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从康平本/金匱玉函經 解码厥阴千古疑案

 m175 2024-09-20 发布于黑龙江

千古疑难厥阴病。厥阴病条文纷繁杂乱,症状以及处方差别极大,众说不一。

本文6800字左右,请预留时间慢慢细读,本文值得您仔细一读。

要解决这个问题,先从版本考证说起。看看张仲景原来对于厥阴病的描述最有可能是怎么样的。

第一:伤寒论的条文以及篇章的安排,王叔和收集整理并重新撰次的了,另外后人在传抄的时候改变了条文的篇章归属。

《金匱玉函經》里面,厥阴就只有4个条文,而后面的都是属于另外一篇叫《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而抄《金匱玉函經》的唐本伤寒论,已经把 《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混入到厥阴病篇了。

参考下面钱超尘对此的考证。

图片

图片

下图为《金匱玉函經》的条纹排版。可见在一开始,厥阴病篇条纹就是很少。其和太阴病篇、少阳病篇等条纹少是一样的道理,有可能是在其他篇中介绍了,所以在本篇中不再详细列举。

图片

第二:我们现在看到的伤寒论厥阴病篇的条文,已经不分主次了。而康平本里面还保留了主条文(顶格15字条文)、论述条文(空一格,14字条文)、再论述条文(空两格,13字条文)以及嵌注和旁注。厥阴病篇有很多13字条文。这些条纹应该不是张仲景的条文。

《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藏着的秘密

林亿把伤寒论顶格缩一格和缩两格的条文都按照顶格条文来印刊了,导致很多后人再论述的十三字条文和原来张仲景的15字条文和14字条文都混在一起了,并且旁注以及注文都嵌入到正文里面去了,这导致后人对厥阴病的理解出现很大的偏差。

下面为康平本伤寒论的传抄,只有提纲一个条纹是顶格15字条纹。其他的为13字空两格的条纹。当然康平本也把《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混入到厥阴病篇了。

图片

也就是说在厥阴病篇,很有可能只有这个提纲证条纹(15字条文)是原来张仲景的条文。其他的都不是张仲景条纹,可能是后人再论述的条纹,或者是张仲景的徒弟or徒孙,或者是王叔和/王叔和的徒弟。

很多人觉得只有一个条纹很奇怪,不奇怪,在少阳病篇以及在太阴病篇,其条纹都很少。顶格的条纹也是更少。

这个可能是王叔和在整理条纹的时候,把一些少阳太阴厥阴的条纹归类到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少阴病篇。特别是厥阴病的条纹,可能归类到少阴病篇以及阳明病篇了。

另外,厥阴病已经是伤寒疾病发展到最后的过程,已经是生命临终期的阶段。

这个应该也符合张仲景描写个疾病的发展过程的行文逻辑习惯,先说表浅的太阳病阶段,然后慢慢深入恶化到太阴病、再恶化到少阴病可能出现死症,最后发展厥阴,阴阳离决的临终阶段,基本为必死。所以厥阴病没有什么好讲的方子了。这个也符合疾病的病程,到少阴危急重症尚有一救,到厥阴就是终末期死症,如果能够熬过来就熬过来,熬不过来就死掉了。

我们看看提纲条纹:

“厥阴之为病,(消渴,为旁注)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吐蛔,为旁注)下之,利不止。”

吐蛔虫,这个是旁注,是后人看到后面有乌梅丸证有吐蛔,所以旁注在这里。

如果我们把厥阴病定义为人疾病临终前一段时间的表现,那么我们看出来,是非常符合临床实际。

1:“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临终前,很多患者会出现胃部./心脏部位的烧痛、难受。某些地方老百姓对这个有个俗称,叫“火烧膛”,一旦出现这个症状,一般一两天就会死亡。因为烧心,病人很想喝水,甚至喝冰水。所以这个可能是旁注消渴的来由,这个在临床上有意义。

为什么会心中疼热?因为此时津液极度枯竭,心肌没有津液血液濡润,开始发生痉挛甚至心梗的发生。

我们知道一开始身体丢失津液的时候是四肢先开始丢失津液,从而导致脚痉挛。如20条和29条。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经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所以,如果津液开始缺乏,那么人体最先从离心脏最远的身体四肢末梢开始减少津液供应(所以先是脚挛急),以保证重要的心脏以及大脑的血液供应,到最后津液枯竭,心脏的津液血液供应最后才会缺少了,那么就会发生心肌的痉挛而疼痛,如果血液过不来,那么就是心梗了。

