,如挂纸钱串,就地而生的,又如围起的花环。哦,我明白了,这类花的开放是对三边荒凉的送葬吗?是对三边的富有和美丽的礼赞吗?天黑回到村子,房东已为我准备好了送别酒菜,菜饱酒足,席上拉起了二胡。二胡的清韵又勾起了我思亲的幽情,仰望天上明月,不知今夜亲人们如何思念着我,可他们哪会知道今夕我在这里是多么欢乐啊!一时情起,书下一信,告诉说:明日我又要继续往北而去,只盼望什么时候了,我要和我的亲人、更多的朋友能一块再走走三边,那该又是何等美事呢。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结识的当地人主动提出做向导,酒馆里几句攀谈便成了极熟的人,这些描写都展现了三边地区的淳朴民风。

B.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来概括三边的特点,承接初见县城时的感受,凸显了三边地区人民的生存境况。

C.文章以三千里路开篇,以继续往北而去作结,以的思亲与孤独贯穿全文,呼应了标题走三边

D.文章语言质朴自然,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与文中所写的西部自然人文相得益彰,是这篇游记散文的典型特征。

7.关于文中写交易会时使用大量堆叠同类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分别写出美食和物产的丰富。

B.采用渲染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描写,起到强调的作用,有较强的感染力。

C.描写交易会时所用的大量堆叠同类词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蒙、汉、回各民族热闹的交易景象。

D.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交易会上物品种类的丰富,表现了当地民族的融合,物华民阜的世俗生活景象。

8.文中引用手抄本内的文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为什么告别放蜂人之后觉得有角度来做文章了?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今夫治乱之循环,如阴阳之运行。事当极盛之际,必有阴伏之机。其机藏于至微,人不能。而及其既著,遂积重而不可退。此其间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

主德清则臣心服而颂。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在臣民原非献谀,然而人君之耳,则熟于此矣。耳与誉化,匪则逆,故始而匡拂者拒,继而木讷者厌,久而颂扬之不工者亦绌矣。是谓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

上愈智则下愈愚,上愈能则下愈畏。免冠叩首,应声而即是。在臣工以为尽礼,然而人君之目,则熟于此矣。目与媚化,匪媚则触。是谓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

敬求天下之士,见之多而以为无奇也,则高己而卑人。质之人而不闻其所短,返之己而不见其所过。于是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所发,概期于必行矣。是谓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

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

今夫进君子而退小人,岂独三代以上知之哉?虽叔季之主,临政愿治,孰不思用君子。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君子,而决非小人?卒于小人进而君子退,无他,用才而不用德故也。

德者君子之所独,才则小人与君子共之,而且胜焉。语言奏对,君子讷而小人佞谀,则与耳习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则与目习投矣。即保事考劳,君子耻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又投矣。

今欲预除三习,永杜一弊,不在乎外,惟在乎心。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者君子之招,而治之本。肆者小人之媒,而乱之阶也。惟望我皇上时时事事,常存不敢自是之心。语曰:“狂夫之言,而圣人择焉。”臣幸生圣世,昌言不讳,伏惟皇上包容而垂察焉,则天下幸甚!

(节选自 清·孙嘉淦《三习一弊疏》)

[注]匡拂:同“匡弼”,匡正辅佐;纠正补救。保事考劳:指对官员工作的检查和劳绩的考核。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治乱之ABC于君子D小人之进E退F进退之机G握于人HI一心之敬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觉,指发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惟觉时之枕席中的词义不相同。

B.誉,指称颂、赞扬,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所以要誉乡党朋友也中的词义不同。

C.者,指“……的人,与《老子》四章中不失其所者久中的字词义相同。

D.敬,指谨慎,慎重,与《谏太宗十思疏》则思慎始而敬终中的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君主的仁德,臣民的称颂本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出于本心。但是君主听多了就会喜欢听这样的话,而抵触那些劝谏的人。

B.当君主看多了天下的贤才后,便会觉得不足为奇并自视甚高,任用人才不看他们的短处,也看不到他们的过错。

C.当君主听惯了臣子的赞颂,看惯了臣子谄媚讨好的姿态,习惯了自以为是,就会慢慢的亲近小人而远离君子。

D.作者认为品德是君子独有的,才能则是君子和小人都有的,甚至有时候小人的才能还会更强一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君子,而决非小人?