2:“饥而不欲食,食则吐”

病人临终前一段时间已经没有胃气,可能感觉到饿,但是吃不下了,吃了一点点胃都消化不了,就要吐出来。如果再进展,就是饿也感觉不到饿了,几天不进食,进而死亡。在农村的应该很多人都经历过老一辈的死亡过程。现在在城市,很多是在医院里面继续打吊针维持生命,如果不打吊针,很快就会死亡。

3:“下之,利不止”

因为没有吃东西,胃肠道里面都没有内容物了,所以也就好几天可以没有拉大便。医生认为几天不大便,有便秘,用药去泻,泻下不止,丢失体液,也会很快因为“下脱”而亡。

厥阴病篇还有得治疗吗?

或许在厥阴前面有得一救。这些厥阴急救的条纹散落在少阴病以及阳明病篇中。

如厥阴病提纲条纹的前面的一条: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不可下也脉弦迟者其胸中实当吐之(旁注)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回逆汤(+)

图片

厥阴病的提纲的326条就是承接着324条而来。其中325条是属于13字条纹,属于后人补充论述的条纹。可见前后是有行文逻辑关系的。

324条中的“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这个和厥阴病的“食则吐”是同样的。“心中温温”是“心中疼热”的轻症。“脉弦迟者不可下”,说明此时也有不大便好几天的情况了,和厥阴的“下之利不止”也是很类似。

此时还没有心中疼热,可能还有挽救的可能,用回逆汤(就是四逆汤,可见最初是叫回逆汤,回逆,让厥逆的四肢回暖,更加符合实际,可见是后人抄错了抄为四逆汤了)。

另外321条也是厥阴的前凑(这条是少阴病体质津液缺少的人再患有里热证,更加容易导致厥阴的津液枯竭):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15字条文)

此时有“心下必痛”,和厥阴的“心中疼热”是一样的,但是这里还有下利(里热迫而利)。但是如果再继续发展下去,下利丢失的津液再多,人体就会因为津液枯竭而下利停止。此时其实进入油尽灯枯阶段,非常凶险。需要还能下的时候急下之。

比如在317条里面,下利多了亡津液亡阳,导致了不恶寒面色赤的戴阳证了,又有“干呕”(干呕说明胃气开始虚了,但是可能还没有到厥阴的“食则呕”的那么严重的程度),最后有“利止脉不出”,利止了,不是病要好了,而是因为津液要枯竭了,连大便都没有了,脉都不出来了,没有脉了,极其凶险了,这时又看到面色赤,又看到没有大便便秘,很容易以为是里实热,一用下法则误治耽误大事情了。此时趁其还没有完全转入厥阴之前,用通脉四逆汤去治疗。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15字条文)

当然再轻微一些的,就是315条的白通加猪胆汁汤。这个也有干呕,也是胃气虚弱了,是厥阴提纲证的“不欲食、食则吐”的轻微症状,这里的心烦,也是心中疼热的轻微症状。这里利不止厥逆无脉,是317条“利止脉不出”的轻症。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15字条文)

当然,更轻微的,也有一些少阴病体质的人心烦不寐的,如果不紧急处理,那么也很容易陷入厥阴,如黄连阿胶汤。心中烦,失眠。临床上,如果一个少阴病的人,体质本来已经很虚弱了,津液缺乏,如果连续几天不睡觉,人的津液会快速耗竭,体质和精神将会迅速恶化,所以此时必须提前拦截,快速让病人睡好觉。在基层,可以看到很多临终期的病人其实都是开始整宿整宿睡不着觉了,然后病情开始快速恶化。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15字条文)

再比如在太阳病篇61条,经过了下法汗法,导致病人津液极度丢失,就会出现白天“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并且“脉沉微”,此时的烦躁,也是厥阴病“心中疼热”的轻症,此时还没有出现呕吐以及消渴,所以条文中说“不呕不渴”,此时也是快速用干姜附子汤来急救。注意此方服用附子量极大,其为生附子1枚,“顿服”,一次服用生附子1枚。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15字条纹)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再如在太阳病中也出现快接近于厥阴的情况,如111条,火劫发汗过多,津液枯竭,导致了大便干硬腹满喘,口干咽烂,这个是消渴的前症,久则谵语,出现了谵语(谵语的心中必烦,心烦是心中疼痛的前症),出现了哕(胃气虚,类似厥阴的“食则吐”,但是比吐要轻),出现了“手足躁扰捻衣摸床”,这个是很多临终末期的人的症状。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失其常度(旁注)血气流溢相熏灼(旁注)其身必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鞭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 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