2)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老子四章》)

3)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兼爱》)

14.历代君主都深知要亲贤臣,远小人,但却很难真正做到,请根据文本概括原因。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地融为一体。

B.诗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C.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叙事抒怀。

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16.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      ;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      ,即君王要赏罚得当。

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一系列对比来突出秦始皇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惜百姓的行为,他夸张地说,阿房宫屋顶上的瓦缝      ,阿房宫中的栏杆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难以诉诸言语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大脑深处,有一种令人着迷的现象吸引着科学家—— ① 。科学家正致力于解开音乐影响人类神经回路之谜,揭示它对大脑各个区域和功能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表明,人变老之后,大脑的功能会发生一些衰退,而音乐训练能够增加老年人在嘈杂环境下的言语知觉能力

近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杜忆研究组开展了一项功能磁共振研究,该研究招募了25名老年音乐家、25名老年非音乐家和24名年轻非音乐家。通过分析这3组参与者的脑活动,研究揭示了老年音乐家对抗老化采用的两种机制——功能保持和功能补偿。与老年非音乐家相比较,老年音乐家在感觉运动脑区的神经激活模式更像年轻人。

不管什么年纪,如果能尽快地 ② ,甚至开始唱歌,可能都能够 ③ 。实验证据支持了音乐训练可以使老年人的大脑更敏锐、更专注和更年轻,这对于促进人口健康老龄化提供了重要且可行的策略。“就临床价值而言,我们想在一些老年的认知衰退疾病上,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尝试开展一些音乐疗法,以改善他们的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杜忆说。

18.下列句子中的就临床价值而言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B.奋斗一生,终于功成名就。

C.就表面来看,两者没区别。 D.不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787年大卫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而创作的油画《苏格拉底之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阴暗坚固的牢狱中,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悠然自得。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

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是: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

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21.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如果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重大意义后面的冒号改成逗号,会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吗?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豪放,是“大江东去浪淘尽”豪迈的气势、雄浑的意境,蕴含着恢弘的气度、蓬勃昂扬的精神气概;婉约,是“杨柳岸,晓风残月”风景的柔美、情感的缠绵,那是一种珍视美好、柔软婉转的细腻情思。

现实中,有人追求豪放的人生,也有人青睐婉约的人生。正值青春年华的你,会欣赏哪一种呢?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    2C    3D    

4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展现出蓬勃生机。

文化类电视节目需要将传统的思想精神与当下的价值观念联结,寻找传统文化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共通联结,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文化精神的共通联结。

5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应有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的融入,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

应寻找共通点,围绕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紧扣民族文化核心精神;积极促成新的解释项的产生,将时代精神的溯源过程呈现出来。

应能兼顾集体与个人,既有宏大的家国情怀,也有细致的恒久话题。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材料一侧重于宏观层面的论述,强调文化主体性对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作用,引用具体实例如葭沚老街和《只此青绿》来说明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的相互激荡。材料二则聚焦于文化类电视节目,分析其在传承和延展民族文化中的作用,强调节目应融入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共通点。整体上,两则材料相辅相成,论证了文化主体性在不同层面的具体表现和重要意义。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出发点和论述侧重点也基本一致错误。材料一侧重从理论层面论述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问题,材料二则从具体操作层面,也即从媒介方面进行了论述文化主体性问题。

C.“《国家宝藏》的情感沿袭错误。由原文《经典咏流传》将古代诗词中诗人的个人情感承袭延续,展示了至今不变的情愫与感动可知,将情感承袭延续的是《经典咏流传》,而不是《国家宝藏》。

D.“其意义也会被消解错误。由原文得以进入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真正被民族文化感召和影响可知,是具有真正的意义,而不是被消解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文化类电视节目只有抛开'文化回归的目的,才能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错误。由原文这些节目并不以'文化回归为目的,而是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为民族文化再增添新的一笔,从而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可知,是并不以'文化回归为目的……从而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选项表述绝对化。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从两方面递进分述错误。材料二的两个分论点文化类电视节目展示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将传统的思想精神与当下的价值观念联结”“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始终强调时代和民族的使命,将个人的养性修身置于集体、家国和时代之中,具有超越性、责任性、自由性的人文气息,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材料一说到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今天,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展现出蓬勃生机可知,在新时代,只有不断巩固文化主体地位,从能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展现出蓬勃生机。

由原文文化类电视节目展示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将传统的思想精神与当下的价值观念联结”“寻找'共通点,即寻找传统文化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共通联结,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文化精神的共通联结,社会大众与时代背景的共通联结可知,材料二强调文化类电视节目需要将传统的思想精神与当下的价值观念联结,寻找传统文化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共通联结,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文化精神的共通联结。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文化类电视节目无论是内容叙事还是节目架构中,都有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的融入,这些节目并不以'文化回归为目的,而是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为民族文化再增添新的一笔,从而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可知,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应有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的融入,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

由原文从这一点看,近年来总台推出的几档文化类电视节目一方面围绕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紧紧扣住了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另一方面也积极促成了新的解释项的产生,将时代精神的溯源过程呈现了出来,完成了从古至今,从一个到另一个的意义延展可知,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应寻找共通点,围绕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紧扣民族文化核心精神;积极促成新的解释项的产生,将时代精神的溯源过程呈现出来。

由原文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始终强调时代和民族的使命,将个人的养性修身置于集体、家国和时代之中,具有超越性、责任性、自由性的人文气息可知,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能兼顾集体与个人,既有宏大的家国情怀,也有细致的恒久话题。

6.C    7B    

8记载了汉民对蒙民的学习效仿,写出了三边地区民族团结的历史。

为后文蒙汉回热闹繁盛的盛大交易会及民族和谐共处做铺垫。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凸显了民族团结的历史传承。

9放蜂人的身份,转变了外来者的观察视角;

放蜂人的讲述,启发了描写三边的情感立场;

尝了三边的蜜之后,确定了选材角度和写作内容。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C.“'的思亲与孤独贯穿全文说法错误。文章只在开头和结尾写到了的思亲与孤独,并未贯穿全文。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特色的能力。

B.不是触觉,那一排一摆小吃,荞面拉条、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酸、辣、煎,五味俱全是味觉。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手抄本的内容是三边地区蒙民,昼意干粮,晚就道旁,有水草处卸鞍驮,撑帐支锅,取野薪自炊,其牛纵食原野,人披裘轮卧起,以犬护之,不花一钱。汉民亦有效之,前面介绍蒙民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而汉民亦有效之记载了汉民对蒙民的学习效仿,再结合读此书,方知三边地域民族竟是这么亲善!可知写出了三边地区民族团结的历史。

后文还有更不曾想,这个镇子在两日之后,便是汉、回、蒙一年一度的盛大交易会,接着就开始描写交易会,可见这段文字为后文蒙汉回热闹繁盛的盛大交易会及民族和谐共处做铺垫。

这段手抄本的文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凸显了民族团结的历史传承。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告辞了放蜂人,突然之间,几天来混混沌沌的思想,沉淀的沉淀了,清亮的清亮了,一时觉得有角度来做我的文章了表明放蜂人让找到了书写三边的角度:

由文中相坐攀谈,放蜂人来自江南,年年都来,来数月方去。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可知,放蜂人也是一个来自江南的外来者,但正是这样的身份,才让他清楚地知道外人对三边是有误解的,这转变了外来者的观察视角;

由文中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你瞧,绿的沙柳、红的盐蒿、粉的牛儿草、白的盐、黄的沙,这三边的土地是最有五颜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可知,在放蜂人的眼中和心里,三边是色彩绚烂的,让人难以忘怀的,放蜂人的这番讲述,也启发了描写三边的情感立场,所以后文写到只盼望什么时候了,我要和我的亲人、更多的朋友能一块再走走三边,那该又是何等美事呢

由文中尝尝那蜜,果然上品,荔枝蜜没有它香醇,槐花蜜没有它味长”“告辞了放蜂人,突然之间,几天来混混沌沌的思想,沉淀的沉淀了,清亮的清亮了,一时觉得有角度来做我的文章了可知,尝了三边的蜜之后,确定了选材角度和写作内容。

10.BFG    11C    12B   

13.(1)况且自认为聪明的君主,都认为自己的大臣很贤能,谁不认为自己任用的人一定是君子,而绝不是小人呢?

2)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3)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于是能进行医治。

14君主选拔人才更看重人的才华而不是品德;小人阿谀奉承,逢迎讨好,与君主的喜欢相投合。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国家安定和混乱的关键,在于君子和小人的进退。君子和小人进退的关键,掌握在君主一个人的谨慎和放纵中。

治乱之机作主语,作谓语,君子小人之进退作宾语,主语后断开表强调,故B处断开;

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句式对称,应在退前断开,故FG处断开。

故选BFG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发觉/醒来。句意:人们通常不能够发觉。/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

B.称颂、赞扬/声誉。句意:凡不是赞美就认为是忤逆。/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C.“词义相同有误,表停顿,与连用,构成判断句/……的人。句意:而最终小人被提拔、君子被贬斥。/不离失本分的人是长久不衰的。