在阳明病中也出现过由于阳明病里实热的人,津液丢失过多,导致津液枯竭,而进入厥阴病前期的阶段。如212条,已经吐下丢失津液,又发潮热耗伤津液,就容易进入“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惕而不安”就是“心中疼热”的一种轻症。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脉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发潮热(旁注)微喘直视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直视是张仲景描述津液极度枯竭的一个症状,出现这个症状一定要小心,有热的要清热。

如252条,出现了“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的症状,这个是“直视”的另外一种说法。都是津液极度枯竭,所以252条14字条文,是张仲景的条文,他论述说“急下之”。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14字条文,张仲景论述的条文)

在前面的第6条,张仲景也强调了这个津液枯竭的情况是危急的情况。“直视失溲”,直视津液枯竭征兆,此时再用火攻发汗,“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15字条文)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14字条文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15字条文)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14字条文)

所以,可见,厥阴病篇的提纲证中的 “消渴”(虽是旁注但具有临床意义)、“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人体津液枯竭,是胃气已无,食不下,心脏心肌无津液濡润而痉挛(甚至梗塞)灼烧疼痛的临终末期。

其有很多“厥阴前症”已经出现在少阴病篇,阳明病篇以及太阳病篇。如果在前面能够拦住,保住津液不被耗伤枯竭,尚有一救,如果真到了吃不下,睡不着,心肌梗塞的厥阴病,则很难再挽回了。

当然现代有很多输液技术等,如果是太阳/阳明等误治导致津液枯竭的厥阴,输液等可以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厥阴的难关。

但是如果真的是从少阴转过来到厥阴的,是人体正气耗竭导致的厥阴,很难抢救,因为是身体各个系统的脏器功能的枯竭。

但是张仲景年代,没有输液,所以厥阴就是人体津液枯竭、油尽灯枯的疾病的临终终末期,已经没有太多挽救方子的阶段,在前面轻症的时候尚可以一救,到津液枯竭,吃不下无营养支持,或者津液枯竭心肌痉挛梗塞一阵心中疼热,人就没有了。

所以厥阴病篇条文就是这么少,甚至就是一个条文就是描述临终状态的条文,也没有治法治方。符合古代的临床实际的。
至于后面的干姜人参黄芩黄连汤证,这个在《金匱玉函經》里面是属于《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篇。

因为厥利呕哕,这几条症状同时出现的时候,是和厥阴病很类似相似的,所以需要相互鉴别,所以放在前后篇,是厥阴病的类证(厥阴病是临终症状,很多是有四肢厥逆的,有食不下食则呕吐,如果用下法又有下利),所以厥利呕哕同时出现时,需要和厥阴病进行相互鉴别,不要误诊误治的。

厥阴病有“气上冲心,心中疼热”,这个是他的一个主要的关键的症状。张仲景把它放在首位,是非常有意义的。而其他的“厥利呕哕”同时出现的症状的时候,他们是没有“心中疼热”这个关键症状的。这个是主要的鉴别症状。

337条是14字条文,是张仲景解释“厥”的条文,所以很有可能这里是独立一个章节,然后在这个章节的开头,张仲景首先解释了什么是“厥”。

图片

紧接着,张仲景补充了乌梅丸方证条文(其为14字条文)。为什么呢?因为乌梅丸症状和厥阴病很像。

它有“”,有“躁无暂安时”,类似厥阴“心中疼热”症状,特别是如果是胆道蛔虫症,他有心下疼痛的症状,就非常相似了。

又有“得食而吐”,和厥阴病的“食则吐”类似。

又主“久利”,厥阴病有“下之利不止”症状。

但是“其人常自吐蛔”,由此可见,这个不是厥阴病,而是“蛔厥”。

再后面的350/351/352都是治疗“厥”的15字条文,所以应该是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这个章节的条文。这样更加合理。因为这些条纹和厥阴病的提纲症状一点关系都没有。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15字但脉经无)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15字脉经无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15字脉经无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13字条文,脉经有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回逆汤主之(+,14字条文)
355.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14字条文脉经有)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14字条文胆脉经无)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旁注)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旁注)麻黄升麻汤主之(+,14字条文脉经
358.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13字条文,脉经无)