D.句意:慎重谨慎则会招来君子。/就想到要应当小心谨慎、善始善终。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任用人才不看他们的短处,也看不到他们的过错错,应该是问别人听不到自己的缺点,也看不见自己的过错。

故选 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自智,自以为聪明;,意动用法,认为……贤能;,谁。

2,安稳;,持守;,名词作动词,显示征兆;,分离。

3譬之如,比如;,医治;,这样;,于是。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卒于小人进而君子退者,无他,用才而不用德故也可知,君主选拔人才更看重人的才华而,不是品德。

君子耻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又投矣可知,小人阿谀奉承,逢迎讨好,与君主的喜欢相投合。

参考译文:

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循环,就像阴阳的变化运行。事物旺盛到了极点的时候,一定是反面开始隐蔽埋伏的时候。这种迹象藏伏在极其微小之处,人们通常不能够发觉,而等到它很明显的时候,已经积习深重而难以改变。这里面就有三种习气,不能不小心警惕。

君主仁德清正,臣子就会衷心佩服并颂扬。说一句话就整个朝廷都称颂圣明,颁布一条政令全天下赞美歌颂。臣子和老百姓原本并不是要献媚阿谀,但君主的耳朵却熟悉这些好话了。耳朵被这些赞誉所教化,凡不是赞美就认为是忤逆。所以刚开始是对提反对意见的人不满,接着就讨厌那些内敛不善辞令的人,久而久之,连赞扬得不够精巧的人也觉得不足了。这就是耳朵习惯了所听到的好话,就会喜欢阿谀奉承而讨厌直言不讳。

皇上越聪明,而臣下就显得越愚蠢,皇上越能干,臣下就越畏缩。人人脱了官帽,叩头跪拜,应声称道。在臣子看来是对皇上尽为臣的礼节,而人君的眼睛却习惯于这种一呼百应的场景。眼睛习惯于群臣的媚态,对不献媚的就会抵触。这就是说人君的眼睛习惯于所见到的(臣僚的媚态),就会喜柔和顺从而讨厌刚正耿直。

人君访求天下的贤才,见多了也就不认为有什么奇怪的了,于是把自己看得很高而将别人看得很低。问别人听不到自己的缺点,回到自己这儿也看不见自己的过错。于是自己心里所想的,都认为是合情合理不过分的;命令下达,就一定要去执行。这就是人君心里习惯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就喜欢顺从而讨厌违抗。

三种习惯形成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弊端。什么弊端?就是喜小人而恶君子。

如今要任用君子、斥退小人,这个道理难道只有古时夏商周朝时才知道吗?即使是叔季这样的未世君主,执政时也希望国家长治久安,谁不知道要任用君子呢?况且自认为聪明的君主,都认为自己的大臣很贤能,谁不认为自己任用的人一定是君子,而绝不是小人呢?而最终小人被提拔、君子被贬斥,没有别的原因,是君主用人只看才能而不看品行的缘故。

品德是君子独有的,才能则是君子和小人都有的,而且在小人那里更强一些。说话应答,君子木讷而小人阿谀献媚,这就与耳朵的习惯投了缘。各处与人打交道,君子显得笨拙呆板、慢条斯理,而小人则逢迎讨好、灵活迅速,这就与眼睛的习惯投了缘。即便是检查工作考核评比,君子以称功劳为耻,小人则迎合主上的喜好,把心思放在如何展示勤勉能干,这就和皇上心里的习惯投了缘。

如今想要除去这三种习气,永远杜绝这一弊端,不在于外力,只在于内心。国家安定和混乱的关键,在于君子和小人的进退。君子和小人进退的关键,掌握在君主一个人的谨慎和放纵中。慎重谨慎则会招来君子,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任意妄为则招致小人,是国家混乱的缘由。希望皇上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存着这颗不敢自以为是的心。古人说:“狂徒说的话,圣人从中选择。”我有幸生在这个圣明的时代,能直言不讳,希望皇上能包容并体察我所说的,那么就是天下的幸事了!