再紧接着的15字条文就是第359条(353-358条都是14字条文和部分13字条文),这个条文主要讲的是吐和利同时有的情况。这条没有提“厥”,说明张仲景上面说完了“厥”之后,就开始说吐利同时存在的情况了。这个顺序也是和篇名《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的顺序相对应的。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这个条文有“食入口即吐”,下了之后也有下利的情况,两个症状同时存在,和厥阴病提纲的症状又部分重叠的。所以需要和厥阴病鉴别的。这个条文可能也会有心烦,黄连用了三两,也能除心烦。所以更加需要鉴别。

但是它没有“心中疼热”的,没有厥阴那种津液极度枯竭的状态的。它的吐,是实证的吐,有胃气实热的吐,是伤寒误治被下之后导致心下痞的吐,不是厥阴病中胃气虚弱胃气已无的吐。

因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条文在这里,用药寒热并用,又被混入了厥阴病篇(乌梅丸也在这里也被混入厥阴病篇也是药物寒热并用),所以很多人就把寒热错杂认为是厥阴病。甚至把半夏泻心汤以及类方以及柴胡桂枝干姜汤等都列为厥阴病的方子,这个是大错特错了

张仲景的提纲具有深刻的临床提携总纲的作用。需要时刻熟记并运用。

这些都是厥阴的类证,不是厥阴病证方,就像太阳病篇下篇结胸证,都是误治的类证,不是真正的太阳病证方。

另外后面还有  辨厥阴病  霍乱,是因为霍乱也有呕吐下利,和厥阴病提纲也有些类似,需要鉴别,所以放在厥阴病篇后面,好让医生可以相互鉴别。但是这篇的条文没有混入到厥阴病篇里面,不会对厥阴病篇造成误解。

由此可见:

1:厥阴病篇的条文就是一个提纲条文。其后面的几条厥阴病开头的条文都是13字条文,不是张仲景的条文。再往后的条文(330-381)都是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的条文,是需要和厥阴病相鉴别的条文,不是厥阴病条文。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旁注)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脉经无此条纹)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脉经无此条纹
3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脉经有此条文)

2:厥阴病就是人体津液枯竭、油尽灯枯、胃气衰竭的疾病临终终末期,已经没有太多挽救方法的阶段,在前面轻症的时候尚可以一救,到津液枯竭胃气衰竭,吃不下无营养支持,或者津液枯竭心肌痉挛梗塞一阵心中疼热,人就没有了。

3:厥阴病的津液枯竭的前期轻证阶段的方证治法散落在前面太阳阳明少阴病篇。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15字条纹)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失其常度(旁注)血气流溢相熏灼(旁注)其身必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鞭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 经)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脉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发潮热(旁注)微喘直视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爆出者死微续者生(-)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15字条文)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不可下也脉弦迟者其胸中实当吐之(旁注)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回逆汤(+)
4:条文330-381《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的条文,是需要和厥阴病相鉴别的条文,被混入了厥阴病篇。其中出现的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条文在这里,用药寒热并用,所以导致很多人就把寒热错杂认为是厥阴病。甚至把半夏泻心汤以及类方以及柴胡桂枝干姜汤等都列为厥阴病的方子,这个是大错特错了。造成了厥阴的千古疑案。
故发本文,从版本考证,前后条文考证,以及临床实际考证,从前后类证鉴别考证,正本清源,恢复仲景先生的厥阴病篇的原意。
津液二字,是张仲景通篇伤寒论的着眼点。


以前文章链接:

【伤寒论】治疗咽生疮的苦酒汤深入揭秘

【伤寒论】小柴胡汤去滓重煎则增加“和解”力量?吃蛋
【伤寒论】为什么小柴胡汤不用7升水来煮?
《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藏着的秘密
【伤寒论】“阳浮而阴弱”指的是脉象?还是卫阳上浮营阴弱?
【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还是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终解版。
【肿瘤】抗癌十大中药--合集
本经药用合集以及中医学习入门到精通的参考书籍建议
方剂演义--集合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