15.D    

16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解析】15.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理解有误。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起首四句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为情造文,但此处的景还属于有我之景,所以作者在感性的陶醉中,还保持着清醒,保持着理性,还没有彻底地把自己忘怀,都是在有意体现词人的豪迈之情。故答案选D

16.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情感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理解诗词内容,然后结合对诗句的分析,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本题题干要求是: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一想到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广大的中原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不由得我愁思满怀了。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发愁!那些掌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这件事没法分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作者明知故说,突出地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之重,愁思之深。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17.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多于周身之帛缕     多于九土之城郭     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C    

19.音乐对大脑具有抗老化能力(音乐可以提高大脑功能) 开始学习音乐(开始学习一门乐器) 让大脑衰老得更慢   

20.已有研究发现,人变老之后,大脑的功能会发生一些衰退,而音乐训练能够增强老年人在嘈杂环境下的言语知觉能力。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介词,组成介词结构,引进所要说明的对象或范围。

A.副词,表示加强肯定,指事实正是如此。

B.动词,完成,成功。

C.介词,组成介词结构,引进所要说明的对象或范围。

D.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处,根据解开音乐影响人类神经回路之谜,揭示它对大脑各个区域和功能的影响,可知,此处说的是音乐和大脑之间的深切互动关系;再根据音乐训练能够增强老年人在嘈杂环境下的言语知觉能力可知,此处可填音乐对大脑具有抗老化能力音乐可以提高大脑功能

处,语境意在强调音乐训练的重要性,结合甚至开始唱歌可知,此处可填开始学习音乐开始学习一门乐器

处,语境意在强调音乐训练的效果,结合音乐训练可以使老年人的大脑更敏锐、更专注和更年轻”“就临床价值而言,我们想在一些老年的认知衰退疾病上可知,此处可填让大脑衰老得更慢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一是句式杂糅,已有研究发现表明句式杂糅,可删去表明

二是搭配不当,增加……能力搭配不当,可改为增强……能力

故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修改为:已有研究发现,人变老之后,大脑的功能会发生一些衰退,而音乐训练能够增强老年人在嘈杂环境下的言语知觉能力。

211787年大卫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油画《苏格拉底之死》,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    

22.影响。因为从上下文的意思看,冒号后的句子是对重大意义的解释说明,所以必须用冒号,逗号没有这一作用。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首先找出主干句,再把其他句子成分变成短句。

画线句主干句是:油画《苏格拉底之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

然后把“1787年大卫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而创作的油画《苏格拉底之死》中的改成,让它变成句子;

再把“1787年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这个定语后面添加逗号,让它作状语,把大卫这个主语放到创作了前面作主语;

把主干句中的油画《苏格拉底之死》画中替换,改成: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

最后整理答案:1787年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大卫创作了油画《苏格拉底之死》,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首先说明有影响。

冒号常见的作用有:用在称呼语的后面,提示提起下文;用在”“”“”“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语的后边,表示提取下文;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根据原文,冒号后的内容是对前文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的解释说明,而逗号仅仅表达句间的停顿,所以不能更改。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用了古诗词中的两个概念豪放婉约,首先阐述了它们在诗词艺术领域中的概念内涵,然后由此引申到人生思考上,从人生对于豪放婉约人生价值观的不同思考,引发学生思考自己对于豪放婉约人生的选择上来。从诗歌艺术上来说,豪放派倾向于选择大的并且比较开阔的事物作为意象,旨在营造一种奔放宏大而又慷慨豪迈的气氛;在选材上,范围更广,大至国家盛衰、时政得失,小至个人理想抱负、日常感受无不可入词,而不受拘束。在情感上,豪放派多了几分慷慨豪迈、高逸旷达的精神。而婉约派,则选取相对小巧而细腻的事物,注重营造一种柔和婉转含蓄的格调。相对来说选材范围较窄,多写男女恋情、风花雪月,并且委婉柔美,真切缠绵。

而从人生的要素上,考生可以抓住豪放派开阔、旷达等要素,将之转化为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上来,从而将之定义为豪放的人生;或者抓住婉约派细腻、柔情、柔美等特点,转化为细致认真、重视亲情等要素,从而将之定义为婉约的人生。

而在写作时,考生应当明确回答题目中正值青春年华的你,会欣赏哪一种呢这一问题,不可模棱两可,而应明确地给出态度,说明自己所选豪放人生或婉约人生的优缺点。比如,若是选择豪放人生,可以将豪放与青春激情关联起来,说明我们的人生应当像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样壮阔,带着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气势,怀揣梦想,渴望挑战,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或者,也可以结合如何面对人生困境来谈,说明我们不能学婉约派,一遇到困难就抑郁不平,哭哭啼啼,而是在面对困难时,依然拥有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决心。

立意:

1.在豪放人生中学会坚韧与担当。

2.豪放者在风雨中更加挺拔,更加坚韧。

3.在忙碌与喧嚣中保持一颗细腻的婉约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